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教育的發展,對于教學有了更加強烈的實踐性要求,即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而小學美術手工課的開展有助于落實學科教學的實踐性,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本文以小學美術學科教學為例,提出幾點傳統文化與美術手工課有效結合的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美術 手工課 結合路徑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2.036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即將失傳等挑戰。因此,保護、學習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顯得尤為重要。而學校作為傳承知識、技能的重要場所,自然而然成為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為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科特點和生活實際,探索和挖掘更多的教學資源,以提升傳統文化的教學質量。
一、從美術教材中探究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美術教材是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的重要信息載體,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參考資料。隨著教育和時代的發展,小學美術教材的內容編寫也會進行適當的修改和調整,如在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當下,小學美術教材中融入了很多的傳統文化內容,為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提供了土壤。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基于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來設計教學方案,以提升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質量,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
以“漢字中的象形文字”的教學為例,象形文字是從原始的描摹事物的方式中發展而來的,彰顯了我們祖先的智慧,推動了我國文明時代的發展。象形文字具有表象性,即字形可以形象地反映出所表示的對象或者是事物的特征。對于這樣古老的傳統文化內容,教師需要探究其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領域,以體現這些傳統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這些象形文字的發展可以驗證我國文明的發展歷史悠久,是培養國民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在某些建筑、服裝、陶瓷等物品上,都有這些文字的印記。因此,結合小學美術手工課的上課需要,教師可以將本課的內容和活動進行優化。如教師組織學生提前準備好樹葉、橡皮泥、泥土或者是卡紙,以及手工刀等物品,然后引導學生嘗試模仿教材中提供的象形文字來進行手工創作。如學生可以在樹葉上描繪出“魚”的象形字,然后利用美工刀等工具將其剪下來。或者是鼓勵學生利用橡皮泥來制作一個小羊,并在其上面雕刻一個“羊”字的象形字。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在課前根據班級學生的姓氏和名字來進行調研,從網絡等渠道去搜集這些名字的象形文字寫法。接著,在手工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其展示在電子白板上,然后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結合自己名字的象形文字來設計一個圖案,或者是制作一個小物件,并將自己的名字刻上去。
可見,小學美術手工課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真正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的重要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探究將傳統文化轉化為手工操作活動的方式,以為學生進行更多的實際操作創造條件。
二、從周邊生活中挖掘傳統文化教學資源
隨著時代的發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這一教學理念再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要求教師要勇于突破教材文本的局限,到實際生活中去,以發現和挖掘更為豐富且生動的教學資源,彌補教材的不足,并體現教學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同時,這也是在美術學科與生活之間搭建橋梁的重要方式,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美術知識和技能,進而引起學生的重視,使其端正學習態度。
傳統文化同樣源于生活,它既是一種文化的信息載體,也是一種情感載體。挖掘生活中生動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不僅僅落實了生活化教育這一重要理念,還有助于為學生創造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學習環境,從而也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感受和學習真正的傳統文化,發展創新思維,提升美術技能等。為此,教師應對當地的文化資源情況進行了解和開發,并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將這些優秀的資源整合成適合本校教學的校本課程,作為后續重要的教學材料,以輔助落實傳統文化教學的目標。
如江西省景德鎮出產的瓷器中外聞名,是國家的地理標志性產品,是稱譽世界的古代陶瓷藝術杰出代表之一。其發展歷史之悠久、品種之豐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如果學校坐立于這樣的地區,即擁有了豐厚的教學資源,且有著濃厚的學習氛圍。針對這樣鮮活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善于利用,將其打造為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并結合小學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將其劃分成不同的教學版塊。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是四大美術核心素養,對此,教師需要設計這樣的教學版塊:
審美感知:教師通過實地拍攝,或者是整合網絡資源等方式,將豐富的瓷器作品展示給學生,帶領學生感受瓷器作品中的藝術語言、形象和意蘊等。
藝術表現:教師通過美術手工課,引導學生利用道具初步進行瓷器的制作,或者是組織班級學生進行研學,到資源更為豐富的手工作坊去進行觀摩學習和實踐操作。
創意實踐: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一個主題,要求學生基于對主題的理解,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設計并制作出具有創意的瓷器作品。
文化理解:教師通過整合各種文字、圖片、視頻和音頻等資源,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梳理瓷器的發展歷史,及其發展對我國歷代經濟、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文化觀,增強學生的文化包容性和文化自信。
像這樣的教學資源還有很多,如瀘州的紙傘、杭州的綢傘、安徽的宣扇、徐州豐縣的糖人,等等。可見,在不同的區域,經過歷史的沉淀,都有著其獨特的傳統文化,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可以有所接觸,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對這樣的傳統文化有了相當的了解。為此,教師應積極挖掘這些傳統文化資源,并進行專業的整合,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美術教學課程,為小學美術手功課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教學方式
受我國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在小學階段,美術這一學科受到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也比較單一,且美術活動的開展大多僅僅停留在課堂上,缺乏連貫性,導致學生的美術技能提升效果不足。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教學的手段變得多元起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課堂時空的局限,同時又可以實現個性化教學的教育要求,并提高教學的效率。在小學美術手工課的教學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手段同樣起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為此,美術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優化教學過程,助力學生美術技能和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
如在“讓剪影動起來”的教學中,教材介紹了我國優秀的傳統藝術文化——皮影,要求學生通過觀察皮影人的造型來了解剪影人物的制作方法,并以周邊同學的形象為基礎來初步嘗試設計人物造型,然后用黑色的卡紙將其剪出來。接著利用皮影戲的原理,用已經制作好的剪影人物來進行表演。教材中提供的內容和案例比較少,比較抽象,不利于學生真正掌握剪影的方法和技巧。為此,教師需要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去搜集、下載和整合適合小學生學習水平的教學資源,以讓其在模仿學習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如關于剪影人物的制作,為了在表演中使其更加靈動,需要將人物進行拆解,然后在人體關節的節點用針線給縫上,如胳膊、腿和頭這些部件都是在前期將其剪下來,后期需要重新進行縫合的。在縫合后,學生再用木棍綁在剪影人物的手、腿等部位。教材中僅僅提供了圖片,具體操作時學生不知要怎么做。為此,教師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補充這方面的視頻教學資料。
其次,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傳統皮影戲的魅力,教師需要結合優秀的、完整的傳統皮影戲項目。如教師可以通過搜索紀錄片或者是專門的頻道來播放這類表演項目,如《斬蔡陽》《拾玉鐲》《岳飛傳》等。而傳統文化要保持生命力,還需要不斷進行創新,以體現時代發展特色。對此,除了引用那些經典的傳統皮影戲,教師還需要了解當下創新的皮影戲故事,以更好地體現傳統文化藝術的生命力,并以此鼓勵學生進行創作。
如在各大視頻平臺中,有很多新的皮影戲作品,如《三個和尚》《三只小豬》《三只羊》《龜兔賽跑》等,這些故事是小學生感興趣的,也是其在模仿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掌握的。這樣的教學素材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學生也可以受到啟發,將自己喜歡的故事內容轉化成皮影戲,進而在手工課堂上更加專注,可以創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
總之,傳統文化內容和形式豐富,而目前美術教師對這些傳統文化的理解以及在技能上的掌握是不足的。為此,教師必需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進行教學,以彌補自己專業知識和技能上的不足,實現傳統文化與小學美術手工課的有效結合。
四、設計跨學科主題的美術實踐活動
新《課標》中明確要求教師要基于教學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來設計跨學科主題的實踐活動,以培養小學生的綜合性學科思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協同發展。且美術實踐活動的設計也是拓展教學時空,豐富手工課的教學場所、教學資源的重要路徑。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還可以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將課堂上所學轉化成實踐技能。
同樣以上文提及的“讓剪影動起來”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我一天的生活”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需要截取生活中有趣或者是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一件小事,運用語文課中學到的寫作技能,將這件小事描述清楚,然后將其中涉及的關鍵人物進行美術上的描繪,并利用所學習的剪影技能制作出剪影人物。然后,學生還需要根據故事內容,將經歷編寫成小劇本,確保在演出展示時,人物的對話和肢體動作符合實際。
如學生以自己和父母之間的小事作為創作素材,他們除了要復述這件小事的發展起因、經過和結果,其還需要認真觀察父母的形體和外貌,以便在制作人物形象時更符合人物原型。且在這一活動中,為了使得設計的項目更具有吸引力,可以引起大家的關注,獲得大家的喜愛,學生還需要進行適當的加工,如將語言的風格設計得更為風趣,將故事情節設計得更為波折等。
可見,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為學生再次鞏固美術技能提供了機會,也讓其意識到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具有歷久彌新的生命力的,可以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演化。同時,在這一實踐活動中,還體現了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有效融合,為學生語文寫作技能的提升創造了機會。另外,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他們需要基于對生活的實際觀察來進行創作,如對父母形象的觀察、對生活中各種事件的觀察等。
五、完善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一體化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在小學美術手工課和傳統文化結合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同樣需要秉承這一基本原則,以確保整個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始終貫穿始終,以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當下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內容比較單一,側重于評估學生對各種美術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其創作的作品質量上,而關于其他的能力,如學生的創新思維、協作能力、動手能力等評價得比較少。且教師的評價不連續,即在不同的節點,教師的評價是零散的,導致看不到學生的進步,無法及時對學生進行鼓勵,這不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為此,教師應重視這一問題,進行改善。
如上文提及的實踐活動“我一天的生活”中,在后續的實踐成果展示中,教師不應該僅僅查驗學生是否制作出了剪影人物、是否書寫了簡單的故事劇本,還應為學生搭建不同的展示平臺,為其進行全面的演示提供舞臺。只有這樣才可以引起學生的重視,使其在實踐過程中認真對待,激發自己的潛力。
如在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及時檢查學生的成果——剪影人物和故事劇本,然后對其進行初步評價,并記錄自己的評價內容。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在班級上搭建一個展示的舞臺,通過抽簽的方式,讓學生依次進行表演。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再次對學生進行評價,如動作和情節是否具有連貫性、生動性,以及技能操作是否專業等。并同步要求其他的學生對其進行評價。教師還可以邀請其他有時間的家長和教師參與教學,觀看節目,并進行評價。在學生和家長進行評價時,教師可以為他們設計量化的評價表,確保他們可以從更多的角度進行評價,同時,也鼓勵他們對本次活動提出建議。通過這樣連貫性的評價,可以觀察到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而對其不足之處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總的來說,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至關重要,是確保傳統文化得以繁衍生息的關鍵。為此,在美術這樣實操性較強的學科中,在手工課環節,教師需要探究傳統文化中學生可以完成的內容,從美術教材中探究傳統文化教學內容,從周邊生活中挖掘傳統文化教學資源,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教學方式,設計跨學科主題的美術實踐活動,并且完善相應的評價機制,引導學生通過美術課堂來學習和掌握這些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徐文錦《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實踐》,《名師在線》2024年第28期。
[2] 蔣玉潔《融合傳統文化,讓小學美術課堂“熠熠生輝”》,《江西教育》2024年第35期。
[3] 朱怡《地方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探索》,《小學教學研究》2024年第26期。
[4] 戴凡清、趙海燕《地方傳統文化美術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以幸福路小學幸福圖樣鞋墊花工作坊為例》,《小學教學研究》2024年第20期。
[5] 陳美愛《小學美術手工課中落實創意實踐的策略》,《新課程研究》2024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