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泰安學者李成鵬,因所撰《泰山道里記》序言為人所熟知,其他相關文獻對他的記載甚少,僅《泰安縣志》中有一小傳述其生平:
李成鵬,字圖南。母韓氏,詳《賢淑傳》。成鵬性篤孝,既孤,事母能先意承志。家初貧甚,母氏刻苦成鵬學。因勵志讀書,中乾隆丁卯(1747年)鄉榜,以承母歡。為文淵雅有法,邑長程志隆輯邑乘,延成鵬纂成之。蓋自康熙時編集以來,幾九十年矣,羅放佚,俾后人有所征據,則成鵬諸君子之功不可沒也。成鵬幼聰穎,日誦數千言,常以詩古文詞見許于趙相國仁圃。青巖山長劉川南勉之著書,川南名其旋,安邱名進士也。成鵬屢困公車,未仕而卒。著有《雪心堂制義》《名山詩草》《古文匠心》《自序年譜》諸集。(乾隆《泰安縣志》卷十《人物·文學》)
本傳中所述李成鵬著作,今多已散佚,唯延東(今岱岳區良莊鎮大延東村)李氏后裔家中,珍存所著《自序年譜》手稿(以下簡稱《年譜》)。《李氏族譜》本傳著錄為《自注年譜》。該譜裝為手卷形式,并裱有李氏畫像四幀。從未刊行,也未見人引錄。這篇《年譜》,以夫子自道之筆,詳記其自出生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之66年中經歷與見聞(前數頁多有殘毀),較多涉及當時政事、災異、科舉及文化活動。乾隆朝是泰山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皇帝鑾輿頻幸,帶動社會上對泰山的關注,文化藝術活動繁盛。但現存記錄,幾乎都出于官方層面,下層與民間層面的記述極少。而李成鵬其以未仕儒生身份,長年生活于岱下鄉村,《年譜》以私家角度展示了一個多層面的“乾隆泰山”。
心憂盛世
在官方文書的書寫中,乾隆一朝的泰山,是一座繁盛升平之山,金碧藻麗,花簇錦擁。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首次巡幸,更在此廣置行宮、御座,自回馬嶺以上用木板架設“天橋”(登山棧道),共計“六百三十一丈有奇”(明德:《望岱紀略》,《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70冊)。巧奪天工,極其涂飾。從駕侍臣筆下展現的東巡場面,無一不是“岳靈效祥,峰巒聳立,云樹騰秀,泰安父老,歌舞充途”。如汪由敦《圣駕東巡頌》“風恬俗熙,耆艾富壽”(汪由敦:《松泉集·文集》卷二);鄭虎文《戊辰圣駕東巡恭紀》“民無供億吏勿擾,省耕夏諺歌齊尾。金錢玉粒野老慶,桑麻雞犬春臺春”(鄭虎文:《吞松閣集》卷二),展現的都是一派富饒景象。
而在鄉乘稗史中卻是另一番場景,當乾隆幸岱之時,泰安正遭受一場重大災情:春大饑,人相食;入夏疾疫流行,死亡無數。此災異真相,在《年譜》中有直筆記錄:“皇上東巡,膏澤疊,而閭左之賣兒鬻婦、饑餓癘疫而死者,蓋不啻十之三四矣!豈氣數使然,而人事果無可為力與?”
災情之重,都到了賣兒鬻女、死者枕藉的程度。延至次年,災仍未減,以至于“正月各村無燈”。凄慘之況,難以辭達。在此背景下,地方官吏仍鋪張迎駕,殘民以取寵。更甚者,這種顏媚上行徑,此后競相攀比,愈演愈烈。如李成鵬論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縣周藩稱:“皇上南巡道泰,縣令周(藩)拮據辦差,眾口不恤。”顯然頗有微詞。相比之下只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辦差時知縣史錦能愛惜民力,李成鵬謂“圣駕南巡過岱,縣尊史公(錦)辦差有方,倥傯暇裕,事治而民不擾”。成為污濁官場中的一個特例。
在《年譜》中,乾隆一朝泰安災異頻出。如乾隆八年(1743年)春夏大旱,至七月始雨;乾隆九年(1744年)彗星見,蝗蝻出;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泰安火,自南門內,夜間大起,延燒至南關火神廟外,百家有余,室廬物畜,一望蕩然”;乾隆十一年(1746年)六月,“北門外白衣庵,夜半雷震,雨甚……晡后聞柴汶大水,決北送(今北宋村)口”;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東省大水,河決武陟,由大清河入海,漂沒者數十州縣,南省尤甚”;乾隆十七年(1752年)“六月,北堤口復決,縣令馮公(光宿)督役修筑,半月告竣”;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水口發萊蕪,涌山浸陵,淹死人無算。青石關下一帶,村落無遺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秋,蝗蝻遍野,傷禾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六月,大雨,汶河溢;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夏旱,六月淫雨二十余日,村舍落屋坍塌過半。自然災害的頻發,加劇了鄉村貧困與饑饉,名山光華之下隱藏著動蕩與不安。
李成鵬的記錄,使今天對那個“饑餓的盛世”有了更加真切的體驗。他在《年譜》中揭訴民瘼,表達了對盛世的憂患之情,難能可貴。
目擊大獄
乾隆朝為維護統治,發動了一場場殘酷的文字獄案,李成鵬目擊耳聞,在《年譜》上多有反映。
在乾隆十六年下,李成鵬記錄:“是歲春,長清布衣房猖狂上書,伏誅。”房長清縣人,“賦性剛毅,不畏強御。時縣令馬澤貪污苛暴,無人理會。高宗南巡,作《儒言》一篇,歷述馬令之貪酷,及東撫準泰、學政德保之徇縱袒庇,洋洋數千言”(民國《長清縣志》卷十三《人物三·義烈》)。乾隆皇帝是年南巡過岱時,房攔截鑾輿,呈書上告,訴馬澤罪行共有八款:強買草豆,強號民樹,強買民間騾馬,無端將馬清遠等兩家婦女鎖禁,因借車細故迫害生員王金,起運漕米多用民車,強派商人出錢,諱報旱災而刑夾報災民人,皆系地方官員借辦理南巡差務而勒索民間。乾隆帝接書震怒,命將房交地方嚴加治罪。五月,山東巡撫準泰以“沖突儀仗,狂悖不法”,擬“斬立決”。乾隆帝稱“房一犯,平日居鄉,狂悖多事,又復造言誹謗,逆跡昭著,深為地方人心風俗之害。較之首惡脅眾者,情罪尤重”!(《清高宗實錄》卷三九十)認同準泰之擅殺。
房以一介布衣,為肅貪吏,憤起上書,最后卻被殘害,“士論冤之,其《儒言》一篇,一時傳誦”(民國《長清縣志》卷十三《人物三·義烈》)。其后數年,泰安便有文士王盡性鐫刻歌詞,其中一項便是“為匪犯房稱屈”,可見是非在于人心。而李成鵬將此時事特筆記入年譜,屬辭更是反語見意,暗含悲憫,可見此事對其觸動之深。
同時被記入年譜的還有“偽稿”案。乾隆十六年,一份“奏稿”在民間廣為傳抄,托名大臣孫嘉淦所作,攻擊乾隆犯有“五不解、十大過”,斥責南巡浪費民脂民膏且濫殺官員,荒淫無道。乾隆嚴旨追查,一場長達年余的政治風暴席卷全國。時山東巡撫鄂容安訪得泰安縣生員陳誥存有偽稿,繼又查獲傳抄者王淑陶,均遭緝拿判刑(《乾隆間偽孫嘉淦奏稿案史料選》,《歷史檔案》1998年第4期、1999年第2期)。李成鵬記稱“十一月,偽稿之獄大興,縣令周(藩)被參”。可知此案引發泰安官場劇烈震蕩,知縣也被罷職問罪。
在《年譜》中,還隱約提親家夏氏之禍。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九月初七日,夏親家林庵父子同日遇禍,談之可豎毛發,有《哭林庵父子哀辭》一章”。其案內情不詳,或與文字相關。
除了文禍,乾隆時期社會也充斥著種種動蕩不安。如《年譜》中所述割辮一案,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春,雨澤甚艱,有訛傳割辮之異,到處沸沸,村宇不寧。至五月下旬,甘澤溥降,妖言頓消”。在清代檔案中有此案詳細記錄,時山東巡撫富尼漢奏稱:直隸東光人韓沛顯受僧人法孔蠱惑,在萊蕪縣割人發辮兩根,至泰安交于法孔。又長清人李紹舜在長清郭家莊、長清人張玉在泰安大汶口、肥城人胡瘸在本縣石屋莊(今石塢)偷割他人發辮,均被拿獲(《清代檔案史料選編·乾隆朝下》“割辮案”,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此案便是孔令飛《叫魂》中所描述的怪異事件,當年在泰山也廣生波瀾。
首纂縣志
雖不時縈繞文字獄陰影,但乾嘉時代泰山研究仍成果頻出,出現了《泰山道里記》《泰山志》《岱覽》等代表性著述,其中《泰山道里記》尤為人所稱道。李成鵬便與此書大有淵源。
據《年譜》,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月十五日,與諸君定交,范百里、徐樂育、李夏庵、張照遠、蕭翰賓、江庶齋、耿應麟、柴淑尼、聶劍光”。內中聶劍光,便是《泰山道里記》作者聶。李成鵬與聶交誼深厚,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應邀為《泰山道里記》撰序,文中介紹了聶氏:“余友聶君劍光,讀書好古,癖嗜山水,家徒壁立,環座圖書蕭然。暇日竹杖芒,窮山水幽阻處,采古今金石文,歸輯《泰山道里記》一帙,脫稿后示余。余翻閱校讎,竊嘆劍光洵泰山之文獻也。”且對其書的特色與價值作了精當評述:“今劍光是編,考稽精審,文簡意賅。于岳之支麓諸峰,脈絡連屬,歷歷如數掌上紋。即附岳高里、徂徠、琨瑞、靈巖諸奧區名跡,皆不憚拂苔披蝕,而直抉其原委。”(聶:《泰山道里記》)
序言劍光對泰山勝跡“不憚拂苔披蝕”,此點李成鵬實與同好。在《年譜》中,便有譜主訪古尋碑記錄:乾隆三十五年“過石先生林,即拜其墓。讀其自為《石氏墓表》,石廣三尺,長五尺有奇,凡三十余行,為士建中希道書,孔彥輔篆額。字指頭深,錢厚大,雖有剝蝕,然可讀者尚十之八九,集中未載此文,亦希代奇珍也。又觀其所立先世墓碣,皆二尺余,字雙行,深可半指,然半為土瘞,且有崩毀不全者。然自慶歷至今,幾千年,而故跡歷落可識,亦足以發懷古之思”。成鵬且以古文知名,當時寺廟碑記多延其撰寫,如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所撰《云云山肇建觀音殿碑》,考山之沿革云:“《管子》稱古帝王封泰山者七十二家,自無懷氏以下禪云云者有其九。服虔云:山在梁父東。相傳即古柴東偏小山也。山之下有羽林坡、甘露灘,皆古上帝駐蹕之所。覽風土者,每望古興懷,低徊留之不能去。”又泰安知縣馮光宿重立宋《朝覲壇頌》,也由成鵬撰跋刻之碑陰。
正因為成鵬對泰山文化深有探研,首部《泰安縣志》便延其主纂。在《年譜》中多次記錄纂志活動: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夏五月,縣程明府(志隆)招修縣志,同事江有聲(永譽)、蕭翰賓(儒林)、柴淑尼(衍洞)、聶劍光”。二十五年“時縣志未竣,程明府敦召予董其事。□□□促之,不得已往應其命。年底,是志告成”。知此志最終系由李成鵬裁定底成。全書凡卷十四,正編卷一為“國朝盛典”“御制詩文”“歷代巡望”;卷二至十四為方域、山水、建置、田賦、學校、典禮、風土、古跡、職官、選舉、人物、藝文、雜稽十三門,內轄六十五目。本志援據詳博,相關泰山記述尤多新意,如卷首有《岱廟圖》《泰山圖》《八景圖》,其中《八景圖》為新增;卷三《山水志》,備列泰山峰巒泉溪之名;卷六《學校志》詳記青巖書院;卷八《風土志》“時令”下記泰山行宮酬香愿、泰山香火,“市廛”記遙參亭、北門外等市肆,可見泰山香會之繁盛。卷九《古跡志》首次將岱刻系統編目。《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論此書云:“是志綱目分明,記注詳明,精刻細雕,印制精美,實為清代山東方志之佳乘。其中,卷首詳載歷代帝王泰山巡望之典禮,可備本地故實。他如記本地風俗物產、里社市廛、寺院形勝、金石碑刻,皆詳明具體,尤備考見。藝文收載頗豐,上溯周秦,下止明清,各類詩文,獨居約半,內不乏有關本地民生利病之作,對考見本地的社會歷史狀況多具價值。”(金恩輝、胡述兆主編:《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第15編,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總之其志義例之善,著錄之備,資料之豐,不僅遠勝此前的《泰安州志》,也較同時修纂的《泰安府志》更勝一籌。這使李成鵬在泰安文化史上留下濃重一筆。《自注年譜》上所裱成鵬畫像其一幀題“志館”,即摹成鵬纂志場景。
沉浮科場
李成鵬一生汲汲于科考,在《年譜》中留下了大量應試、備考之記錄。少歲在青巖書院就學,受主講劉其旋之獎拔,成為其一生難忘之記憶。《年譜》中云:乾隆六年(1741年),“拔入青巖書院肄業,院長膠州虛齋張先生,尋丁艱去,繼之者植三諱汝槐戴夫子”。十年(1745年)“受業川南劉先生,諱其旋,字履夫,安邱人。以解元進士教授泰安,掌教青巖書院。先是泰安文風不振,每數科不一雋。自先生以先輩古文法,日與諸生相磨切,自是而知人好古,不期年而文風一變。時柴希孟淑尼、徐樂育之英、萊蕪耿應麟守中,尤同學之佼佼者。每時相過從,不余鄙棄焉”。劉其旋去任時,李成鵬賦詩送別,不勝依戀。
《年譜》涉及的歷任學臺還有李鶴峰、葛眉峰諸人,曾蒙青目,時懷感念。
李成鵬屢赴秋闈,終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十三歲時高中。《年譜》記云:“八月,中鄉試第二十四名。出鄒平令雷夫子之門,諱豫字介石,陜西陽人。座師一翰苑德諱保,字懷玉,滿洲正白旗人;一侍御葛諱峻起,字眉峰,河南虞城人。”由此獲得舉人身份,融入泰安社會上流。
但此后李成鵬赴京應試,公車屢挫。如十三年(1748年)“會試北上,同萊蕪吳安夏(敬修)、徐鈞衡(),寓磚門水磨胡同宗室趙宅……下第,四月旋里”;十六年“二月公車北上,下第歸”。其間參加大挑,也未獲授職;十七年(1752年)“八月,皇太后萬壽恩科,會試,同本邑王正齋秉經、朱海門印、王右文學商北上。時皇上還幸木蘭,闈中有御史蔡時田關節發露之獄,榜后下第者挑選備用。九月十三日,同集東闕門候挑,被遺”。直到乾隆三十六年,即《年譜》截至之年,李成鵬六十六歲之時,猶赴京試,仍落孫山,數年后即卒,僅以舉人終老。
由于科場蹭蹬,李成鵬一生大半時光,都是在村鎮塾館度過。如二十七年(1762年)“在桑家疃,從學者文學王化浹(澤溥)、王化(若)兩昆仲……”二十九年(1764年)“館南角峪王伯儒光霽樓,受業者十一人”;三十四年(1769年)“館徐家汶之貽谷堂,受業者童生十二人”。身處遠郊僻壤,視野受限,人脈不廣,無緣進入當時詩界學壇主流。從這點上遠不及其友人聶幸運,聶以胥吏之低微身份,卻通過充任接待導引,結識眾多大家,聲氣相應,極大擴展了《泰山道里記》影響,以至收入“四庫存目”,載譽學林。
《年譜》中記錄的李成鵬鄉塾及科舉生涯,是地方普通士人生活的一個樣版,百年后又有汪寶樹者,亦以《日記》形式記錄了其村館、書院及應試經歷,內容多可與成鵬《年譜》相印證,合觀可供詳細了解清代泰安中下層士子的生存狀況。
文酒詩會
乾隆朝是泰安文壇較為繁盛的一個時期,相繼出現了徐之英(樂育)、江永譽(字有聲)、柴希孟(字淑尼)、蕭儒林(字翰賓)、趙浣(字詩村)等文人學士,文學活動較為活躍,而成鵬儕中實居于執牛耳地位。在《年譜》中屢屢留下諸人詩文賡和、分韻爭勝的場景。如記乾隆二十七年“春王野仙希夷降乩于齋之西亭,題詠甚多,同人多步和焉”,王希夷為唐代徂徠隱士,其降乩異事成為詩家之題目。其他如十九年(1754年)四上公車時,與同人董元度等游昆明湖,多有唱和;二十年(1755年)“館樓德之漱芳園,春與同年友孔葭村興揮宴集柳溪,同及門者詩酒唱酬,集一時聚樂之盛”;二十一年(1756年)“秋九月,新泰陳叔子懿招游宮山,有《九日登宮山》一章紀其事”;“是年(三十四年)萊蕪宗人若旭弟曉亭下榻梭村,耿應麟守中下榻趙詩村處,余三人南北汶水相距若相望也。稍睽輒憶,到即樽酒頃談,詩歌唱和”。一時吟坫風流,足擬前代之“普照石堂”。只是可惜李成鵬《匪莪堂詩稿》等集遺俱失,無由盡展其佳什華章,只能在鄉邦史籍中尋覓一二零篇。
登日觀峰
矗矗東岳高,四溟迥一望。
杖策陟其巔,憑眺日觀上。
舉頭天可捫,俯視何渾漭。
側身臨東海,扶桑在漾。
忽爾波心紅,閃爍不可狀。
膊雞初鳴,群宿尚環亮。
誰知天樞轉,羲輪已震蕩。
愿乘萬里風,扶桑視所向。
(金:《泰山志》卷六《岱頂》,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題呂祖自敘傳碑
方壺蓬島說神仙,
滄海桑田事渺然。
云構千年開石景,
不將勝跡付幽玄。
(王亨豫輯,齊煥美點校:《岱粹抄存》卷七,《岱粹抄存合編》本,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
下 岱
踏盡白云幾萬壑,
然還似云中鶴。
小亭極目正蒼茫,
回首青山懸碧落。
(乾隆《泰安縣志》卷十二《著述·詩》)
另其子德晉在李成鵬畫像的跋語中,提到“所著《雪心堂稿》,蒙督學張公選入《續山左詩抄》”。此書當指山東學政張鵬展嘉慶十五年(1810年)編纂之《國朝山左詩續抄》(廖善維:《張鵬展年譜簡編》,《桂學研究》2021年第1期),其書卷十錄李成鵬之作兩篇:
示凝子侄
神皋郁蔥,誰謂芝無根。
靈波瀉菁華,誰謂醴無源。
爾因名儒子,執經就余倫。
即以爾出父,勉爾勤習溫。
爾才絕黯堪,爾文頗淵翻。
桃花浪初暖,萬里窮昆蒼。
仙槎訴銀漢,支機問天孫。
浮名何足道,世德于斯存。
雨后過徂徠東
水影山光蔭薜蘿,
偶乘新霽此經過。
泉流百道翻晴雪,
云卷千峰出碧螺。
古蘚斕班石徑滑,
遠村迢遞夕陽多。
歸來谷口頻回首,
暮色蒼然滿澗阿。
(張鵬展:《國朝山左詩續鈔》卷十,嘉慶刻本)
這些詩作中,以《登日觀峰》最稱佳構,以“忽爾波心轉”之筆,描畫日躍出海面瞬間之奇麗,想落天外,恢宏瑰麗,生動絕倫,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置之歷代泰山日觀佳篇中,殊無愧色。
——————————作者單位:泰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