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山西省興縣的瓦塘鎮,有一個名叫裴家津的古村落,這里有段北齊長城遺址,被命名為“裴家津長城”,在國家文物局長城資源官網的編號為141123382102090005。這段長城位于裴家津村東南100米處,修建于北齊時期,城墻為夯筑,經歷了1400余年,已經多處坍塌湮沒,僅存殘長約200米,夯層厚0.18-0.23米,殘高2-8米,殘存墻體厚約1-3米。當地百姓稱這里為“城墻梁”。
除了裴家津長城,在興縣還有4處北齊時期的長城。一是西坡長城,位于魏家灘鎮西坡村西南1000米;二是石槽咀長城,位于魏家灘鎮石槽咀村東北100米;三是水庫村長城,位于魏家灘鎮水庫村中;四是木崖頭長城,位于魏家灘鎮木崖頭村東500米。這幾段長城也都已經殘破損壞嚴重,但把它們所在的位置標注在地圖上之后,依然可以看到,這是一條自東向西橫跨興縣北部的北齊長城防線。

北齊(550—577)是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政權之一,由東魏權臣高歡的次子高洋所建,歷經6位皇帝,享國只有28年。即便只有如此短促的歷史,當時的北齊政權還是先后6次一共修筑了3段長城,為了防御周圍的突厥、柔然、契丹和北周。第一段被后世稱為“西河總秦戍抵海的長城”,這道長城東起山海關一帶,西過河北遷西縣喜峰口、密云縣古北口,直抵赤城獨石口。第二段是稱為“重城”的長城,這段長城先后分為西段、中段、東段幾個部分。西段即從黃櫨嶺北到社平戍的長城。黃櫨嶺位于今山西汾陽縣西北60余里處,社平戍在今山西朔州西南,這段長城約400余里,大致呈西南、東北走向,天保三年(552年)興修。中段即從庫洛拔至烏紇戍的長城,從朔州之西趨向東南,經寧武、代縣之北、渾源之南而達靈丘。這一段長城大致同北魏的“畿上塞圍”重合,長約400余里,天保八年(557年)興修。西段即從烏紇戍至居庸關的一段,沿襲了北魏“畿上塞圍”的舊基,從今山西靈丘縣的平型關一帶斜向東北,經河北淶源、蔚縣之間,抵居庸關與天保六年所修筑的外長城銜接,大約興筑于天統元年(565年)。北齊所修第三段長城,北端起于山西五臺縣與河北阜平縣之間的長城嶺,沿晉冀交界地帶南去,過滹沱河,抵娘子關而止,大致呈南北走向,長200余里,河清二年(563年)修筑,為的是防備北周的進攻。
北齊國祚雖然短暫,但整個北齊所筑長城規模之大,僅次于秦、漢長城,并且很大部分就位于今山西省境內。大體地說,第一段北齊長城基本與陰山山脈走向相同,為著防備草原游牧部落;第二段基本分布在今山西恒山、呂梁山以及山西陜西交界處的黃河邊;第三段基本上是在山西河北交界的太行山范圍里。而本文所說的裴家津北齊長城以及整個興縣的北齊長城,從位置推斷,當屬于第二段“重城”的西段范圍,所以修筑時間應為天保三年(552年)。

“裴家津”這個名字中的“津”是渡口的意思,因為裴家津村位于黃河東岸,緊傍著黃河,自古是黃河上的重要渡口之一,與對岸陜西省的雙興村隔河相望,是晉秦交通要道和物資貿易集散地。在興縣境內的黃河沿岸還有許多古渡口,從北至南有裴家津、黑峪口、巡檢司、大峪口、羅峪口等,如今這些地方都有同名村莊。不光在興縣境內,從南到北整個晉陜交界處的黃河上,迄今還保存著大量的古渡口遺址,如臨津渡、金城渡、橫城渡、風陵渡、孫口渡、大禹渡、茅津渡等,都是使用了幾千年的古渡口。
裴家津村的民房為依山而建的窯洞,村里也還有裴姓人家,而且附近還有裴家灣、裴家川口等村落,也都坐落在黃河東岸,這些令人聯想到著名的河東裴氏家族。河東裴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士族,在歷史上人才輩出,涌現出眾多高官和名士,曾經涌現出了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3000多名著名歷史人物,堪稱中國古代第一家族。裴家津村的名稱中帶有“裴”字,且村中裴姓居民較多,可能與歷史上的河東裴氏存在一定關聯。裴家津村有一座東津寺,位于村東山頂,相傳為唐代所建,后在抗戰時毀于戰火,今有村民重修。村里至今仍有“草站上”(屯草料的地方)、“倉疙瘩”(屯糧的地方)、“跑馬場”(軍演場)、“鋪子灣”(商號貨棧)、“將軍巖”(相傳唐朝時有將軍在此指揮作戰)等歷史地名。


裴家津村東南方向40公里處,是今興縣縣治所在,也是明長城遺址所在。《宣大山西三鎮圖說》中“興縣城圖說”記載:“本縣景泰元年建設,土城,隆慶三年磚包。周二里零二百二十五步,高三丈四尺五寸。設知縣、典吏、教諭、訓導各一員,界河口、孟家峪巡檢各一員。因設腹里,止管火路墩一十三座。本城僻在山谷,距邊頗遠,西五十里即黑峪口,實黃河官渡,直通陜西神木、柏林等處。嘉靖四十三年,套虜踏冰過河,戕擄本縣人民無數。隆慶元年,虜酋南犯石州,傍掠本縣,大遭荼毒。每冬河水結凍,巡檢司弓兵不時鑿打。倘警報緊急,人少恐不濟事,臨時須發岢嵐守備統兵防御可也。”
上述文獻中提及的黑峪口,是規模比較大的黃河渡口,也是防衛重地,控制住了船只、把守住了渡口即可。但每到冬天黃河水結冰,河對岸河套地區的蒙古騎兵就會直接踏著冰過河,因為寬闊的冰面處處皆可通行,他們的登陸地也就不限于渡口了,所以防守起來要比船渡碼頭難度大得多。明朝在山西沿黃河的幾個縣,從北往南的長城防御,重點難點都集中在了冬季。
從裴家津順著黃河往南走13公里,就到了黑峪口村。該村隸屬于山西省興縣高家村鎮,位于黃河入晉后的上游地段,距縣城25公里。作為黃河流經興縣的九大渡口之首,從明清時期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黑峪口一直是晉陜兩省物資流通的重要通道。在最繁盛的時候,全村人口達到2000多人,村里遍布字號店鋪、私人作坊、小手工業、飯店旅舍、渡船航運,是興縣的第二大集鎮。



抗戰期間,黑峪口是溝通晉綏與陜甘寧邊區往來并儲運戰略物資的重要渡口。1936年春,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在此強渡入晉。1940年,八路軍120師進駐興縣,興縣成為晉綏邊區的軍事、政治心臟。1940年5月,西北農民銀行在興縣農民銀行的基礎上成立,后遷址到黑峪口。新中國成立前,該銀行與其他兩家銀行合并為中國人民銀行。1942年,晉西區黨委(晉綏分局)曾在黑峪口附近的碧村辦公。黑峪口也曾是晉綏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所在地。
從黑峪口出發,沿著黃河向南行27公里,到達興縣羅峪口鎮李家梁村,黃河岸邊有紅二十八軍東征渡河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936年3月紅二十八軍在軍長劉志丹、政委宋任窮等指揮下,由陜西省神木縣天臺山下登船強渡黃河的英勇事跡而建。
從黑峪口向東南興縣縣城方向出發,15公里后就到了中國現代歷史赫赫有名的蔡家崖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和晉綏軍區就設在這里。如今這里有蔡家崖紀念館,主要陳列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賀龍等同志的路居、舊居、晉綏干部會議舊址(原晉綏軍區禮堂)、毛主席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舊址等,館內還布置著晉綏邊區革命斗爭史陳列室、毛主席在蔡家崖革命活動紀念展覽、劉少奇同志紀念展覽、賀龍元帥生平事跡展覽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興縣展室等。
蔡家崖向南偏東近60公里處,黑茶山腳下的東會鄉莊上村,有一座“四八”烈士紀念館。1946年4月8日,中國共產黨代表王若飛、秦邦憲由重慶飛回延安,飛機在途中迷失方向,于當日下午2時在興縣黑茶山山峰遇霧撞毀,遇難者包括中共中央秘書長王若飛、解放日報社兼新華社社長秦邦憲、中共職工委員會書記鄧發、第十八集團軍參謀李少華,還有新四軍軍長葉挺及夫人李秀文和一雙兒女。紀念館大廳里陳列著王若飛、葉挺、鄧發等烈士的靈位、遺像、悼詞、簡歷、記事碑、烈士生前革命活動史料和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