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海中國畫院主辦的“游刃乾坤——近現代海派篆刻的崛起暨來楚生 陳巨來 葉潞淵篆刻學術特展”在上海中國畫院(程十發美術館)第一、二展廳展出,包含260余件(組)篆刻、書畫作品及文獻。
篆刻是中國文化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門藝術。一花一世界,一印一乾坤。方寸之間,張力無限。“來楚生 陳巨來 葉潞淵篆刻學術特展”,這是上海中國畫院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次篆刻學術展,旨在進一步夯實上海中國畫院國畫、書法、篆刻藝術的學術體系建設,推動上海中國畫院高質量發展。
頡頏吳齊
來楚生是近現代繼吳昌碩、齊白石之后又一在書法、繪畫、篆刻上都取得極高成就的藝術大師。他以極為開闊的視野和高超的藝術睿智,突破藩籬,形成了嶄新的筆墨刀痕語言,為后世完美地詮釋了一位海派書畫篆刻藝術大家在藝術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
在藝術上,他虛懷若谷,不囿于門戶之見。其繪畫宗法八大、徐渭、趙之謙諸家,兼取吳昌碩與齊白石,所繪闊筆花鳥,筆力洗練,敷彩清麗,造型奇崛,富有金石味。其書法取徑黃道周,崚嶒爭折,直攫神髓。又擅長篆、隸,骨力雄健,略無懈筆,深得石鼓、漢簡之古韻。
在篆刻上,來楚生繼承傳統印風,在“刻近二吳風范”基礎上于歷代篆刻經典中尋找出路,對先秦古璽、漢魏將軍印、明清流派印皆有極深的研究。其縱橫恣肆、渾樸雄厚、英邁雋爽的大寫意印風,獨辟蹊徑,為后世印家開一法門。來楚生的肖形印更是印林中的瑰麗奇葩。他的肖形印題材極廣,除生肖、佛像、人像外,花卉、草蟲及故事、成語等,時竟刀下,筆簡意賅,神態畢具,妙趣橫生,舉世無雙。比之古代肖形印,他的肖形印在形式、內容、數量上都有極大的突破與發展。來楚生印路極廣,偶以隸書、楷書入印,拙趣盎然,無有出其右者。
來楚生秉性耿直,待人誠摯,不慕虛名,對后輩的提攜亦不遺余力。他的一刀一筆無不彰顯其人品、胸懷和氣質,匠心獨運,一派天機,誠為人品與藝品俱高的一代典范。
第一希有
陳巨來是20世紀杰出的篆刻家。早年深受家庭氛圍的熏陶,自幼喜愛藝術。篆刻技藝初成于嘉興陶惕若的啟蒙。1924年,他拜于一代宗師趙叔孺門下。趙氏指導其以《十鐘山房印舉》為學習基礎,深入研究漢印,得秦漢璽印堂奧。1926年,經趙氏的引薦,陳巨來又結識了海上收藏巨賈、著名畫家吳湖帆。吳氏慷慨地將家中的汪關《寶印齋印式》十二冊借給陳巨來。據此為參考,陳巨來潛心研究七年,技藝愈發精湛,尤在“元朱文”格上獨樹一幟。所篆在結字和布局上近乎完美,章法勻落、婉暢曼妙,在筆畫上不隨意增減,且空間排布勻稱圓潤,贏得了趙叔孺的高度贊賞,譽其為“近代元朱文第一”。
陳巨來的元朱文是其篆刻藝術風格最為突出的代表,極盡圓轉工細之能事,典雅大方。陳巨來取法古璽、秦印、漢私印、元押、封泥、唐官泥等印風,此外,還兼取明清時期流派篆刻家如汪關、趙之謙、黃士陵等的印風。“雅靜秀潤”是陳巨來在《安持精舍印話》中提出的審美理想,他將自己的審美追求和精神風貌一并加入創作當中,逐漸形成了“篆書醇雅、刻印渾厚”的藝術風格。
陳巨來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了整個20世紀,他因印藝與同時代眾多文人雅士的交往亦匯聚成20世紀海上畫壇的寶貴文脈。陳巨來將“元朱文”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當成自我藝術拓展的舞臺,并將自我的個性創造、精神氣質及審美追求寄寓于印面的文字之中,這些文字皆成為陳巨來篆刻藝術的“化身”,讓他在廣闊的海派文脈之“舞臺”上盡情施展中國印學無盡的魅力。
潞璋瓊淵
葉潞淵是近現代海派篆刻不可忽視的一位篆刻家,對海派篆刻的傳承與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他為上海中國畫院捐贈的120套秦漢、流派印譜,以及40余方“西泠后四家”的篆刻精品,都具有極高的史料與藝術價值,成為后人學習篆刻藝術不可多得的珍品。
他幼時即喜書畫篆刻。十三歲便任職于福泰錢莊,朝兢夕惕,恪守以惇篤,為人稱道,而其志仍在金石書畫。十六歲投師趙叔孺門下,隨侍左右。其人既博聞強記、多思多問,又朝夕揮毫,鐵筆不輟,故技藝與日俱進。他學問淵博,虛懷若谷,一生探索藝事,金石書畫均蜚聲藝壇。
葉潞淵是當今印壇巨擘,治印初宗西泠諸子,于陳鴻壽尤為傾心,又旁及皖派;繼而取法秦漢古璽、商周金文、兩漢碑額、泉幣、鏡銘、磚瓦,兼收并蓄、融會貫通,終成一家風范。所做印章精雅淵穆,穩練安詳,能寓變化于整齊之中,藏奇崐于方寸之內。潞淵先生邊款蒼勁中有秀逸之氣,遒勁凝練,并擅長款,為印林所贊。篆刻之余,他對于花鳥畫亦造詣非凡,初取法惲壽平、華嵒兩家,進而學沈周、陸治諸家,筆墨酣暢,設色古雅,風格清新。
葉潞淵是一位品行高潔,為人謙恭的長者,嚴以律己,寬厚待人。其一生簡樸,淡于名利,治學嚴謹,獎掖后進,注重培養青年,印如其人,人如其名,真可謂“湛湛露斯在彼豐草”。
西泠風來
清乾隆年間,杭人丁敬開創浙派印風,崇尚“兼采并騖,遠師秦漢,而不廢文、何”,力糾妍媚、纖細的時風,而成新面貌。其后,蔣仁、黃易、奚岡師法丁敬,世稱“西泠四家”。而后陳豫鐘、陳鴻壽師事黃易,趙之琛師事二陳,錢松自漢印入手,繼而師法丁、蔣,后世稱此四人為“西泠后四家”,八人合稱“西泠八家”。浙派篆刻取法秦漢,博采眾長,用刀多以切刀為主,線條波磔起伏,篆法參以隸意,方折古雅,不僅風靡當時印壇,而且流風延至晚清、民國一直到當代。
鴉片戰爭后,上海開埠,經濟交往的發展促使書畫市場逐漸繁榮,也使印章的需求大大提高,吸引了周邊地區的篆刻家進入上海,形成龐大的篆刻家群體,使上海成為全國近現代篆刻發展的重鎮。這些篆刻家很多受到浙派印風的影響,有的固守浙派印風,多以浙派面目創作;有的初受浙派影響,后衍變成其他流派,也有的從浙派篆刻入手,后參以其他流派,形成浙派新軍。
流派的延續,既要傳承,更要創新。從清末民初一些固守浙派的印人作品來看,確實存在單調拘謹、刻板僵化的程式化傾向。所以高時顯發出“浙宗至次閑而蔽生矣,徽宗至讓之而蔽亦生矣”的警示。所謂流派,一定是有程式的,不然形不成流派,但程式如果過于刻板,亦阻礙了流派的發展。不過從歷史的進程來看,浙派印風發源于杭州西泠,但最終在上海綿延,從而形成交博廣覽的文人篆刻群體,成為海派篆刻在近現代崛起的契機之一。
誰主沉浮
光緒三十年(1904),正值花甲之年的吳昌碩應友人之邀客居杭州,與葉為銘、丁輔之、王福庵、吳隱等雅聚于西子湖畔。他們品茗論藝,談及篆刻藝術源遠流長,特別是在“西泠八家”崛起之地,卻從未有過一個專門研究印學和創作的團體。于是,眾人商議“人以印集,社以地名”“西泠印社”由此而生。經過十年籌備,于1914年重陽節這一日,在西泠數峰閣召開了印社正式成立大會,訂立了契約章程,確立了“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的建社宗旨,并一致公推吳昌碩為首任社長。吳昌碩擔任社長,在確立了海派篆刻在全國印壇的領軍地位的同時,也彰顯了海派篆刻群體創作的整體實力。因此,無論是從人脈、藝脈和地脈來講,海派篆刻與西泠印社都有著相當深厚緊密的聯系。
在印社早期的社員中,海派篆刻家亦是主要組成部分。“西泠四君子”中的吳隱、王福庵、丁輔之本身就是海派篆刻家,而吳昌碩更是以海派書畫篆刻領袖的身份,以其號召力和影響力,使西泠印社云集了大批一流的海派篆刻名家。
海派近現代篆刻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了振興期(以趙之謙為代表的第一代篆刻家)、鼎盛期(以吳昌碩為代表的第二代篆刻家)、全興期(以精英群體為代表的第三代篆刻家)。第三代海派篆刻群體在風格取向上是多元的,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文化氛圍與藝術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
海派篆刻家群體在西泠印社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這極大地提升了海派篆刻在全國的影響力。海派篆刻的代表人物包括吳昌碩、趙叔孺、王福庵等,他們在篆刻藝術上不斷創新,融合各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不僅在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還通過他們之間的社交活動,推動了海派藝術的發展,也體現了上海這座城市開放和包容的城市精神。
結語
此展雖以來楚生、陳巨來、葉潞淵三位篆刻大家的篆刻作品為展覽主體,但其意義不僅僅是對三位大師作品的簡單呈現,而是具有更廣闊視野下的近現代海派篆刻史的呈現。展覽單元清晰、內容豐富,展陳立體而多樣,具有很強的專業學術性與視覺感觀性,為篆刻展覽的走向,打造出一個具有當下高度的樣本。在回望來楚生、陳巨來、葉潞淵三大海派篆刻名家異彩紛呈的藝術歷程之外,將帶我們一同領略中國近現代篆刻藝術流變中海上印壇先驅們的熠熠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