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磐石,原名潘敬業,曾用名張佩衍,生于1905年6月8日,山西省壽陽縣平頭鄉潘家溝村人。13歲時,他考入壽陽縣高小。16歲時考取山西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29年9月赴日本留學。1930年,山西留日學生因匯兌不通,困居東京等地,山西留日同鄉會派了3個代表,張磐石是其中一個,返晉要求當局撥款救濟留日學生。1931年春,張磐石等人返回東京。好友王炳南和友人高長虹轉去德國留學,張磐石也打算到蘇聯或德國去看看。這時“九一八事變”發生,張磐石決定回國抗日。回到太原后到太原一中任圖書館主任,積極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與中共地下黨組織有了聯系。不久閻錫山重把治晉大權,打擊共產黨人,張磐石被列入黑名單。得知消息后,張離開太原。

1932年,張磐石來到北平,一度以教書和為報刊撰稿為生。他和在北京上學的谷景生、趙宗復取得聯系后,他們加入了左翼社科聯盟,從此參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由朱寶善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北平中國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左翼文化總同盟黨團書記,當年僅27歲。后任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代部長,參與了《北方紅旗》《實話報》的編輯工作,主編了天津市委機關報及《天津衛》和《蘇紅之友》刊物;1939年以后,張磐石任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編輯部部長,華北《新華日報》叢書編輯部部長,《冀南日報》總編輯,中共太行分局宣傳部干部教育科科長;1943年10月中共晉冀魯豫區黨委改名為中共太行區黨委后,張磐石任中共太行區委常委兼宣傳部長。
張磐石領導的太行區宣傳部的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僅1944年一年,全區就出版發行了五萬四千四百余冊中級讀物,二萬一千七百五十六冊群眾讀物,五萬六千六百七十九冊國民教材和二千一百五十一冊宣傳品。他始終把教育放在第一位。1942年全區有一千二百三十七所小學,到1944年發展到二千五百三十所,入學兒童由五萬二千八百八十五名,猛增到十二萬五千五百五十六名,并采取了“教學結合實際,學校結合社會”的教學方針,提升了老區人民的文化水平。在衛生文藝工作上也取得了突出成績,趙樹理經過調查研究之后寫出的通俗故事《小二黑結婚》深受人民的喜愛,成為根據地文藝創作的一面光輝旗幟是;在對敵宣傳中攻心戰術豐富多彩,口頭宣傳影響最大,震懾敵膽,為黨的宣傳工作他無私無畏、英勇奮斗,為黨的新聞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立新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1945年,張磐石任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1946年他創辦了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兼任社長。1948年6月15日,《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并為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在河北省平山縣里莊創刊,實際擔負黨中央機關報職能。毛澤東主席為《人民日報》題寫報頭。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社遷入北京。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將《人民日報》轉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五四指示”,要求各個解放區采取多種形式,加緊進行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根據晉冀魯豫中央局安排,駐河西村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工作人員就近組成土改工作隊,進駐十里店、趙莊等村開展土改工作。國際友人柯魯克、伊莎白夫婦以外國友人身份觀察中國農村現實情況,調查研究了河北武安縣十里店村土改復查和整黨運動,并寫出了紀實性作品《十里店》一書。《十里店》是我國第一部以生動真實的事實,反映和記錄了中國農民在土地革命中取得的勝利。國外有識之士出版了這本書,獲得了世界的好評,也是對中國農民運動的一大支持。
新中國成立后,張磐石任中共華北局宣傳部部長兼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社長,中共華北局委員、常委、副書記兼華北行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主任。在他領導下,當時華北局的宣傳工作成績顯著,在全國第一、二次宣傳工作會議上獲得了充分的肯定。1954年,中央調張磐石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先后分管宣傳和教育工作。他長期在宣傳思想戰線工作,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豐富的宣傳思想工作的實踐經驗。他謙虛謹慎、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長期研讀馬列原著,刻苦鉆研宣傳理論,堅持實事求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竭盡全力為發展黨的宣傳事業作了大量而重要的工作。
1956年,張磐石當選中共八大代表。
“文化大革命”期間,張磐石蒙受冤屈,在精神和身體上受到了摧殘,但他對共產主義事業忠貞不渝,始終堅信馬列主義,堅持正義,同林彪、“四人幫”的惡勢力進行堅決的斗爭。
1979年,張磐石任林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分管外事、宣傳、科技、教育、機關黨委和中國林業雜志社、中國林業出版社、部屬林業院校的工作,做了大量撥亂反正的工作,促進了林業戰線宣傳、科技、教育工作的調整和恢復。他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主持召開了林業部林區中小學校教育工作會議、全國林業教育工作會議。他推動調整和恢復了北京、南京、東北、中南等高等林業院校,全面恢復了林區中、小學校教育工作。他還重建了中國林業雜志社、中國林業出版社,并為《林業畫報》《中國林業報》等的籌備做了大量工作。為《中國林業報》的創建奠定了基礎。在此期間,張磐石率領全國政協視察組深入東北、內蒙古、西南等重點國有林區開展調查研究,提出了關于長白山“發展西部、保護東部”的思路。他多次到福建、江西、云南等地檢查森林資源亂砍濫伐問題,為林業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健康發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張磐石是第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1982年,張磐石堅決響應中央關于廢除領導干部終身制的號召,退居二線。但他一如既往地關心黨的事業,關心林業工作,他不顧年老體弱,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對林業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1983年至1993年,他擔任了山西、河北、河南聯合組的太行革命根據地史總編委會總顧問,親自主持和領導組織編寫出版《太行革命根據地史稿》共15卷,近700萬字,為中共黨史的研究工作增添了光輝的一頁。在他病重住院期間,仍然惦念著黨的事業、林業的發展,并要求將遺體供給醫學研究,進行生理解剖,體現了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
2000年6月22日9 時07分,張磐石逝世,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