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一環,基層黨建與鄉村治理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是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內在要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之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但當前部分基層黨組織在引領鄉村治理過程中存在組織建設不到位、干部隊伍不過硬、統籌協調不徹底、群眾監督不順暢等問題。因此,基層黨組織需夯實組織建設,建強基層戰斗堡壘;聚焦能力淬煉,建設過硬干部隊伍;堅持協調各方,凝聚多元力量共治;恪守人民立場,健全群眾監督體系,進而以高質量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鄉村振興、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強基固本。
關鍵詞: 基層黨建 鄉村治理 現代化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D267. 2 文獻標識號: A 文章編號: 2096-9651 (2025) 01-0081-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嵌入式發展研究”(編號: 22CMZ01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新時代民族地區鄉村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提升路徑研究”(編號: 21YJCZH090)。
鄉村治理是基層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離不開黨建引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圍繞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決策部署。2019年6月,《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為主攻方向,完善村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將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工作納入鄉村振興考核,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善治之路。同年,《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進一步強調,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強調,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高質量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為鄉村振興、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強基固本。
一、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價值意蘊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面對新時代新征程,以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是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內在要求,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之需,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之舉。
(一)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鄉村在人口總量和結構、生產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觀念、傳統鄉土秩序等方面都發生了廣泛且深入的轉型重構,出現了文化、服務、人口“空心化”和老齡化等一系列問題,給鄉村治理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帶來了更加復雜多樣化的問題與挑戰。
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鄉村治理現代化,更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引領。鄉村治理有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堅持基層黨組織引領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根本保證。以基層黨建引領鄉村社會治理現代化能夠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匯聚社會各方力量,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效能,確保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相關部署落實落細,推進鄉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構建出一個“一核多元”的鄉村治理共同體,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為鄉村全面振興凝心聚力。
(二)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內在要求
黨具有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基層黨組織是黨組織體系的“神經末梢”,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黨在基層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第一線,在鄉村治理中具有謀大局、把方向、促改革的領導核心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傳統鄉土社會的解構與現代鄉村社會的重構進程不斷加快,鄉村社會價值日益多元化,人際關系日益陌生化,加上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鄉村治理面臨更加復雜的環境、更加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更加嚴峻的風險挑戰、更加多元的服務需求。以黨建引領破解鄉村治理難題是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三)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之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復強調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切實做到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真正用心用情用力地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基層黨組織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與人民群眾距離最近、聯系最密、接觸最多,是把準群眾脈搏、精準服務群眾的前沿戰斗堡壘。以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之需,能夠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與鄉村治理融合共進,推動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形成“一核多元、條塊融合、上下聯動”的以人民為中心的鄉村治理體系,使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以前所未有的形式縱深演進,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環境、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將處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將面對更為紛繁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面對更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人民群眾新需求。以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
二、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現實梗阻
縱觀世界各國治理實踐和我國歷史經驗,基層是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集聚地,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關鍵一環,其治理成效直接影響人民幸福、社會穩定。當前,部分基層黨組織仍存在軟弱渙散態勢,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發揮不到位,政治領導不過硬、組織覆蓋不全面、社會統合不徹底、群眾監督不順暢等問題,致使基層黨建在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政治領導力、組織覆蓋力、社會統合力、群眾監督力不足,嚴重制約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效。
(一)組織建設不到位
一是基層黨建工作不到位。部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缺乏政治敏銳性,對黨建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黨組織建設過程中不得要領、不得其法,缺乏斗爭精神和創新精神,導致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發揮不到位,組織力凝聚力弱化,未能充分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二是黨員隊伍結構不夠合理。近年來,我國黨員總量持續穩步增長,隊伍逐步發展壯大,結構持續優化,活力持續增強。但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問題愈加嚴重,導致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中黨員年齡普遍偏大,年輕黨員數量不足,黨員發展后備力量不足,影響黨組織的持續健康發展。三是工作方式方法缺乏創新。部分基層黨組織黨建理念落后,實踐能力不夠,囿于老思路老方法,缺乏守正創新精神,未能切實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地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致使黨建形式單一、內容老套,影響黨在基層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難以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充分轉化為鄉村治理實效。
(二)干部隊伍不過硬
當前,有一些基層黨組織的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不到位,致使部分基層黨員干部在政治能力上存在一些短板弱項。一是政治判斷力不精準。一些基層黨員干部政治意識不足,不善于從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中把握政治邏輯,難以從政治上辯證地認識、科學地判斷和把握形勢變化,政治警覺性和政治鑒別力、風險意識和憂患意識不強,致使政治判斷力不夠精準。二是政治領悟力不夠深。一些基層黨員干部忽視理論學習的重要性,不好學習理論、不勤學習理論、不善學習理論,對黨的創新理論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只知道“有什么”“是什么”,而不知道“為什么”,沒有真正領悟其內在的精神實質和核心要義,沒有真正做到學深悟透、知行合一,導致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不到位,不能始終同黨中央保持同頻共振。三是政治執行力不到位。一些基層黨員干部政治意識不強、人民立場不牢,執行能力不足、責任擔當缺乏,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不夠,在落實上級決策部署時不善于結合實際抓落實,存在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一刀切等現象,導致黨中央決策部署在“最后一公里”走偏走樣,政策實效大打折扣。
(三)統籌協調不夠徹底
部分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缺乏科學性、民主性、協調性,未能建設出一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制約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實效。一是治理理念滯后。由于長期受傳統觀念和慣性思維的影響,部分基層黨組織沒有深刻領會基層善治的內在邏輯,在鄉村治理過程中仍然沿用舊的行政邏輯思維和方式方法,偏重于自上而下的單向度行政管理,重行為管理輕服務意識,沒有及時實現從“管”到“治”的轉變,進而弱化了治理效能,影響了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效。二是協調困難較多。與行政化治理不同,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過程中行政強制并非其主要手段,主要采取的是柔性手段,缺乏剛性約束。同時,多元治理主體各自為政,治理理念、利益訴求、關注重點、工作方式不盡相同,對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具有較大影響。三是群眾參與較少。從我國鄉村治理具體實踐看,村民自治組織和其他社會治理主體參與鄉村治理的制度、規范、程序不夠健全,存在村民自治制度落實不夠、自治程序走偏走樣、民主協商機制不完善不規范、群眾參與主體和載體不夠、群眾參與意愿和參與能力不強等問題,難以形成黨建引領、村民自治、多元參與的持續互動,影響鄉村治理水平和效能。
(四)群眾監督不夠順暢
一是接受群眾監督的意識不足。一方面,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宗旨意識淡薄,忽視群眾監督的重要性,缺乏接受群眾監督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鄉村精英外流,大部分留守村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綜合素質及思想認知有待提高,對基層治理工作理解不深,參與監督的積極性不高。二是群眾監督制度不全。部分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過程中存在“治”而不“理”的問題,黨務、村務、財務等信息公開不全面、不及時,導致群眾在行使監督權力時得不到完善的制度和程序保障,沒有形成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監督體系,使群眾監督在鄉村治理中缺位,群眾的利益訴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三是群眾監督渠道不暢。村民雖然依法享有參與和監督鄉村事務的權利,但在鄉村治理實際過程中,監督的渠道和方式也較為單一,致使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廣度和深度受限,監督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削弱。
三、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優化向度
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基層的前沿戰斗堡壘,其黨建實效直接影響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因此,基層黨組織應當大力發揮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以重實干、做實功、求實效的高質量基層黨建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一基礎性工作,切實有力有效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創出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新局面,為鄉村振興、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凝心聚力和強基固本。
(一)夯實組織建設,建強基層戰斗堡壘
要把黨的獨特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實效,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一是抓實基層黨建工作。基層黨組織必須壓緊壓實強基固本政治責任,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增強政治敏銳性、把牢政治方向、永葆政治本色,明晰黨建和黨務之間的關系,切忌陷入“黨務即黨建”的誤區,突出統籌謀劃、整體設計,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二是優化黨員隊伍結構。基層黨組織應重視年輕黨員培育工作,完善青年黨員教育培訓體系,加強從返村大學生和返村青年等青壯年農村精英中發展黨員,增強黨員隊伍生機與活力。同時,老黨員要發揮好傳幫帶作用,以其先進性和模范性講好黨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引導鄉村青年在思想上、行動上向黨組織靠攏,為基層黨組織培養和儲備新生力量。三是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要堅持不懈地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把握歷史規律、汲取智慧與力量,用好調查研究這一傳家寶,堅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在聯系和服務群眾的一線中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提升為民服務能力。
(二)聚焦能力淬煉,建設過硬干部隊伍
黨的歷史經驗和具體實踐表明,培養造就堪當重任的高素質基層干部隊伍必須立足于能力提升。一是提高政治判斷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基層黨員干部要站穩政治立場、堅定理想信念、把準政治方向、強化政治擔當,強化政治敏銳性、政治觀察力、政治鑒別力,成為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實人。二是提高政治領悟力,做思想上的清醒人。基層黨員干部要發揮“擠”和“鉆”的精神,自覺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黨的創新理論,在深化內化轉化上下實功,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三是提高政治執行力,做工作上的實在人。基層黨員干部要強化責任擔當,增強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決摒棄得過且過、敷衍搪塞、懶政怠政等消極行為,切實堅持問題導向,發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真正深入群眾,不擇不扣地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打通貫徹執行中的堵點難點,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地生根。
(三)堅持協調各方,凝聚多元力量共治
新時代新征程,基層黨組織要進一步把黨建引領內嵌于鄉村治理的全過程、各環節,突出群眾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聚合和潤滑作用,暢通其他治理主體服務和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構筑多元共治的鄉村治理新格局。一是轉變治理理念。面對基層黨建和鄉村治理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基層黨員干部要增強創新思維能力,擺脫路徑依賴,摒棄不合時宜的陳舊治理觀念,跳出慣性思維的窠臼,堅守人民立場,以人民滿意為根本標準,增強為民服務意識和為民服務本領,打造服務型基層黨組織。二是多元主體聯動。基層黨組織要發揮政治引領、思想引領、組織引領作用,堅持系統治理觀念,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落實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不同利益主體平等參與和共同協商的治理平臺,形成各類主體優勢互補、合作共治的鄉村治理共同體,匯聚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協同合力。三是密切黨群互動。基層黨組織必須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線上線下一盤棋,拓展黨群和干群之間的“連心橋”,提升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廣度與深度,提高群眾自治能力,千方百計辦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把服務群眾的各項工作辦的準、辦的深、辦的細,切實保障群眾的各項民主權利,做到民事民辦、民事民議、民事民管。
(四)恪守人民立場,健全群眾監督體系
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必須恪守人民立場,健全群眾監督體系,讓群眾監督在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構建更加公正、開放、透明、高效的鄉村治理體系。一是強化監督意識。一方面,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必須發揮示范表率作用,增強接受監督約束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主動適應群眾監督、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在群眾監督的“探照燈”下辦事用權。另一方面,基層黨組織應將通俗的大眾文化載體和新興的網絡傳播媒介相結合來提高群眾政治素質、民主法治素質、主人翁意識,增強群眾監督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釋放出群眾監督的“正能量”。二是健全監督制度。基層黨組織在引領鄉村治理過程中要凸顯人民的歷史主體性,切實踐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增強村務和黨務的透明度,構建內容上全囊括、對象上全覆蓋、責任上全鏈條的群眾監督體系,將群眾監督融入鄉村治理的全過程各方面,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確保群眾監督權不變質、不異化,將監督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三是豐富監督渠道。基層黨組織應擴大群眾監督范圍、健全群眾監督網絡、延伸群眾監督觸角、疏通下情上達渠道,注重手段創新和科技賦能,推動群眾監督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建好便捷高效的群眾監督平臺,構建全面覆蓋、層層聯動、常態長效的基層群眾監督網絡,切實將群眾監督做深做實,織牢織密群眾監督網,為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 08.
[2]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 13.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 67.
[4]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在京舉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全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重要講話[N] .人民日報, 2024-07-19 (01) .
[5]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3: 55.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2: 545.
[7]顏俊儒,梁國平.鄉村治理視角下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提升[J] .理論探討, 2019,(02): 145-149.
[8]李桂華,劉夢演.“四重四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建設[J] .人民論壇, 2021, (20): 54-56.
[9]王靜.新時代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生成邏輯、實踐模式與發展路徑[J] .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 25 (02): 97-107.
[10]龔春霞,曾翔.鄉村治理監督的內化機制及其調適路徑——以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Z村為例[J] .地方治理研究, 2024, (03): 51-65+80.
[11]陳萬莎.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踐機制和現實路徑[J]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4, 46 (02): 20-37.
[12]秦書生,劉海軍.領導干部提高政治能力的著力點[J] .貴州社會科學, 2021, (03): 18-25.
[13]劉淑蘭,楊帥.領導干部提升“政治三力”的時代訴求與實踐進路[J] .科學社會主義, 2021,(05): 109-115.
[14]王炳權.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理論譜系與行動邏輯[J]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24, 28 (01): 49-60.
[15]戴立興.密切黨群關系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J] .黨的文獻, 2021, (02): 14-17.
[16]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 2014-10-09 (02) .
[17]紀亞光.中國共產黨推進群眾監督制度化的歷史經驗及其啟示[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22,(11): 51-56.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