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時空壓縮與后現代背景下感知距離研究轉向

2025-03-27 00:00:00曹晶晶侯國林章錦河王昶孫晉坤
旅游學刊 2025年3期
關鍵詞:后現代

[摘" " 要]感知距離是識別和揭示人類活動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差異性的重要變量,也是影響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行為變量,更是解釋旅游者異質化空間行為的重要解釋變量。文章系統梳理了感知距離的概念與起源及其研究成果與進展,分析了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研究中感知距離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困境及時空壓縮帶來的挑戰,進一步考察了時空壓縮進程中距離定義的改變以及距離對旅游者行為影響與作用機制發生的變化,并指出現有的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理論體系和研究范式無法有效支持時空壓縮帶來的“流動的距離體驗”的知識更新。基于此,文章立足時空壓縮的現實情境,運用后現代主義視角對感知距離的概念、內涵與邊界展開反思,并基于以上反思,論述了感知距離對旅游者目的地選擇影響研究的4大轉向,即研究內容上,由“限制性因素單一向度分析”轉向“限制性與需求性因素多向度分析”;研究范式上,由“靜態的階段性特征與作用機制分析”轉向“流動過程體驗的動態分析”;研究方法上,由“秩序化、結構化的空間分析”轉向“面向虛擬現實的多維空間”和“面向情感的多源數據的數智融合分析”。

[關鍵詞]感知距離;時空壓縮;后現代;流動性;情感轉向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5)03-0014-18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5.03.007

0 引言

感知距離是識別和揭示人類活動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差異性的重要變量[1-2]。地理學研究中的感知距離內涵更加豐富,與研究的尺度密切相關[3]。感知距離是影響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重要變量,也是認識旅游者差異化行為過程的重要解釋變量,感知距離變量的引入能夠優化目的地決策模型以及更好地解釋旅游者行為,諸多研究成果也都證實和支持了感知距離研究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理論探索中感知距離內涵的界定還不夠明確,感知距離作用于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作用機制研究還不夠全面,進而導致在實踐研究中感知距離的測定方法以及感知距離營銷戰略的調控方向、強度與調控手段不夠明確,帶來了理論與實踐的困境,感知距離研究亟須在交叉學科融合中實現理論與實踐創新。

全球化進程中現代交通技術、通信技術的革新促使時空不斷匯聚帶來的時空壓縮也對旅游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統的空間距離摩擦定律正在逐漸失去其指導意義,對旅游地客源市場空間分布特點和演化規律的支配作用日漸式微,感知距離研究的重要性受到了時空壓縮帶來的挑戰。時空壓縮帶來的距離作用與機制變化需要更全面的觀察,而現象演化背后的動因需要更深入的探討。

伴隨時空壓縮帶來的加速流動,旅游者對“家”“地方”的理解不再僅僅被視作是內生而僵化不變的概念,旅游活動的內容、形式、過程、價值和意義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距離在旅游活動中的作用也在發生改變,雖然傳統的摩擦力逐漸衰減,但其情感維度的重要性卻持續提升。后現代主義以去中心化、多元化的視角觀察時空壓縮的社會加速流動帶來的旅游活動與旅游需求變化的同時,也對感知距離作用于旅游者目的地選擇影響不斷反思。距離作為旅游流動過程體驗的重要來源和主體應對社會流動沖擊與異化的積極策略,為旅游活動價值與意義的創造作出了貢獻,為旅游需求的產生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旅游者目的地選擇中感知距離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方法論的提升是深化旅游活動本質認識的理論探討、完善旅游需求分析實踐的必然路徑。感知距離對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影響研究,內容上正在由“限制性因素單一向度分析”向“限制性與需求性因素多向度分析”轉向,范式上正由“靜態的階段性特征與作用機制分析”向“流動過程體驗的動態分析”轉向,方法上由“秩序化、結構化的空間分析”向“面向虛擬現實的多維空間”和“面向情感的多源數據的數智融合分析”轉向。

1 感知距離與旅游者目的地選擇

1.1 感知距離的概念與源起

感知距離是伴隨人本主義思潮而誕生的交叉學科概念,是行為地理學、認知地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是識別與解釋人類活動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差異性的重要變量[1]。認知心理學、行為地理學、認知地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積累了豐碩的感知距離相關研究成果。但是,心理學研究與地理學研究在術語的使用中存在著一定差異。

心理學研究傾向于將感知視作認知的子集或功能,其依賴刺激,是一個即時性的過程[4];而認知則反映更深層次的心理加工過程,是主體基于個體的知識積累與價值判斷對感覺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組織的不斷發展的高級精神過程,不一定與即時行為有關,也未必與環境中發生的事情有直接聯系[5];感知是認知的來源與基礎,而認知結構會影響感知的選擇[6]。地理學研究并不將兩者做絕對的二分,認為只是存在研究的尺度、關注的焦點以及程度性的差異[7]。尤其是在大尺度的空間研究中,所關注的空間或者因為封閉、或者因為過于廣闊而無法被迅速理解和感知,必須調用主體的認知能力進行相關信息的處理,在這一過程中,感知與認知層層遞進,共同形成主體對客觀環境的心理表征[8],因而感知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可能有更為廣泛的內涵,而尺度依賴則是進行地理學中交叉學科概念表述的重要特征[6]。感知距離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概念之一,perceived distance(感知距離)和cognitive distance(知覺距離)都是其表述方式,前者的研究對象特指可視空間,后者的研究對象范圍則涵蓋可視空間與不可視空間,且使用更為廣泛[7]。根據學科術語的使用特點與習慣,在無特指可視空間的情況下,更常使用cognitive distance指代感知距離(感知距離+知覺距離),地理學研究中的主觀距離(subjective distance)在更多情況下則與感知距離(cognitive distance)內涵一致[9]。感知距離因為能夠表征主體對空間信息的加工過程和結果,而成為地理學研究重要的概念。由于旅游活動常常表現為大尺度的空間位移行為(超出可視空間的研究范疇),因此,在旅游者行為研究中,感知距離被認為是大尺度空間中旅游者對彼此相距直接不可見的場所間距離的信念[19,24],是經過個體社會、文化、生活經歷加工后所形成的對實際距離的心理表征[25]。

感知距離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對認知地圖的研究[10],并在眾多行為地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如鄰里、方向和方位的概念[11]、居住區偏好[12]、購物行為[7-8]、尋路行為[8,13]、環境行為[14]等方面,尤其是在消費者行為研究領域積累了較為豐碩的概念性與實踐性研究成果[15-16]。感知距離能夠反映不同行為主體對相同的空間結構或現象可能給出的不同解讀以及個人化理解,因而能夠從微觀層面更好地解釋相同行為環境下不同個體的行為差異[6,17-18],對感知距離的深入探索能夠從微觀層面更好地解釋個體行為的差異性,從而更深刻地把握人類活動的本質。

1.2 多維度的感知距離

由于感知距離能夠抽象地表述相對位置,因而許多研究對感知距離的概念進行了延伸與借鑒,用于表述主體間文化差異、社會差異、時間差異等的感知,學界在對距離的空間、時間、社會、文化多維度解析的基礎上延伸出對感知距離的多維度分析,在旅游研究領域,受到較多關注并得以討論的主要感知距離研究維度包括心理距離(多維復合概念)、空間感知距離、(感知)文化距離、社會(感知)距離、時間(感知)距離等[19-20],多維感知距離是主體在實踐空間/場域中進行的認知實踐,受到主體經驗、知覺、主體性的影響,具有內生性與交叉性。感知距離維度解析如圖1所示。其中,空間感知距離常用于探索個體根據記憶以及認識所估計的從某地到另一地點的實際距離[21],時間(感知)距離常用于個體以當下的時間點為基準線,對事件發生的時間與自身關系遠近的認知[19,22],社會(感知)距離常用于表征個體感知到的事件主體與自己關系的親密疏遠程度[23-26],文化感知距離常用于探索個體對文化差異的主觀感知[15,27-29]等。在多維度的感知距離研究中,心理距離屬于跨領域的研究范疇,強調個體參照零點(個體當下的直接經驗),感知事件或對象何時、何地發生,發生在誰身上,以及是否發生[19-20,30],學者們嘗試建構心理距離概念框架對多維感知距離進行整合研究,雖然相關研究成果證實各維度的感知距離存在相互聯系,但各維度之間的關系是相互替代[31]、具有同質性[32-33],還是存在不對稱性[34-36],學界尚未達成一致。感知距離維度的解析雖然有助于理解距離的維度細分,但是在空間行為研究的真實情境中,多維度距離必須在真實的行為情境下予以綜合考量,而多維度的感知距離測度及其作用機制研究不僅能夠為距離的測度提供更堅實的理論基礎,還將為空間行為研究提供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在旅游者行為研究中,多維度的感知距離研究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其中,時間(感知)距離研究聚焦旅游者消費決策行為分析[37-40];文化感知距離主要用于分析和解釋不同國家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在出游動機、信息搜索、出游計劃、消費模式、行為意向、目的地選擇、服務質量感知等諸多方面存在的信念特征和行為差異[28,41-47];社會(感知)距離常常用于研究和比較旅游者、目的地居民之間個體或群體認知的差異[48-49]。無論是在一般人類行為還是在旅游者行為研究中,感知距離交叉維度的探索都存在一定的困難,難點主要集中于不同維度之間解釋變量的剝離,有學者嘗試從理論層面對多維感知距離研究提供理論解析,認為最先引入的距離維度影響較大,后續增加的距離維度的敏感性則呈遞減/下降態勢[50],遵從韋伯-費希納定律(Weber-Fechner law)[51]。有學者在交叉維度的實證研究中發現,空間距離會影響其他維度距離的判斷[52],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對主體決策的影響不一致[53];文化距離的接近會影響空間距離的感知[41],但沒有出現同物理距離相近似的距離衰減效應[28]。

1.3 感知距離——旅游者行為的重要預測與解釋變量

在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的相關研究中,感知距離是旅游者決定是否出游、何處出游,以及選擇何種線路出游的系列復雜決策的重要依據[21],對旅游活動影響深遠[54]。相較實際距離,感知距離因為反映了旅游者對空間信息的加工結果,與決策行為的關系更為密切,也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旅游者的決策過程[55],對具體情境下的旅游行為研究更加具有啟示意義[27]。

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的不同,學者們對旅游者感知距離的研究也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視角。有學者將感知距離視作被解釋變量,探索感知距離與客觀距離產生偏差的原因、感知距離的一般規律,以及作用于感知距離的影響因素等。已經探明的旅游者感知距離的影響因素可能包括:人口統計學特征(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收入、職業等)[58-59],出游方式(團隊、散客、自駕、公共交通等)[58,60],外部條件(交通、道路、宣傳促銷、出游時間比、目的地有無親友、花費、時間)[9,61-62],地理空間特征(空間層級、中間型標志物、地形、旅游地屬性)[9,55,63-65],社會關系(社會類屬關系、社會互動關系)[42,66],文化關系(差異性、個體文化知識水平與技巧)[42],旅游者個性特征(個性心理特征、偏好、出游目的、出游經驗)[60,67-69]等。

也有學者將感知距離視作解釋變量,開展了感知距離與其他行為變量或旅游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如決策行為[70]、空間活動內容[71-72]、游客滿意度[73]、目的地形象[74]、旅游購物[75-76]、主客互動[77-78]、重游意愿和推薦行為[79-80]等,相關實證研究顯示,感知距離會影響旅游者的意境地圖建構,進而影響旅游消費決策[74]、旅游地類型[81]及地方性認識[9];感知距離對游客滿意度有正向積極影響[82];感知距離還會正向影響旅游地形象[83-84],尤其是其中的認知形象美譽度和情感形象美譽度等[74],感知距離中的文化感知距離與購物消費率呈現復雜的U形曲線關系[76],感知距離是有效的區分變量——能夠被用于探索和科學解釋旅游者空間活動內容的差異[85-86]。

1.4 感知距離與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認知地圖是主體對復雜人地關系進行簡化和秩序化的工具,是個體對生活的世界認識的個人模型[6]。而感知距離是構建認知地圖的基本要素,反映了主體對環境知識中的距離信息的主觀加工過程與加工結果,感知距離變量的引入不僅能夠優化決策模型[87-89],更好地解釋和預測主體的空間行為,還能夠更好地解釋行為主體的個體差異以及非理性的空間行為[90]。在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研究中,感知距離也被發現能夠改善決策模型[9,58,62,68,91],并能夠更好地解釋旅游者行為[92-93]。有學者還進一步指出,更好地理解感知距離估計的準確性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距離之于旅游者的意義,進而更科學地制定營銷策略[58,68]。總之,如果沒有考慮感知距離,那么針對旅游者目的地決策行為的分析和預測則有可能被誤導,也可能是不完整的[17,62,58,93]。

盡管感知距離的重要性得到了極大的重視,但在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的研究中,還面臨著理論與實踐的困境。理論問題的核心聚焦感知距離內涵的界定不明確以及距離作用機制的不明晰,具體表現為:為了簡化研究而默認使用物理距離,而忽視感知距離研究;或者直接借鑒其他學科有關感知距離的定義和研究范式,而忽略了旅游活動以距離需求為特點而與其他一般行為相區別的特殊性;尤其是在感知距離作用機制的探索中,更多關注感知距離的阻力機制研究,而忽視了對其吸引力機制的探索。不同維度的感知距離研究還沒有突破各自來源領域的研究范式,尚且缺乏有效的整合分析模型以對不同維度感知距離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進行系統而深入的探討。正是因為理論層面研究的不足,相關實證研究成果的缺乏,有關感知距離的營銷實踐也面臨諸多困境。雖然感知距離被認為是目的地營銷機構應當重視的因素,但是如何采取有針對性的營銷措施還缺乏理論與實踐的指導[17,85]。實踐問題的核心則聚焦感知距離測定、調控方向、強度與調控手段等。具體表現為:認知地理學與心理學為感知距離測定提供了多重測量方法和手段,如何根據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進行合適的方法選擇至關重要,而旅游者目的地選擇往往涉及大尺度空間決策,較大的尺度意味著更多的影響因素,如何在綜合考慮眾多因素的情況下選擇適合的測度方式,尚且缺乏相應的實證研究成果;又如,感知距離偏差實質上反映了旅游者對居住地與旅游目的地實際距離信息的認知加工結果,同時也是目的地營銷機構可以進行調控的可操作變量,但是感知距離的調控應當以精確性為目標還是以適度的偏差為目標,抑或以合適的區間為目標,要達成特定目標又應當通過何種方式實現,以上問題都缺乏相應的理論與實踐指導。

為了解決感知距離在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研究中的理論與實踐的困境,學者們做出了諸多有益的嘗試。首先,伴隨人文地理學研究的過程導向轉型[6],旅游研究也逐漸關注旅游者個體的感知過程研究,例如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感覺、感知、意識、想象、表現、態度的形成、價值的賦予、空間知識的利用[94]等,感知距離作為空間認知的基礎與影響決策過程的關鍵變量,受重視程度也得到了提升。其次,伴隨著旅游本質探究的持續深入,學者們對旅游活動區別于其他人類行為的特殊性做了更加深入的討論,旅游體驗、非慣常環境等旅游核心概念與理論的完善也促使感知距離的內涵更加豐富,旅游需求分析中旅游者對距離的情感需求(距離欲)得到了關注與初步的討論[95-96]。再次,伴隨著感知距離研究的深入,感知距離作為旅游者感知的重要內容被廣泛用于旅游者群體分異或空間分異特征的比較以及差異化行為過程的解釋,推動旅游者空間行為理論的完善與研究模型的優化,當下這一研究主題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還有更廣闊的探索空間[54]。得益于感知距離研究成果的豐富及研究的持續深入,感知距離在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中的營銷實踐也積累了一定的成果,如測度方法的優化[17,97]、相關群體感知距離一般標準的提出[98]、感知距離影響因素更深入和全面的討論等。而交通運輸、信息、通信、媒體等領域的技術革新,加速了時空壓縮與社會流動,帶來了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革,也促使了旅游活動新形式和新內容的出現,感知距離對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影響需要在變革的現實情境中得到更全面的觀察,其作用機制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反思,而基于感知距離的營銷實踐也需要得到更科學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指引。

2 時空壓縮中距離作用與機制的變化

2.1 時空壓縮重新定義距離

時空壓縮是指,隨著技術變革,尤其是運輸創新,導致各地都在時空上的相互接近[99]。相近似的概念還包括時空匯聚、時空趨同等,以描述和解釋距離的摩擦阻力普遍傾向于減小的趨勢及其引發的時空匯聚的態勢[100]。更有學者帶著更深刻的批判目光,運用資本運動和再生產理論,審視時空壓縮背后的世界經濟不平衡發展的空間格局及其對政治經濟事件、階級權力平衡乃至文化社會生活的影響和擾動[101]。時空壓縮現象受到了來自社會學[102]、政治學[103]、心理學[104]、美學[105-106]等眾多領域學者的關注。

地理學者對時空壓縮的關注起步最早,研究成果也最豐富,主要從空間視角觀察時空壓縮的現象及其動態變化,如空間的橫向擴展、動態演化、流動性進程、對個體或者社會產生的意義,以及對各級各類空間關系帶來的影響。學者們開展的對時空壓縮的相關研究既包括全球化、國別的宏觀尺度研究,如Brunn和Leinbach從可達性視角切入分析了全球化過程中交通技術變革帶來的時空壓縮[107],Agnew從地緣政治視角切入分析了時空壓縮背景下國家間政治經濟關系的變化情況[108];也包括城鎮、都市的微觀尺度研究,如周愷等運用時空圖分析模型對城鎮空間的時空壓縮特征進行了分析[109],吳旗韜等、周愷和劉沖基于交通可達性分別對港珠澳大橋時空壓縮效應以及京津冀城市群時空壓縮格局進行了分析[110-111];還有學者延續哈維批判性的觀點,從時空壓縮可能帶來的資本積累領域的危機、文化表征領域的危機切入,反思了時空壓縮下的空間生產[112],觀察在經濟增長及其經濟趨同過程中存在的區域異質性[113]以及文化變遷[101]。

時空壓縮通過交通運輸方式的更新作用于人類活動的物質空間,通過信息獲取方式的更新作用于人類感知的虛擬空間,改變了實際可達性的同時改變著人們對距離的感知。在可達性的測量中,除歐式幾何距離外,時間距離、經濟距離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最短旅行時間、加權平均旅行時間、經濟潛能、交通花費、日常通達性、網絡密度等豐富了距離的測量指標體系,涉及跨學科的心理距離、社會距離、文化距離、情感距離也常常被置于時空壓縮的背景下考察其動態變化。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個體距離信息的獲取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更及時的更新和更豐富的內容,但是伴隨著距離信息來源與渠道的豐富,其影響因素與作用機制也日趨復雜。

2.2 時空壓縮帶來距離影響和作用機制變化

在全球化進程中,現代交通技術、通信技術的革新促使時空不斷匯聚,時空壓縮也對旅游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直接表現為傳統的空間距離摩擦定律正在逐漸失去其指導意義[114],其對旅游地客源市場空間分布特點和演化規律的支配作用日漸式微。

學者們還進一步觀察和分析了時空壓縮從活動形式和內容上引發的旅游空間行為的變化,包括出游半徑的擴大以及旅游者在旅游地空間轉移的模式變化[114-116],旅游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旅游活動多樣化、旅游者消費行為特征的變化和客源市場空間結構的復雜化、主客關系多元化[117-118]、旅游資源吸引力新格局的塑造[70,75,119]、旅游交通系統競合新方式、旅游產業結構調整與新業態、旅游空間差異新格局的出現[120]等。

在考察了時空壓縮進程中旅游活動的內容、結構等形式變化的基礎上,學者們嘗試對這一現象進行理論解釋,并探討其未來的發展變化。在理論解釋層面,有學者指出,其變化的實質是伴隨著時空壓縮而加速的流動性社會進程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在旅游活動領域的具體表現[121],時空壓縮不僅僅是對現象的描述,還為人類歷史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提供了與流動性相契合的分析理論[101]。在理論探討的基礎上,學者們進一步指出,在加速流動的時空壓縮的過程中,距離對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影響正在發生以下變化。一是旅游者對“家”“地方”的理解不再僅僅被視作是內生而僵化不變的概念,而是在動態變化中、相互關系中的特定的情感聯結與心理狀態[120],旅游活動中距離的內涵不斷豐富,由距離產生的“相似-差異”的譜帶上,旅游者對新奇和風險的感知以激發和抑制的非線性的交互作用對旅游者產生持續作用,而作為情境分析依據的情感維度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二是旅游活動階段性特征逐漸淡化,而流動性過程的重要性日漸凸顯,旅游體驗是完整性、動態性的交互過程,距離作為旅游流動性過程的重要組成也成為旅游體驗的重要來源。三是旅游活動也被賦予新價值與新意義,時空壓縮帶來的時空維度的急劇變化沖擊著人類思想和行動,也極易改變時尚、產品、生產技術、勞動過程、觀點和思想以及價值觀和習慣,使得“轉瞬即舊”成為常態,而公共和個人價值體系的臨時性又推動了共識的崩塌以及社會分化中的價值多元化,個體的精神圖景不得不面對急劇的時空壓縮的流動性沖擊帶來的各種挑戰。旅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給予旅游者遠離慣常環境、抽身于外觀察現實的機會,提供了主體時空機會以平衡流動性的沖擊,為主體提供了積極的應對策略,距離成為推動旅游者旅游需求產生的動因,也成為旅游活動價值與意義的實踐路徑。

學者們對時空壓縮中的距離作用與機制變化的現象觀察,對現象的理論解釋以及對其未來發展變化的討論,促使有關距離感知的新知識得以被發現——時空壓縮加速流動的社會進程中,距離作為旅游體驗的重要來源與主體應對流動性沖擊的積極應對策略,為旅游活動價值與意義的創造做出了貢獻。現有的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理論體系無法為旅游者的距離需求分析提供全面的解釋,現有的研究范式難以為流動中的距離體驗分析提供科學的指引,而伴隨數字技術變革產生的富有爭議性的虛擬現實旅游、增強現實旅游、云旅游等旅游新方式、新內容都為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距離研究帶來了新的挑戰,需要對時空壓縮背景下的感知距離研究進行深刻的反思。

3 后現代視角下感知距離研究的反思

3.1 后現代主義重新定義感知距離

后現代主義是在20世紀后半葉興起的哲學、文化和藝術運動,其對現代主義的特征和觀念進行批判和顛覆,是一種對現代主義的批判性延伸和反思,強調文化相對主義,反對宏大敘事,強調文化多樣性、模糊性和混雜性,反對統一的真理和價值標準。后現代主義的興起與20世紀中葉反對帝國主義、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等社會運動大背景緊密相關[122-123],社會變革推動了人們對權威、傳統與現代性本身的反思,這一批判性的思想進而影響哲學、文學、社會文化等眾多領域[124-125]。

后現代轉向不僅僅是理論內部互動的產物,更是對現代社會多樣性變化的回應[126]。后現代主義以去中心化、多元化的視角解讀旅游活動的特殊性與旅游需求復雜性,并持續開展對旅游活動過程中的各種現象的觀察和反思。在后現代主義的視角下,旅游被視作一種文化交流的媒介和個體身份的表達方式;旅游體驗被視作傳統、現代與后現代的關系建構與詮釋過程[127];旅游空間則被視為多重敘事和文化身份的交匯場所,其中包含了豐富的象征元素和社會意義[128];旅游活動則被認為是旅游者在不同的旅游場所中意義的尋找[129],而這些意義重塑著旅游者的世界觀和自我認同[130]。

后現代主義啟發了學界對空間、時間、文化和身份等概念的重新思考,也啟發了學者們對旅游者感知距離的定義與內涵的深入思考,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伴隨著人們對世界理解的復雜化與多元化,感知距離也將變得更加流動和多變。一是,后現代主義質疑傳統的、單一的真實性觀念,認為真實性是多元的、相對的,個體的經驗、文化背景和心理狀態成為理解世界的重要維度,從而使得多維感知距離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二是,后現代主義認為文本和敘述不僅僅是記錄或反映現實的工具,更是參與和塑造現實的主動力量,而多元的文本敘事能夠幫助人們跨越文化與社會的邊界,并通過差異化的世界觀和自我認同構建新的空間與實踐感知,從而使得距離感知多樣性和復雜性現實構建研究重要性更加凸顯。三是,后現代主義強調個體的感知和體驗是理解世界的關鍵,人地關系的互動是個體的感覺、情緒、記憶、文化背景、經歷及其與地方的情感聯結等多因素共同建構的復雜過程與結果,從而使得感知距離的影響因素研究得到拓展。四是,后現代主義強調對全球化進程進行批判和反思,認為全球化促進了經濟和技術的全球整合的同時,實現了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全球交流和互動,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過程有助于拓寬個體的視野、豐富人們的生活體驗、促進創新和創造力的發展、增進人類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進全球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但也帶來了全球文化霸權的威脅以及文化同質化的風險,而感知距離不僅能夠表征個體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自我定位和文化認同,還能揭示個體抵抗文化同質化和重塑文化身份的過程,從而使得感知距離的內涵得以豐富。五是,后現代主義強調對技術進步的影響進行反思,技術進步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交流溝通的方式,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溝通模式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也通過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融合、信息的實時傳遞、媒介化的人際交往等方式重新定義了時間和空間的感知,進而影響了人們對距離的理解和體驗,技術進步同樣也會帶來虛擬與現實界限的模糊、信息過載與數字鴻溝、社會連接質量下降與孤立感等,感知距離能夠表征個體對技術重構時空中的身份與社會關系建構、媒介化的現實體驗、全球化與地緣政治的復雜性的解讀,從而使得感知距離的研究邊界得以拓展。

3.2 后現代語境下感知距離概念、內涵與邊界的深刻變化

感知距離概念的變化。相較于傳統的感知距離,后現代語境下感知距離的概念關注多維感知距離的同時,更強調個體的主觀加工過程及情境因素;關注感知距離特征及影響因素的同時,更強調隨著個體經驗、社會文化環境和技術條件變化而發生的重構;關注感知距離一般形成過程的同時,更強調開放地審視后現代社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帶來的感知距離的多義與不確定性。而在旅游情境中,旅游者的感知距離也必須從單一走向多元、從靜態走向動態、從確定走向不確定與多義。

感知距離內涵的變化。相較于傳統的感知距離,后現代語境下的感知距離不再僅僅依賴物理空間的量度,而是強調與此緊密相關的個體體驗、文化背景與心理狀態的互動;不再僅僅關注多維度感知距離的交互作用,而是強調感知距離擴展(基于時空壓縮的現實背景,建構更加系統的感知距離概念模型、更加全面的感知距離影響解釋理論、更加科學的整合多維感知距離分析的傳導機制模型),文化距離的尺度與情境分析(探索時空壓縮背景下不同文化要素、文化現象的旅游情境中,集體層面以跨國旅游者和國際旅游流為研究對象的基于文化價值觀的比較研究、個體層面以區域旅游和國內旅游者為研究對象的基于文化差異感知的動態比較研究等),情感距離重塑(重新審視時空壓縮情境下“情地關系”建構中,旅游者如何通過空間互動尋求旅游價值與意義的獲得,進而推動新型旅游人地關系建構的同時賦予地方新的使命)過程所表征的個體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的適應和發展策略;不再僅僅關注個體化的認知與情感加工過程,而是強調這一過程帶來的個體身份和自我認知的多樣化如何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體驗,進而為個體提供自我實現和發展的可能性。而在旅游情境中,旅游者的感知距離內涵也在空間時間相對化、多維感知距離交互作用的方向與強度變化中,與旅游者個體身份和自我認同產生積極互動,促使感知距離的內涵進一步深化。

感知距離邊界的變化。相較于傳統的感知距離,后現代語境下的感知距離注重交叉學科多元研究視角的引入,拓展文本、語言、符號的多義性和解構主義多元化視角使得感知距離的研究更加豐富和深入。后現代主義倡導反思傳統的研究范式和方法,鼓勵采用敘事分析、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更加開放、靈活的質性研究方法揭示感知距離的構建過程和背后的價值判斷與意義的賦予,為感知距離研究提供更細膩和深層的理解。后現代主義提倡反思傳統的、線性的因果邏輯,提倡對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接納,強調多樣性和差異性,促使感知距離的研究主題向更廣泛的領域擴展,探索更加靈活和開放的理論框架,更好地解釋感知距離的多元性和動態性的同時,觀照現實生活的具體實踐。在旅游情境中,旅游者感知距離研究的邊界也正在向研究視角的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創新、研究主題的拓展、理論框架的重構方向拓展,尤其是在后現代主義反思下,旅游者感知距離的研究關注點開始從確定性的、普遍性的規律轉向探索個體經驗的多樣性和特殊性,更加關注旅游者的個人故事、情感體驗和文化解讀,而不僅僅是量化的距離感知,研究邊界的拓展有助于揭示感知距離背后更為復雜的旅游空間行為特征和社會文化動因,進一步豐富旅游活動本質及相關的理論基礎。

4 時空壓縮與后現代背景下的感知距離研究轉向

后現代語境下感知距離的概念、內涵與邊界變化的討論對時空壓縮中變化的距離影響與作用機制進行了哲學反思,提供了理論回應,也為時空壓縮與后現代背景下的感知距離研究指明了方向與實踐的路徑。感知距離對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影響研究正在推進研究內容、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多重轉向。

4.1 感知距離研究的需求分析轉向

時空壓縮帶來旅游者生活的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深刻變革,改變了實際可達性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對距離的感知。傳統的空間行為研究范式雖然能夠從匯總層面刻畫時空壓縮的轉變,卻無法深入揭示人類空間行為發生變化的機制,因此,關注研究對象行為的特殊性與具體的行為情境成為時空壓縮背景下距離研究的重要轉向之一。在旅游研究領域,旅游行為的特殊性與旅游情境分析被認為是揭示旅游特殊人地關系、解析旅游行為復雜動因、探究旅游活動本質、指導旅游實踐創新的重要途徑,對深化旅游現象理解、推動旅游學科進步以及指導旅游實踐具有重大意義。而在非慣常環境中受異地性行為特征影響的旅游者距離感知過程與結果分析,為旅游者空間行為研究提供了重要而獨特的分析視角,感知距離不僅是揭示旅游者空間行為規律的重要變量,更是探索旅游活動本質的重要線索。

異地性是旅游活動的典型特征,距離是異地性旅游活動必然的空間結果,也是總結規模性空間活動規律的重要指標。然而,在群體差異與個體特征的評價中,距離能夠揭示的行為特征信息卻受到分析維度與尺度的限制。感知距離成為應對以上限制的有效策略。在旅游情境中,感知距離不僅為異地性的空間度量提供評價標準,還能夠表征旅游者對異地性的空間信念,更包含了個體對實際距離復雜的社會、文化、生活經歷加工的心理建構過程和結果。感知距離不僅僅是影響旅游者空間選擇的行為變量,也是開展旅游者異質化空間行為動因分析、揭示旅游人地關系的建構過程、解讀旅游活動本質的重要線索。豐富感知距離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從感知距離的視角解讀旅游活動異地性的特征,解構異地性特征在時空壓縮和數字技術變革中的演化與重塑,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非慣常環境是旅游研究領域的核心理論之一,來源于生物學、心理學等交叉學科對人類空間行為規律的發現與總結的探索過程,并基于旅游活動異地性、探新求異、逃離、個體內在向度等特點而發展成為解釋旅游活動本質與旅游者行為規律的重要理論基礎。心理距離說、喚醒理論和旅游期望理論等為非慣常環境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與方法。在慣常環境與非慣常環境中的切換正是旅游活動最典型的特征。感知距離能夠有效表征旅游者在慣常環境與非慣常環境中對存在方式、活動圖示、地理邊界、經濟關系、社會關系、文化關系、信息聯系、自我感知與環境感知的差異化認知過程與認知結果,深刻全面影響著旅游者活動的全過程。感知距離還是基于慣習作用強度和環境作用強度的非慣常行為細分的重要評價指標,不僅能夠解釋常規旅游決策行為,還能夠為旅游活動過程中旅游反常行為(旅游焦慮、道德弱化、旅游犯罪等)、旅游異常消費行為(窮家富路、占有意識凸顯等)、社會行為變化(服飾異化、失范行為、性格轉向等)提供有價值的解釋變量。進一步拓展旅游者感知距離的內涵與研究邊界,探索感知距離對慣常環境與非慣常環境邊界的指向作用,探討感知距離方向與強度對旅游者非慣常環境向度與行為特征的表征作用,能夠為旅游情境分析提供更科學的解讀,進而豐富旅游空間行為的研究基礎。

而異地性的活動屬性與非慣常環境的情境分析能夠有效地被整合于旅游者的距離需求的分析框架。以距離欲概念的建構表征旅游者對距離的需求、以距離欲維度的辨析解構旅游者距離需求的結構、以距離欲強度變化的探索解讀旅游者的距離需求的特征、以距離欲與其他行為變量的交互作用探究旅游者距離需求的作用機制及變化動因等,是可供參考的實踐路徑。未來的感知距離研究的需求分析轉向,一方面要探索旅游人地關系理論創新,從理論基礎層面深入開展旅游者距離需求的哲學討論,揭示其作為旅游體驗的重要來源與主體應對社會發展沖擊的積極策略,為旅游活動價值與意義的創造作出的重要貢獻;另一方面要不斷深化旅游者距離需求分析的實踐創新,積極開展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距離需求的空間分異特征、作用機制分析與選擇模型優化研究,為探索時空壓縮中旅游者空間行為規律和探討旅游活動本質,優化理論指導并提供實踐指引。

4.2 感知距離研究的流動性轉向

流動性(mobility)意指可動性、靈活性或流動的狀態,多層次、多維度的流動性分析為社會發展變化、人類空間行為變化的觀察與探索提供了分析視角。時間地理學、社會網絡理論、空間交互理論以及后現代地理學等為流動性分析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伴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流動性的概念也進一步擴展到虛擬空間,其內涵空前豐富,為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領域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視角。流動性理論觀察和解釋人類社會發展變化中多元化、差異化流動現象,探討了流動過程中個體對邊界的超越、身份多樣性以及傳統空間的坍塌等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挑戰,并為全球化、城市化、文化交融等現象提供了深入的解讀。旅游是以流動性為典型特征的人類活動,并在旅游活動的時間、空間、社會維度方面都呈現出有別于人類“一般流動性”行為的流動性特征。一方面體現在旅游流動廣度和強度不斷推動旅游流成為人類流動的主要形式,并隨著旅游活動內容的豐富而產生了更加廣泛的包括旅游個體的空間流動,旅游資源、關系、權力的流動,及其所引發的各種經濟、社會、文化關系的流動;另一方面體現在后現代語境下旅游流動超越了對旅游活動過程的描述,而逐漸被視作旅游體驗的核心,其非物質化的流動過程被認為蘊含豐富的旅游主體的認知與情感變化過程,是特定類型旅游者個體認同、社會認同的重要來源,是解讀旅游活動本質的重要線索,是解釋旅游活動特征的重要變量。在旅游情境下,旅游者流動性分析涉及旅游者的空間移動特征,包括移動的距離、方向、頻率、模式、(在移動過程中所經歷的)物理環境(交通工具的舒適度、旅途中的自然景觀和城市景觀等)、社會關系網(參照群體及其意愿遵循強度)、文化互動、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個體(情感、認知、心理預期)等。而在時空壓縮的背景下,流動性給旅游者帶來沖擊與旅游者的應對策略的討論,加速流動中旅游活動于個體主觀體驗之外的社會文化意義的討論,則為我們認識旅游活動本質、解析旅游活動如何服務人的現代化、探討旅游活動與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分析視角。

全球化流動性進程加速對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當下,流動性的內涵與外延也更加立體而多面,也促使以異地性、非慣常環境、人的流動為特征的旅游活動的流動性理論分析與實踐探索更為緊迫。旅游體驗理論的不斷豐富,促進了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多因素論、階段論有機會被整合于新的流動性范式下,進而推動傳統的靜態分析轉向動態的流動過程分析,距離也不再是單一的靜態的數學符號,還被賦予時間、成本、情感、認知、文化聯結與空間聯系的豐富內涵,尤其是當追求“在路上”的流動性旅游體驗需求特征的凸顯與實踐群體規模的增長,感知距離研究的流動性轉向也迫在眉睫。從理論基礎層面,應當從旅游活動本質出發進一步分析感知距離如何與流動性互動,進而促使個體“在家”“在途”二元對立在旅游流動中被消解,如何為個體提供基于感知距離的身份認同、社會文化意義的尋求策略,如何通過塑造旅游體驗進而以“流動的距離體驗”讓旅游者獲得自我接納與自我認同,對抗現代生活異化,并尋得生存的意義。從實踐層面,應當用好流動性交叉學科的理論基礎優勢,在感知距離的評估方法與評價技術層面取得新的突破,探索開展流動的過程中旅游者流動的距離意義的動態分析,為基于感知距離的動態調控策略提供科學指引。

4.3 感知距離研究的情感轉向

情感被認為是個體對特定刺激或情境的主觀體驗和心理反應,是人類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廣義的情感既包括喜悅、悲傷、驚奇、恐懼、憤怒和厭惡等基本情緒,又涵蓋滿足、寂寞、羨慕和自豪等復雜的情感狀態,可以是瞬時的情緒反應,也可以是持久的情感傾向,不僅影響個體的認知過程和行為選擇,還影響個體的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在旅游情境下,旅游者情感被認為是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滿足與否及其滿足程度的態度體驗,且由于旅游活動的流動性及其所處的非慣常環境帶來的不確定性,旅游者情感也具有多樣化與易變性的特點。旅游者情感不是單一的心理狀態,而是貫穿旅游活動全過程的、多維度的、動態的情感體驗過程,是旅游者的個人特征、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旅游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以及旅游者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下多因素的共同建構,不僅反映旅游者個體的主觀感受,還蘊含更加豐富的文化、社會表達等多重意義。積極的情感體驗與感知距離的互動性可能會產生更強的正向連接,反之,旅游者的認知評價也會作用于他們的情感狀態。以旅游情感體驗提升為核心的心理學、營銷學、計算機信息科學交叉學科融合創新是當前旅游創新實踐的前沿領域,大數據技術、心理實驗技術、新媒體營銷技術等都在推動旅游情感研究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精準化,也從理論基礎、測量技術層面進一步豐富了感知距離研究的基礎。

而伴隨著情感地理學研究的深入,情地關系進一步豐富了人地關系的內涵。旅游被認為是連接情地關系的重要紐帶,旅游者參與旅游空間互動,尋求旅游價值與意義的獲得,推動新型旅游人地關系建構的同時,賦予地方新的使命。而旅游者的感知距離既是情地關系的起點,又是旅游空間互動中內外交互作用下個體化建構的結果,既能夠表征旅游者情感建構的初始狀態,其變化又能夠表征旅游情感意義逐漸豐富的過程。感知距離情感維度的細分、情感特征比較分析、旅游空間情感敘事與認同、旅游空間想象與情感建構、旅游空間實踐與情感重構都將為感知距離未來的研究提供可供參考的探索方向。

情感分析技術的提升為心理因素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定量化、過程化和可視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探索空間,而數字技術革新則為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情感計算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來源、海量的數據積累與更加可靠的分析方法。情感分析方法與技術進步也為感知距離測量方法的優化和多維度感知距離的科學評估指明了發展方向,開發適配感知距離的情感量表、情感辭典,探索感知距離情感維度的情感語義分析,探討不同感知距離范圍(強度)的旅游者情感空間分布特征及其空間分異的影響要素分析等,都將為感知距離未來的研究提供可供參考的探索方向。

4.4 感知距離研究的數智融合轉向

信息和通信技術高速發展不僅從信息和基礎層面加速了現實世界的流動性進程,還在龐大的虛擬網絡空間層面以高速的互聯網、物聯網、通訊網深刻影響旅游者的信息搜索、信息評估、購買旅游產品的內容與旅游消費方式。依托OpenAI大模型在信息服務與空間實踐層面持續促進旅游信息服務方式的優化,推動旅游服務內容的革新,催生旅游新業態,以及帶來新的旅游生產與生活方式。元宇宙的建構拓展了旅游活動新形式與新內容,虛擬旅游成為以虛擬現實技術為主的數字技術與旅游相結合的新模式。而伴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技術在旅游業的應用推廣與實踐,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數字技術和數據驅動為旅游者智能化決策、旅游精準營銷、旅游產品創新、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等作出重要貢獻。

隨著信息通信技術不斷發展,海量的旅游者數字足跡得以生成,為感知距離的相關研究提供了豐富而精準的數據來源。在傳統的問卷數據、跟蹤調查數據、GPS等數據的基礎上,伴隨信息與通信技術產生的搜索引擎查詢信息、在線旅游、預訂信息、社交網絡交互信息、照片拍攝信息、點評與游記分享信息等附有地理標簽數據或者時空信息的數據都為旅游者時空行為的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源。而基于旅游者照片分享數據、視頻分享數據、游記分享數據、微博(推特)數據等用戶自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數據則能夠提供更加豐富、詳實的個性化數據信息,并能夠服務多尺度的分析,在旅游研究中被廣泛地應用于距離變量與其他行為變量的交互作用及因果分析,不僅能夠支持旅游者時空軌跡探測,還能夠用于旅游流動及其動力機制、旅游偏好及旅游決策、時空行為及其驅動機制的探索。

人工智能大模型以“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推動了數字技術在文旅場景的實踐與迭代。一方面,以優質的距離信息供給促進旅游信息服務優化,如提供快捷而精準的距離信息提升旅游者距離感知效率,以多維度集成、多元呈現的距離信息處理,優化旅游者的決策路徑,也為旅游者感知距離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優質的數據來源。另一方面,以超個性化的距離產品推動旅游服務內容的革新,如聚焦個體距離偏好的多源旅行數據動態采集與分析、智能算法優化、服務推薦與綜合路徑規劃等,也為旅游者感知距離的研究提供了多元的實現技術與方法。技術迭代的過程伴隨著更廣泛主體的參與,以及與其相適配的服務與營銷方式轉變、技術適配、數據分享模式與發展方式的數智轉型,催生了旅游新業態,并帶來旅游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變革。與此同時,多元主體的創新活力得以進一步激活,基于人工智能的旅游者感知距離數據生成與動態分析、多維感知距離的空間分異特征及動態觀測模型、基于感知距離拓展的旅游者空間預測模型研究不僅能夠豐富和拓展感知距離的研究基礎,豐富旅游產品創新與服務創新的路徑,提升文旅產業運營效率和可持續性,還有助于進一步揭示新興技術對時空規律和人類活動的深遠影響。

而虛擬旅游以其多維感官、實時交互、超時空性方面的獨特優勢,服務旅游者在虛擬旅游活動過程中收獲深度臨場感、沉浸感、愉悅感、享受感、逃避感、美感等情感體驗,以及高度注意力集中和時間失真帶來的心流體驗,并對旅游者的態度和行為產生持續性的影響。在旅游活動跨越現實與虛擬的界限的新形勢、新內容、新情境下,旅游者的感知距離現有的概念體系已經不能完全覆蓋旅游者在虛擬環境中的空間體驗研究,需要探索多維度的拓展與創新,包括從虛擬旅游體驗視角豐富感知距離的研究框架,發展新的理論模型來描述和解釋虛擬旅游中的感知距離,探索虛擬與現實邊界融合下的旅游者感知距離影響因素與作用機制,探索數智化融合導向下的基于感知距離研究的旅游目的地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精準營銷戰略研究等。

數智融合導向下的感知距離研究應當進一步開發有關旅游者空間行為數字足跡的多源數據和促進評價指標優化,持續推進基于人工智能的空間模型及其算法優化,提升多源數據質量的同時持續推進分析方法與技術創新,提供旅游時空行為模式挖掘、旅游流時空模型建構與預測、旅游時空行為研究情感計算等方面更多維度、更多層次的智能化的旅游空間決策支持。

基于以上反思討論,本文進一步建構了時空壓縮與后現代背景下旅游者目的地選擇中的感知距離研究轉向框架圖(圖2)。

5 結論與展望

本文回顧了感知距離的概念與源起,并解析其內部維度,研究認為:感知距離是識別和揭示人類活動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差異性的重要變量,也是影響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行為變量,更是解釋旅游者異質化空間行為的重要解釋變量。然而,在理論探索中,感知距離內涵的界定還不夠明確,感知距離之于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作用機制研究還不夠全面,進而導致在實踐中感知距離的測定方法、感知距離營銷戰略的調控方向以及強度與調控手段不夠明確,帶來了理論與實踐的困境,而時空壓縮的現實情境更為感知距離研究帶來了新的挑戰。

本研究進一步考察了時空壓縮進程中距離定義的改變、距離對旅游者行為影響與作用機制發生變化的現象,旨在為感知距離研究轉向的討論奠定基礎。研究發現,已有對時空壓縮中的距離作用與機制變化的現象觀察、對現象的理論解釋以及對其未來發展變化的討論促使有關距離感知的新知識得以被發現,即距離作為旅游體驗的重要來源與主體面對流動性沖擊的積極應對策略,為旅游活動價值與意義的創造作出了貢獻。而現有的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理論體系和研究范式無法應對時空壓縮帶來的新挑戰,感知距離研究亟須對概念、內涵與邊界進行深刻反思。

本研究立足時空壓縮的現實情境,運用后現代主義視角對感知距離的概念、內涵與邊界展開深刻反思,旨在為感知距離的研究轉向提供實踐方向與路徑。研究指出,旅游者感知距離的概念從單一走向多元、從靜態走向動態、從確定走向不確定與多義。旅游者感知距離的內涵在空間時間相對化、多維感知距離交互作用的方向與強度變化中,在與旅游者個體身份和自我認同產生的積極互動中不斷深化。旅游者感知距離研究的邊界也正在向研究視角的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創新、研究主題的拓展、理論框架的重構方向推進。

本研究論述了感知距離對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影響研究的四大轉向,即研究內容上,由“限制性因素單一向度分析”轉向“限制性與需求性因素多向度分析”;研究范式上,由“靜態的階段性特征與作用機制分析”轉向“流動過程體驗的動態分析”;研究方法上,由“秩序化、結構化的空間分析”轉向“面向虛擬現實的多維空間”和“面向情感的多源數據的數智融合分析”。

本研究進一步指出,未來的感知距離研究的需求分析轉向要從理論基礎層面深入開展旅游者距離需求的哲學思辨,揭示其作為旅游體驗的重要來源與主體應對社會發展沖擊的積極策略,為旅游活動價值與意義的創造作出的重要貢獻,還要不斷深化旅游者距離需求分析的實踐創新,積極開展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距離需求的空間分異特征、作用機制分析與選擇模型優化研究,為探索時空壓縮中旅游者空間行為規律和探討旅游活動本質,優化理論指導并提供實踐指引。未來的流動性轉向要從理論基礎層面進一步闡明感知距離與流動性互動,進而促使個體“在家”“在途”二元對立在旅游流動中的消解,為個體提供基于感知距離的追求身份認同、社會文化意義的應對策略,以及通過塑造旅游體驗進而以“流動的距離體驗”讓旅游者有機會獲得自我接納與自我認同、應對現代生活異化、尋得生存意義的過程與機制,還要從實踐層面開展感知距離與“流動的意義”“流動的過程”的動態分析,提升感知距離評估方法與評價技術的同時,深化感知距離研究中流動性的感知過程、影響因素及其作用于旅游者距離感知的機制探索。未來的情感轉向要進一步開展感知距離情感維度的細分、情感特征比較分析、旅游空間情感敘事與認同、旅游空間想象與情感建構、旅游空間實踐與情感重構的探索,進一步開發適配感知距離的情感量表、情感辭典,探索感知距離情感維度的情感語義分析,探討不同感知距離范圍(強度)的旅游者情感空間分布特征及其空間分異的影響要素等。未來的數智融合轉向要進一步豐富有關旅游者空間行為的“數字足跡”的來源和促進評價指標優化,提升數據質量的同時持續推進分析方法與技術創新,提供旅游時空行為模式挖掘、旅游流時空模型建構與預測、旅游時空行為研究情感計算等方面更多維度、更多層次的智能化的旅游空間決策支持。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AMEDEO D, GOLLEDGE R.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Reasoning in Geography[M]. New York: John Wiley amp; Sons, 1975: 5-13.

[2] ISHIKAWA T, MONTELLO D R. Spati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from direct experience in the environ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tric knowledg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eparately learned places[J].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6, 52(2): 93-129.

[3] 羅布·慕欽, 馬克·布萊茲. 地理空間認知[M]. 萬鋼, 曲云英, 李淑霞, 譯. 北京: 測繪出版社, 2018: 42-61. [KITCHIN R, BLADES M. The Cognition of Geographic Space[M]. WAN Gang, QU Yunying, LI Shuxia, trans. Beijing: Surveying amp; Mapping Press, 2018: 42-61.]

[4] WERNER H, KAPLAN B. Symbol Formation[M]. New York: John Wiley amp; Sons, 1963: 65-72.

[5] WAPNER S, WARNER H, BRUELL J H, et al. Experiments on sensory-tonic field theory of perception: Effect of asymmetrical extent and starting positions of figures on the visual apparent median plan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53, 46(4): 300-307.

[6] 雷金納德·戈列奇, 羅伯特·斯廷森. 空間行為的地理學[M]. 柴彥威, 曹小曙, 龍韜,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3: 27. [GOLLEDGE R G, STIMSON R J. 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M]. CHAI Yanwei, CAO Xiaoshu, LONG Tao,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3: 27.]

[7] GATRELL A C. Distance and Space: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63.

[8] BRIGGS G E. Reaction Time and Uncertainty in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R]. Columbus: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Ohio State University, Technical Report No. 69-5.

[9] WALMSLEY D J, JENKINS J M. Cognitive distance: A neglected issue in travel behavior[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2, 31(1): 24-29.

[10] TOLMAN E C. Cognitive maps in rats and me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8, 55(4): 189-208.

[11] JONES R C, ZANNARAS G. Perceived versus objective urban opportunities and the migration of Venezuelan youths[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1976, 10(1): 83-97.

[12] GOULD J D. Eye movements during visual search and memory search[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73, 98(1): 184-196.

[13] GOLLEDGE R G. Conceptualizing the market decision proces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67, 7: 239-258.

[14] BECK R J, WOOD D. Cognitive 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from urban geographic fields to mental maps[J]. Environment amp; Behavior, 1976, 8(2): 199-238.

[15] KARUNARATNA D A. Developing a multidimensional instrument to measure psychic distance stimuli[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6, 37(5): 578-602.

[16] 劉祥艷, 楊麗瓊, 呂興洋. 文化距離對我國出境旅游的影響——基于引力模型的動態面板數據分析[J]. 旅游科學, 2018, 32(4): 60-70. [LIU Yanxiang, YANG Liqiong, LYU Xingyang.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China’s outbound tourism: A dynamic panel data analysis based on the gravity model[J]. Tourism Science, 2018, 32(4): 60-70.]

[17] 曹晶晶, 章錦河, 周珺, 等. “遠方”有多遠?——感知距離對旅游目的地選擇行為影響的研究進展[J]. 旅游學刊, 2018, 33(7): 103-118. [CAO Jingjing, ZHANG Jinhe, ZHOU Jun, et al. How far is“far”?Progress and implications in tourism and cognitive distance research[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7): 103-118.]

[18] 韻江, 劉博. 距離產生美?——代際差異視角下感知距離對游客行為意愿的影響機制研究[J]. 旅游學刊, 2023, 38(3): 63-76. [YUN Jiang, LIU Bo. Does distance produce beauty? The impact of cognitive distance on tourists behavior intentions: An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 perspective[J]. Tourism Tribune, 2023, 38(3): 63-76.]

[19] BARANAN Y, LIBERMAN N, TROPE 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construal level: Evidence from a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06, 135(4): 609-622.

[20] TROPE Y, LIBERMAN N. 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10, 117(2): 440-463.

[21] CADWALLADER M. Cognitive Distance in Intra-urban Space[M]. Stroudsburg: Dowden, Hutchinson amp; Ross, 1976: 316-324.

[22] 李雁晨, 周庭銳, 周琇. 解釋水平理論: 從時間距離到心理距離[J]. 心理科學進展, 2009, 17(4): 667-677. [LI Yanchen, ZHOU Tingrui, ZHOU Xiu. Construal level theory: From temporal distance to psychological distance[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17(4): 667-677.]

[23] ROBERT E P. Race and Culture[M]. Glencoe: The Free Press, 1950: 59-78.

[24] 史斌. 不再沉默的“城市他者”: 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距離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4: 72-96. [SHI Bin. Silent No More: A Study on the Social Distanc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M].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4: 72-96.]

[25] 王懷勇, 許雅梅, 岳思怡, 等. 感知社會善念對信任修復的促進: 社會距離與時間距離的調節作用[J]. 心理科學, 2023, 46(1): 113-120. [WANG Huaiyong, XU Yamei, YUE Siyi, et al.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social mindfulness on trust repair: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distance and temporal distance[J]. Journal of Psycholigical Science, 2023, 46(1): 113-120.]

[26] 占友龍, 肖嘯, 譚千保, 等. 聲譽關注與社會距離對傷害困境中道德決策的影響: 來自行為與ERPs的證據[J]. 心理學報, 2022, 54(6): 613-627. [ZHAN Youlong, XIAO Xiao, TAN Qianbao, et al. Influence of reputational concern and social distance on moral decision-making under the harmful dilemma: Evidence from behavioral and ERPs study[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22, 54(6): 613-627.]

[27] 王佳果, 鄭密, 黃瓊慧, 等. 文化距離何以影響旅游者?——文獻反思與研究展望[J]. 旅游導刊, 2021, 5(3): 1-37. [WANG Jiaguo, ZHENG Mi, HUANG Qionghui, et al. How does cultural distance affect tourists?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prospects[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spects, 2021, 5(3): 1-37.]

[28] AHN M J, MCKERCHER B. The effect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tourism: 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visitors to Hong Kong[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5, 20(1): 94-113.

[29] 王佳果, 楊海鑫, 鄭密. 旅游者感知文化距離對民族文化遺產體驗意愿影響機制[J]. 熱帶地理, 2022, 42(1): 55-66. [WANG Jiaguo, YANG Haixin, ZHENG Mi.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tourists perceived cultural distance on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intention[J]. Tropical Geography, 2022, 42(1): 55-66.]

[30] PARK S, EVES A. Choice overload in tourism: Moderating roles of hypothetical and social distanc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24, 63(7): 1626-1641.

[31] 王姣娥, 胡浩. 基于空間距離和時間成本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可達性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 2012, 27(11): 1951-1961. [WANG Jiaoe, HU Hao. Accessibility of medium and small-sized cultural tourist cities based on spatial distance and time cost[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2, 27(11): 1951-1961.]

[32] KOGUT B, SINGH H. 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8, 19(3): 411-432.

[33] FIEDLER K, JUNG J, W?NKE M, et al. Towar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origins of distance construal[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5, 57: 78-86.

[34] SOUSA C M P, BRADLEY F. Cultural distance and psychic distance: Two peas in a pod?[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06, 14(1): 49-70.

[35] ASIMUDDIN S M, LI J, PERDEKISE N. Linkage between geographic spac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 structural equation approach[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15, 54(3): 769-795.

[36] WONG I A, ZHANG G P, ZHANG Y G, et al. The dual distance model of tourism movement in intra-regional travel[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1, 24(9): 1190-1198.

[37] 張夢, 楊穎, 葉作亮. 酒店網絡評論內容特征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基于時間距離和社會距離情景的實驗研究[J]. 旅游學刊, 2012, 27(11): 97-104. [ZHANG Meng, YANG Ying, YE Zuoliang. Impact of hotel online reviews referring to alternative customer benefits on purchase intention: Experiments based on temporal distance and social distance scenarios[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11): 97-104.]

[38] 余菜花, 廉同輝, 袁勤儉, 等. 任務不確定性、感知可用信息缺失和時間距離對游客社會化搜尋動機的影響[J]. 現代情報, 2019, 39(4): 51-58. [YU Caihua, LIAN Tonghui, YUAN Qinjian, et al.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ask uncertainty, lack of perceived available information and time distance tourists social search motivation[J]. 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 2019, 39(4): 51-58.]

[39] MA J N, LI F X.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social influence on tourists’ hotel booking preferences[J]. Journal of Travel amp; Tourism Marketing, 2022, 39(4): 394-411.

[40] LIU J, XU X A, WANG L L. How do travel experience sharing type, tourism activity type, and temporal distance shape online viewers travel intentions? An application of construal level theory[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4, 27(10): 1590-1612.

[41] HENDERSON J C. Managing tourism and Islam in peninsular Malaysi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 24(4): 447-456.

[42] 楊旸, 劉宏博, 李想. 文化距離對旅游目的地選擇的影響——以日本和中國大陸出境游為例[J]. 旅游學刊, 2016, 31(10): 45-55. [YANG Yang, LIU Hongbo, LI Xiang (Robert). The Influences of national cultural distance on international destination: Choice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residents[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10): 45-55.]

[43] MONEY R B, CROTTS J C. The effect of uncertainty avoidance on information search, planning, and purchases of international travel vac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 24(2): 191-202.

[44] ROSEBAUM M S, SPEARS D L. Who buys that? Who does what?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behaviors among tourists in Hawaii[J].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2005, 11(3): 235-247.

[45] YE H B B.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of Customers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Its Impact: An Empirical Study of Tourists in Hong Kong[D]. Hong Ko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2.

[46] LI M. Cross-cultural tourist research: 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mp; Tourism Research, 2014, 38(1): 40-77.

[47] BACKHAUS C, HEUSSLER T, CROCE V. Planning horizon in international travel decision-making: The role of individual and cultural determinant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23, 62(2): 432-447.

[48] TASCI A D A. Social distance: The missing link in the loop of movies, destination image, and tourist behavior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8, 47(4): 494-507.

[49] 付曉蓉, 蘭欣. 共情vs. 同情?不幸事件后社會公眾的情緒反應與旅游意向研究[J]. 旅游學刊, 2020, 35(12): 109-122. [FU Xiaorong, LAN Xin. Empathy vs. sympathy? The effect of public emotional responses on travel intention following adverse events[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12): 109-122.]

[50] MAGLIO S J, TROPE Y, LIBERMAN N. Distance from a distanc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reduces sensitivity to any further psychological dista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3, 142: 644-657.

[51] 張捷, 李升峰, 周寅康, 等. 九寨溝風景區游客入游距離特征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2, 11(1): 5-9. [ZHANG Jie, LI Shengfeng, ZHOU Yinkang, et al. Distance characters of tourist travel behavior in Jiuzhaigou district, Sichuan, China[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2, 11(1): 5-9.]

[52] MANOSUTHI N, LEE J S, HAN H. Impact of distance on the arrivals, behaviours and attitud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in Hong Kong: A longitudinal approa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19, 78: 103963.

[53] MACEACHREN A M. Travel time as the basis of cognitive distance[J].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1980, 32(1): 30-36.

[54] MCKERCHER B. The impact of distance on tourism: A tourism geography law[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8, 20(3): 1-5.

[55] BOERWINKELl H W J. Management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t behavior at different spatial levels[M]//ASHWORTH G J, DIETVORST A G J. Tourism and Spatial Transformation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Planning. Wallingford: CAB International, 1995: 241-263.

[56] CADWALLADER M. Problems in cognitive distance[J]. Environment amp; Behavior, 1979, 11(4): 559-576.

[57] LEE T. Perceived distance as a function of direction in the city[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70, 2(1): 40-51.

[58] ANKOMAH P K, CROMPTON J, BAKER D. A study of pleasure travelers’ cognitive distance assessment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5, 34(2): 12-18.

[59] HSU C H C, KANG S K, LAM T. Reference group influence among Chinese traveler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6, 44(4): 474-484.

[60] MCNAMARA M J, HOUSTON I A. The influence of mortality on the behavior that maximizes reproductive success in a patchy environment[J]. Oikos, 1986, 47(3): 267-274.

[61] CADWALLADER M. Towards a cognitive gravity model: The case of consumer spatial behavior[J]. Regional Studies, 1981, 15(4): 275-284.

[62] ANKOMAH K, CROMPTON J . Tourism cognitive distance: A set of research proposi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19: 323-342.

[63] SADALLA E K, MAGEL S G. The perception of traversed distance[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80, 12: 65-79.

[64] SADALLA E K, STAPHIN L J. An information storage model for distance cognition[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80, 12(2): 183-193.

[65] LOWREY R A. Distance concepts of urban residents[J]. Environment amp; Behavior, 1970, 2(1): 52-73.

[66] 周芳如, 吳晉峰, 吳潘, 等. 旅游者感知距離的影響因素分析[J]. 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 2016, 43(5): 616-624. [ZHOU Fangru, WU Jinfeng, WU Pan, et al. Analysis on factors regarding the perceived distance of tourists[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dition), 2016, 43(5): 616-624.]

[67] 王嵐, 張捷, 曹靖, 等. 九寨溝旅游者感知距離偏差研究[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9, 31(5): 54-59. [WANG Lan, ZHANG Jie, CAO Jing, et al. Research on distortion of tourists’ cognitive distance in Jiuzhaigou[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9, 31(5): 54-59.]

[68] COOK R L, MCClEARY K W. Redefining vacation distances in consumer mind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3, 22(2): 31-34.

[69] 石培基, 頡斌斌, 邴廣路. 基于地理空間認知規律的旅游形象設計——以黃河沿岸甘肅段為例[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8, 27(6): 66-70. [SHI Peiji, XIE Binbin, BING Guanglu.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design based on geo-spatial cognition regul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Yellow River sides in Gansu province[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 27(6): 66-70.]

[70] MCKERCHER B, CHOW B S M. Cultural distance and participation in cultural tourism[J]. Pacific Tourism Review, 2001, 5(1): 23-32.

[71] GUACHALLA A.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of urban areas for cultural tourism: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in Covent Garden[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18, 18(3): 297- 308.

[72] IO M U. Understanding the core attractiveness of performing arts heritage to international tourists[J]. Tourism Geographi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Space, Place and Environment, 2019, 21(4): 687-705.

[73] CROTTS J C, MCKERCHER B. The adaptation to cultural distance and its influence on visitor satisfaction: The case of first-time visitors to Hong Kong[J]. Tourism Analysis, 2006, 10(4): 385-391.

[74] 張宏梅, 陸林, 章錦河. 感知距離對旅游目的地之形象影響的分析——以五大旅游客源城市游客對蘇州周莊旅游形象的感知為例[J]. 人文地理, 2006, 21(5): 25-30. [ZHANG Hongmei, LU Lin, ZHANG Jinhe. The influence of an analysis of the perceived distance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J]. Human Geography, 2006, 21(5): 25-30.]

[75] SUH Y K, GARTNER W C. Preferences and trip expenditures: A conjoint analysis of visitors to Seoul, Kore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4, 25(1): 127-137.

[76] SU N, MIN H, CHEN M H, et 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t shopping spending[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mp; Tourism Research, 2018, 42(8): 1210-1231.

[77] FAN D X F, ZHANG H Q, JENKINS C L, et al. Does tourist-host social contact reduce perceived cultural distanc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7, 56(8): 998-1010.

[78] FAN D X F, QIU H Q, JENKINS C L, et al. Towards a better tourist-host relationship: The role of social contact between tourists’ perceived cultural distance and travel attitud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20, 31(2): 204-228.

[79] QIAN J W, LAW R, WEI J W. Effect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tourism: A study of pleasure visitors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Hospitality amp; Tourism, 2018, 19(2): 269-284.

[80] SHI T T, HE B, LI J. Exotic or home? Tourists’ perception of guest houses, guest houses loyalty, and destination loyalty in remote tourist destinations[J]. Sustainability, 2019, 11(14). DOI:org/10.3390/su11143835.

[81] 解杼, 張捷, 劉澤華, 等. 旅游者入游感知距離與旅游空間行為研究——以江西省龍虎山為例[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 26(4): 396-400. [XIE Zhu, ZHANG Jie, LIU Zehua, et al. Cognitive distance and spatial travel behavior of tourist to Chinese national park—Case of Longhushan, Jiangxi[J].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3, 26(4): 396-400.]

[82] 張宏磊, 張捷, 史春云, 等. 感知距離與游客滿意度影響關系研究[J]. 人文地理, 2011, 26(5): 117-120. [ZHANG Honglei, ZHANG Jie, SHI Chunyun, et al.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ourists’ cognitive distance and their satisfaction[J]. Human Geography, 2011, 26(5): 117-120.]

[83] 李蕾蕾. 旅游目的地形象空間認知過程與規律[J]. 地理科學, 2000, 20(6): 563-568. [LI Leilei. A discussion on spatial rules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image perception[J]. Scientia Geographic Sinica, 2000, 20(6): 563-568.]

[84] CROMPTON J L.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79, 17(4): 18-23.

[85] 馬耀峰, 李君軼. 旅游者地理空間認知模式研究[J]. 遙感學報, 2008, 12(2): 378-384. [MA Yaofeng, LI Junyi. Study on schemes model of tourists geospatial cogniton[J].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8, 12(2): 378-384.]

[86] BIANCHI C, MILBERG S, CúNEO A. Understanding travelers intentions to visit a short versus long-haul emerging vacation destination: The case of Chil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7, 59: 312-324.

[87] CADWALLADER M. A behavioral model of consumer spatial decision making[J]. Economic Geography, 1975, 51(4): 339.

[88] DESBARATS J. Spatial choice and constraints on behavior[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 1983, 73(3): 340-357.

[89] GOLLEDGE R G, STIMSON R J. Analytical Behavioural Geography[M]. London: Croom Helm, 1987: 127-220.

[90] GOLLEDGE R G. Cognition of physical and built environments[M]//GILDING T, EVANS G. Environment, Cognition, and Actio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35-62.

[91] WOODSIDE A G, LYSONSKI S. 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9, 27(4): 8-14.

[92] YANG Y, QIU Y, WANG Y, et al. Impact of comprehensive distance on inbound tourist satisfaction[J]. Tourism Review, 2022, 77(6): 1418-1435.

[93] LIN C H, MORAIS D B. The spatial clustering effect of destination distribution on cognitive distance estimates and its impact on tourists destination choices[J]. Journal of Travel amp; Tourism Marketing, 2008, 25(3-4): 382-397.

[94] URRY J. The tourist gaze“revisited”[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992, 36(2): 172-186.

[95] CAO J J, ZHANG J H, WANG C, et al. How far is the ideal destination?—Distance desire, ways to explore the antinomy of distance effects in tourist destination choic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20, 59(4): 614-630.

[96] 曹晶晶, 章錦河, 王昶, 等. 距離欲對旅游者目的地選擇影響的解釋框架[J]. 地理學報, 2020, 75(4): 860-877. [CAO Jingjing, ZHANG Jinhe, WANG Chang, et al. Exploring the essence of distance: A framework of distance desire and tourist destination choi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4): 860-877.]

[97] MONTELLO D R. The measurement of cognitive distance: Methods and construct validit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1, 11(2): 101-122.

[98] 劉佳, 吳晉峰, 吳寶清, 等. 中國人距離遠近的感知標準及群體差異[J]. 人文地理, 2015, 30(6): 34-39. [LIU Jia, WU Jinfeng, WU Baoqing, et al. Cognitive distance standard and group differences of Chinese[J]. Human Geography, 2015, 30(6): 34-39.]

[99] JANELLE D G. Spatial reorganization: A model and concept[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69, 59(2): 348-364.

[100] 羅德里克·鄧肯·麥肯齊. 大都市社區[M]. 葉涯劍, 張漢嬌, 譯. 上海: 三聯出版社, 2017: 49-97. [MCKENZIE R D. The Metropolitan Community[M]. YE Yajian, ZHANG Hanjiao, trans. Shanghai: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17: 49-97.]

[101] 戴維·哈維. 后現代的狀況: 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M]. 閻嘉,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3: 125-158. [HARVEY D.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M]. YAN Jia,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3: 125-158.]

[102] 張梧. 社會時空的全球重構與發展方式的深刻調整[J]. 北方論叢, 2017(2): 120-124. [ZHANG Wu. The global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time and space and the profound adjustment of development modes[J]. The North Forum, 2017(2): 120-124.]

[103] SMITH M. Against Ecological Sovereignty: Ethics, Bio politics, and Saving the Natural World[M]. Minneapolis: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1: 122-130.

[104] SULLIVAN D, KEEFERR L A, SYREEART S A, et al. Time-space distancia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account of how culture shapes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psychology of time and space[J].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2016, 46(4): 450-474.

[105] 伏珊, 鄒威華. 戴維·哈維“時空壓縮”理論研究[J]. 中外文化與文論, 2016, 34(3): 194-205. [FU Shan, ZOU Weihua. Research on David Harveys theory of spatio-temporal compression[J].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2016, 34(3): 194-205.]

[106] 閻嘉. 時空壓縮與審美體驗[J]. 文藝爭鳴, 2011(15): 3-5. [YAN Jia. Space time compression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J]. Literary Criticism and Contend, 2011(15): 3-5.]

[107] BRUNN S, LEINBACH T. Collapsing Space and Time: Geographic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M]. London: Harper Collins Academic, 1991: 36-56.

[108] AGNEW J. The new global economy: Time-space compression, geopolitics, and global uneven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World-systems Research, 2001, 7(2): 133-154.

[109] 周愷, 錢芳芳, 鄒宇. 湖南省城鎮空間時空壓縮特征及其可視化表達——基于時空圖分析模型[J]. 地理科學進展, 2014, 33(12): 1666-1675. [ZHOU Kai, QIAN Fangfang, ZOU Yu. Visualizing time-space compression of urban system in Hunan province: A time-space mapping model[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4, 33(12): 1666-1675.]

[110] 吳旗韜, 張虹鷗, 葉玉瑤, 等. 基于交通可達性的港珠澳大橋時空壓縮效應[J]. 地理學報, 2012, 67(6): 723-732. [WU Qitao, ZHANG Hongou, YE Yuyao, et al. The impact of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on the traffic pattern of Pearl River Delt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6): 723-732.]

[111] 周愷, 劉沖. 可視化交通可達性時空壓縮格局的新方法——以京津冀城市群為例[J]. 經濟地理, 2016, 36(7): 62-69. [ZHOU Kai, LIU Chong. A new method to visualise the time-space compression effect in road network: A case study of Beijing-Tianjing-Hebei reg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7): 62-69.]

[112] 周尚意, 許偉麟. 時空壓縮下的中國鄉村空間生產——以廣州市域鄉村投資為例[J]. 地理科學進展, 2018, 37(5): 647-654. [ZHOU Shangyi, XU Weilin. A geographical analysis on the positive investment projects in rural vitalization under time-space compression: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cit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8, 37(5): 647-654.]

[113] 范欣, 姚常成. 時空壓縮下的經濟趨同[J]. 求是學刊, 2018, 45(5): 54-64. [FAN Xin, YAO Changcheng. Economic convergence under space-time compression[J]. Seeking Truth, 2018, 45(5): 54-64.]

[114] 閭平貴, 汪德根, 魏向東. “時空壓縮”與客源市場空間結構演變——以江蘇國際旅游客源市場為例[J]. 經濟地理, 2009, 29(3): 154-159. [LYU Pinggui, WANG Degen, WEI Xiangdong. “Time-space reduction” and the structural evolvement of tourist market—A case study of Jiangsu abroad tourist origins[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3): 154-159.]

[115] NG S I, LEE J A, SOUTAR G N. Tourists’ intention to visit a country: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stanc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6): 1497-1506.

[116] YANG Y, WONG K K F.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China inbound tourism flows: A panel data gravity model approach[J]. Asian Geographer, 2012, 29(1): 21-37.

[117] YANG Y, LIU H B, LI X, et al. A shrinking world for tourists? Examining the changing role of distance factors in understanding destination choi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8, 92: 350-359.

[118] LIU A Y, FAN D X F, QIU R T R. Does culture affect tourism demand? A glob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mp; Tourism Research, 2021, 45(1): 192-214.

[119] 趙守諒, 陳婷婷. 面向旅游者與居民的城市——“時空壓縮”背景下城市旅游與休閑的趨勢、影響及對策[J]. 城市規劃, 2015, 39(2): 106-112. [ZHAO Shouliang, CHEN Tingting. City for tourists and resedents: Trends, impa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tourism and recreation under “time-space compression”[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 39(2): 106-112.]

[120] 汪德根. 高鐵網絡化時代旅游地理學研究新命題審視[J]. 地理研究, 2016, 35(3): 403-418. [WANG Degen. Thinking on the new topics of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in high-speed rail network er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3): 403-418.]

[121] 林德榮, 郭曉琳. 時空壓縮與致敬傳統: 后現代旅游消費行為特征[J]. 旅游學刊, 2014, 29(7): 12-14. [LIN Derong, GUO Xiaolin. Time and space compression and tribute to trad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7): 12-14.]

[122] 汪民安. 身體、空間與后現代性[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5: 79-110. [WANG Minan. Body, Space, and Postmodernity [M]. 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5: 79-110.]

[123] 王文章. 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正負效應及其應對[J]. 人民論壇, 2021, 21: 96-99. [WANG Wenzha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postmodernism and its response[J]. Peoples Tribune, 2021, 21: 96-99.]

[124] 王寧. 后現代性與全球化[J]. 天津社會科學, 1997(5): 80-85. [WANG Ning. Post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J].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1997(5): 80-85.]

[125] 曾軍. 西方后現代思潮中國接受四十年: 歷程及其問題[J]. 中國文學批評, 2020(3): 99-110; 159. [ZENG Jun. Forty years of the Chinese reception of western postmodernism: The process and its problems[J]. Chinese Journal of Literary Criticism, 2020(3): 99-110; 159.]

[126] 鄭中玉, 李鵬超. 旅游真實性理論的后現代轉向[J]. 河北學刊, 2021, 41(3): 178-186. [ZHENG Zhongyu, LI Pengchao. The postmodern turn of tourism authenticity theory[J]. Hebei Academic Journal, 2021, 41(3): 178-186.]

[127] 鐘士恩, 章錦河. 從古鎮旅游消費看傳統性與現代性、后現代性的關系[J]. 旅游學刊, 2014, 29(7): 5-7. [ZHONG Shien, ZHANG Jin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consumption in ancient town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7): 5-7.]

[128] GAlí E N, DONAIRE B J A.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Girona: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05, 26(5): 777-785.

[129] WANG D G, NIU Y, LIN L, et al. Tourism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s—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The examples of Pingjiang road and Shantang street, Suzhou,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8: 370-385.

[130] 黃瀟婷, 邵衛芳. 人成為現代人的重要途徑——流動性與現代性視角下旅游者空間行為的意義[J]. 旅游導刊, 2022, 6(4): 1-24. [HUANG Xiaoting, SHAO Weifang. An important way to become modern human: The significance of tourists’ spatial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bility and modernity[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spects, 2022, 6(4): 1-24.]

猜你喜歡
后現代
《墜落的人》中“拼貼”的后現代敘事意義
從現代到后現代的審視與反思:盛寧①先生學術訪談錄
《白噪音》中后現代聲景的死亡倫理思考
90后現代病癥
意林(2020年4期)2020-03-17 09:22:20
《寵兒》中的后現代敘事策略
堅守川劇的后現代主題
《百年孤獨》的后現代解讀與敘事藝術研究
短篇小說(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8
后現代科學、后現代馬克思主義和后現代文明:怎樣避免西方的現代性錯誤
美國老奶奶的后現代幽默自拍等
智慧少年(2011年9期)2011-04-12 00:00:00
后現代語境下的現實主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福利拍拍拍| 成年A级毛片|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久久不卡精品| 欧美成人第一页|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 色婷婷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久久五月视频| 午夜国产小视频|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九九香蕉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理论一区|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h|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毛片基地|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97|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午夜|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极品国产在线|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青青草原国产|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成人aⅴ|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 在线国产资源|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日本91视频| 久久91精品牛牛|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亚洲区一区|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视频二区欧美|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亚洲三级影院| 亚洲国产系列|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国产91麻豆视频| 色综合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91|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嫩草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91免费在线看| 欧美一级在线|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