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偶發游戲作為幼兒教育中的一種獨特現象,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價值。偶發游戲具有自發性、情境性和靈活性的特征,為幼兒在認知、情感、社會交往、創造力等多方面經驗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機會。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積極捕捉游戲契機,提供適宜的支持與引導,鼓勵幼兒分享交流,并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以充分發揮偶發游戲在助推幼兒經驗生長方面的獨特作用。
【關鍵詞】偶發游戲 幼兒經驗 教育策略
游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偶發游戲作為一種特殊的游戲形式,正逐漸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偶發游戲是指在幼兒日常活動中自然產生、非預先計劃的游戲活動。它源于幼兒對周圍環境、事物或事件的即時興趣與反應。這些看似隨機的游戲活動實則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契機,能夠為幼兒經驗的生長開辟獨特的道路。
一、偶發游戲的內涵與特征
偶發游戲是幼兒基于自身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對偶然出現的情境、材料或現象進行自主探索與互動的過程。偶發游戲沒有既定的教學大綱或嚴格的流程限制,完全是幼兒內心需求與外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偶發游戲具有自發性。偶發游戲完全是幼兒自主發起的,不受成人的強制指令或預設安排。幼兒憑借自己的感覺、知覺和興趣點,瞬間捕捉到可游戲的元素,并主動投入其中。偶發游戲具有情境性。它與特定的情境緊密相連,通常是由某個即時出現的場景、事件或物品所觸發。這些情境往往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偶發游戲具有靈活性。偶發游戲的玩法、規則和發展方向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發現隨時調整游戲內容與方式。
二、偶發游戲助力幼兒成長的價值與意義
1. 認知發展方面
(1)激發好奇心與求知欲
偶發游戲通常源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偶然出現的事物或現象的好奇。與預設的教學游戲不同,偶發游戲中的問題和探索方向是幼兒自己發現的,這使得他們的求知欲更加強烈。當幼兒在教室的角落里發現一只小昆蟲時,他們想知道昆蟲的名字、生活習性、食物等,這種自主的求知欲是幼兒認知發展的重要動力。
(2)促進知識的自然積累
在偶發游戲中,幼兒能夠在自然的情境下通過觀察和實踐獲得豐富的知識。在觀察花草生長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可以學到植物學方面的知識,如植物的結構、生長周期等,還能接觸數學領域的內容,如比較植物的高矮、花朵的數量等,以及科學領域的內容,如土壤對植物生長的作用等,從而拓寬知識視野。
(3)培養觀察力與思考力
偶發游戲要求幼兒仔細觀察周圍的環境和事物。如在觀察螞蟻搬運食物時,幼兒需要集中注意力觀察螞蟻的行動路徑、搬運方式、分工協作等細節。這種細致的觀察能夠鍛煉幼兒的觀察力,使他們學會關注事物的特征和變化。同時,幼兒在偶發游戲中會不斷思考遇到的問題。這種思考過程有助于幼兒初步形成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情感發展方面
(1)豐富情緒體驗
偶發游戲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情緒體驗。當幼兒在操場上發現一個小水坑,在里面踩水時,會感受到快樂和興奮;當幼兒看到自己照顧的小植物發芽時,會體驗到喜悅和滿足;而當幼兒不小心弄壞了自己搭建的積木城堡時,可能會感到沮喪。這些豐富的情緒體驗有助于幼兒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情緒,激發他們對周圍世界的熱愛和探索的熱情[1]。
(2)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
偶發游戲能夠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愛好。通過不斷地探索偶然出現的有趣事物,幼兒會逐漸形成對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態度。同時,還能培養幼兒同情和關愛他人的情感。如看到小螞蟻被水困住,幼兒會對小螞蟻的遭遇產生同情,會想辦法幫助它。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對幼兒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
3. 社會交往方面
(1)促進同伴合作與交流
偶發游戲往往會吸引多名幼兒參與,為他們提供合作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與同伴溝通自己的想法,協調彼此的行動,共同完成任務。幼兒在偶發游戲中的交流也更加自然和頻繁。當他們一起觀察幼兒園的小池塘時,會分享自己看到的有趣景象。這種交流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讓他們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和想法。
(2)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在偶發游戲中,幼兒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情境和人際關系,這有助于提升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當兩名幼兒爭奪一個玩具時,他們需要通過協商、妥協或者輪流的方式解決矛盾,這是幼兒在社會交往中必須掌握的技能,有利于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三、偶發游戲促進幼兒經驗生長的案例分析
在幼兒園操場的角落里,一群幼兒在戶外活動時發現了一個神奇的洞,一些有經驗的幼兒馬上呼道:“這是螞蟻洞!”
1. 認知經驗生長
幼兒圍在螞蟻洞周圍,開始仔細觀察螞蟻的行動。他們看到螞蟻搬運食物,對螞蟻的身體結構、生活習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的幼兒發現螞蟻有六條腿,會用觸角相互交流;有的幼兒注意到螞蟻搬運的食物種類多樣,有面包屑、小糖果粒等。為了更清楚地觀察,他們還嘗試用小樹枝輕輕地觸碰螞蟻,看螞蟻的反應。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通過自主觀察、討論和查閱相關資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昆蟲的認知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從最初只知道螞蟻是一種小動物,到深入了解其身體構造、社會分工、覓食方式以及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等。
2. 社會交往經驗生長
在觀察螞蟻的過程中,幼兒之間頻繁互動交流。他們分享自己的發現,如“我看到那只大螞蟻在指揮小螞蟻呢”“我發現螞蟻會排著隊走”等。對于不同的觀點,他們會爭論和探討,如關于螞蟻如何找到回家的路,有的幼兒認為是靠氣味,有的幼兒則認為是靠記憶。爭論中,他們學會了傾聽他人的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嘗試用自己的觀察結果支持自己的觀點。當有幼兒不小心踩壞了螞蟻洞周圍的小土堆時,其他幼兒會一起幫忙修復,共同維護螞蟻的“家園”,這也讓他們體會到了合作的重要性,社會交往能力得到了鍛煉[2]。
3. 情感經驗生長
幼兒對螞蟻的活動充滿了好奇,他們會為螞蟻成功搬運一塊較大的食物而歡呼雀躍,也會為一只螞蟻不小心掉進小水坑而感到擔心。當看到其他小朋友想要傷害螞蟻時,他們會主動上前制止,表現出對小動物的保護欲。這種對小動物的情感共鳴,培養了幼兒的同情心和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時,在共同探索螞蟻王國的過程中,幼兒之間的友誼也得到了增進,他們感受到了合作與分享的快樂,情感體驗更加豐富和細膩。
四、利用偶發游戲促進幼兒經驗生長的策略
1. 敏捕捉,抓游戲契機
幼兒園中蘊含著豐富的契機,一只意外出現的蝴蝶、一片飄零的落葉,或者一顆普通的小石子都會引起幼兒的好奇、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教師要擁有敏銳的觀察力,時刻保持對幼兒活動的關注,及時發現幼兒在日常活動中出現的偶發游戲興趣點。例如,散步時,幼兒對路邊的野花產生了興趣,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幼兒觀察野花的顏色、形狀、花瓣數量等,開展關于植物認知的偶發游戲。教師要尊重幼兒的興趣,不要輕易忽視或打斷他們的自發探索行為,而是要將這些偶發事件轉化為有教育價值的游戲活動[3]。
2. 適引導,應個性需求
在偶發游戲中,教師雖然不是主導者,但卻是重要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教師可以提供相關的材料、工具或信息幫助幼兒深入游戲,滿足幼兒的個性化需求。例如,在幼兒進行“操場角落里的螞蟻王國”游戲時,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放大鏡,方便他們更仔細地觀察螞蟻;還可以提供一些關于螞蟻的科普圖書或圖片,解答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產生的疑問。
3. 齊分享,拓幼兒視野
組織幼兒在偶發游戲結束后進行分享與交流活動,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發現和想法。這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還能讓幼兒從他人的經驗中獲得新的啟發。例如,在螞蟻觀察游戲分享會上,每一名幼兒都可以講述自己看到的螞蟻最有趣的行為,其他幼兒提問或補充。通過這種互動交流,幼兒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游戲經驗,并且進一步加深對游戲主題的理解和認識[4]。
4 供材料,豐環境內容
幼兒園要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提供材料支持,減少對幼兒活動的過多限制和約束,讓幼兒在自然、舒適的氛圍中自由地開展偶發游戲。例如,在教室的布置上,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活動區域,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讓幼兒隨時有機會進行自主探索和游戲。在戶外活動場地,也要保留一些自然的元素,如草地、樹木、沙坑等,為偶發游戲的產生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偶發游戲作為幼兒教育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為幼兒在認知、情感、社會交往、創造力等多方面經驗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機會,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價值。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偶發游戲的重要性,積極捕捉游戲契機,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提供適宜的支持與引導,鼓勵幼兒分享交流,充分發揮偶發游戲在助推幼兒經驗生長方面的獨特作用,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林愛紅.花樣彩虹橋—對幼兒游戲中偶發性行為的觀察分析[J].山東教育,2011(18): 34-35.
[2] 慎蓓蓉.偶發事件促幼兒學習之優化[J].早期教育(教育教學版),2018(2):43.
[3] 羅曉紅,鄭嵐,肖意凡.自然教育視域下幼兒園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學前教育研究,2022(10):83-86.
[4] 李愛新.掛在樹上的流星球——偶發事件生成游戲的教育價值[J].山東教育,2022(37):41-42.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利國鎮厲灣幼兒園)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