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詞合為事而作。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國際“反華大合唱”甚囂塵上,西方封鎖,中蘇交惡。國內社會主義建設面臨嚴重困難。內憂外患,國內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前途產生了懷疑和動搖。“反修防修”成為當時毛澤東寫文作詩的主要基調。1961年,中國正在進行經濟調整。11月,毛澤東讀了郭沫若寫的《七律·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后,于17日寫下《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同年12月,毛澤東讀了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反其意而用之”,寫下《卜算子·詠梅》。這兩首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寫就的“反修詩”,高屋建瓴,舉重若輕,用寫意的藝術形式將沉重的政治話語表達出來,高度凝練了毛澤東領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意志。深入賞析兩首“反修詩”,可以深刻體悟毛澤東對于當時世情、國情、黨情的準確研判,彰顯偉人毛澤東在重大歷史節點上的高瞻遠矚和政治智慧。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對于“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的重大問題,毛澤東指出應堅持走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道路,不要將中間派推向對立面,而是要通過教育爭取他們,以此凝聚各方力量建設社會主義,鞏固人民民主專政。
1961年10月18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觀看了浙江省紹劇團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演出,劇團隨即請他提出意見。郭沫若便揮筆寫下了《七律·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詩,送給劇團,原詩如下:
人妖顛倒是非淆,
對敵慈悲對友刁。
咒念金箍聞萬遍,
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當剮唐僧肉,
一拔何虧大圣毛。
教育及時堪贊賞,
豬猶智慧勝愚曹。
顯然,郭沫若的評論將重點放在唐僧身上。他批評唐僧被白骨精所欺騙,并認為唐僧的行為“死有余辜”。此外,郭沫若認為孫大圣的堅持和斗爭才是正義的體現。郭沫若還將這首詩抄送給毛主席。毛澤東對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看法,與郭沫若有明顯差異。之前的10月上旬,毛澤東在中南海觀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演出,并多次鼓掌表示贊賞。他認為,唐僧并非惡意,而是被白骨精所欺騙,主觀上并沒有危害孫悟空的意圖。像唐僧這樣“慈悲”的糊涂人,代表著中間派,是可以教育、爭取和團結的對象;而像白骨精這樣的妖怪,必然會帶來災難。于是,他創作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從大地起風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
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
玉宇澄清萬里埃。
今日歡呼孫大圣,
只緣妖霧又重來。
毛澤東詩中用“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明確指出了在斗爭中正確區分敵友的重要性,強調要正確處理不同性質的矛盾,團結大多數,以孤立敵人。他后來曾公開說:“郭沫若原詩針對唐僧,應該針對白骨精。唐僧是未覺悟的人,被欺騙了。我的和詩是駁郭老的。”

1962年1月6日,郭沫若在廣州看到毛澤東的和詩后,立即以毛澤東的原韻寫了一首《再贊〈三打白骨精〉》,并呈送毛澤東。1月12日,毛澤東看到郭沫若的和詩后表示滿意,并通過康生轉告郭沫若:“八日惠書收到,極高興。請告郭沫若同志,他的和詩好,不要‘千刀當剮唐僧肉’了,對中間派采取了統一戰線政策,這就好了。”
面對內外形勢,1961年12月中央擴大的工作會議即將召開,毛澤東創作了《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這首詞同樣是有“團結”意蘊。毛澤東筆下的“梅”代表著中國共產黨人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形象。毛澤東用“俏也不爭春”表現了梅花不與群芳“爭春”,超越狹隘的爭斗,追求共同利益的超脫姿態。用“只把春來報”展現出“梅花”既保持自己的鮮明特色與堅定立場,又能夠與群芳共謀大事的崇高形象。這與毛澤東統一戰線思想高度契合。毛澤東闡述統一戰線思想時強調:“統一里有斗爭,天下萬物皆然。如果有人認為只有團結而沒有斗爭,那他就還沒有學通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接著又寫“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表明即使在與其他力量合作中,中國共產黨也要顧全大局,避免內部爭斗;即使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干預,中國共產黨也要聚焦于根本任務,團結各方,加快建設,以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新的春天。
中華民族歷來是崇尚英雄、敬仰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毛澤東詩詞的精髓,也是鑄就中國共產黨永遠走在時代前列,確保紅色江山代代傳的精神支柱。毛澤東創作的兩首“反修詩”,借用“孫大圣”和“梅”的光輝形象生動詮釋了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人民英雄本色。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起筆以宏大敘事切入,用“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展開波瀾壯闊的世界風云激蕩的畫卷。毛澤東以詩為劍,刺破重重迷霧,讓人民看到了國內外局勢的復雜與嚴峻。“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表達了對人間正義的歌頌,交織著奮進和豪邁的英雄之氣。“金猴”象征著勇敢、正義和不屈不撓的人民英雄形象。金猴“奮起”,澄清人間邪惡的畫面,極大地鼓舞人民群眾的士氣。毛澤東以其堅定信念,通過詩歌向世界宣告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種強烈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激勵著人們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堅定信念,像孫悟空一樣拿起“千鈞棒”,必將迎來“玉宇澄清”的美好未來。
而毛澤東《卜算子·詠梅》則力掃陸游詩中“梅”的哀怨、頹唐、隱逸之氣,突出“梅”的革命英雄正義之氣。1961年11月6日,毛澤東3次寫信給田家英,請他找明代高啟《梅花九首》的第一首詠梅詩。之后,毛澤東閱讀了不少古人詠梅的詩詞。南宋詩人陸游平生愛梅,寫詠梅的詩詞在百首以上,其中最有名的《卜算子·詠梅》一詞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陸詞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自己的堅貞不屈,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但那時陸游正處在人生低谷,十分悲觀,整首詞十分悲涼。毛澤東不欣賞詞中的自怨自艾、孤芳自賞和凄涼哀愁,乃“反其意而用之”。毛澤東用“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表現梅花俊美而堅韌不拔,一掃頹勢的積極姿態,弘揚了革命之“梅”昂揚明媚、生機勃勃的精神風貌。可見毛譯東的梅花是在百丈冰中挺拔的英雄,是與風雪斗爭的英雄,是報春而不爭春的英雄,是具有操守與傲骨的而不是孤寂的新時代人民英雄,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問世后,相關和詩、詩評與畫作源源不斷。著名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創作的《俏不爭春》,就是“懸崖百丈冰”與“花枝俏”“山花爛漫”的完美結合。

關山月《俏不爭春》,用夸張的手法把梅花畫得繁密而燦爛,幾乎布滿整個畫面,但并不使人感到擠迫,反而給人以無限生機之感。梅枝堅挺向上,用彩鮮艷、絢麗奪目,凸顯了梅的俏麗,又以其俏烘托出整個春天,充分體現了“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意境。作品所要贊頌的正是那種富于挑戰性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嬌艷似火的紅色正是中國革命的象征,它象征著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歸宿;那鋪天蓋地、繁密挺拔的氣勢,直觀地展現出當時風起云涌的政治態勢——“俏”得令人精神鼓舞,“紅”得讓人斗志昂揚!
1958年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1961年10月蘇共二十二大召開期間,中蘇關系公開破裂。蘇聯領導人挑起的中蘇論戰將中蘇兩黨之間的原則爭論變為國家爭端。部分黨員干部對中國的前景產生了悲觀情緒,甚至懷疑黨是否能夠領導人民實現既定目標。正如鄧小平1961年12月11日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指出的那樣:我們的干部要講理想、講全局。“現在有點被困難嚇倒了”,有些同志“對前途沒有信心”。為此,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擴大的工作會議(史稱七千人大會),旨在通過集中的討論與動員,重振干部信心,統一全黨意志。
毛澤東創作“反修詩”是為大會定基調,對會議統一思想,鼓舞人心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大會開始前,毛澤東批示將《卜算子·詠梅》發給與會人員,還將陸游的原詞附在后面,并親自加寫了說明:“作者北伐主張失敗,皇帝不信任他,賣國分子打擊他,自己陷于孤立,感到蒼涼寂寞,因作此詞。”后來,郭沫若在《待到山花爛漫時——讀毛主席新發表的詩詞〈卜算子·詠梅〉》中說:“在這樣的時候,我們的處境好像很困難,很孤立,不從本質上來看問題的人便容易動搖。主席寫出了這首詞來鼓勵大家。首先是在黨內傳閱的,意思就是希望黨員同志們要擎得住,首先成為毫不動搖、毫不害怕寒冷的梅花,為中國人民做出好榜樣。”

結合毛澤東寫作時的背景來看,兩首“反修詩”生動體現了當時全黨在逆境和曲折中奮斗,推動整個國家渡過難關、不斷發展進步的一種強健飽滿的精神力量。《卜算子·詠梅》中所體現出來的精神,顯然是一種全黨慷慨激昂、蓬勃向上、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火熱狀態。用“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來比喻身陷困境而絕不屈服的高貴品質,用“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來喻示道路曲折而前途光明,表達最后勝利的春天一定會到來的信心。而《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則用“金猴奮起千鈞棒”來比喻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革命力量的強大,以此鼓勵全黨同志務必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掃除黨內外的一切害人蟲。
兩首“反修詩”與“七千人大會”鼓勵干部振作信心、直面挑戰、克服困難的目標高度契合,巧妙地向黨內外傳達了在面對國內外壓力時,中國共產黨始終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矢志不渝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這也激發了廣大黨員干部的反思與覺醒,為促進國民經濟恢復發展提供了精神力量。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自誕生起,就面臨著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勢力的挑戰,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1959年9月,蘇美戴維營會談后,赫魯曉夫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惡化了中蘇關系。1960年7月,蘇聯突然撤走援華專家,撕毀合同,并挑起中蘇邊境糾紛,逐步走上修正主義的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開始警惕,發現國內一些黨內干部對蘇聯修正主義的態度過于寬容,甚至表現出妥協和背離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傾向。毛澤東創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和《卜算子·詠梅》,旨在駁斥蘇聯修正主義,并警惕國內的修正主義分子,以增強大家戰勝困難的信心。
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毛澤東借用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千年尸魔”白骨精,形象地比喻那些形形色色、興妖作怪的機會主義者。用“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緊密呼應國內外反修斗爭,呼喚著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像孫悟空一樣挺身而出,勇敢地與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作斗爭。用“玉宇澄清萬里埃”鼓舞人民,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氣焰囂張,但最終必然會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擊敗,就如同白骨精難逃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和金箍棒。
《卜算子·詠梅》同樣有力批駁了修正主義。郭沫若在《待到山花爛漫時——讀毛主席新發表的詩詞〈卜算子·詠梅〉》中說:“主席的詞寫成于‘一九六一年十一月’,當時是美帝國主義和他的伙伴們進行反華大合唱最囂張的時候。這也就是‘已是懸崖百丈冰’的時候。”在國際共產主義的激烈斗爭中,西方國家質疑我們走社會主義是放棄人權原則,加強專制統治。毛澤東用“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贊美梅花的高尚品德,歌頌其展現出自我超脫的人格魅力,表明梅花與凜冽冬季進行英勇抗爭,并不是想與其它花朵爭奇斗艷,更是想向所有人傳達春天到來了的美好。《共產黨宣言》提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很顯然,《卜算子·詠梅》,有力地批判了蘇聯修正主義,證明了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是為了維護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迎接無限美好的共產主義運動的春天,而不是為了所謂“民族利己主義”,去爭奪世界霸權。

在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困難時期,毛澤東通過創作“反修詩”,加強了國家意識形態斗爭,讓黨內外一些干部群眾的認清了形勢,統一了思想,確保了黨內的純潔性、革命性與戰斗力,并維護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兩首“反修詩”是毛澤東對蘇聯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修正主義的強烈譴責,更深刻反映了毛澤東捍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路線的決心。
新中國百廢待興,亟需一個和平安定的發展環境,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毛澤東的兩首“反修詩”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讓我們深刻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發揚敢于同反動勢力斗爭,善于同反動勢力斗爭的斗爭精神以及先輩們厚植“不怕鬼、不信邪、不怕壓”的志氣、骨氣與底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局勢紛繁復雜、撲朔迷離,和平之下潛藏危機。經濟上的“中美貿易戰”,科技上的“卡脖子”,文化上的“和平演變”以及軍事上的“中國威脅論”愈演愈烈。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中國人民始終敢于亮劍,善于亮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民也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壓迫、奴役我們,誰妄想這樣干,必將在14億多中國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鋼鐵長城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朱華強,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碩士研究生;歐陽湘,中共廣東省委黨校黨史教研部教授)
責任編輯:李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