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科技圈一個爆火的“頂流”非DeepSeek莫屬。DeepSeek之所以引發全球震動,不僅在于其技術突破的顛覆性,更在于其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重構了人工智能行業的底層邏輯,并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資本市場預期及技術發展路徑產生了深遠影響。QuestMobile數據顯示,DeepSeek在1月28日的日活躍用戶數首次超越豆包(字節跳動旗下的AI工具),隨后在2月1日突破3000萬大關,成為史上最快達成這一里程碑的應用。
國內外頭部互聯網大廠、國內的基礎電信企業已經全面接入DeepSeek,手機、PC等終端廠商也在積極擁抱DeepSeek,一些地方政府開始在政務系統部署DeepSeek。
DeepSeek就像投入湖面的石頭,泛起的層層漣漪輻射至各個圈層。然而,一場圍獵DeepSeek價值的交易正在上演,有的人靠信息差撈上一筆錢后快速抽身,有的人利用AI工具開拓副業,也有一部分人只想利用技術趕上時代的變革,卻成為了被無情收割的“韭菜”。
不要錯過流量的風口
“不懂AI就會被時代拋棄”“普通人逆天改命的最后機會”……春節后開工,上班族王雯(化名)發現各大社交平臺的信息流都在放大DeepSeek的魔力,點開任何一個推廣視頻,通常伴隨著駭人聽聞的標題,它們都在傳遞著同一個信號——不要錯過DeepSeek這一波流量風口。
賣課大軍最先嗅到了DeepSeek的經濟效益,在電商平臺上,不少商家開始兜售DeepSeek相關課程,價格在0.01元到1000元,基礎版本的內容都圍繞著DeepSeek操作教學,包括注冊、輸入提示詞、優化內容等。高階的版本以賣AI服務為主,利用DeepSeek進行文案創作,再結合視頻生產工具直接生成爆款內容,或者接入WPS等辦公軟件,提高制作表格、PPT的工作效率。
比如“DeepSeek高效使用技巧”的課程,資料中主要內容包含下載軟件、注冊賬號等基礎操作,而所謂的技巧大全則是在官方網站上即可免費查詢的提示詞樣例。在“開發DeepSeek百分百潛能”的課程中,課程標題說的是DeepSeek,內容卻是另一個人工智能模型的指令技巧。
鼓吹利用DeepSeek迅速積累財富的高價培訓課程也進一步“圍剿”消費者。DeepSeek投資炒股、DeepSeek自媒體變現、DeepSeek電商運營……賣課時套上國產AI大模型的“萬能公式”,便能吸引更多流量。在某電商平臺上,一門標價1999元的DeepSeek相關課程已售出114件,累計銷售額超過22萬元。而在某知識付費平臺,一個涉DeepSeek的付費社群曾登頂平臺暢銷周榜,付費用戶超過8000人。
一些號稱能迅速“搞錢”的投機課程被消費者指出“貨不對板”,涉嫌虛假宣傳。
在一個售賣DeepSeek短視頻速成班的直播間內,不少消費者投訴“都是騙人的,我買了什么用都沒有”“沒用的,不會帶來變現”,還有消費者指出講師只是“一直照著電腦的話術講”。而另一個售出超千份的DeepSeek直播特訓營課程,有消費者反映“每節課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說沒用的東西”。
DeepSeek官方決定辟謠,2月6日發布聲明,DeepSeek官方網頁端與官方正版APP內不包含任何廣告和付費項目;目前除DeepSeek官方用戶交流微信群外,從未在國內其他平臺設立任何群組,一切聲稱與DeepSeek官方群組有關的收費行為均系假冒。
熱炒DeepSeek,
其實還是“新瓶裝舊酒”
從元宇宙到ChatGPT,再到DeepSeek,每當新技術爆火時,總有“賣課”行為一哄而上。對此現象,多位技術人士的觀點出奇一致:向普通受眾傳遞新技術、新知識是好事,但現在投機者越來越多,快把市場“玩壞了”。
相關專家指出,此番DeepSeek“賣課熱”實際上是販賣“AI焦慮”的卷土重來,DeepSeek付費課程其實是“新瓶裝舊酒”。
“AI熱潮推動下,許多自媒體和網絡平臺看到知識付費的巨大商機,通過包裝AI課程、制造焦慮情緒等手段吸引消費者購買;部分消費者對AI技術的了解不夠深入,容易被夸大其詞的宣傳所誤導。”廣東諾臣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鄭子殷表示。
在一個在線人數近5000人的賣課直播間內,主播用“所有老板必須學會DeepSeek”“不會用AI獲客的老板就像文盲”等夸張詞匯鼓吹課程。而在多個直播間內,“創業人一輩子都在追求的風口”“DeepSeek是國運級機會”等話術已成為制造焦慮的慣用套路。
打出“焦慮牌”后,賣課機構往往通過“名師”金字招牌、承諾“接單變現”、饑餓營銷等“連環套”引誘消費者下單買課。
某賣課機構在推銷時聲稱,其DeepSeek團隊講師擁有“直播帶貨盈利400W+”“4年AI知識分享”“帶領上萬名學員拿到結果”等諸多光環,但面對查詢導師資質的要求時,客服卻拒絕回復。
為了增加課程的吸引力,賣課講師還會承諾學員收益,保證“接單變現”,在推銷過程中放出一批“往期學員”的變現截圖。一名購買了AI實戰訓練營課程的消費者表示,所謂的接單要么是一個價值10元的任務派發給多個人做,要么是讓學員自己去找單子。
“連環套”的最后一步是饑餓營銷,通過營造“名額有限”的假象,催促消費者按下購買鍵。在一場直播中,講師聲稱只有30個課程名額,在兩分鐘倒計時結束后即關閉售賣。然而在直播結束后,“已經沒有名額”的課程仍然可以購買。
有人用AI賺錢,
有人用AI省錢
“井噴式”的AI課程為網絡知識付費市場敲響警鐘。專家指出,監管滯后和缺位、平臺審核機制不足、授課資質要求不明確等都為“問題課程”提供了可乘之機。
“網絡課程作為虛擬服務存在監管難題,使消費者面臨投訴無門的困擾。與此同時,網絡課程一經售出就難以回溯,機構和消費者之間容易產生糾紛。”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表示。
規范網絡知識付費,首先應當加強對行業的監管和引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馬亮建議,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數字平臺和課程供應企業的指導和規范,進一步完善網絡課程服務評價和信用機制。
鄭子殷則建議,建立處罰機制,對違規行為根據嚴重程度采取相應的處罰。“要加強執法力度,依法查處存在欺詐行為的培訓機構,提高違法成本,以起到震懾作用。”
不過,一部分不愿意為AI課程付費的用戶另辟蹊徑,成了“小掙青年”。
鄒明(化名)算是第一批AI“上岸”者,他通過不斷調試讓AI掌握不同的文風,繼而接單商業廣告稿件。
“AI應用的邏輯性更強,經常能觸發不同的創作角度,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原先4小時的工作任務可以壓縮到2小時左右,還能幫忙想不同類型的推廣文案和廣告標語,但是很難直接達成一夜暴富的效果。”鄒明坦言,在行情好的情況下,利用AI工具可以每個月增收1000元左右。
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應用在咨詢領域大展身手,比如針對高考填報志愿、親密關系經營等問題。
00后夢婕(化名)把DeepSeek當作心理咨詢師和“情感樹洞”,她每天打開軟件不下10次,嘗試用AI工具來解決現實中棘手的人際交往關系。她算了一筆賬,按照過往平均一個月找一次心理咨詢師的頻率,使用AI工具后,一年能省下近5000元。
“DeepSeek的人機味比其他AI應用淡很多,互動性也比較強,多數情況下能理解用戶問題的底層邏輯,并且給出豐富的解決方案。上周,我借助DeepSeek提供的思路緩和了與朋友的矛盾。”夢婕表示。
DeepSeek太火了,引導著源源不斷的流量和全民關注度涌向AI,跨境電商、游戲、醫療等領域的從業者紛紛想破解AI時代的生意經,“普通人搞錢思路”“最有前景的就業崗位”成為火爆全網的“人生指南”,相信這場“賽博知識競賽”還會熱火朝天地向前推進。
“亂花漸欲迷人眼”,在利用AI 工具的同時,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被紛紛擾擾的喧囂遮住了雙眼。
(資料來源:新華網、新華每日電訊、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新周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