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旅游強國,為旅游業明確了發展方向,也對旅游業提出了創新發展的范式轉換新要求。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重構了現代旅游業的價值鏈體系,全球旅游業正經歷從“信息化輔助”向“智能化驅動”的范式轉換。這種變革的本質是技術驅動下產業要素的重新配置:一方面,5G、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AIoT)等技術集群打破了傳統旅游服務的時空約束;另一方面,數字孿生、元宇宙、智能交互硬件等新型技術載體正在重構“人-場-景”的交互范式3,更重要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重大突破后,對旅游信息交互、內容生成與匹配、供應鏈優化、消費場景營造、定價機制、社交分享等旅游全鏈條的賦能與改造。面向“十五五”旅游業智能化發展的新訴求,需要更加關注數字技術在三端的協同與應用,即供給端效率與體驗平衡、消費端服務平權與隱私協同、監管端負外部性治理。
一、供給端革新:效率與體驗的智能平衡
1. 資源調度的算法革命
智能算法正在重構旅游資源配置路徑與效率,通過動態優化實現效率與體驗的帕累托最優。價格調節領域,傳統定價模型受限于靜態分析框架,難以實時響應市場的動態變化。而智能算法憑借其對市場需求彈性和競爭態勢的實時解析能力,突破了這一困境。例如,基于Q-learning算法構建的酒店動態定價系統,可顯著提升酒店客房收益率,同時將空置率穩定控制在合理區間。客流管理方面,機器學習算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借助對移動信令數據的深度挖掘以及對歷史客流規律的精準剖析,能夠提前預測客流趨勢,進而通過合理的引導和調控措施,有效縮短游客的等待時間,極大地提升游客的游覽體驗。最后,數字孿生技術為旅游資源調度開辟了全新的路徑。該技術通過實景三維建模,對旅游場景進行高度逼真的數字化復刻,并結合實時仿真技術,模擬不同情境下的游客流量和資源需求,從而有效降低旅游景區最大承載量的預測誤差,為旅游資源的科學調度和合理配置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2. 沉浸式體驗的技術賦能
數字媒介的演進正在突破物理空間限制,構建旅游資源闡釋的“超現實”認知場域。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通過虛實疊加的交互方式,有效突破了傳統解說系統信息承載量有限的瓶頸。點云建模與游戲引擎技術的成熟,則將傳統文化和旅游資源更為完整和精細地呈現在數字空間。這些技術創新表明,數字技術正深度重塑旅游資源以及文化遺產的價值傳遞路徑。一方面,借助數字技術,旅游資源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以更加多元化、便捷化的方式觸達更廣泛的受眾,實現其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最大化傳播;另一方面,在保障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的前提下,數字技術為游客創造了新穎的體驗方式,使游客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文化魅力,進而在文化遺產保護與游客體驗之間構建起一種新型的平衡模式,為旅游行業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 人機協同的服務創新
旅游業服務智能化正經歷從流程自動化向情感交互升級的轉變。當前,服務機器人已大量接管酒店標準化流程作業,但情感計算技術的突破正在重新定義人機分工邊界。希爾頓集團部署的Connie服務機器人,通過多模態情緒識別算法分析語音頻譜與微表情特征,在客戶滿意度測評中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在智能客服領域,基于Transformer架構的自然語言處理系統可準確解析游客咨詢意圖,剩余復雜問題通過知識圖譜引導實現人工坐席的精準轉接。這種人機協同的服務模式,不僅將服務響應速度提升到秒級,極大縮短了游客等待時間,還通過情感交互保留并強化了服務業注重人文關懷的本質價值。
二、消費端重構:服務平權與隱私保護的協同
1. 數字平權的普惠實踐
數字技術正在消弭傳統旅游服務的可達性鴻溝,構建包容性增長新范式。多模態交互系統的突破性進展,使殘障群體獲得平等的信息獲取權。以“一部手機游云南”平臺為例,其開發的智能無障礙服務模塊通過語音交互與多語言適配功能(涵蓋14種語言及方言),為視障群體和語言障礙者提供實時景區導覽服務。在老齡群體服務優化方面,動態票價系統通過機器學習分析用戶行為特征,為銀發游客智能匹配階梯票價與專屬權益。數字技術更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手,通過輕量化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工具降低使用門檻,可大為提升偏遠地區民宿線上化率與曝光量。尤為重要的是,數字技術推動了旅游生產與消費主體交融,推動“創意-制作-傳播-體驗”平權發展。創意平權表現為非專業人群創作便利、專業人群創作高效;設計平權體現為提高設計容錯率、打造新媒介;制作平權在于降低成本推動全民創作;傳播平權通過新模式加速流量傳播;體驗平權則突破時空限制,提升體驗可及性,實現內容共創與數字紅利共享。
2. 隱私計算的技術突破
隱私增強計算(privacy-enhancing computation)技術的迭代發展,正在破解數據價值挖掘與隱私保護之間的“不可能三角”。聯邦學習框架在旅游消費群體畫像中的實踐表明,通過分布式模型訓練機制,在確保原始數據不出域的前提下,用戶消費行為預測精度有效提升,同時將數據泄露風險控制在合理區間。在數據流通過程中,差分隱私技術的應用有效平衡了數據效用與隱私安全,其基于區塊鏈與安全多方計算技術,構建了用戶授權、數據確權、收益分成的“旅行數據銀行”閉環體系,允許消費者通過智能合約動態管理多類數據權限。這些技術創新表明,基于零信任架構的隱私計算框架正在成為智能旅游建設的關鍵基礎設施。
3. 數據主權的用戶回歸
數據主權體系的構建正推動旅游消費從“平臺中心化”向“用戶自主化”轉型。《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框架下,基于區塊鏈的可驗證憑證系統使個人數據追蹤成為可能——萬豪集團部署的透明化數據儀表盤,允許消費者在不披露完整信息的前提下驗證數據使用合規性。中國市場的創新實踐更具技術突破性——飛豬旅行聯合阿里巴巴達摩院,采用全同態加密與可信執行環境(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技術,實現用戶行為數據的“可用不可見”處理。這些技術突破標志著旅游數據治理正從企業中心化控制轉向用戶自主治理的新階段。
三、監管端進化:規范治理與負外部性控制
1. 監管體系的透明可信
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賬本與智能合約機制,為旅游監管提供了去中心化、可追溯的技術框架,顯著提升了監管透明度與執行效率。例如,三亞市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的旅游服務監管平臺,實現了市場主體信息、投訴數據的全流程存證,并通過智能合約自動觸發糾紛處理流程。這一模式依托政府設立的1000萬元先行賠付資金池,快速響應游客權益訴求,形成了“信用商家-游客-政府”三方聯動的誠信生態1。在跨境旅游場景中,粵港澳大灣區推出的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通過數據互認與智能合約驗證,有效提升通關效率,并實現跨境貿易融資交易金額超2億元,成為區域協同監管的典型案例2。
2. 環境監測的數字防線
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應用,為旅游景區的生態保護提供了動態監測與風險預警能力,實現環境負外部性的精準控制。旅游景區通過部署生態感知網絡以海量級物聯網節點實時采集大氣、水質等多項環境指標,并利用算法模型預測游客密度閾值。當游客量超過生態承載力時,系統自動觸發分流預案,從而有效平衡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在文化遺產與商業空間相互交織、以主客共享為核心特征的旅游區域,聲紋識別系統得以應用。該系統利用卷積神經網絡對噪聲頻譜特征進行分析,能夠嚴格控制配套商業區的聲音污染,在優化景區環境質量的同時,提升游客的游覽體驗。
3. 市場秩序的智能維護
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多模態數據分析能力,正在重構旅游市場的監管模式,推動監管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測轉型。三亞市推行的“一戶一碼”信用體系,結合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商戶評價進行語義分析,精準識別虛假點評,并生成動態信用畫像,從源頭上遏制了消費欺詐行為3。在景區管理中,AI圖像識別技術通過分析攝像頭采集的數據,建立非法攬客行為特征庫,顯著提高了查處效率,充分展現出機器視覺技術在非結構化場景監管中的獨特優勢。此外,全網比價算法構建的價格波動模型,為動態價格監管提供了基于數據的科學決策依據。
(第一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湖南大學特聘教授,第二作者系該院教授、通訊作者;收稿日期:202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