解放戰爭發生于1946年6月26日至1950年6月,起基礎性作用的時期在1946年7月至1948年6月。在太谷區圖書館的館藏中,有一本《解放戰爭兩年戰績報告(一九四六年七月——一九四八年六月)》的紅色文獻,該書編號7566,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編印,封面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宣教部”藍色印章,另外有“太谷縣水秀村兩級小學校”紅色章,該書尺寸28cm×20.5cm。
剛剛過去的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202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重讀館藏中的這些紅色文獻,撫今追昔,讓我們更加感到新中國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該書主要內容是解放戰爭兩年主要戰績綜合統計、殲敵兵力統計與比較;殲敵分區統計、各指揮系統被殲兵力統計、殲敵逐月累計、敵軍(營以上)起義統計、殲敵建制及人數統計與比較、俘斃敵軍官統計與比較、敵我兵力損失統計與比較、主要繳獲統計與比較、主要繳獲分區統計,還有解放戰爭第二年主要武器、彈藥繳獲、損耗統計與比較、解放區現有面積人口城市統計、解放區現有城市一覽表、停戰令以來城市得失次數統計和“七大”以來解放區面積人口城市統計等二十個方面。以上內容皆以圖表的形式從多個方面、多個維度對解放戰爭兩年戰績進行了統計與比較。表后有附錄,包括了戰績公報,陜北軍事觀察家關于解放戰爭第一年戰績公報的評論和新華社評論——人民解放戰爭兩周年的總結和第三年的任務,還有解放戰爭兩年俘斃敵軍官名錄。所有內容的詳盡統計如數家珍,清晰明白,在戰爭的當時不僅是對戰爭的統計與總結,更起到鼓舞軍心、振奮人心、加快戰爭進程的作用,在今天不僅是彌足珍貴的研究解放戰爭的史料,更能讓今人了解歷史、了解黨的奮斗歷程、了解先輩的付出與犧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將兩年解放戰爭的很多數字放在一份表中進行一一比較,更能看出其中的玄妙、驚奇。

其中閻錫山系統在1 9 4 6 . 7 . 1—1947.6.30一年間被殲滅了16個整團、16個整營(晉冀魯豫殲滅6個整團,2個整營;晉察冀殲滅3個整團,1個整營;陜甘寧晉綏殲滅7個整團,13個整營)。


由上可以看出,兩年解放戰爭中,我軍共斃傷敵軍966200人,我軍傷亡743600人,敵我傷亡比例為1.29比1;兩年我軍共俘敵軍1630000人,我軍被俘7800人,敵我被俘比例為208比1;兩年共消滅敵軍2641400人,我軍損失810900人,敵我兵力損失比例為3.26比1。如果除去雙方傷愈歸隊人數,則敵我損失比率,當大過此數。
兩年解放戰爭中,我軍傷亡為我軍兵力總損失的91.7%,被俘為總損失的0.96%,失蹤為總損失的7.34%。兩年敵軍傷亡為其被消滅兵力全部的36.58%,被俘為其被消滅兵力全部的61.71%,起義者為其被消滅兵力全部的1.71%。敵軍損失中的大部分為被俘,而被俘敵軍的大部分(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又已加入我軍,并有起義加入我軍的部分,我軍得此補充,即足以抵消全部損失而有余。

在附錄中的俘斃敵軍官名錄,把每個被俘斃軍官的姓名、所屬部隊及職務、俘斃時間、俘斃地點(戰役)分別詳細統計。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同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簽訂協議,1946年1月召開了政協會議,雙方達成停戰協定。從1946年6月后,國民黨背信棄義,撕毀協議,發動了內戰,從頭兩年戰爭的結果看,雙方損失都比較慘重,尤其我軍第一年完全處于失利的防守狀態,情況更為慘烈,第二年好轉,則僅處于恢復和相持階段。解放區面積、人口、城市,與1946年1月停戰協定時相較,面積比停戰時的2391000平方公里尚少36000平方公里;人口則比停戰時的149000000增加19000000;城市比停戰時的506座則增加80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