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后續產業發展的實施措施與成效為例,進一步剖析了制約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后續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后續產業發展的優化路徑,包括為產業發展注入持久活力、扶持產業發展、構建政府和群眾的雙向溝通治理機制以及動員多主體參與等策略。這些策略旨在解決當前面臨的困境,推動后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廣西 易地扶貧搬遷 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3. 8 文獻標識號: A 文章編號: 2096-9651 (2025) 01-0062-05
基金項目: 2023-2024廣西地方志人才梯隊建設項目第二層次“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背景下平陸運河沿線產業創新發展研究”。
一、前 言
易地扶貧搬遷作為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一策略的實施不僅顯著改善了數十萬貧困群眾的居住環境,而且為地區經濟轉型提供了新動力。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所涉及的地區亟須通過后續產業發展保證搬遷群眾的持續增收和社會和諧。分析和解決后續產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促進搬遷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后續產業發展成效
(一)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完善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支持體系,主要包括2018年的《關于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20年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實施方案》、2021年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實施意見》、2022年的《關于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以及2023年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四五”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規劃》。這些政策文件從產業規劃、要素保障、資金支持、人才支撐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為后續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二)產業發展規模持續擴大
截至2023年12月,廣西14個設區市共規劃實施易地搬遷安置區產業項目3785個,總投資達465. 3億元,累計安排搬遷群眾就業11. 5萬人。產業類型日趨多元化,主要涵蓋特色種植業、生態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鄉村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等。
(三)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為支撐產業發展,廣西各地加快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23年年底,建設扶貧車間1158個,建筑面積達245萬平方米;建設扶貧超市512個;新建和改造提升農村公路1. 5萬千米;新建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38個,總倉儲能力達15萬噸;建設高標準農田35. 6萬畝。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為后續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四)特色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培育了一批特色產業集群。例如,百色市打造了“百色果業”品牌,年產值突破100億元;河池市發展了以巴馬長壽村為代表的康養旅游產業,年接待游客超500萬人次;賀州市建成電子信息產業園,吸納搬遷勞動力就業1. 5萬人;梧州市形成了以六堡茶加工為核心的茶產業集群,年產值達30億元。這些特色產業集群的形成,為搬遷群眾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和收入來源。
(五)利益聯結機制創新成效顯著
廣西積極探索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將搬遷群眾與新型經營主體緊密聯結。截至2023年年底,建立各類利益聯結機制3356個,帶動13. 2萬戶搬遷群眾增收,搬遷群眾人均年增收達1. 35萬元。主要聯結方式包括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勞動力入股、“訂單+基地+農戶”模式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等。這些創新模式有效增強了產業扶貧能力,實現了搬遷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總的來看,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利益聯結更加緊密,產業扶貧作用持續發揮,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后續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移民自身能力不足
在易地扶貧搬遷的實踐中,搬遷戶的發展能力面臨諸多限制,主要受健康狀況、技能水平、教育程度和市場洞察力等因素的制約。截至2023年,廣西地區有51%的搬遷戶因病致貧, 23%的搬遷戶因技術匱乏致貧,這表明健康問題和技能不足是阻礙他們發展產業的主要障礙。此外,搬遷戶的職業培訓參與率不足32%,且培訓內容還傾向于傳統種養殖產業,導致他們在產業轉型中的適應能力受到嚴重制約。數據顯示,超過65%的搬遷戶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小學或初中階段,這限制了他們的信息獲取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產業決策能力。教育水平不足不僅影響了搬遷戶吸收新知識的能力,還使他們在適應新環境和發展產業方面面臨更大挑戰。
(二)外在帶動力不足
首先,企業帶動能力有限,廣西地區農業龍頭企業數量較少。據統計,截至2023年,廣西農業龍頭企業僅占全區企業總數的5%左右,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實力弱,難以形成有效的產業集聚效應。此外,企業與貧困戶之間的雇傭關系缺乏保障,合同履行機制不完善,導致市場波動時貧困戶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2023年,約有40%的貧困戶在市場波動中因合同履行問題未能獲得應有保障。其次,農村經濟組織發揮作用有限。盡管龍頭企業帶動型合作社在扶貧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其規模和覆蓋面不足,難以顯著提高搬遷戶的經濟收益。數據顯示,合作社項目的平均收入提升率僅為8%,帶動作用明顯不足。
(三)產業扶持精準性不足
首先,當前的產業規劃在對地域特點和現實條件的深度分析及前瞻性思考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導致部分項目在啟動后因缺乏持續性支持及市場需求下降而陷入停滯或縮減。據統計,截至2023年,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超過20%的產業扶持項目在啟動三年后陷入停滯或被迫縮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搬遷安置點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約60%的安置點產業規劃未能有效優化當地產業結構,難以實現突破性發展,表明規劃過程中的系統性調研和實際可行性評估亟待改進。其次,政府扶持與市場機制的平衡問題亟須解決。雖然政府在推動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關鍵引導作用,但長期的政府干預可能削弱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數據顯示, 2023年廣西超過45%的安置點產業發展項目依賴政府資金。財政支持一旦結束,部分項目難以自我維持,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因此,如何在保持政府適度引導的同時,增強市場機制的作用,成為提升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課題。
(四)多主體參與機制缺失
首先,在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中產業發展模式過于依賴地方政府的單一推動,缺乏來自私人企業、合作社以及非政府組織等的廣泛參與,導致資源配置效率較低,產業創新能力不足,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多變的需求。據統計,廣西地區民間投資占比在2023年約為32%,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5%。其次,從決策角度看,地方政府在產業發展規劃與實施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可能導致“頂層設計”與“基層實際”之間的脫節,削弱了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后續產業發展的優化路徑
(一)長效治理:為產業發展注入持久活力
1.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是確保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在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地區,地方政府應開展全面的資源調查,涵蓋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以及社會經濟環境,以科學數據為依據進行產業發展規劃。例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山區,政府應重點發展與當地特色農產品(如臍橙、荔枝)相關的深加工產業,同時結合生態旅游,進一步提升區域品牌價值,促進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此外,合理配置公共資源還應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供水、供電及網絡等。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效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強搬遷區域對外部投資的吸引力,促進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2.增強搬遷戶自我發展能力。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職業教育資源,制定符合當地產業需求的定制化培訓課程,特別是在農業技術、手工藝、旅游服務等領域。通過這些培訓項目,提升搬遷戶職業技能,增強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二)經濟治理:不斷扶持產業發展
1.鼓勵企業參與產業發展,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感。地方政府應制定有針對性的產業扶持政策,采取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和審批流程優化等。特別是在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桂林和南寧周邊),可設立特定經濟區或產業基地,吸引企業投資。此外,通過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培訓和設立獎勵機制,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激勵企業改善就業環境、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鼓勵企業建設現代產業園。政府應通過提供優惠的土地政策和完善的基礎設施,鼓勵企業積極建設現代產業園區。產業園區選址應優先考慮交通便利、靠近原材料供應地或主要市場的區域。同時,政府應聯合高校和科研機構,搭建技術創新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升級和人才培訓,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產業園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回應性治理:構建政府和群眾的雙向溝通治理機制
1.把握群眾意愿,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園。基于群眾意愿規劃鄉村振興產業園是鞏固脫貧成果及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在產業園的規劃中,應充分考慮搬遷群眾的技能水平和就業意愿。可以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技能不足者提供基礎就業崗位。通過知識密集型產業和家庭作坊式的小微企業,為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經營能力的群眾提供發展機會,實現產業多元化。通過引入龍頭企業或組建產業聯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提高園區的整體競爭力。此外,應鼓勵產學研合作,以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產業創新。產業園建設應同時注重土地流轉和入股等參與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確保搬遷群眾通過參與獲得產業紅利。利益聯結機制如訂單農業和保底收購模式應被引入,以確保群眾收入的穩定性。園區的管理運營也應尊重群眾意愿,吸納群眾代表參與決策機制,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群眾創業,提高搬遷群眾的就業競爭力。
2.打消群眾顧慮,保障務工薪酬收入。消除搬遷群眾對產業園區務工的顧慮,重點在薪酬是否能滿足搬遷后的生活需求。因此,應構建科學合理的薪酬保障機制,尤其是制定薪資標準時應綜合考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行業特性及搬遷群眾的實際需求。首先,薪資標準應能夠滿足搬遷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且不低于當地的平均收入水平,增強群眾的社會認同感和工作積極性。其次,考慮到廣西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均衡,薪資標準應采用分區域、分行業的差異化設計,以適應不同區域和行業的實際情況。薪資標準需保持動態調整,根據經濟增長、物價變動等因素定期進行評估和適當調整,確保搬遷群眾的收入能夠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這將進一步消除搬遷群眾對收入保障的擔憂,提升其工作滿意度和社會的穩定性。
為保障薪資標準的有效執行,需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和糾紛調解機制。監管機制應包括定期檢查和隨機抽查,以防止拖欠工資、壓低薪資等侵害搬遷群眾利益的現象出現。糾紛調解機制應設立專門的調解委員會,成員由政府、企業、搬遷群眾代表及法律專家組成,保障雙方利益。
(四)動員多主體參與治理:合力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
動員多主體參與治理要求打破傳統由地方政府單方面推動產業發展的模式,積極引入私人企業、合作社、非政府組織及其他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這一治理模式的核心在于構建一個開放、包容、互利的合作平臺,確保不同主體在資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利益均衡的過程中實現協同效應的最大化。這種多元參與模式能夠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維度的支持,提升整體效益。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政策支持和制度創新是多主體參與模式得以順利運作的必要保障。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降低企業和非政府組織進入相關產業的門檻,如提供稅收優惠、資金支持等。同時,健全的監管體系至關重要。有效的監管可以確保各方利益得到保障,防止資源濫用和環境破壞,從而保障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溝通渠道,定期召開產業發展協調會議,廣泛收集各方意見和建議,及時解決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透明的信息反饋機制和公平的決策過程,能夠增強各參與方的信任與合作意愿,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盧露,梁剛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易地扶貧搬遷戶生計的影響研究——以廣西兩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為例[J] .社科縱橫, 2023, 38, (1): 89-96.
[2]潘華英,伍玉鳳.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生計可持續狀況調查——以廣西B鄉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為例[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 (6): 29-34.
[3]陳緒楊,張文輝,張文選,等.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廣西融安縣為例[J] .農業研究與應用, 2022, 35, (2): 93-97.
[4]何玲玲,區小蘭.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廣西的實踐表述[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 40, (4): 90-96.
[5]夏艷玲.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可持續生計研究——以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為例[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 40, (9): 7-13.
(作者單位:廣西職業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