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還要遵循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重視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課堂中,讓學生在掌握新的語言技能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實現對于青少年身心的良好熏陶。為此,初中英語教師需要在英語教材中挖掘傳統文化滲透點,并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
關鍵詞:新《課標》 初中英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2.020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的內容,這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得以傳承和發揚。為此,初中英語教師要感受到肩上的重要責任,在展開英語教育工作的同時要帶領學生深度體會中華文明的魅力,學生在掌握英語語法知識和記憶陌生詞匯的同時也要能注重對相關的中華文化進行探究。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得到英語引用能力的提升,還能夠有機會有效運用英語在更為廣闊的舞臺上傳播中華文明,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厚重和寶貴,我國的軟實力能因此得到提升。
一、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1.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中華文化包含著諸多方面的內容,既能夠體現在實物作品上,又能夠體現在精神意志中,這些都是英語教師在實施英語教學工作期間不可多得的重要素材。為此,教師需要對英語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度鉆研,找尋出能夠融入傳統文化的課程,并精心備課,這樣才能夠讓教育工作在落實的過程中不存在任何的違和感,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文化意識,其精神界能夠因此受到熏陶,切實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在英語課堂中體會到中華文明的魅力。教師在此期間也要鼓勵學生運用英文表述自己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由于很多詞匯并不是學生在教材中能接觸到的,學生也可以自主自覺地找尋與中華文化相對應的英文表述方式,英語學習的潛在價值也會充分體現出來。為此,教師需要進行深度思考,通過設計各種活動給予學生運用英語敘述中華文明的機會。學生在此期間不僅能得到英語綜合水平的提升,還能夠在無形之中了解到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真正實現心靈上的滋養。
2.培養學生的國際交際能力
在新《課標》深度貫徹落實的背景下,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內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對強化學生的國際交際能力自然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國際交際能力既囊括語言表達的流暢性,還涵蓋學生對國家文化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對他國文化的尊重。在目前全球化趨勢下,學生既要掌握英語,以其作為工具,還需要在交流內展現出本民族的文化底蘊和價值觀,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與人文關懷,如儒家思想的仁義、孝道等,此類觀念在跨文化交流內有著深刻的感染力,將此類文化內容融入英語課堂內,將促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更好地理解和認同民族價值觀,從而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和國際友人交流期間,學生也可以積極自信、理性客觀地看待各種文化,既不盲目崇拜也并不故步自封,如此多元化的視角將助推學生在未來的跨文化交流中展現出更為開放包容的心態,提高交流效果。與此同時,在英語教學內融入主題活動,還可以巧妙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其英語學習積極性,深化學生的理解和體驗,如在“我眼中的傳統節日”和“我欣賞的歷史人物”等活動切入,此舉既可以讓學生在英語表達期間更為投入,也促使學生更為深入且全面地挖掘中華文化的內涵,實現語言學習和文化感知的密切銜接,此種方式培養的方向頗具多樣性,可以促使學生順利地完成學習,也可以助推學生準確地表達自我,其對于學生的綜合成長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3.豐富英語課程教學內容
英語學科的存在不僅能夠給予學生掌握語言工具的機會,學習英語知識也是搭建不同文化之間溝通橋梁的契機,讓學生不僅能夠對西方文明進行了解,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引下在英語課堂中學習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學生能夠有機會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且能夠更為深刻地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智慧和價值,也能夠了解到我國為何能夠成為延續至今的文明古國,并充分體會到中華文明的歷久彌新。這些深刻的內涵和思想,學生也有機會在教師的帶領下運用英語進行描述。這樣不僅實現了學生視野的拓展,更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入也可以讓英語課的內容更加豐富,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時候也能夠從多個層面出發,進而鍛煉學生的思維靈活性,英語課堂的氛圍也會因此變得更加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更加濃厚。再加上學生對于中華文明具有天然的親切感,很多學生所熟悉的內容融入其中也可以切實拉進學生和英語課程的距離,在學習的時候也會具備較強的內驅力,并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真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英語知識的價值,教師也能借此機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學生在此種別開生面的英語學習環境中,也能夠直觀感受到不同文明的魅力,教師也能夠借此機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學習能力,且在教師所布置的任務或者練習中,也能夠為學生建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奠定基礎。
二、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1.組織情境演繹,感受傳統文化精髓
教師想要在英語課堂中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容,強化學生對于本土文化的理解,實現對于學生心靈世界的塑造,則需要注重創新教育方式,組織開展情境演繹的教學,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具備身臨其境的體驗。不僅在掌握英語知識的時候具有較高的效率,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刻,并將其中所蘊含的精神作為人生準則,切實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英語課堂不僅是傳播基礎知識的場所,更是將文化內涵傳入到學生心靈的橋梁,實現對于學生的潤澤。為此,教師需要精心挑選課程內容,并以此為藍本開展情境演繹活動,強化學生的參與感,實現文化的傳承。
比如,教師在講授“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初始階段給予最大的學習熱情,則可以詢問學生:“Classmates,do you know what this question means wh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在教師的引導和提示下,學生順利聯想到“愚公移山”這個成語故事。此時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表達的機會,讓學生簡要介紹愚公移山的內容和其背后的意義。此時,所有學生對于深度學習相關知識有著濃厚興趣,教師則需要運用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組織開展教學活動,依據學生的擅長領域以及性格特點等,合理劃分故事中的角色讓學生進行演繹,學生在進行演繹的時候需要盡可能運用英語說出臺詞。為了淋漓盡致地展現角色特點,將故事的核心思想演繹出來,學生會更加認真地鉆研故事的內容,并查詢漢語臺詞的英文表述方式,盡善盡美地將“愚公移山”的故事演繹出來。其他學生在觀賞小型情景劇的時候也會進行深度思考,教師也要借此機會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如:“Why didn’t the old man give up?”“Do you think he was wise or stubborn?”這樣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對于課程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知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意義。
2.設定主題任務,落實傳統文化思想
主題活動的設定能夠讓學生更為深入地參與到英語學習環境中,并在參與活動后能夠認同本國文化,幫助學生吸取中華文明的精華,實現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建立。這就需要教師對英語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深度探究,并思考應該如何設定主題活動,深化學生對英語課程內容的理解。學生在參與主題活動后也能夠實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教師充分做好德育,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優秀精神意識的青少年,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比如,講授“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的時候,教師應該注重闡釋我國的孝道文化,讓學生能夠知曉孝順父母的重要性,且要結合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強化學生的代入感,并讓學生能夠聯想到自己的實際生活。此時,學生的思維是較為活躍的,表達欲望也是較為強烈的,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自主表達的機會,并詢問學生:“How do you think we should be filial to our parents?”“Do you know what your parents like or what they need?”這樣,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時候也會有更強的代入感,能夠積極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完成課上的學習任務后,教師需要為學生安排“我能幫助父母”的主題活動,要求學生在回家后為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無論是做家務還是為父母按摩都可以,給予學生較高的自由度,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學生在完成活動任務后需要撰寫小型英語作文,記錄任務過程和自己的感受。這樣既能鞏固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又可以真正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意義。
3.激勵自主調研,挖掘傳統文化價值
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重視融合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不僅能讓原本枯燥的英語學習環境更為生動有趣,給予學生更為豐富的學習素材,還能夠激發學生自主調查研究的興趣,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會因此變得更為深刻,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較強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對于傳統文化能夠更為熱愛,且不會僅停留在表層,而是可以進行深度體會,更好地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同時,教師在激勵學生自主調研的時候也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能夠學會獨立思考,更好地挖掘和領悟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實現對于學生心靈上的洗禮。
比如,教師在講授“When was it invented?”的時候,可以依據課程的主題引入我國的傳統文化,讓學生以課程標題為主題探索我國的發明創造。教師在此時也能夠順利引入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內容,并讓學生通過翻閱書籍或者是運用搜索引擎對相關知識內涵進行更為細致的探究,從四大發明的朝代、發明人、價值等多個角度進行探究,并且要將自己所探究獲得的信息制作成為表格,實現對文化知識的匯總。教師也可以借此機會運用英文對四大發明的信息進行敘述,如“The compass was invented in China and it helped people find directions”等,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四大發明的英文表述方式,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學生也會更為深刻地體會到古代四大發明代表著我國人民的智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油然而生。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針對四大發明中的某一項進行重點研究,并在研究后用英文進行介紹。有的學生會選擇研究活字印刷術,并在探究結束后使用英語進行介紹:“Movable type printing is a great invention from China. It helped spread knowledge to more people.”這一過程不僅是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育,更是將傳統文化內化于學生內心的媒介。
4.融合其他學科,闡釋傳統文化要點
在實施初中英語教育工作的時候需要重視融合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語言課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能夠借此機會得到充分的挖掘,充分領悟傳統文化的要點信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要重視融合其他學科內容,更好地組織開展教育活動,這樣英語課程也會具備更為豐富的趣味性,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時候也會更有效率。由于學生在此過程中會自主完成任務,會更為認真地思考和鉆研傳統文化的內容,這對于促進文化的傳承有著極大的價值。
比如,教師在講授“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的時候,可以先詢問學生:“Do you know what to eat on Mid-Autumn Festival?”學生在問題引導下能夠自主思考,并和班級的其他成員共同討論。學生紛紛表示在中秋節需要吃月餅,教師在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后需要抓準實時機繼續詢問學生:“Do you know why we eat mooncakes on Mid-Autumn Festival?”這個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深度思考,會從中秋節的起源或者是相關的神話故事作為切入點,逐步了解到月餅象征著圓滿,進而引出闔家團圓的內涵,以及對家人的思念等。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也要找尋出關鍵詞,并書寫在黑板上,如“full moon”(滿月)和“family reunion”(家庭團聚)等,領悟中秋節知識的同時能夠學習到相關的英語知識,這也為學生參與活動并進行英語口語練習奠定基礎。教師隨后要融合美術學科的內容,讓學生利用彩泥制作中秋主題藝術品,學生在制作的時候使用英語說出自己的制作理念。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會融合中秋節的文化和自己的智慧進行設計,這樣的活動方式也讓學生切實感受學習的趣味,學生在進行英語表述的時候不僅內容更為豐富,還會自主自覺查詢詞典讓英語表達更加正確。學生在制作完成后會運用英語介紹道:“The round mooncakes I made have a moon pattern on them, which stands for family reunion.”在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實現表達能力的鍛煉,教師也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英語技能,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興趣,優化學生對于英語課程的理解,還需要確保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建立民族自豪感,充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心智的成熟。
參考文獻:
[1] 趙志冉、董升《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初中英語古詩詞拓展閱讀教學》,《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3年第Z1期。
[2] 孫霞《閱讀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023年第2期。
[3] 芮園玲《新課標下初中英語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策略研究》,《中國民族博覽》2023年第3期。
[4] 王春葉《初中英語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實踐研究》,《寧夏教育》2022年第10期。
[5] 劉銘《淺談中華傳統文化與初中英語教學的融合路徑》,《校園英語》2022年第20期。
[6] 張艷、盧慶廣《文化意識視域下中學英語大單元教學研究》,《基礎教育研究》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