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時代,教育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教師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更加多元化地進行教學活動,能更有效地收集教育資源,進行精準的教學評價,并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但同時,教師也面臨著知識傳播者角色的邊緣化、教學專業性的衰弱和德育能力訴求的角色危機。本文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的轉變,包括成為個性化指導者、教育活動引路人及數字教學環境塑造者,并提出了提升數字化賦能教學能力和教師隊伍的發展方向,強調教師應適應時代需求,轉變角色,提高自身素養等實現路徑,強調教師應積極適應智能時代,促進教育創新和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師角色、角色危機、角色定位
一、引言
2017 年 1 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提出“形成更加適應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形成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新局面”[1]。 2018 年 1 月,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2]。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促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明顯提升、信息化技術水平顯著提高”[3]。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教師扮演的角色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扮演著主導者、組織者和引領者的角色。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人機協同教育模式要求傳統教師的角色作出改變,需要重新進行對其角色定位是必然的選擇。
二、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的危機
人工智能技術對于教師角色的發展,是機會也是危機。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領域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推動教育邁入“人機協同”的新紀元,進一步提升教學品質和效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對教師的職業發展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人工智能技術猶如一把“雙刃劍”,它既是教師的好幫手,又使教師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教師角色定位的變化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替代教師日常中的許多工作,如教學評價、教學設計、教學診斷以及教學決策,這給教師的角色定位帶來了改變。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學生利用手機、電腦以及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能夠隨時隨地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自主定制學習計劃,甚至可以通過互聯網上開放共享的學習資源進行學習,教師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
人工智能技術雖然減少了教師的重復性勞動,但也減弱了教師的教育職能、個人能力、知識及人格等方面的重要性[4]。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查找學習資料、同學之間通過手機互動交流、線上視頻學習、微課、翻轉課堂……,教師都戲稱手機成了課堂教學的“第三者”[5]。
一方面,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學校課堂、學習時間、內容及方式的固定模式,學生不再完全依賴教師,教師的知識權威地位受到挑戰。
另一方面,教師個人的精力、時間、知識儲備,遠不及互聯網上大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互聯網上接觸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并且互聯網上公開分享的知識內容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那么只作為知識傳播者的教師在面對如今的局面,其知識傳播角色需要做出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二)教學模式的變革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應用,教育領域正處于一個變革的重要節點。一方面,世界上大多數教師和學生都被傳統的教學模式束縛;另一方面,無處不在的數字資源可以讓人們隨時隨地學習[6]。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學,使教師的專業性受到了質疑。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以像教師一樣傳授知識,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和個性化學習建議,實現學習內容的個性化定制,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智能技術對教育數據的收集、教學、學習和評價方面的經驗總結超越了教師。
因此,傳統教學方式亟須改變,不再只是依靠教師的主觀判斷、依靠直覺思維和積累的歷史經驗進行教學,而是利用科學技術收集獲取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行為的數據,進行量化、診斷、評估和分析,根據真實的數據做出正確決策[7]。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避免學生感覺到自己的隱私被侵犯,造成師生關系緊張,也容易使教師陷入“數據陷阱”,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8]。
(三)教師育人職能的忽視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教育的本質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教師被認為是學生道德學習的榜樣模范,其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品德的形成。這就要求教師知行合一、表里如一。
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傳統的德育環境發生了改變,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互聯網海量數據的沖擊,他們的思想道德觀形成面臨著很大的危機。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優勢,將自己從繁雜的教學事務中擺脫出來,使角色更加貼近教育的本質和學生的需求,貼近培養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標,回歸育人者的角色。因為機器不能發現問題,只能解決問題,機器不具備社會、心理屬性[9]。機器不能替代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和價值觀的引導,也不能為學生進行言傳身教的德育示范。學生在傳統課堂中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而在智能時代,課堂將會成為人機協同的混合式教學方式,學生除了與教師和同學互動以外,也將長期和機器一起進行學習,這將會對師生和生生關系產生影響[10]。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育人角色將會被更加重視。
三、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環境、教學地點以及學校的管理方式等都在發生著變化,教師的角色定位和所承擔的職能也隨之發生了顯著改變。過去教師主要作為知識的傳遞者,今天教師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服務者,因此,教師需要積極適應新的教育環境,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和素養,以便更好地培養人才,促進社會文化發展。
(一)個性化指導者
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在傳統學校教育中,很難做到對每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個性化學習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旨在促進學習者進行有意義、主動和交互式學習,以期實現每位學習者獨特的心智發展,確保其得到適合其個人發展的教育,從而彰顯教育的人性化和生本化[11]。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興趣愛好等,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并設計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方案。通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教師真正地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12]。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每位學生的學習特征進行分析,掌握其學習需求,為其提供針對性學習規劃。基于人工智能提供的學生學習的有關數據,教師可以為學生精準選擇學習資源,進行個性化學習指導。學生也可以根據學習進度情況結合教師給予的針對性評價,整體調整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
(二)教育活動的引路人
從教育活動的構成來看,教師和學生是學校教育的兩大基石,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教育活動過程中缺失了教師的角色,這樣的教育只能算是自學,難以給予學生全面的關懷和負責任的引導。因此,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尤其在今天,學生是在互聯網陪伴下長大的,他們每天可以接觸到海量的信息,受這些信息的影響。一方面他們思維活躍、好奇心強、知識面寬廣,具有批判精神和創造力;另一方面因為未成年,三觀尚未成型、分辨力不強,很容易被不良信息誤導,導致誤入歧途。尤其是在大數據精準推送下,學生很容易陷入信息繭房,長期處于這種環境可能導致視野狹窄。大數據推動了學習方式的變革,如協作化、個性化和科技化學習,但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因此,教師的引導變得尤為重要,以幫助學生避免認知的固執和極化,促進他們全面發
展。
人工智能時代,技術雖能廣泛傳播知識,卻難以替代教師在培養學生健全品格與塑造靈魂方面的獨特作用。教師可以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協助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學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和個性選擇學習的知識內容[13]。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更應該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好學生成長路上的指明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注重情感溝通和價值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數字教學環境的塑造者
傳統教學環境以黑板粉筆為主,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式多為教師口述、學生聽講,且時間地點固定。填鴨式教學和死記硬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淪為書本知識的搬運工,導致師生視野都禁錮在書本上,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與個性化教學的需求。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教育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把智能技術和教育結合在一起的新的教育形態和理念備受人們關注。數字化學習環境的發展,為教育帶來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資源利用途徑,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實現了資源共享,使師生關系得到了較大改變。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海量的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選擇。然而,面對如此多的資源,學生往往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教師需要精心選擇、整合并系統化相關知識,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學習建議和指導。
四、智能時代教師角色定位的實現路徑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技術使用的頻率和范圍得到了擴大。這使教師得以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部分職能也得到了替代。然而,教師的使命與責任是無法被替代的。因此,教師需要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實現角色轉變。這不僅是為了應對技術發展的挑戰,更是為了更好地履行教師的職責,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一)提升數字化賦能教學能力
2023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的通知》里明確提出,“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學質量提升。充分利用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建構數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助力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14]。因此,教師利用現代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充分使用數字化技術創新教學方式,利用網絡共享學習資源教學是人工智能賦予教師的必備技能。
一方面,教師要充分了解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潛力,以此推動教學方式的持續創新,并積極開展智慧教學。但也不要盲目依賴人工智能技術,而是利用技術篩選、辨別和整合知識,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有效地完成。
另一方面,教師應深入挖掘和整合線上線下教育資源,在人機協同教學的過程中,迅速獲得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反饋,進而提升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二)教師隊伍的發展方向
教師專業發展要緊跟時代步伐,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教育也要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教師發展帶來機遇,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來教師隊伍的發展,一種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全能型教師,既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又可以為學生群體提供支持,這就要求全能型教師不僅具備本學科知識、教學方法、技術、心理學、腦科學發展等相關知識技能[15],還要處理好家校聯系,和社區教育領域的合作。
另一種是專業型教師。人工智能時代,機器可以幫助教師做一些重復性的簡單工作,這樣教師就擁有更多時間精力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等教育活動。未來,教育領域或將涌現出更多專門化的教師角色,如課后服務教師、學生情感輔導教師、知識教學教師、教學設計教師、實踐活動教師等。
五、結束語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在這個人機協同教育的新時代,教師需要積極應對角色轉變,擁抱技術變革,以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盡管人工智能技術在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能力等方面有優勢,但它缺乏人類的情感和思維方式。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他們不僅傳授知識,還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孫卓 貴州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Z].國發〔2017〕4號.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1(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的通知[Z].教技〔2018〕6號.
[4] LUCKIN R,HOLMES W,GRIFFITHS M,et al. Intelligence unleashed:an argument for AI in education[M].London:Pearson,2016.
[5] 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機與“互聯網+”課堂——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新思維、新路徑[J].遠程教育志,2015,33(04):14-21.
[6] 富蘭邁克爾,蘭沃希瑪麗亞.極富空間: 新教育學如何實現深度學習[M].于佳琪等,譯.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7] 任友群,萬昆,馮仰存.促進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和機遇》解讀與啟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9,31(05):3-10.
[8] 劉峻銘.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高校信息化服務[J].數字通信世界,2019,(12):250.
[9] 趙勇.未來,我們如何做教師?[J].中國德育,2017,(11):48-51.
[10] 陳芋潔.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師角色定位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11] 許鋒華,胡先錦.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個性化學習:意蘊、機制與路徑[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9(04):68-79.
[12] 霍力巖.教育的轉型與教師角色的轉換[J].教育研究,2001,(03):70-71.
[13] 宋靈青,許林.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邏輯起點與邊界——以知識學習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9(6):14-20.
[14] 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的通知[Z].教材廳函〔2023〕3號.
[15] 余勝泉.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J].開放教育研究,2018,24(01):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