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是依靠創新打破傳統產業邊界與業態模式的現代產業組織形態,在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和農村增活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當前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和發展壯大過程中所面臨的要素活力不足、質量效益不高、基礎設施薄弱等突出問題,作者提出進一步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引領與賦能作用,通過激發新質生產力的要素活力、堅持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引領以及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產業融入等實踐路徑,進一步推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提質增效,以產業振興更好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作用機理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 F323. 3 文獻標識號: A 文章編號: 2096-9651 (2025) 01-0003-10
基金項目:農業農村部農村集體經濟立法課題“農村集體非經營性資產現狀及相關問題研究”(編號: 202007211311053);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大疫情防控中提升北京農村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研究”(編號: 20KDB007)。
近年來,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持續優化鄉村產業結構,不斷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力量。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2024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做好“土特產”文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是以創新為主導,打破傳統產業邊界,縱向貫通產加銷、橫向融合農文旅的現代產業形態。關鍵在“新”,包括領域和業態新,涵蓋農村電商、智慧旅游、休閑農業、精品民宿等新興業態;產業鏈條新,強調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融合層次新,并非“三產”某一業態類型的簡單疊加,而是橫跨一二三產業;技術水平新,借助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生物技術等新興技術。重點在“實”,立足鄉村實際,基于鄉村多元資源要素的充分利用;源自鄉土特色,深入挖掘鄉村的傳統文化、生態文化;聚焦鄉村產業振興,以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為農民就業增收打開更大空間。
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在價值指向與實踐形式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對培育和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具有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質生產力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的革新,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根本性變化,這些變化共同推動提升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可持續性。新時代新征程,加快培育和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需要始終堅持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科學指引,借助新質生產力深度賦能,以科技創新進一步盤活鄉村傳統要素資源、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促進鄉村新產業更健康、新業態更多樣、新經濟更穩健,著力構建鄉村產業振興新格局。
一、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提質增效的作用機理
(一)提升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增強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科技”含量
新質生產力以新技術、新設備、新工具推動形成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的生產模式,提高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全要素生產率。憑借先進生產力與高水平技術,建構起鄉村產業轉型發展與迭代升級的內在驅動力,不斷催生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一,新質生產力優化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創新要素投入。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引導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領域集聚,深刻改變傳統生產要素的配置格局。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機器人、物聯網、自動化裝備等新型勞動工具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加快應用,使得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加速孕育。智慧物聯網、基因編輯等前沿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持續提升農業生產的基礎要素質量,增強內生發展動能。人工智能、5G技術等新興互聯網技術在鄉村產業中的應用,加快催生出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截至2024年6月,全國已建成383. 7萬個5G基站, 5G用戶普及率超60%;全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寬帶”,通5G行政村占比超90%。通過對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中各環節數據的收集、分析與利用,有助于實現科學精準的生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水平。
第二,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技術與管理創新。近年來,以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綠色技術、生物基因技術等為主要代表的前沿科技不斷拓展鄉村產業發展的空間邊界與應用場景,持續激發鄉村產業振興新動能。一是技術創新促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生產流程的智能化、數字化與自動化。截至2023年底,全國累計建設益農信息社46. 8萬個,為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各類信息服務超過10. 8億次。通過傳感器、無人機等設備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情況與周邊環境,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信息分析與科學決策,實現精準灌溉、適量施肥和病蟲害防治。二是管理創新推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降本增效。借助數字化管理系統,鄉村企業、家庭農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實現對產品生產、運輸和銷售等環節的高效管理,進而優化組織架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第三,新質生產力促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創新生態構建。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融合數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技術,催生出全新生產方式,為構建更具創新性、協同性與可持續性的創新生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在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促進科研院所、高校與鄉村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合作。其中,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在鄉村企業與農民合作社中得到應用與推廣,企業和農戶在實踐中反饋的問題又為科研提供新的方向與思考點,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創新生態的形成,有助于激發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創新活力,不斷提升其“科技”含量,推動鄉村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
(二)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厚植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生態”底色
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能夠形成綠色、可持續的科技創新,推動鄉村產業向全面綠色轉型升級,不斷催生出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新產業新業態,實現鄉村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第一,新質生產力促進綠色生產技術和工藝在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中的應用。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新質生產力建立在綠色技術和綠色產業的基礎之上,涵蓋農業、鄉村旅游等一二三產業領域,推進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廢棄物減量化與資源化。在農業領域,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逐漸替代化學農藥,減少了農藥殘留對土壤、水體和空氣的污染。統計部門數據顯示, 2023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5022萬噸,比2012年下降14. 0%,科學施肥用藥水平不斷提升。
第二,新質生產力加快綠色發展理念在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中的傳播。在消費升級趨勢下,產品質量與品牌知名度日益成為消費者購買時重點考慮的因素。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推動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打造綠色品牌、特色產品品牌,通過綠色認證、有機認證等方式,提高產品市場知名度與競爭力。據統計, 2024年,我國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首次達到98%,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證登記總數達到8. 1萬個,同比增長6%。立足于生態保護這一根本原則,持續開發具有特色鄉村旅游產品,不斷創新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與實現機制,可實現鄉村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新質生產力推動循環經濟模式在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中的推廣。通過循環經濟模式推廣、資源循環技術應用有效降低環境污染,引領帶動全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在農業生產中,通過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將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減少對外部化學肥料的依賴,實現資源的內部循環利用,降低農業面源污染。據統計,自2021年全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啟動以來,累計收集處理固體糞污4388萬噸,液體糞污6216萬立方米,試點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平均達到93. 5%,比項目實施前提高5個百分點。在農產品加工行業,借助資源回收與再利用技術,對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二次提取,從而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
(三)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融合”深度
新質生產力打破鄉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界限,通過技術融合、產業協同和產業組織創新,促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融合發展。
第一,技術融合是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基礎支撐。新質生產力帶來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等,成為連接鄉村一二三產業的重要橋梁。信息技術在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中的廣泛應用,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中信息的及時反饋、互聯互通。通過建立農產品品牌溯源體系,實現農產品從生長到餐桌的全流程數字化。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實現可信防偽認證和全流程數字化溯源,確保農產品有“碼”可查、有“標”可依、有“源”可溯。生物技術賦能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的全鏈條技術升級,提高產品品質與附加值。

第二,產業協同創新是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核心動力。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以鄉村文化作為紐帶,一二三產業之間的協同創新不斷涌現,極大豐富鄉村產業的業態形式,實現產業價值增值。通過技術創新將農產品精深加工成休閑食品、功能食品等,延長產業鏈價值鏈,提高農產品收益。截至2024年底,全國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累計成交額近500億元,有效帶動脫貧地區農民增收。鄉村的生態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等資源與服務業進一步融合,豐富了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將鄉土文化存量有效轉變為區域經濟增量。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鄉村旅游分中心監測數據顯示, 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接待人數為22. 48億,同比增加15. 5%;接待總收入為1. 32萬億,同比增加9. 8%。借助農村直播電商等新工具,將農產品與線上銷售渠道相結合,為“土特產”打開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與銷售場景,助力農民就業增收。據統計, 2024年1~6月,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9. 4%,農村網商數達1853. 2萬家,同比增長7. 6%。
第三,產業組織創新是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要保障。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產業組織形式多元化、協同化發展。傳統產業組織形式往往存在分散、封閉等問題,難以適應產業融合發展的需求。新型產業組織模式,基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這一重要載體,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主體緊密聯系在一起,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田園綜合體等新型產業組織形式。其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動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形成緊密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田園綜合體整合農業、旅游、文化等多種產業資源,打造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鄉村發展新模式,進一步提高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為鄉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供有力組織保障。
二、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面臨的現實挑戰
(一)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要素活力不足
一是人才要素短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當前社會,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是推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核心要素,其數量、質量和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業創新能力與發展潛力。《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顯示,當前我國數字人才總體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左右,這一現象在鄉村地區更為突出。由于鄉村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較為匱乏,難以滿足高素質人才需求,使得鄉村電商、智慧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和發展缺乏既懂技術又懂市場運營的復合型人才支撐,制約產業創新發展。同時,鄉村本地勞動力普遍老齡化嚴重、數字素養低,相關技術培訓不足,難以達到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技術與管理要求,進一步削弱了人才要素的活力。
二是資金要素緊張。資金是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血液,對其培育和發展壯大至關重要。由于技術研發、設備更新、市場拓展等,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相較于傳統產業而言,需要更多資金投入。但限于鄉村經濟基礎薄弱、財政收入有限,政府對鄉村產業發展,尤其是新產業新業態的資金支持相對不足。鄉村企業和農戶缺乏有效抵質押物和擔保條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現實問題。此外,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回報周期較長、風險相對較高、投資額度大,導致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技術創新、設備更新與市場拓展能力。
(二)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質量效益不高
一是產業附加值較低。產業附加值是衡量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標。由于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大多處于產業鏈低端環節,產業之間的前向和后向關聯度低,導致產業附加值較低且難以通過拓展產業鏈得以提升。在農產品加工業方面,多數鄉村企業從事原材料生產和簡單的產品粗加工,缺乏對產品的深度開發、精深加工與品牌塑造,產品的潛在價值難以充分挖掘。在農文旅、農村電商等一二三產業融合方面,缺乏資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開發,產業之間融合不夠緊密,產業鏈價值鏈不完善,限制了產業協同發展與價值增值空間。此外,由于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難以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
二是市場開拓能力不足。市場開拓能力是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農民增收就業的重要動力。由于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處于培育階段,市場開拓能力較弱,難以突破地域限制,擴大市場份額。一方面,鄉村企業與農戶的市場意識與營銷能力較弱,對市場需求的了解不夠深入,缺乏有效和專業的互聯網營銷與推廣手段,產品及其服務的知名度不高,銷路集中于傳統的線下渠道。另一方面,鄉村物流體系、售后服務體系等配套服務不夠完善,信息相對閉塞,也進一步制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市場拓展能力的提升。
(三)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基礎設施薄弱
一是數字基礎設施不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基礎和關鍵支撐。2024年3月,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然而,鄉村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普遍存在滯后現象。一方面,偏遠農村地區的4G網絡信號不穩定, 5G網絡覆蓋有限,網絡帶寬相對較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難以通過網絡實現高效運營。另一方面,鄉村地區缺乏專業技術人員與維護資金,數字基礎設施的維護和管理機制不健全,導致網絡設備老化、故障維修不及時等現實問題,數字基礎設施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進一步降低。此外,由于缺乏數字和網絡培訓,許多農戶對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力不足,無法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數字營銷,影響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數字化轉型進程。
二是公共服務設施不健全。公共服務設施是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鄉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普遍不健全不完善。一方面,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需要大量具備創新思維和專業技能的人才,但大部分鄉村地區缺乏現代化數字化的教學設備和高素質的人才教師隊伍,難以滿足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人才需求,影響產業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另一方面,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需要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支撐,但目前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利用不充分不全面,數字化利用程度不高,鄉村本土民俗文化體驗與農產品文化品牌塑造受到限制,導致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文化附加值較低,市場競爭力不足。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提質增效的路徑選擇
(一)激發新質生產力的要素活力,強化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科技支撐
第一,培育與引進高素質勞動力,筑牢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人才根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和發展對勞動力素質提出更高要求,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的農業勞動者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目前,鄉村勞動力素質參差不齊,部分農民對新技術、新觀念的接受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培育和引進高素質勞動力迫在眉睫。一方面,根據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現實需要,設置涵蓋現代農業技術、農村電商運營、鄉村旅游管理等多領域的培訓課程,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技術培訓,使農民掌握實用的數字知識與技能。積極開展電商平臺搭建與操作、互聯網營銷等業務培訓,助力農民利用互聯網進行農產品銷售。鼓勵有能力的農戶成立家庭農場,帶頭組織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扶持,推廣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生產效率與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在稅收減免、資金獎勵、住房保障和教育醫療等方面多措并舉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大學生等返鄉創新創業,積極探索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高校社會實踐基地等,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到村掛職、兼職,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打好高素質勞動力“引育用留”組合拳,為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提質增效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本基礎。
第二,創新研發與推廣應用新型勞動工具,提升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效能。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機器人、物聯網、自動化裝備等新型勞動工具不斷涌現,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對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效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研發和推廣新型勞動工具,需要著力構建政府、企業和社會三方共同投入格局。政府方面,加大對科技創新的財政預算與專項基金支持力度,強化對鄉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的擴建與完善力度,制定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有關政策,支持、引導企業加大對新型勞動工具的研發與生產投入。企業方面,立足鄉村實際,注重新型勞動工具的創新設計與功能優化,研發操作便捷、實用性強的勞動生產工具。建立穩定的供應鏈體系,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和物流費用,優化生產流程,進一步降本增效,提高產品性價比與普及率。社會方面,搭建交流合作與技術培訓平臺,組織開展技術研討會、技術培訓會等活動。創新金融產品,為農民購買新型勞動工具提供便捷的信貸支持、融資租賃等業務,降低貸款門檻,簡化貸款手續;開發相關保險產品,為農民使用新型勞動工具提供風險保障。加大對新型勞動工具的宣傳推廣力度,傳播農業科技知識,引導農民轉變觀念,增強農民對新型勞動工具的認同感和使用意愿,為新型勞動工具的推廣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第三,加快催生與運用新型勞動對象,拓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邊界。與傳統勞動對象不同,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新型勞動對象主要是指數據等非物質形態存在、新生成或發現的自然物質。通過數據驅動、科技賦能和跨界融合等方式,不斷拓展新型勞動對象的范圍和應用場景,實現鄉村產業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一是挖掘數據價值,催生數字勞動對象。持續推進傳統鄉村基礎設施升級換代,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借助電商平臺、市場調研等渠道,收集農產品市場需求、價格波動、消費者偏好等數據,及時調整種植養殖結構、開發特色產品。利用傳感器等高精尖設備,實時收集土壤濕度、養分含量、氣象條件等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精準農業生產。二是借助前沿科技,拓展物質勞動對象。加大相關科技研發支持力度,鼓勵、引導企業與科研機構開展合成生物學、干細胞育種、智慧材料等方面的技術合作,加速技術成果轉化,促進細胞工廠、人造食品、具有自調節功能的溫室材料等新業態不斷興起。三是融合多元要素,創造復合勞動對象。將不同類型要素融合,創造復合勞動對象,是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鼓勵農民和企業挖掘本地特色資源,將文化元素與農產品、自然資源相結合,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農產品禮品、文創食品以及精品旅游路線。搭建產業融合平臺,促進不同產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
(二)堅持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引領,推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可持續發展
第一,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塑造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綠色發展新動能。面對傳統生產方式依賴大量化肥農藥造成的環境污染困境,需要加快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循環經濟模式及清潔能源技術,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是推廣有機農業與生態養殖模式。發展有機農業要采用有機肥料、生物防治等方法維持土壤肥力和防治病蟲害,通過輪作、間作等多樣化種植方式,增強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發展生態養殖模式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減少養殖過程中的廢棄物排放,提高養殖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二是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先進技術手段,提高資源利用和轉化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堅持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和生物質能源等資源,暢通農業資源回收利用鏈條,搭建多層次、立體化、高效率的資源回收再利用體系。三是推廣清潔能源技術。推廣建設太陽能電站、風力發電等設施,進一步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碳排放,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清潔、可持續的能源保障。
第二,促進農文旅創新發展,發揮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綠色發展新優勢。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既要堅決做到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也要借助新興技術充分挖掘鄉村資源稟賦,探索實現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一是充分挖掘鄉村自然資源價值。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等技術,全面摸清鄉村土地、森林、水域等資源的分布、特征與變化趨勢,為合理開發利用獨特旅游資源提供科學依據與決策支持。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整合各類自然資源數據與市場需求信息,深度挖掘鄉村自然資源在旅游、康養、文化體驗等方面的多元價值與多種功能,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把準方向、走對道路。二是推動鄉村文旅向多元化、體驗型轉變升級。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增強旅游的趣味性和文化性,提高消費者旅游體驗感。結合大數據分析游客偏好與需求,精準開發個性化的鄉村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游客群體需求。借助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精準營銷。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鄉村旅游景區的智能化管理,通過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景區的客流量、環境質量等信息,合理調控游客流量。
第三,建立綠色認證體系,提升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市場綜合競爭力。建立綠色認證體系是引導和規范市場行為,推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綠色、低碳、可持續轉型發展的重要手段。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可為綠色認證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促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之間的融合與協同發展,形成綠色產業集群。以綠色認證為紐帶,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產業鏈延伸和拓展。一方面,利用高精度的傳感器和智能監測設備,實時監測農產品種植過程中的土壤環境、水質狀況以及農藥化肥的使用量,確保農產品符合綠色生產標準。以綠色農產品為依托,開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活動,如農產品采摘體驗、農業科普教育等,推動鄉村產業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實現信息的透明化和可追溯,可為綠色認證提供全面、準確的數據支持。充分利用區塊鏈所具有的分布式部署、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技術特征,探索建立“區塊鏈+農產品”溯源管理平臺,確保農產品從源頭產地到消費者手中的全產業鏈可信溯源。
(三)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產業融入,拓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空間
第一,打通產業鏈條,夯實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基礎。以農業產業為依托,通過新質生產力賦能,全面拓展鄉村產業鏈各個環節,貫通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上中下游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全面提升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科技含量。一是向前延伸至農資供應、種業研發等前端環節。憑借基因編輯、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可培育出更具抗病蟲害能力、更高產量和更好品質的優良品種。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農作物的需求,借助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精準匹配對應的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浪費。二是向后拓展至農產品加工、流通、銷售等后端領域。利用深加工技術,將農產品轉化為高附加值的休閑食品、保健品、生物制品等,提升利潤空間。借助電商平臺、冷鏈物流等新興業態,擴大產品銷售空間、延長產品銷售周期。三是橫向融合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通過強化技術支撐、加快模式創新,深挖鄉村民俗文化、歷史文化、農耕文化等資源,開發出具有獨特文化魅力的旅游產品和文創商品,促進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
第二,培育多元業態,激發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活力。立足鄉村本土的自然生態、民俗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等資源,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和發展,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一是開發鄉村特色體驗項目。立足鄉村獨特的民俗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等資源,利用互聯網,線上線下聯合舉辦民間藝術表演、農民籃球比賽(村BA)等民風民俗活動,提高鄉村旅游知名度。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藝品。二是探索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農事體驗等“互聯網+農業”的新型產業形態與商業模式。將藝術、科技與農業相結合,打造具有創意與觀賞價值的農業景觀和農產品。鼓勵消費者認養農作物、畜禽,參與到農業生產過程中,既滿足其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又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三是發展“互聯網+中醫藥+康養”產業。鄉村的清新空氣、優美自然環境和寧靜生活氛圍等獨特資源,為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應立足鄉村優質自然環境資源,借助健康監測設備、康復理療技術等,探索開發森林康養、溫泉療養、中醫養生等產品及其配套服務。
第三,強化利益聯結,保障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持續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建立健全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是實現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強化利益聯結機制提供更多可能性與創新模式,確保農民充分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一是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借助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技術,以農業技術進步與科技創新引領集體產業向數智化、品牌化和標準化轉型升級,提高農村經濟綜合效益。探索和創新“互聯網+農村集體經濟”“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戶”發展新模式新業態,著力推動農民變股東、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二是強化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與監管力度。以稅收減免、財政補貼、政府獎勵等方式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加大監管力度,規范其財務制度和利益分配機制。探索建立以“產業聯盟、品牌聯創、環境聯治、治理聯動、人才聯育”為核心的利益聯結新機制,實現農民增收與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良性互動,為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N].經濟日報, 2024-10-12 (010).
[2]新華社記者.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詳解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N].人民日報, 2023-12-18 (04).
[3]羅必良.論農業新質生產力[J].改革, 2024, (04): 19-30.
[4]杜尚澤.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N].人民日報, 2024-03-07 (01).
[5]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 2024-12-13 (01).
[6]王可山,劉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大國糧食安全保障——兼論“靠什么種糧”“怎樣種糧”“誰來種糧”[J].改革, 2024, (6): 70-82.
[7]辛遠.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阻礙與實現路徑[J/ OL].當代經濟管理, 2025,(1): 9-16 [2025-01-14].
[8]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N].經濟日報, 2024-10-12 (10).
[9]石建勛,徐玲.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意義及實現路徑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 2024,(1): 3-12.
[10]郁靜嫻.提升農業含綠量增加發展含金量[N].人民日報, 2024-12-03 (6).
[11]上半年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3. 14萬億元[N].消費日報, 2024-7-29 (1).
[12]許嘉揚,郭福春.新質生產力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機制與政策路徑[J].浙江學刊, 2024,(4): 43-50.
[13]鐵錚.數字人才培養既要快又要穩[N].中國教育報, 2024-10-17 (2).
[14]黃敦平,葉巖松,姚旭敏,等.淮河生態經濟帶鄉村產業振興水平評價及障礙因素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24, 33 (7): 1412-1423.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