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大昕(1728—1804),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學者。2016年,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增訂本)》出版,是目前最為完備的錢大昕文集版本,然而遺珠之憾在所難免,輯佚工作仍有一定空間。筆者從家譜文獻中發現錢大昕佚文四篇,輯出,并略為考釋,以求正于方家。
《城東范陽盧氏族譜序》
予自受知于宮詹端臣師,既得其文章學問之宗,復窺其家世源流之盛。盧氏于寧都為望族,而城東之族又其最著者也。始祖志興公生元至正間,明洪武初年由清音麻田遷城東麻田,寧都之懷德鄉地也。寧都古稱虔化,唐開元時有宗泰公者,來自范陽涿郡,愛虔化山水幽秀,遂卜麻田居焉,去志興公已十八世矣。城東盧氏以志興公為始祖,義也,公以上追溯至宗泰公,則略之可也。況麻田之族至今猶有存者,又自有其播遷者,世遠年湮,分支派別不一而足,必欲牽引以夸氏族之久且大焉,幾何其不失于誕也。而前此譜系尚推宗泰公為一世,遞傳至十八世志興公,乃分支為圖為傳,雖曰不忘其所自出,而以廟祀之一世祖為十八世,稱名互異,無以傳信。此宗法之所以亡,而譜學之所以難也。
師嘗與予論列隋唐以來氏族得失,因及其家乘之亟欲訂正者如此。顧以圣眷方殷,未得優游林下與諸族雋商榷,輒赍志以歿,為可惜也。乙未,予奉命視學粵東,招師之孫達荀來署分校。達荀以族將三修譜,丐余言以弁其首。余惟盧氏之門蔭地望見于史冊者,固不必攀援附會。即我師之名業炳烺照人耳目,亦足以光前耀后,無事予之揚詡。至于城東開族五百余年,若都督公思齋之以武功顯,太常公云路之以文行傳,與夫科名仕宦、忠孝節義、賢德嘉修之代不乏人,諸君子自能表之志之,又何以余之言為!惟是宗法不可以不明,譜學不可以不辨,向所聞于師者譜學也,亦宗法也,述之授荀,以歸質其族諸君子,毋亦與吾師有同心也乎?
時皇清乾隆四十年歲在乙未仲夏月吉日,賜進士出身誥授中憲大夫欽命提督廣東全省學政日講起居注官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加一級,世弟錢大昕頓首拜撰。
文章輯自清同治九年(1870年)盧立朝纂修《城東范陽盧氏五修族譜》第一冊。這篇文章撰于乾隆四十年(1780年)五月,是錢大昕為江西寧都盧氏族譜所撰的序文。“端臣師”即盧明楷(1708—1766),字端臣,號鈍齋,江西寧都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曾任樂部行走、河南學政、詹事府詹事。錢大昕是盧明楷的門生,他在《詹事府詹事盧公神道碑》中追憶道:“某舉禮部試,謬為公所薦,及登館職,公又為教習,繼而同直講筵,同列學士。”(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四十一)可見盧明楷在會試中對錢大昕有舉薦之恩,故而錢大昕師事之。序中說錢大昕時任廣東學政,招攬盧明楷之孫盧達荀來署任職,并應其所請為家譜作序,應是可信的。這篇《城東范陽盧氏族譜序》的發現,可以為研究錢大昕的譜學思想和交游情況提供新的史料。錢大昕認為在修譜時,不能一味地“夸氏族之久且大焉”,而是應該尊重實際情況,將始遷祖作為一世祖,以免名不副實。
《歸氏三世鄉賢專祠記》
且天之生賢不數,賢而聚于一鄉與聚于一家尤不數。而獨虞山歸氏祖孫父子相繼而起,生為鄉先生,沒而祭于社,三世相承,何澤之長也。我國家舉賢獎能,激揚風勵靡不至。既以歸氏三世秩祀鄉賢,而其曾孫又推衍圣朝之德意,而有建立專祠之舉,屬大昕為之記,余何敢辭!按,歸氏之有德可紀、有節可傳者曰:易民先生,前明進士,官刑曹,內介外和,惇倫蹈道,粹然君子儒也,而以然高節從祀鄉賢。先生子惺崖先生,康熙中以進士第一人入翰林,官宮詹。不奪于威,不誘于利。議大政事,持正不阿。宮詹子贈光祿大夫監茲先生,恭謹樸茂,渾然至善。生尚書昭簡公,歷中外垂四十年。天子嘉美勤勞,命祀其祖若父于鄉,俾砥行礪節者咸知自愛,而有以垂光于身后,典至重也。而其子孫以為國家秩之祀典,鄉人既有矜式矣。而后之人顧不為之專祠,何以揚國恩而光祖德。因于嘉慶二年,曾孫寅亮,拱、銜等購得宗祠旁胡姓隙地,建祠其上,歲時致祀焉。歸氏本吳中著姓,而虞山又名勝地,其間清淑之氣磅礴而郁積,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士,生為名世,歿為名賢者出焉。而歸氏世有令聞如此,非魁奇忠信材德者耶!朝廷表彰之,鄉黨崇奉之,而其子孫又為建祠,使之世世不祧,以盡孝思,以為觀法。后有相繼而起者,則而效之,無難矣。
文章輯自1915年歸兆纂修《京兆歸氏世譜》卷三。清嘉慶二年(1797年),常熟歸氏家族的歸寅亮、歸拱、歸拱銜等人,為紀念祖先特地建了一座祠堂,并延請名人學士撰寫文章,錢大昕這篇文章就是應景之作,可能撰于其后不久。從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到嘉慶九年(1804年)去世之間,錢大昕一直在蘇州紫陽書院院長任上,虞山歸氏作為當地望族,他們請求錢大昕撰文是較為可信的。
據此家譜卷二《支譜纂》,可考知文中所言歸氏四代先賢姓名。“易民先生”即歸起先,號律庵,晚號易民,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進士,任刑部主事。“惺崖先生”即歸允肅(1642—1689),字孝儀,號惺崖先生,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狀元,曾任詹事府少詹事。“監茲先生”即歸宗敬,字端士,號監茲,贈光祿大夫、工部尚書。“昭簡公”即歸宣光(1690—1762),字念祖,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舉人,曾任禮部尚書、工部尚書、左都御史,謚昭簡。根據錢文忠的介紹,皇帝恩賜歸宣光在鄉里祭祀祖、父,歸氏后人又將歸宣光列入其中,建成一座“三世鄉賢專祠”,可見歸氏家族的榮耀在當地一時無兩。
《實庵小傳》
實庵姓王氏,西莊光祿次子也,諱嗣獲,字斂夫,號實庵。先世出自宋太尉魏國文正公諱旦之從子玄,自北方徙而南,居平江路昆山之新漕里。傳至左朝請大夫崇政殿說書謚文毅諱葆,為南渡名臣,族始大,是為始祖。九傳至十二世祖諱遜與十一世祖諱復,當明初,父子相繼登進士第,為監察御史。小御史之曾孫諱同祖,嘉靖間歷官翰林院編修、國子監司業。又四傳為實庵之高祖諱鎮圭,字其靖,皇清敕封修職郎。曾祖諱焜,字大生,號卓人,康熙丙子科舉人,考取內閣中書,改授鎮江府丹徒縣儒學教諭,誥贈通議大夫。祖諱堅,字升孟,嘉定庠生。本生祖諱爾達,字非聞,一字通侯,號虛亭,乾隆丙戌歲貢生,候選儒學訓導,誥封通議大夫。考鳴盛,字鳳喈,號禮堂,又號西莊,晚年又號西沚。乾隆甲戌科進士,以第一甲第二人授翰林院編修。累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光祿寺卿,誥授通議大夫,母李淑人,候選同知,諱干,大枝公女。
實庵昆季三人,長肯堂,季壽田,實庵行居二。生而穎異,五歲出就外傅讀書,即敏悟異常。繼從叔父鶴文學學作八股文,操筆即有局度,楮墨間英氣逼人。鶴每動色相矜曰:“此吾家千里駒也。”歲辛丑,受知于今工部尚書云楣彭公,補嘉定縣學博士弟子員。其文昌明博大,不屑為詹詹小言,族黨咸以大器期之。乃六試鄉闈,六薦不售,其命也夫!雖然,士之所以足重于世者,出而忠于國,入而孝于親,其理一也。而承父志,紹家學,亦孝道之所尤切也。光祿以著述自命,經史子集四部咸備,經為《尚書后案》,史為《十七史商榷》。實庵方務舉子業,稍暇即抄撮群書,校錄善本,十余年寒暑無間。故光祿嘗語人曰:“吾等身著述,皆吾兒校讎之功”,豈虛語哉!光祿有《蛾術編》及《西沚居士詩文全集》,生前俱未付梓。以《蛾術編》未寫清本,而詩文又晚年始選定故也。臨終屬實庵次第校刊,方今海內績學之士無不企足以待,欲以一睹為快。實庵家務紛繁,猶手校全集,付梓棗梨。未竟,隨欲將《蛾術編》倩友校寫,漸次開雕。而孰意一病不起,竟赍志以歿耶!聞其臨歿,猶呼其子汝平等,語以刻書一事未竟厥緒為憾。諄諄以續父志,重相勉勵。嗚呼!其亦可以覘其志矣。方戊申歲,光祿患目疾,醫藥罔效,竟成雙瞽,迄辛亥已四載矣。實庵遍訪名醫,得吳興閔君兩峰,針之而愈,瞽目重開,實所罕睹,姻黨咸謂實庵之功也。弱冠即得虛怯癥,然誦讀不少衰暇。或偶作小篆筆法,極似夢英,得其跡者,珍若拱璧。然字不茍作,故外人罕有知者。其孝友也,出于天性,承歡堂上,色養無虧。兄弟之間怡怡如也,愛異母弟,不稍歧視。待人寬恕,無貴介氣。親黨中有貧窘者,輒厚恤之。會族人有重修世譜之舉,實庵首捐刻資,以其事。遇有先世手澤零落人間者,不惜多金購致,裝池藏,盈箱篋焉。暇即焚香展卷,以親祖澤。一生勤慎刻苦,不事暇逸。處家井井有條,凡纖悉必自經理,以致心血亦耗云。明年上元為李太淑人八十壽辰,郎君輩方擬預征詩文,同奉介壽之觴,而實庵竟不得與,良可嘆也。
實庵生于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時,卒于嘉慶八年七月十五日酉時,時年四十有六。所著《讀經偶筆》及《實庵漫草》,藏于家。娶孫氏候選州同知諱繼宗女。子男四人。長汝平,娶袁氏例貢生諱廷女。次汝楫、汝稷,皆先卒。汝翼幼,未聘。女二人,俱未字。孫男一人,慶曾。孫女二人,皆汝平出。光祿與予為妻兄,又為禮部試同年友,故于實庵之生平最悉,因略綴其行事以備將來修志乘者之采擇云爾。
文章輯自1925年王元增纂修《續王氏世譜》卷六,同卷有錢大昕所撰《虛亭先生墓志銘》《西先生墓志銘》《鶴子墓志銘》三篇文章,已收入《潛研堂文集》,此《實庵小傳》亦當是錢氏手筆。傳主王嗣獲是王鳴盛的兒子,也是錢大昕的外侄。錢大昕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娶王鳴盛之妹王順,從此與王氏結為姻親。或因他是錢大昕的晚輩,故此文未收于《潛研堂文集》中。王嗣獲卒于嘉慶八年(1803年)七月十五日,這篇文章應撰于此后不久。
王鳴盛與錢大昕同為清代乾嘉時期著名學者,其學問文章歷來為人稱道。據這篇《實庵小傳》可知,王嗣獲為其父著作的撰寫和刊刻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展現了王氏父子二人在學術上相互協作的溫馨場景,不僅可為王鳴盛研究提供新的視角,也足稱學林佳話。
《漁州袁君權厝志》
袁君漁州捐館之后四年,其弟廷率其孤卜日,奉君及兩孺人之柩權厝于長州縣七都潘洋港祖塋之次。先期來告曰:“吾兄購得此地時,即語廷云:‘吾他日當葬是。’魂魄有知,得瞻依先人膝下,幸矣。今將成兄遺志,權厝斯土,俟兩孤之長而葬焉。敢乞文以志之石。”予與廷以文字相交,情好款洽,又與君有姻連,知君事跡為詳,故不得辭。
君諱廷,字啟蕃,漁州其別字。袁氏世居吳縣,為衣冠甲族。曾祖士璉,誥贈通議大夫。祖志鑒,例贈奉直大夫。父永涵,例授奉直大夫。妣汪宜人,繼妣汪宜人。君至性純篤,事親左右。就養溫清,無違執喪。哀戚中禮,附身坿棺,勿之有悔。父柳村君歿時,廷十六歲,庶母韓孺人守志鞠子。君遵遺命,撫視幼弟,訓誨成立。君沒后,廷每言及兄,輒涔涔淚下,以是知君之孝友過人遠矣。讀書博涉多通,不屑屑為帖括之文,援例得貢生,亦無仕進志。獨喜為五七言詩,外舅王翁盤極賞之,嘗誦其警句以諗諸鄉先輩曰:“此吾家快婿也。”所居小園,林木蓊郁,疊石疏沼,自成邱壑。春秋佳日,招致名流。彭尚書芝庭、王光祿西莊、吳舍人竹嶼、張處士古樵、沙處士白岸及族叔簡齋太史、春圃方伯輩,觴詠其中,分題拈韻,有玉山雅集之遺風焉。好施予,親以緩急告者,應之無吝色事已,亦無德色。故人某,貧而鬻其女,已成約矣。君聞之惻然,遽捐金代贖而毀其約。或疑君欲納為簉,既而別擇士族嫁之,眾乃服曰:“漁州果義士。”君精于鑒賞,多蓄書畫,自柳村君以來寶藏先世手澤,唯謹君昆弟尤能推廣先志。間有散落人間者,必多方購致之。吳中故家能誦芬詠烈者,以袁氏為第一。乾隆五十一年七月廿五日卒,春秋五十有一。權厝之日則五十四年十有二月十八日也。娶王孺人,附貢生廷魁女。繼娶尹孺人,議敘州同知琦之女。子兆渠,聘戈氏兆燕,聘程氏,俱側室。嵇氏出女五人,長適國學生戈宙襄,次適金匱縣附生嵇文炳,次許字陳兆芾,次許字王汝平,次幼。
銘曰:汝南之望,四世五公。忠義炳若,司徒司空。矯矯萬戶,始居吳。六俊競爽,枝葉紛敷。柳村亢宗,漁州嗣之。是父是子,畫畎敷甾。蘭成小園,仲瑛草堂。名公觴詠,景美良辰。詞華奕奕,行誼肫肫。甲子未周,奄歸下泉。佳城移厝,精爽所依。瀧岡表石,以他時。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日講起居注官詹事府少詹事尚書房行走,嘉定錢大昕撰文并書。
文章輯自1919年袁熙沐纂修《吳門袁氏家譜》卷一。此譜卷首載錢大昕序,已收錄于《潛研堂文集》,故這篇文章也應是錢氏手筆。此文是錢大昕應袁廷的請求,為其兄長袁廷權厝之事所撰。所謂“權厝”,是出于某些原因而臨時置棺待葬。據文中所言,袁廷權厝之日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月二十八日,則此文撰寫時間當在其后不久。
傳主袁廷(1736—1786),字啟番,號漁州。錢大昕對袁廷的生平事跡進行了介紹,提供了袁氏家族早期的史料。據錢文可知,袁父去世時,袁廷尚幼。長兄如父,袁廷承擔起教育幼弟的職責,友于之情故而愈篤。袁廷雖未獲科第,然經營有方,廣結名賢,收納藏書,頗有聲譽。袁廷后來成為蘇州著名藏書家,與黃丕烈、周錫瓚、顧之逵并稱“藏書四友”,離不開兄長的積累。
結" 語
家譜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章學誠《高郵沈氏家譜序》:“列傳以述嘉言懿行,而裁狀志雜文,以協于體例,則文指無歧。內傳以表婦德之修,外傳以彰女訓之謹,尤為有倫有脊……征文以備考獻,內篇見手澤之留貽,外篇表同人之推許。至若前人草創苦心,中經續修增撰,并存原序原例,以見一門作述,先后繼承,其來有自。”(《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章學誠認為,家譜應該收錄舊序、傳記、墓志等文章,以達征文考獻之目的,他日編纂文獻時就可以從中采擇。因此,質量上乘的家譜往往保留了不少珍稀文獻,可供今日輯佚之用。
錢大昕是清代乾嘉時期有威望的學者,他聲名遠播,交游遍及四海,《潛研堂文集》外的遺珠也許還不在少數。清代修譜之風大盛,錢大昕所生活的江南地區更是“族必有祠,宗必有譜”。因此,現存家譜文獻中可能還有不少錢大昕的集外佚文,有待學者進一步發掘。值得注意的是,家譜中畢竟還有一些偽托之作,在輯佚時要結合相關文獻加以考證,庶幾能免魚目混珠之誤。
——————————————————————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