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社區改造設計的相關概念
(一)老舊小區微改造
“社區微改造”作為城市更新理論框架下的一種深化實踐,旨在響應民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并促進社區成員的廣泛參與,針對那些難以匹配城市發展品質、利用率低下且功能性不足的城市微空間及老舊建筑實施精準改造。與環境綜合整治、危破房改造、棚戶區改造不同,老舊小區微改造強調社區管治,兼顧空間效能和社會民生,以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為目標。
近年來,其微改造的模式正經歷著從傳統的“單向度治理模式”向“多元共治”模式的深刻轉變。以南頭古城改造、“共建花園”等項目為代表,這些成功案例不僅彰顯了社區居民、設計專業人士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和貢獻,還反映出政府與市場的干預角色正逐步向引導與支持方向轉變,其干預力度有所減弱。這一過程深刻體現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治理理念,即社區微更新真正意義上地服務于人民,通過共建共享機制,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這一過程不僅是對傳統城市更新模式的創新,更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重要途徑。
(二)中國傳統文化符號
在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時,我們需明確其作為藝術與文化載體的獨特地位。這些符號,包括文字、圖案、器物、建筑及節日等,不僅富含藝術特征,且深植于民眾心中,廣泛運用于日常生活。它們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基因,映射出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價值取向及生活方式,如龍圖騰的威嚴、紅黃二色的喜慶與尊貴,以及“梅蘭竹菊”四君子所寓含的高潔品質。這些符號不僅是歷史的積淀,更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展現,對現代設計領域同樣具有深遠影響。
隨著時代的演進,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設計領域的運用日益廣泛,可細分為傳統色彩符號、傳統圖案符號、傳統材料符號及傳統文字符號四大類。這些符號的運用,不僅豐富了設計的文化內涵,也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融合創新。
(三)中國結
中國結,作為傳統圖案符號的杰出代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當時的繩結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用具,同時還具有記載歷史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人們心目中是十分神圣的。它不僅是一種視覺藝術的表達,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審美觀念、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其制作工藝精湛,形態多樣,以繩或線編織而成,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內涵。中國結起源于古代,最初用于結繩記事,后逐漸演變為裝飾用品及情感寄托之物,廣泛應用于各類重要場合,具有社交、美學與教育意義,成為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識。
中國結有著美麗的造型和色彩,而且以形寓意。如吉祥結象征吉祥、富貴、平安,常被用于僧人服飾及現代家居裝飾中。色彩方面,紅色代表喜慶與吉祥,黃色寓意財富與興旺,綠色象征安寧與和諧,藍色體現智慧與信仰,紫色則彰顯高貴與尊嚴。這些色彩與結的形態、線條相互融合,共同編織出中國結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美學價值。
二、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中國結的公共空間改造設計
(一)結合中國結的設計目的
在國內,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結合于設計中并不少見。但是對于這種文化的二次創作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對文化符號的應用大多流于形式而忘了表達含義,又比如急于宣揚文化而忽略表現形式。由此,本文意圖通過社區微改造項目,意圖有效且合理地宣傳并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特別是以“中國結”為核心設計元素的應用實踐。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將其優秀的一面體現在現代設計之中,從而設計出獨具民族特色的作品,是當今設計的重要話題,也是如何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的課題。將“中國結”融入社區微改造設計之中,旨在通過設計的力量,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的正面價值,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多樣性與國際文化交流。
本研究計劃通過分析“中國結”的文化意義與象征價值,結合現代設計理念與手法,對選定社區進行微改造設計。設計過程中,將注重“中國結”元素的創新運用,力求在保留其傳統韻味的同時,賦予其新的生命力與視覺沖擊力,使之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此外,本研究還期望通過這一實踐,探索傳統文化符號在現代城市空間中的活化路徑,為其他類似項目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與啟示。
(二)結合中國結的設計要點
1.環境裝飾中的中國結元素:在老舊小區的內部與外部裝飾中,巧妙融入中國結的造型與色彩元素。通過壁畫、雕塑、景觀小品等形式,將中國結的精美圖案與小區環境相融合,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注重色彩搭配,利用中國結常用的紅、黃、藍等色彩,為小區增添一抹亮麗的風景線。
2.線性張力下的空間布局:利用中國結獨特的線性張力,作為小區屋頂、樓梯、道路、花壇、休息處等區域的設計靈感來源。通過流線型的設計語言,將中國結的柔美與力量感融入空間布局之中,使小區內的各項設施與街道生活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這種設計不僅提升了小區的空間美感,還增強了居民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與認同。
3.中國結主題花園的營造:通過精心挑選的灌木類植物與喬木,搭配以中國結造型的景觀小品和休息設施,打造出一個集休閑、交流、觀賞于一體的多功能空間。花園的設計旨在讓居民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4.建筑外觀的中國結裝飾:通過對建筑外表進行改造,運用中國結的造型符號進行裝飾,如將窗欞、檐口等細節設計成中國結的樣式,使整個小區在視覺上呈現出統一而富有特色的中國文化氛圍。中國結色彩的搭配并非孤立的存在,它能夠被引入室內外空間,有效地創造出和諧、自然的氛圍,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融合。
三、小區公共空間改造的設計初探
(一)設計目的與內容
在現代社會中,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逐漸面臨被忽視或遺忘的困境。社區公共空間作為承載集體記憶和文化意義的場所,對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因此,筆者希望通過在社區公共空間中巧妙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引導社區居民重新重視和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不斷傳承和弘揚這一寶貴遺產,培養居民的文化自信心。
通過在社區公共空間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不僅能起到裝飾和美化環境的作用,還能使社區公共空間充滿更濃厚的文化氣息,提升居民對社區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同時,作為社區內交流和互動的主要場所,社區公共空間可以通過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來聯結社區與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社區活動中,使其成為居民之間相互交流和分享傳統文化的平臺。
此外,社區公共空間的文化符號設計也是展現當地居民文化品位和審美趣味的重要方式。通過有意識地選擇和展現具有文化特色的符號,可以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進而提升社區的文化品位和建設質量。
(二)設計策略
1.策略一:現場分析,空間重構:“現場分析”通常涉及對現有場所的全面審視與評估過程。通過對社區場所的綜合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其現狀與限制因素,揭示存在的問題與弊端,進行實地調研與網絡調研,進而為制定合理的設計方案提供有利依據。
“空間重構”則是基于對現有場所的深入分析與評估之上的一種設計策略。它通過提出具體的空間重構計劃,涉及空間布局、構造材料、設計元素、色彩等多個方面,即加入設計部分,融入中國結符號,充分利用空間的優勢與特點,強化場所的美學感受與功能性,從而創造出更具吸引力與舒適感的空間環境。
2.策略二:功能賦予,形態生成:環境物體的功能應被視為空間場所設計與形態生成的核心要素,并以此作為指導環境設計整體規劃與布局的基本原則。具體而言,一方面需對環境中的各種設施功能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歸納,提煉并概括出環境中不可或缺的功能要素,從而構建出一個全面的功能需求清單。另一方面,在明確了環境所需的功能之后,需將這些功能需求與環境形態進行有機地結合,深入思考如何運用不同的形態來巧妙地滿足這些功能要求。這包括對空間的層次、形式、布局、色彩以及材料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地考慮和規劃。
3.策略三:功能利用,空間活化:“功能利用,空間活化”是將環境物體的功能作為空間活化的重要途徑,建立在策略二——“功能賦予,形態生成”的基礎上,是對策略二的深化。在此策略下,需要對環境中的不同空間和物體的功能進行充分地分析和研究,考慮一個空間或物體的本身屬性、使用環境和功能需求,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資源盡可能地滿足用戶需求。設計需要將這些功能需求和物體性質與環境形態相結合,考慮如何運用空間活化來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具體來講,可以通過布置空間、設施利用等方法來活化空間,使人們在使用環境的過程中產生積極的感受和互動。例如,設計師可以為休息區設置為坐輪椅的居民提供專用坡道。
(二)視覺模塊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紅色具有超越其他色彩之非凡意義,從“中國紅”一詞中就能感受到民眾對它的喜愛。縱觀中國紅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用鮮明、強烈的紅色表示其勇猛,嚇退敵人,又為避免鬼怪或祭獻神靈,求得保護、平安。為緩和死亡的痛苦和恐懼,原始人用象征生命的紅色涂抹在遺體上,并在墳墓上撒紅色的赤石粉末,希望死者來世再生。原始人認為血是人的精華,紅色成為血的象征[9]。本案中,筆者選用了一系列“中國紅”,通過它們不同的色彩明度、各異的色彩飽和度,來豐富空間產生的視覺效果,營造出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
在室外空間中,可以選用中國結的色彩或與之顏色相近的色彩來塑造空間主色調;在室外景觀中,可以將中國結作為主要景觀元素,作為修飾物裝飾在建筑物上或放置在庭院、花壇、墻壁等公共空間中,形成獨特的中國結景觀,以此吸引人們的目光并成為前進小區的標志元素之一。
(三)元素提取與應用
1.具象表現:具象表現的提取可以是元素的直接運用,例如將中國結直接運用在設計當中,以展示或者裝飾為目的,以此表達吉祥、美好的寓意,營造空間氛圍,在前進小區公共空間中,筆者將中國結的立體造型運用在入口處、樓間花園處,將中國結的平面造型裝飾在兒童游樂區、社區活動中心處。
2.抽象表現:通過對中國結的結構、形態、圖案等進行深入挖掘和探究,從中提取出多種設計元素,并巧妙地融合到了設計中。這些元素包括但不限于中國結的紅色、金色等色彩組合,還有分布式的線條、傳統的花紋等,這些元素不僅讓設計作品在外觀上更加具有中國特色,而且也使得設計更加獨特、具有視覺沖擊力。同時,通過運用空間結構和造型設計的創新創意,將中國結重新演繹、塑造出新型的結構形態,美化并裝飾空間,讓設計作品更具吸引力和藝術性,同時也符合現代設計推崇自由、創新、個性的設計理念。
四、結語
本文圍繞社區微改造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傳承,以“中國結”為例展開了深入探討。通過對上海北外灘前進小區的實地調研與改造實踐,初探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融入社區公共空間設計。改造后的公共空間不僅提升了實用性與品質,更豐富了文化內涵,實現了現代感與傳統文化的和諧共生。這一實踐不僅滿足了居民對社區公共空間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也為社區改造及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未來,我們應繼續探索更多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現代社區改造中的應用,以期創造更多富有文化底蘊與生活氣息的社區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垚,周可斌,陳曉雨.廣州老舊小區微改造實施評估及延伸思考:實踐、成效與困境[J].城市發展研究,2020(27).
[2] 吳丹.從空間微更新到社區營造:社區微更新的模式選擇[J].公共治理研究,2022(34).
[3] 夏旖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多維度開展公共空間“微更新”[J].城鄉建設,2022(10).
[4] 馬娟娟.民族繩結藝術:中國結色彩心理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3(9).
[5] 姜美娟. 中國結的文化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應用[ J ] . 美術教育研究,2015(23).
[6] 鐘蕾,黃楚峰.論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產品設計中的情感表達[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2).
[7] 胡婭靜.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重要性:以北京奧運標志為例[J].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4(2).
[8] 李陽.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色彩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9).
[9] 于亮.“中國紅”在傳統與現代視覺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理論),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