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演進韌性的視角構建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體系,以提升城市在災害中的應對能力。首先,通過文獻綜述分析當前城市災害應急管理的研究現狀,針對城市災害應急管理的特點,提出涵蓋組織能力、資源配置和信息共享等多個維度的評價指標,初步構建評價體系。在權重計算過程中,采用層次分析法(AHP)進行主觀權重計算,并結合改進的熵權法進行客觀權重計算,最終形成組合權重。通過對各項指標的分析,驗證評價體系的有效性與可操作性,為城市災害應急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在分析演進韌性在城市災害應急管理中重要作用的基礎上,構建系統化評價體系,以幫助城市更好地應對和恢復災害影響,增強整體韌性。
關鍵詞:城市災害;應急管理;演進韌性;應急管理能力;云-TOPSIS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5.02.005
中國是全球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面臨地震、洪水、臺風和干旱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威脅,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挑戰。根據國家減災委的統計,近年來,中國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元,受災人數達到3億,這些數據突顯了城市災害應急管理的緊迫性。在經濟高速發展和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城市面臨的災害風險愈加復雜,暴露了現有應急管理體系的脆弱性。天津特大爆炸、山西煤礦事故和鄭州特大暴雨等事件,深刻反映了城市在災害應對中的不足,呼喚更加系統和高效的城市災害應急管理。國際上,如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已建立了相對成熟的應急管理體制,涵蓋預警、響應和恢復等環節,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大數據分析等高新技術提升災害管理的精確性和效率。國內對應急管理的研究也從單一災害應對逐步轉向綜合協調管理。
近年來,韌性城市建設理念逐漸被廣泛接受,強調了城市在面對多種災害風險時應具備更強的適應性和恢復力。然而,當前大多數研究多集中于單一災害類型的管理,缺乏對多種災害交互影響的系統性分析,導致應急響應滯后和資源配置不合理。盡管韌性理論的應用有所增加,但多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缺乏實證分析和具體案例,限制了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的提升。此外,現有研究主要側重宏觀政策和制度探討,缺乏對城市基層實際操作的研究,導致實施過程中難以形成有效的應急管理閉環。因此,將韌性理念與城市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有效結合,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課題。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將探索演進韌性視角下的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估體系,結合新技術應用,實現對城市應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為強化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構建韌性城市、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提供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支持。
一、文獻綜述
城市作為現代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也是風險和不確定性的主要源頭。隨著現代化進程的迅猛推進,城市問題和風險正逐漸進入多發期,使其成為應急管理的關鍵焦點。[1]目前城市應急管理領域的研究呈現出多樣性和廣泛性,分為4個主要類別,包括應急管理指標體系建立、[2][3]應急管理能力評估體系構建、[4][5]綜合評價和技術應用。[6][7]在應急管理的早期研究中,鄧云峰等學者構建了城市應急能力評估框架體系;[8]楊翼舲等在建立了城市災害應急能力評價體系的同時,進行了實證分析,[9]為城市持續增強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的路徑提供參考。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國家整體應急管理水平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是當前學界的研究焦點。目前,城市災害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主要分為以下方面:(1)災害的全過程;[4][10](2)災害類型;[11][12](3)災害承載體的類型;[13](4)不同理論的適用。[14]
中國城市災害應急管理研究經歷了“防御性—脆弱性—韌性”3個演進階段,[4]韌性城市建設已成為城市災害應急管理的主流方向和發展共識。[15]“韌性(resilience)”,最早來源于拉丁語“resilio”,其本意是“回復到原始狀態”。韌性概念目前經歷了3次理論創新,從“工程韌性”到“生態韌性”再到“演進韌性”。19世紀中葉,韌性概念被廣泛應用于機械工程領域,用于描述材料在外部應力下恢復原狀的能力,強調單一平衡狀態。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生態學家霍林將韌性引入生態學,定義為系統在受到沖擊時保持穩定狀態的能力,強調多種狀態的適應能力。隨著理論的發展,演進韌性概念應運而生,強調系統在長期演化中的適應和變化能力,主張系統不是處于穩定平衡狀態,而是在不斷變化中演化。演進韌性在韌性概念基礎上,強調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能力,以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
二、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體系構建
(一)評價指標分析
城市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生態復合系統,其各要素的緊密相連不僅確保了城市的穩定性,也為應對各種災害提供了必要基礎。在這一系統中,城市的應急管理機制被視為動態反饋系統,通過資源調配與信息流動應對外部沖擊。演進韌性理論強調城市在經歷沖擊后的動態適應過程,定義為“抵抗力、適應力、恢復力和創新力”,強調城市系統在危機中的學習與反思能力。在危機管理理論的背景下,本文將城市災害應急管理分為4個環節:預防與準備、監測與預警、響應與處置、恢復與重建。這些環節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到城市的整體應急管理能力。
1.預防與準備。應急預案與安全管理構成城市抵抗力的基石。科學制定的應急預案能夠識別潛在風險,增強災害韌性。數字應急管理的引入提升了預案的科學性,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識別風險點和模擬應急情境。有效的應急宣傳與培訓可提升公眾意識,確保信息及時更新。
2.監測與預警。風險評估與隱患識別是提升城市抵抗力的關鍵。智能傳感器和大數據工具可實時監測潛在風險,增強預警準確性。建立的風險監測與預警系統,不僅提升城市適應力,還為市民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
3.響應與處置。迅速有效的應急響應能夠降低災害初期損失。數字應急管理技術,如應急指揮系統,可實時調度資源,確保快速響應。信息共享與協調機制的提升增強了應急管理的適應力,提高了現場處置與資源調配效率。
4.恢復與重建。災后評估與總結是提升適應力的關鍵。系統評估幫助城市識別不足,制定改進措施。利用數字化評估工具可高效分析災后數據,促進恢復科學化,通過心理干預關注民眾心理健康,增強整體韌性。
(二)初步構建評價體系
目前,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估體系尚不成熟。在演進韌性理論的視角下,不僅關注城市應對突發事件的抵抗力,更強調其在災害管理過程中的動態適應與學習能力。本研究依托“十四五”應急管理事業發展規劃及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深入基層調研,廣泛征求意見,最終梳理形成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指標,并邀請應急管理領域專家進行指標復選和優化,最終確定評估體系(表1)。
三、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體系確定
(一)AHP主觀權重計算
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系統化的決策分析工具,用于解決復雜問題。它通過將問題分解成層次結構,通常包括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決策者需對各層次的元素進行成對比較,以確定相對重要性,形成成對比較矩陣。通過計算最大特征值和一致性檢驗,AHP最終提供每個元素的權重,幫助做出科學決策。AHP的主要步驟如下(圖1)。
1.建立評價模型。將評價指標體系分成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構建層次分明、體系完整的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層次模型。
2.根據專家打分,構建判斷矩陣。相同層次的指標間,對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其相對重要程度借助表2具體的數據進行打分表示。
3.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運用加權平均法合并專家打分,計算出各評估指標權重值。
4.一致性檢驗。計算一致性指標CI,一致性比率CR=CI/RI,若所得數值均≤0.1,說明專家評估具有一致性。
(二)改進熵權法客觀權重計算
熵權法是一種基于指標信息量的客觀權重法。通常指標的信息熵越小,其提供的變異信息就越多,在綜合評判中起到的作用也就越大。當信息熵值接近1時,信息熵的較小波動會引起權重結果成倍的變化。改進熵權法是指通過對熵權計算式進行修正,以有效減少相似指標產生的誤差。該方法對評價指標進行綜合賦權,可以消除部分專家依據經驗打分的主觀因素影響。其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1.標準化處理。在分析評價指標的正負相關性后,發現所有指標均為正相關的效益性指標。采用極差化法對通過AHP得到的判斷矩陣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特征系數P。極差化法會導致最大值和最小值等邊界值在消除量綱后變為0。為避免邊界值問題,在標準化處理后進行指標平移操作,平移值設定為0.00001。
(三)組合權重
為降低AHP及改進熵權法的主客觀權重對評價指標的影響,采用拉格朗日乘數法求解得到組合權重Wi,結果如表3所示。
其中,Wi表示指標的主觀權重,ui為指標的客觀權重。通過該公式,可以將主觀和客觀權重有機結合,形成綜合權重Wi。組合權重的計算不僅能夠有效減少各權重方法的局限性,還能提高評估的科學性與可靠性。
(四)分析與討論
從組合權重結果可知,預防與準備(A)在主觀權重中占比最高(0.428723),顯示其為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的關鍵因素,但客觀權重較低(0.267336),表明實際重視不足,組合權重為0.345770,仍位于首位。監測與預警(B)的主觀權重為0.195630,客觀權重為0.247554,顯示出其逐漸被認可。響應與處置(C)的主觀和客觀權重接近,分別為0.260946和0.255487,組合權重為0.263713,反映出該環節的重要性。恢復與重建(D)的主觀權重最低(0.114700),但客觀權重(0.229624)上升,組合權重為0.165753,增長趨勢值得關注。
在應急管理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應急演練與避難場所的權重較高,表明這兩個環節尤為關鍵。其他指標如應急物資與設施、科技創新等也顯示出重要性,但仍需進一步強化。建議在未來的應急管理策略中,注重資源配置和能力建設,特別是加強預案、安全管理和公眾培訓,以提升整體應急響應能力。風險評估與隱患識別,以及風險監測與預警系統是應急管理中的最關鍵環節,權重反映出專家與實務操作中的一致性。盡管網絡與設備監測、監管與信息發布的權重相對較低,但其逐步上升的趨勢表明,隨著技術發展和信息透明度提高,這些領域在未來應急管理中將愈加重要。在應急響應中,指揮與協調機制、現場處置與資源調配占據核心地位,表明其在應急管理中的重要性。應急響應與啟動需加強執行力;資源保障與后期支持表現出色;信息發布與共享的重要性正在上升。因此,建議在未來應急管理策略中,優化指揮與協調機制,同時提升信息共享能力,以確保應急響應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總體來看,預防與準備是應急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但需加強落實。監測與預警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響應與處置處于穩定的核心地位,而恢復與重建則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加強重視。因此,建議在政策制定和實踐中,綜合考慮這些指標的權重,優先強化預防與準備及恢復與重建的能力建設。
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的提升需綜合考慮多個關鍵環節。預防與準備在專家評價中被視為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的核心,但其實際落實亟待加強。監測與預警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值得在政策中給予更大關注。同時,響應與處置維持在穩定的核心地位,而恢復與重置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上升,尤其是在災后恢復日益重要的背景下。
在未來應急管理策略的制定中,應優先強化預防與準備、恢復與重置的能力建設,以確保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效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應急演練同樣顯示出其關鍵性,這些環節在整體應急響應能力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外,風險評估與隱患識別、監測與預警系統的加強,將為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奠定基礎。
未來的應急管理應注重優化指揮與協調機制,提升信息共享能力,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災害風險。通過綜合運用現代技術與理論,推動城市災害應急管理向更高水平發展,從而提升社區的恢復能力和居民的安全感。這一切將為構建更加韌性、可持續的城市環境提供堅實的支持。
說明: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基金項目“新媒體時代圖書館數字閱讀推廣研究”(KYCX23_094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易承志.從剛性應對到彈性治理:韌性視角下城市應急管理的轉型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23(5):63-71.
鄧芳,劉吉夫.玉樹地震中政府的應急準備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47(5):528-532.
肖露.韌性治理視角下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22.
揣小明,杜樂樂,翟穎超.基于應急管理全過程均衡理論的城市災害應急能力評價[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3,39(4):385-391.
劉紀坤,黃杰,王翠霞.基于組合賦權可拓模型的化工園區應急管理能力評價[J].安全與環境學報,2023,23(5):1423-1430.
李靜敏.基于神經網絡的鋼鐵企業安全評價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22.
周榮超.數字供應鏈: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的一種新思維[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63(1):33-38+153.
鄧云峰,鄭雙忠,劉功智,等.城市應急能力評估體系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 2005(6):33-36.
楊翼舲,張利華,黃寶榮,等.城市災害應急能力自評價指標體系及其實證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0,17(11):118-124.
李娟.全過程管理視域下云南省X縣政府應急管理能力評估及提升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2.
倪婕.基于AHP-FCE對D市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1.
盧文剛,溫超敏,劉沛.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災害應急管理:挑戰及應對能力建設——以珠海市金灣區應對臺風“天鴿”為例[J].行政科學論壇,2018(4):47-52+60.
陳航,吳衛東.中國智慧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成熟度評價研究[J].災害學,2024(1):188-194.
孫必勝,雷博文.協同治理視角下城市社區危機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基于上海、江蘇、河南三省市的調查[J].大學,2020(46):123-125.
張帥,王成新,姚士謀.未來中國推進韌性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幾點思考[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3(9):1155-1160.
Urban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Evolving Resilience
Yang Kaiyan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03,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an urban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resilience, so as to improve the urban response ability in disasters. Firstly,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urban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was analyze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evaluation indexes covering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were proposed,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was initially constructed. In the process of weight calculation, the AHP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ubjective weight, and the improved entropy weight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objective weight, and finally the combined weight is form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indicators,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are verified, which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urban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volutionary resilience in urban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provide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future policy formula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practice. The systematic evaluation system will help cities better cope with and recover from the impact of disasters and enhance their overall resilience.
Key words: urban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evolution resilience;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city; Cloud -TOPSIS
責任編輯:王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