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全媒體時代背景,美術繪畫方式正經歷著深刻的創新發展。傳統繪畫技藝與現代科技手段相融合,催生出數字繪畫、人工智能輔助創作等新興藝術形式。這些創新不僅打破傳統繪畫的界限,還為藝術創作提供更為豐富和多元的可能性。美術繪畫在全媒體環境下,借助數字技術和虛擬現實等手段,實現創作媒介、表現技法及傳播方式的全面革新。藝術家們通過跨學科合作,探索理性與感性并重的繪畫方式,推動美術繪畫朝著更加個性化、互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美術繪畫方式;創新發展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美術繪畫方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傳統繪畫技藝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進步,藝術創作領域迎來變革,傳統美術繪畫的邊界被打破,現已延伸至數字界面與虛擬環境等多樣載體,展現了媒介融合的全新態勢。這種變化不僅豐富了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也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
一、美術繪畫方式的歷史演變與現狀分析
美術繪畫的歷史演變可追溯至遠古時代的洞穴壁畫,這些壁畫作為早期人類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媒介,標志繪畫藝術的起源。隨著文明的演進,美術繪畫逐漸從實用主義轉向審美追求,形成各具特色的藝術流派。例如: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古典繪畫強調比例、和諧與理想化的表現,而中世紀繪畫則受到宗教的深刻影響,呈現色彩鮮艷且富有象征意義的風格。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繪畫迎來一次重大變革,藝術家們追求真實與自然,通過繪畫和雕塑創造眾多杰作,如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人的作品,不僅技藝精湛,更體現人文主義精神[1]。進入20世紀,美術繪畫方式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發展。印象派以光與色的革新為標志,捕捉瞬間的光影變化,開創了新的視覺語言。隨后的立體派、表現主義、抽象派等流派,進一步拓展繪畫的邊界,強調形式、色彩和內在情感的表達。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美術繪畫方式呈現更加多元和包容的特點:一方面,傳統美術繪畫方式仍保持一定的影響力,如中國畫的氣韻生動、筆法講究,以及西方繪畫對光影、色彩和構圖的精細處理,依然受到藝術家和觀眾的喜愛;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化藝術開始嶄露頭角,藝術家通過計算機技術和虛擬現實等手段創造出全新的藝術形式,如數字繪畫、數字雕塑等[2]。這些新興藝術形式不僅打破傳統繪畫的邊界,也為藝術創作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美術繪畫方式的創新發展路徑
(一)計算機輔助手段的深度融合
1.數字繪畫軟件的應用與發展
數字繪畫軟件如Photoshop、Clip Studio Paint等,通過模擬傳統繪畫工具的效果,為藝術家提供更為精確和高效的創作平臺。這些軟件不僅支持多種畫筆類型、筆觸質感和色彩模式,還具備圖層管理、色彩調整、濾鏡應用等功能,使藝術家能夠更加自由地探索和實驗不同的繪畫技法[3]。如Photoshop的“畫筆”工具可模擬油畫、水彩、素描等多種繪畫風格,藝術家通過調整筆刷大小、硬度、透明度等參數,能夠實現極為細膩和逼真的繪畫效果。此外,數字繪畫軟件還支持壓力感應筆的使用,藝術家可以通過調節筆觸的力度和角度,達到更加自然的繪畫效果。
2.實時反饋與即時修正機制
在數字繪畫過程中,實時反饋與即時修正機制是提升繪畫技法精準度的關鍵。數字繪畫軟件通常具備實時預覽功能,藝術家可在繪制過程中即時看到繪畫效果,并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和優化。例如:在Photoshop中,藝術家通過“畫筆”工具實時預覽筆觸效果,并通過調整筆刷參數來優化繪畫效果(圖1)。此外,數字繪畫軟件還支持撤銷和重做操作,藝術家可隨時對不滿意的部分進行修改和修正。除實時預覽和撤銷重做功能外,數字繪畫軟件還提供多種輔助工具來幫助藝術家實現更加精準的繪畫效果。例如:網格線、輔助線、參考圖等工具可以幫助藝術家更好地把握畫面構圖和比例關系;色彩選擇器、色輪、漸變工具等可以幫助藝術家更加精確地選擇和調整色彩;濾鏡、變形、扭曲等工具則可以幫助藝術家實現各種特殊的繪畫效果。
(二)人工智能技術在繪畫創作中的應用
1.創意激發與靈感捕捉
智能輔助創作系統可以通過分析藝術家的創作歷史和風格偏好,為其推薦新的創作主題和靈感來源。例如:系統可以收集和分析藝術家的作品庫、社交媒體、網絡搜索記錄等數據,提取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和興趣點,并為其推薦相關的藝術作品、文化事件、社會熱點等靈感來源。此外,智能輔助創作系統還可以通過生成對抗網絡(GANs)等算法生成具有獨特風格和創意的繪畫作品,為藝術家提供新的創作思路和靈感。例如:系統可以訓練GANs模型來生成具有特定風格或主題的繪畫作品,并將其作為藝術家的創作參考或靈感來源。
2.自動化繪畫與個性化定制
智能輔助創作系統還可以通過自動化繪畫和個性化定制功能,幫助藝術家實現更加高效和個性化的創作。例如:系統可以利用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處理技術自動識別畫面中的物體、形狀、紋理等特征,并根據藝術家的要求進行自動填充、上色、變形等操作。此外,智能輔助創作系統還可以支持藝術家進行多風格、多尺度的創作實驗。例如:藝術家可以利用系統提供的不同風格、不同尺度的畫筆和濾鏡工具進行創作實驗,探索不同風格和尺度下的繪畫效果。數字技術賦能藝術創作,顯著增強了創作效能與靈活性,并極大拓寬了靈感來源與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三)理性與感性并重的繪畫方式探索
1.理性構圖與框架設計
⑴美學原則在構圖中的應用。在全媒體時代,美術繪畫不再局限于畫布之上,而是拓展到數字屏幕、虛擬現實等多種媒介,這使得構圖的美學原則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同時,也融入新的科技元素和時代特征。傳統繪畫中的黃金分割、對稱、平衡等美學原則,在數字繪畫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藝術家也開始探索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打破傳統構圖規則,創造出更加新穎、富有沖擊力的視覺效果[4]。例如:利用AI繪畫技術,藝術家可以通過算法生成非傳統的構圖形式,如不規則形狀、動態平衡等,這些構圖方式在傳統繪畫中難以實現,但在數字平臺上卻能夠輕松實現,不僅豐富繪畫的表現手法,也推動美學原則在構圖中的創新應用(圖2)。
⑵畫面結構與層次感的營造。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藝術家開始利用數字技術來強化畫面結構,提升層次感。例如:通過3D建模技術,藝術家可以創建具有立體感的畫面結構,使觀眾在欣賞作品時能夠感受到更加真實、生動的空間效果。此外,數字繪畫軟件還提供豐富的圖層功能,藝術家可在不同的圖層上進行繪制和修改,從而更加靈活地控制畫面的層次感和細節表現。在數字技術支持下,藝術家創作自由度提升,想象力得到深度挖掘,創作出更為豐富細膩的視覺藝術表現。同時,數字繪畫軟件還支持多種濾鏡和特效,藝術家可以通過這些工具來增強畫面的視覺效果,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2.感性情感表達與思想傳遞
⑴情感流露與個性展現。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美術繪畫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情感與個性的傳遞。藝術家通過繪畫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獨特個性,使觀眾在欣賞作品時能夠感受到藝術家內心的真實與獨特。這種情感流露與個性展現,在數字繪畫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數字繪畫軟件提供豐富的畫筆工具和色彩選擇,藝術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感和個性選擇合適的畫筆和色彩進行創作。例如:通過選擇不同的畫筆筆觸和色彩搭配,藝術家可以表現不同的情感狀態,如歡快、悲傷、憤怒等。此外,全媒體時代也為藝術家提供更加廣闊的展示平臺。藝術家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在線畫廊等渠道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更多觀眾,與觀眾進行互動和交流(圖3)。這種互動不僅有助于藝術家更好地了解觀眾的需求和反饋,也有助于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更加深入地挖掘自己的情感和個性。
⑵思想觀念的視覺化呈現。美術繪畫不僅是情感的表達,更是思想觀念的傳遞。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藝術家通過繪畫作品來探討社會現象、文化價值等深層次問題,使觀眾在欣賞作品時能夠引發思考和共鳴。這種思想觀念的視覺化呈現,在數字繪畫中得到更加生動的展現。數字繪畫軟件提供強大的圖像處理和分析功能,藝術家可以利用這些工具來深入剖析社會現象和文化價值,并將其轉化為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效果。同時,在全媒體環境下,藝術家的創作素材與靈感來源趨向多元化,互聯網及社交媒體成為其獲取豐富信息與圖像資源的關鍵途徑,這些素材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和可能性。藝術家可將這些素材與自己的思想觀念相結合,創作出具有獨特視角和深刻內涵的繪畫作品。
(四)新媒體藝術形式的融合實踐
1.數字藝術與繪畫藝術的融合
數字藝術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創作的藝術形式之一,通過將數字技術與繪畫藝術相融合,藝術家可以創作出具有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特效的繪畫作品。例如:藝術家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繪畫作品呈現在三維空間中,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欣賞作品;利用增強現實技術融合繪畫與現實,營造獨特視覺與交互體驗[5]。此外,數字技術助力藝術家深化作品視覺效果,通過精準調控色彩、對比度及亮度等參數實現后期優化。同時,該技術還為藝術創作引入更為豐富的工具與手段,拓展創作維度,如數字畫筆、數字調色板等,使藝術家能夠更加便捷地進行創作和實驗。
2.互動藝術與繪畫藝術的融合
互動藝術是指觀眾可以參與其中的藝術形式之一。通過將互動藝術與繪畫藝術相融合,藝術家可以創作出具有互動性和參與性的繪畫作品。例如:藝術家設置觸摸屏或感應裝置等互動設備,使觀眾能夠通過觸摸或移動等方式與繪畫作品進行互動;利用聲音識別或人臉識別等技術實現觀眾與繪畫作品之間的實時互動和反饋。這種互動性與參與性的融合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能夠促進藝術家根據觀眾互動與反饋靈活調整作品,實現創作與受眾需求的精準對接,為藝術創作帶來無限靈感與可能性。
三、結語
全媒體時代為美術繪畫方式的創新發展提供無限可能,傳統與現代、科技與藝術的深度融合,使繪畫藝術呈現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點。藝術家持續探索技術融合創作新路徑,催生出獨具風格與深邃內涵的繪畫佳作,能夠豐富精神文化領域,并驅動藝術發展。科技進步與藝術創新協同,預示著美術繪畫領域未來發展路徑將更加寬廣多元,因此,未來需要不斷對其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王芳.全媒體時代下的美術繪畫方式的轉型與創新[J].中國民族博覽,2021(10):178-180.
[2]張楠.全媒體時代下的美術繪畫方式的轉型與創新[J].藝術大觀,2023(32):64-66.
[3]蔡紹碩,夏晉.全媒體語境下繪畫藝術的傳播變革趨勢研究[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22(03):96-101.
[4]陳奕名.冷熱媒介融合下美術評論的全媒體變局[J].美術觀察,2023(11):16-17.
[5]任成.報紙美術編輯如何適應全媒體融合新環境[J].傳播力研究,2023,7(34):133-135.
作者簡介:
李燕梅(1988—),女,漢族,福建泉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