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闡述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價值,提出了一系列滲透策略,旨在通過深挖教材文化元素、創設文化情境、開展特色教學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在掌握英語語言技能的同時,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進而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國際視野。研究結果表明,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豐富了英語教學內容,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文化自信,為小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英語 滲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2.015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通過對比中西文化,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領悟文化差異,培養出更加包容與開放的文化心態。因此,積極探索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滲透途徑,對于推動小學英語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價值
1.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通過融入傳統節日、歷史故事、詩詞歌賦等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在了解、學習和體驗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例如,在教授“節日”時,教師可以結合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講述節日的由來、習俗及背后的文化意義,使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從而培養出強烈的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還能激發他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為成為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新時代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2.豐富英語教學內容
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為英語教學內容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往往側重于語言知識的灌輸和語言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文化內容的融入。而通過將優秀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相結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選用與主題相關的文化素材,如成語故事、傳統節日、民間傳說等,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這些文化素材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使英語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和貼近學生生活。例如,在教授有關動物的詞匯時,教師可以引入“十二生肖”的故事,讓學生在了解每個生肖動物的象征意義的同時,學習相關詞匯,從而增強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3.提升英語教學質量
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能夠豐富課堂內容,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中國故事、歷史典故或民俗習慣,將語言學習與文化背景相結合,使學生在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們更主動地參與英語學習。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是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學生的有效途徑。
4.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奮好學等優秀品質。踐行這些品質不僅有助于塑造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還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同時,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藝術瑰寶,如書法、繪畫、音樂等。將這些藝術元素融入英語教學,讓學生在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也能領略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進而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另外,傳統文化中的眾多元素,如古代的四大發明、詩詞歌賦等,都閃耀著創新的光芒。通過學習相關知識,學生能夠激發創新思維,嘗試將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生活元素相融合,創作出富有個人特色的作品。
5.促進文化傳承發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凝聚人心、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將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不僅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能夠了解和傳承自身的民族文化,還能顯著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一方面,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元素,學生可以更深刻地領悟自己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這種認同感是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促使學生更加珍視并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交流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將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多了解其他文化的契機,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平臺。這種雙向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有助于增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動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發展。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1.深挖教材精髓,融入文化元素
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深入研讀教材,細致剖析每個單元、每篇課文所蘊含的語言知識與文化背景,從中挖掘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相關的元素,如節日慶典、歷史故事、民俗習慣等,作為滲透的切入點。基于此,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通過補充豐富的閱讀材料、設計富有特色的文化專題、巧妙插入文化小貼士等多種形式,將傳統文化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課文講解、詞匯學習、口語練習等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地接觸并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例如,教師在講授 “My favourite season”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本單元的主題——季節,將其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等文化元素相結合。在教授“spring”時,除了常規的詞匯和句型練習,教師還可以引入“立春”這一節氣,闡述其作為春季的開端,象征著萬物復蘇、生機勃發的時節;同時,拓展介紹與春天緊密相關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講述掃墓祭祖、踏青賞花的習俗,并引入與之相關的古詩詞,如杜牧的《清明》,讓學生在感受季節之美的同時,也能品味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在教授“summer”時,教師可以結合“夏至”節氣,介紹這一天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是夏季的開始;還可以引入與夏天相關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講述屈原的故事、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以及端午節的英文表達Dragon Boat Festival,讓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也加深了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對于autumn和winter,教師可以分別結合“秋分”和“冬至”節氣,以及中秋節和冬至節的傳統習俗,如中秋賞月、吃月餅,冬至吃餃子等,通過圖片、視頻、實物展示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視覺、聽覺、味覺等多感官體驗中,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和季節的變化。通過實施上述策略,教師能夠在英語教學中構建一座連接中西文化的橋梁,讓學生在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傳播者。
2.創設生動情境,強化文化自信
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生動的傳統文化情境來豐富課堂。比如,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或者設計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互動環節,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進一步強化他們的文化自信。
以“My clothes”為例,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體資源,展示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歷程,從漢服、唐裝到旗袍、馬褂,每一套服飾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生動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學生不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服飾的多樣性和美感,還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用英語描述這些服飾的特點,如“The Hanfu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costume featuring wide sleeves and flowing robes.”(漢服是一種中國傳統服飾,特點是衣袖寬大,衣袍飄逸。)
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服飾秀”,邀請學生穿著自己精心準備的或由教師提供的傳統服飾,如漢服、旗袍等,進行走秀展示。在準備階段,學生需要用英語介紹自己所穿服飾的名稱、歷史背景及文化內涵,以此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并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同時,教師還可設立“最佳文化解說員”獎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勇敢表達,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節日慶典,如春節、中秋節等,設計主題服飾制作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廢舊材料,如彩紙、布料碎片等,動手制作具有節日特色的服飾或配飾,如春節的紅包帽、中秋節的玉兔頭飾等。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需用英語交流設計理念、材料選擇及制作過程,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還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進一步強化了文化自信。
3.開展特色項目,培育傳承意識
在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開展特色項目,培育傳承意識”的策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一系列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關的英語教學特色項目,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培養他們的文化傳承意識,使他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能深刻理解并珍視自己的文化根源。比如,在講到“The colourful world”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向學生展示中國傳統色彩文化,如“中國紅”“青花藍”“琉璃黃”等,每一種色彩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通過精美的圖片和視頻,學生不僅能了解到這些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還能深刻感受到色彩的文化意義,如紅色代表喜慶和熱情、藍色象征寧靜與深遠。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開展“中國傳統色彩畫創作”項目,引導學生選擇一種或幾種中國傳統色彩,結合課文中學到的顏色詞匯,如red(紅色)、blue(藍色)、yellow(黃色)等,創作一幅以傳統色彩為主題的畫作。在創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所學顏色詞匯與傳統文化元素巧妙結合,比如繪制一幅以紅色為主色調的春節喜慶場景,或是一幅以藍色為背景的精美青花瓷圖案。這樣的項目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色彩搭配技巧,還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加深了對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4.拓展第二課堂,拓寬文化視野
第二課堂是指在傳統的第一課堂(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在規定的教學時段內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之外,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實踐性、創新性學習機會的教育活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為了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并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教師可以積極拓展第二課堂,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實踐體驗。以“My weekend plan”為例,該單元圍繞周末計劃展開,涉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休閑活動。教師可以借此契機,設計一系列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在規劃和實踐自己的周末計劃時,融入傳統文化的元素。
首先,教師可以策劃一次“傳統文化體驗日”,邀請學生在周末參與書法、國畫、剪紙、茶藝等傳統藝術的學習與體驗。在體驗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用英語記錄下自己的所學所感,例如“I learned how to create a simple paper cutting of a panda”(我學會了制作一只簡單的熊貓剪紙),還能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其次,結合單元內容,教師還可以設計“我的傳統文化周末探索計劃”,鼓勵學生利用周末時間,探訪當地的博物館、歷史遺址或文化街區,并用英語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例如“This weekend, I plan to visit the local museum to learn more about ancient Chinese inventions”(這個周末,我計劃參觀當地的博物館,以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發明)。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英語表達能力,還能在親身體驗中拓寬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在競爭中提升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和文化素養。
5.對比中西文化,提升思辨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東西方在飲食、節日及習俗等方面的文化差異,來加深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并增進他們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識。以“Do you like pears?”為例,該單元聚焦于水果主題,涉及學生喜愛的食物及其相關詞匯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地融入中西文化對比,使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也能增進對飲食文化的理解。
具體而言,在詞匯教學階段,教師可以教授學生“pear”(梨)、“apple”(蘋果)、“banana”(香蕉)等水果的英文表達,并適時引入中國水果文化,比如講述“梨”在中國文化中寓意著團圓與和諧,與西方文化中水果更多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形成鮮明對比。通過提問“Do you know any special meanings of pears in Chinese culture?”(你知道在中國文化中梨有哪些特殊含義嗎?)來激發學生的思考,并鼓勵他們用英語回答,例如“In China, pears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family reunion and harmony.”(在中國,梨常被視作家庭團圓與和諧的象征。)在句型練習環節,教師可以設計對話活動,模擬超市或水果店購買水果的場景,讓學生不僅練習“Do you like...?”等句型,還能融入中英飲食習慣的討論。例如,提出問題“In Britain, people often have fruits as desserts after meals. How about in China?”(在英國,人們通常飯后吃水果作為甜點。在中國又是怎樣的呢?)引導學生思考并用英語回答,如:“In China, we also enjoy fruits as snacks or sometimes even cook them into dishes.”(在中國,我們也喜歡把水果當作零食,有時甚至會做成菜肴。)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一次“中西飲食文化小報”制作活動,要求學生分組搜集資料,用英語介紹中國水果文化及其相關的節日習俗(如中秋節吃月餅配水果的傳統),并與西方的飲食習慣進行對比。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還能促進他們對中西文化的深入理解,從而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 聶婧《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小學教學研究》2023年第36期。
[2] 孫睿《小學英語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策略研究》,《小學教學研究》2024年第18期。
[3] 陳藝君《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校園英語》2024年第37期。
(陳麗萍,1981年生,女,漢族,甘肅蘭州榆中縣人,大學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