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發展、國家建設的靈魂與根基。為了能夠更好地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重視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在教材內容中滲透豐富的傳統文化素材,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度探析傳統文化背后的內涵,有效強化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信。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其次以部編版教材為例,從三個維度闡述了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以期能夠為相關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程改革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2.003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強化學生的文化素養,更能夠深度優化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積極響應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認真研讀教材內容,依托班級學情,科學滲透傳統文化元素,充分發揮學科育人價值,有效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
(一)完善學生人格品質
相比于小學階段的其他學科,語文具備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特征。隨著新課改政策的深度推進,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扭轉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豐富的傳統文化素材,幫助學生挖掘教材文本中的人文價值,讓學生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完基礎知識后,適當導入傳統節日文化的相關內容,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對重陽節的認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二)能夠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
傳統文化教學還能夠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利于教師豐富自身文化底蘊。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深度剖析教材文本與傳統文化間的關聯,始終保持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繼而依托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設計傳統文化教學方案,鼓勵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幫助學生深度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不僅如此,語文教師還要在實踐教學中積累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深度領悟“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原則,充分借助傳統文化教育來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滲透的傳統文化類別
語文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內容時需要依托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精心篩選、優化創新,從而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的接受度與吸收度。本研究認為語文教師可以將三方面內容滲透至日常教學中:
第一,國學典籍。小學階段的孩子適合學習《三字經》等國學典籍,這些書籍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慢慢理解我國獨有的禮儀文化,還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語文教師需要篩選一些具備教育引導功效的國學典籍,其內容需要通俗易懂,利于學生學習理解;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也要十分深厚,能夠促進學生道德思想的提升。
第二,傳統文化精神。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篩選、保存下的精髓,具備深刻的哲學思想、為人處世之道等。雖然小學生還不具備基本的社會實踐經驗,卻能夠在日后的成長發展中慢慢品味傳統文化,進而成長為具有高尚情操與崇高理想的人。
第三,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念。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英雄人物,他們均能夠在所處時代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因為他們具備一個共同的特征: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念,即使遇到挫折、困境也永不言敗。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在日常活動中為學生講述更多的傳奇人物故事,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三、當前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調研發現,我國一部分語文教師已經了解到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積極滲透傳統文化內容,但最終的實踐效果卻不理想,具體存在三大問題,分別為:
第一,教學理念有待更新。一些語文教師采取的教學理念十分陳舊,在開發相關課程活動時存在困難,難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最終導致教學內容冗雜煩瑣,小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多數教師只是為了完成傳統文化教育的硬性要求,并未根據學情來設計針對性傳統文化課程,這既沒有尊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亦無法做到與時俱進。
第二,教學模式不科學。在小學教育中,教師始終承擔著知識引導者與組織者的任務。因此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教師需要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能夠基于課堂教學為學生滲透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從而讓學生沉浸在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中。然而當前一部分語文教師在傳統文化方案制定環節以及實施環節中均沒有展現十分出色的專業技能,進而導致很多優質教學方案流于形式。
四、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從三個層面開展傳統文化教學。
(一)深度解析教材內涵,有效融入傳統文化
1.在識寫課堂中導入傳統文化
多數低段學生在識字寫字課堂中的參與積極性不高,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導入傳統文化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仔細分析語文教材中有關識寫教學的編排特征,充分結合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特征來選擇設計適宜教學形式。
例如,講解《日月明》時,多數學生過去并未系統學習過會意字。若教師依然沿用傳統模式傳授知識,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情境微課能夠引導學生從直觀角度學習會意字的特征及結構。通過在多媒體軟件中展示角馬大遷徙時塵土飛揚的畫面,學生即能夠理解“塵”的構造及含義(飛揚的土顆粒很小);當展示月亮和太陽光芒交際的情境時,小學生就可快速理解“明”的構造及含義(日月同輝);而展示一個小朋友在前走路,另一個小朋友在后追逐的情境時,小學生即能明白“從”的構造及含義(跟從)。由此看來,情境微課能引導學生深度剖析一個漢字的結構組成,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新字的感知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欲,并為后續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2.科學開發傳統節日相關的課程資源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很多國外節日在我國盛行,導致很多小學生對國外傳統節日的了解程度要高于本國節日。針對這一現象,語文教師應當引起重視,科學開發傳統節日相關的課程資源,幫助小學生了解我國不同節日背后的民俗故事以及飲食習慣等,加深小學生對傳統節日內涵的理解。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文本素材,如《靜夜思》《端午粽》《難忘的潑水節》《北京的春節》《十五夜望月》等。以《端午粽》教學為例,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中為學生播放精美的微視頻,讓學生從直觀角度了解粽子的制作過程。隨后教師能夠通過互動形式詢問學生端午節的其他風俗習慣(如系五彩繩、喝雄黃酒、賽龍舟、掛艾草等)。在上述環節中小學生能夠大膽表達觀點,在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并了解到端午節與屈原間的關系,最終對屈原產生尊敬之情。傳統節日所代表的文化內涵能夠對一個人的價值觀念、文化認同產生極大的影響,通過積極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能夠幫助小學生深度理解傳統文化,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3.篩選豐富的課外詩詞資源
古詩詞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語文教師應當依托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以及學習理解能力,來設計古詩詞教學方案,充分提高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具體為如下教學流程:第一,篩選適宜的古詩詞資源。學生的認知水平十分有限,若古詩詞的難度較高則會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語文教師需要綜合評估古詩詞資源,再將精選內容編入教材。第二,明晰古詩詞教育目標。很多語文教師雖然為孩子們安排了不錯的古詩詞,但由于設定的教育目標過高而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第三,在教學中搭配色彩鮮明的插畫。語文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應當為每一首詩詞搭配相應的插圖,充分展現古詩意境,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第四,結合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古詩詞來編制兒歌,為其搭配相應的節奏與旋律,讓學生在該環節中領悟韻律美。
(二)創新語文教學模式,強化學生文化積累
1.不斷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
在傳統文化教學中,語文教師始終應當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能夠發揮良好的榜樣作用,從而實現“教學相長”。語文教師需要利用閑余時間認真學習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以身作則,為學生營造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具體為:第一,語文教師在傳統文化教育中不可只進行理論講解,而應當通過自身言行來教學,鼓勵學生進行模仿學習。因此語文教師就需要加強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第二,雖然當前很多學校均開發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校本課程,但由于語文教師專業素養不高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有關單位就需要加強對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考核,真正將傳統文化滲透教學落至實處。此外,學校還可以聘請專業的傳統文化講師,對語文教師進行定期培訓,通過主題講座來幫助語文教師理解傳統文化及中國歷史,提高語文教師傳承文化的能力。
2.創設更多的生活化情境
由于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深刻的哲學道理及為人處世的經驗,若采用傳統方式開展傳統文化教學則存在較大難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且實踐經驗不豐富,無法深刻理解古人傳達的思想,自然感到枯燥無趣。例如,很多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無法理解作者傳達的情感內涵。此時語文教師就需要借助生活化情境來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將古人的經歷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從而幫助學生代入作者視角,進而理解古詩詞要義。筆者在帶領學生學習《游子吟》時,首先鼓勵學生說出平時爸爸媽媽照顧自己、關心自己的事情,從而逐步讓學生明白何為母愛,何為父愛。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讓學生對他人經歷的親情之愛產生情感共鳴,深度理解母愛、父愛。最后帶著這樣的情感學習《游子吟》,學生就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的真摯情感,并對古詩詞中的內容產生深刻認知。總的來說,借助生活情境來打造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可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的理解與認知,并讓學生學習自我反思。
3.積極開展“家校共育”模式
在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若想僅僅憑借語文教師以及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語文教師應當積極聯動家長開展“家校共育”模式,提高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讓學生始終沉浸在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下。學生與父母的接觸時間更長,因此父母是學生的啟蒙導師,能夠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關鍵作用,學生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動作,并受到家長價值觀念的影響。因此,家長需要與語文教師合作,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具體為:第一,家長可以為學生講解更多的傳統文化故事(殺豬教子、孟母三遷等),并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使學生明白感恩與自律的重要性。第二,語文教師可以與家長進行定期溝通,并指導家長利用生活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教學。例如在傳統節日時,家長可以為學生講述更多的文化內涵,幫助學生深度理解這些節日。第三,無論家長還是語文教師,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均需與學生保持平等的交流關系,這樣才能夠建立和諧的學習環境,降低學生的溝通壓力,優化傳統文化教學的效果。
(三)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文化涵養
小學教育體系十分龐大,除了包含語文、數學等基礎性學科,還包括體育、美術在內的活動型課程。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時,依托跨學科教育理念,引導學生靈活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分析與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涵養。例如,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欣賞教材封面的中國元素,有效調動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共同欣賞農民畫,并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構圖特征。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運用美術技能來分析農民畫的繪畫技巧,繼而透過美術作品感受傳統文化內涵。
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優勢,語文教師應該站在校本課程視角,根據當地特色的“非遺”文化內容來設計相應課程。例如,在講解《竹節人》一文時,語文教師就可以在基礎教學結束后為學生滲透當地常見的手工藝作品,提高學生對手工藝的熱愛。筆者就選擇了剪紙這一民間手工藝來設計校本課程,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紙張與黏土,鼓勵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感悟我國民間智慧。在活動中筆者會向學生分發幾種常見的剪紙作品,如在過年期間大多數人家都會在窗戶上、門上粘貼的“福”,讓學生用手觸摸,并討論怎樣復刻,學生再根據筆者示范來動手操作,進而感受剪紙背后的對稱美。
總的來說,傳統文化是國家建設與發展的根基,只有不斷提高國民的傳統文化素養,才能夠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領域滲透傳統文化內容,能夠培養孩子從小形成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程度,幫助學生深度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詹桂萍《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審美閱讀素養教學探索》,《讀寫算》2024年第32期。
[2] 潘曉娟《“五育”融合視角下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實踐》,《語文天地》2024年第10期。
[3] 吳佳欣、孔凡哲《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英雄人物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年第29期。
[4] 張寅《關注語文輔助文本,助推學生思維發展》,《文理導航》2024年第10期。
[5] 李采霞《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探析——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為例》,《遼寧教育》2024年第19期。
[6] 何敏《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求知導刊》2024年第27期。
(黃蘭蘭,1983年生,女,漢族,江蘇贛榆柘汪人,大學本科,中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