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習范式”強調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中心地位,目的在于實現從教向學的轉變。在普及化高等教育階段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向“學習范式”轉型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路徑。借鑒美國社區學院如帕洛瑪學院、瓦倫西亞學院、杰克遜學院向“學習范式”的轉型經驗,新建本科院校應在堅持特色發展的辦學定位下,積極推進“學習范式”的轉型,關注學生學習,強化學生學習參與,重視學生體驗,營造自由活躍的學習氛圍,同時,重視教師發展,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共同推進學院的轉型發展。
【關鍵詞】 新建本科院校;社區學院;學習范式
【中圖分類號】 G649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5)03-0119-06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5.03.016
【作者簡介】 解修瀅(2000—),女,安徽六安人,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生;王驥(1976—),男,湖北襄陽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學發展與評估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通訊作者)。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20世紀90年代末,在高等教育大擴招背景下由大批高職高專以及部分中職中專通過升格、合并、轉型組建而成的具有本科學歷教育招生與辦學資格的一個新的高校群體,是我國高等教育快速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的中堅力量。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需要從學生發展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并在高等教育強國的體系結構中實現新的轉型。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社區學院為克服財政緊縮、辦學質量嚴重下滑等困境,通過從傳統的“教學范式”向“學習范式”轉型,構建“學習中心大學”,實現從教向學的轉變,圍繞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提高學習質量這一中心任務,在發展理念、組織結構、課程教學等方面推進有利于學習的根本性變革,社區學院得以在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重新定位,獲得較快的發展。美國社區學院向“學習范式”轉型的經驗,對于我國新建本科院校在新的歷史階段轉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普及化階段美國社區學院的范式轉型
社區學院有力地推動了美國教育普及化發展,為美國經濟結構轉型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克拉克·克爾贊嘆其為“20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的偉大革新”和“美國的最佳特色”[1]。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社區學院探索向“學習范式”轉型,引領本科教育改革新方向。
(一)投身學習:美國社區學院的“巨人之踵”
20世紀90年代以來,資金困境、學生學習能力不足、學業完成率走低、人才供需錯位成為社區學院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引起社會對社區學院教育質量的擔憂,警醒人們關注學生學習過程。
1.資金困境挫傷學生就學積極性。社區學院資金供給不穩定一直是掣肘社區學院發展的重要因素,聯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對社區學院的投入逐年減少,社區學院依賴提高學雜費收入填補經費短缺,但遠不足以解決資金短缺問題。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美國政府對社區學院的投入減少,社區學院的招生出現下滑趨勢。美國國家學生信息交流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2016年,公立社區學院平均每年招生人數下降3.3%[2]。在2019年秋至2021年秋,公立兩年制學院的入學人數減少了88.3萬人次,下降幅度達到13%[3]。根據美國社區學院協會2013年度統計數據顯示,在2000至 2010十年間,州和地方撥款的比例由62%逐步下降到51%,相比較而言,學雜費收入卻從20%上升到34%[4],高昂的學費造成入學人數的下降。調查顯示,2012年,26歲以下和20歲以下的中學畢業生中未能進入大學的比例分別為12%和21%,前者中約67%的人認為費用問題使高等教育離他們越來越遠[5]。社區學院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和少數民族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場所,貸款入學無疑增加了學生債務,嚴重挫傷了學生就學積極性。
2.學業完成率持續走低警醒對學生學習的關注。社區學院的辦學質量比低入學率更令人擔憂,學生學業完成率持續走低就是一個值得警醒的例證。社區學院質量問題從學生入學第一年就開始,“有近一半秋季進入社區學院學習的學生在第二個秋季學期開始時就退學了”[6]。基于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對1577所社區學院的統計顯示,2016年社區學院3年內畢業率僅為35.7%,社區學院學生轉入四年制大學并在6年內獲得學士學位的比率僅為14%[7]。其中西班牙裔、非裔、美國原住民以及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學業完成率更低。因此,“大學完成率”已成為美國過去十年間“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公共政策討論主題”[8]。社區學院存在嚴峻的質量問題,促使人們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熱切呼吁教育改革。
3.社區學院質量下滑根源于學生學習能力不足。與四年制大學學生相比較,社區學院學生在學術準備上有較大差距。社區學院招收的學生大多面臨著社會和經濟劣勢,難以平衡家庭、學業和工作之間的關系,普遍缺乏改善自身的良好資源和清晰的職業規劃,不良的學習習慣、較低的閱讀寫作水平也影響著社區學院學生的學業完成率。Bahr等認為這一現象發生的潛在原因可以概括為表現不佳、倦怠、跨學科困難和邊緣化環境[9]。這些因素會從各方面影響學生學習的信心、動機和認同感,引導學生堅持學習、自主學習是社區學院的新挑戰。
(二)范式轉換:美國社區學院的重塑之路
“學習范式”的本質是高等教育質量觀的改變,推進從“教”到“學”的轉變。1970-1980年的美國高等教育進入大轉變時期,約翰·塞林將1970-2000年時期的美國高等教育稱作“陷入麻煩的巨人”[10]。克爾和加迪尖銳地指出:“如何保證并提高大學本身的質量,是80年代面臨的一大問題。”[11]為此,1984年,美國高質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組在《投身學習:發揮美國高等教育的潛力》中指出:美國高等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質量問題,高等教育管理者及高校應以各種途徑促進學生學習,提高教育質量。但是,在80年代以增加投入為主的“零碎”學校改革總體上已經失敗,社區學院首當其沖,受到的影響最大。對于社區學院的重塑之路,大衛·詹金斯等人指出,除非社區學院重新設計整體的學習方案和支持服務,幫助學生探索、選定和完成學習方案,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職業發展做好準備,否則社區學院在學生學習成果方面將不會有實質性的改進[12]。進入21世紀,奧巴馬政府提出“學院承諾”,以及2015年社區學院研究中心(Community College Research Center,CCRC)開展“引導路徑”改革,宗旨在于提升社區學院入學率和畢業率,但這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如何投身學習,大大降低了改革成效。事實說明,美國社區學院的重塑之路不是靠修補式的改革,而是要推進整體的范式轉換。塔戈指出,美國本科教育質量改革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所有的改革還沒有跳出傳統的“教學范式”,這樣修補式的本科教育改革加劇了改革的難度。這是因為“教學范式”以特定的方式縮減了學生動機,抑制了學習[13]。美國社區學院在20世紀90年代向“學習范式”轉型,這是一條重塑之路,而非依靠局部改革的“引導路徑”,目的是將社區學院打造為產生學習的機構,以此促進學習的產生,構建“學習中心大學”,關注學生的學習,讓學生成為大學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學習共同體成員,培養持續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學習范式”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中心地位。教育改革必須致力于消解主要依靠教的體系,回歸主要依靠學的體系[14]。“學習中心大學”的理念動搖了美國社區學院的根基,成為美國大學改革的燈塔[15]。美國社區學院協會主席指出,社區學院的“任務應該是學生的學習, 應該基于學生學習成果來衡量社區學院教育的有效性”[16],向“學習范式”轉型的根本目的是想盡一切辦法讓每個學生學習。
二、美國社區學院“學習范式”
轉型的實踐經驗
以構建“學習中心大學”為目標,美國社區學院率先向“學習范式”轉型,將關注重點轉移到促進學生學習上,取得了許多可供借鑒的實踐經驗。其中帕洛瑪學院(Palomar College)、瓦倫西亞學院(Valencia College)以及杰克遜學院(Jackson College)引領構建“學習中心大學”,為學生達到成功學習搭建了橋梁,向“學習范式”轉型成為師生價值共識。
(一)確立“學為中心”的價值觀
確定向“學習范式”轉型的愿景之后,學院文化及價值觀隨之變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三所學院對關于建立“學習中心大學”展開了深刻而持久的討論,學院中每個人都認識到他們的角色對于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性,讓為學習服務的價值觀滲透進學院的方方面面。
“學習范式”需要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觀。帕洛瑪學院校長George R.Boggs在1991年發表的愿景聲明中指出:“我們將不再滿足于僅僅提供高質量的教學,今后,我們將以我們培養的學生的學習質量來評價我們自己。更長遠來說,我們將以我們的能力來評價我們自己。”[17]為學習服務是帕洛瑪學院推進向“學習范式”轉型的核心價值理念,學院通過權力下放讓促進學生學習成為教職工的工作重點,同時在教師招聘和培訓時強調學習范式的原則和學習使命,將辦學目標轉向關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全校自上而下踐行為學習服務的價值觀。瓦倫西亞學院在建立“學習中心大學”改革中表達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定位和使命,通過對“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這一問題的追問與反思,指出學院和學生要共同對教育的目標和路徑進行探索,學院要了解學生學習的目的、做好學生到達學習彼岸的橋梁。
“學為中心”的價值觀強調一切從學生的學習體驗出發。學習體驗從課程、輔導以及人文關懷上影響著學生的能力培養。從學生個體出發,正面積極的學習體驗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了學生的知識內化。“當我們明白本科院校唯一適當的定義是學生如何體驗我們,而不是我們如何體驗他們時,我們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成效。”[18]瓦倫西亞學院的“新生體驗”項目專注于提升前期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創造提高學生參與度的策略和環境,新生在該項目中認可自己學習者的身份,在課程培訓和教師引導中學會規劃、安排和辨別未來的教育和職業機會、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并將這些知識運用于追求自我學習的成功。
(二)設計交互式課程教學體系
設計交互式的課程教學體系是美國社區學院落實學為中心理念的主要變革,目的在于使學生主動產生與學校和課堂的深刻聯系,將各項學習技能融入多樣形式的教育活動。帕洛瑪學院對某一主題設計一系列相關活動,如小組活動、情景演繹、現實模擬、課堂-實驗室協同教學等,通過多科目、多形式、多角度的溝通交流為學生創造積極活躍的學習氛圍,以建立廣泛而又跨學科的聯系,基于閱讀、寫作、表達等方式來傳遞每個人不同的思考、展示不同的觀點,激活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討論,進而達到交互學習的效果,有效培養其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對學習動機的自我評估。獨特的課程設計讓協作取代競爭,讓合作伙伴關系取代個人主義,合作伙伴的學習經驗可以使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更為深刻的分析,在促進學生自主獨立思考的同時也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瓦倫西亞學院倡導“參與式學習”,通過與社區聯系、專業技能發展以及個人技能發展,結合主動式和體驗式學習教學法來創造身臨其境式的學習,旨在將學生學習轉移到課堂之外的生活體驗中。在學習內容中將就業基本能力與學生個人整體發展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在學習形式上強調學生在處理各項事務的經歷與交流,使其逐漸掌握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和了解需要承擔的責任,發展出規劃引領個人發展與駕馭學習系統的能力。與此同時,美國社區學院要求教師改變傳統教學,采用建構主義的方法,讓學生扮演多種角色在知識應用情境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學習積極性,而教師將充當學生進入學習社區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的角色從傳統教育者向學習的促進者和向導轉變。杰克遜學院認為學院不僅是知識產生和傳遞的場所,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相互交流的平臺。
(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社區
建立學習社區為社區學院“學習范式”的轉型注入新鮮的血液。杰克遜學院將大學視為“學習者社區”,并以此為核心,在教職工和學生中引領了一場以培養一種不斷學習、創新優化的院校文化和師生追求共同發展的愿景(共同參與)為核心理念的文化改革,使學院在轉型中不斷自我更新并持續提高服務質量。杰克遜學院加入社區學院創新聯盟,將學院與一群有創新、有創造力的領導者聯系起來,為員工提供富有想象力的思維文化和實用方法,從而激發新想法的培養,幫助改善大學教育。在推進向“學習范式”轉型中,社區學院注重營造自由創新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權利,并且賦予教育團隊促進有效學習的權利。帕洛瑪學院引導教師進行教學創新,在2022-2025年教師合同中寫道:“教職員工在聯邦和州憲法下都享有言論自由,教師應盡一切努力在學生的學習環境中就有爭議的話題提供不同的觀點和專業的意見,與學生進行回顧或討論。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種有利于自由和開放探究的學習環境。”[19]同時鼓勵學生在新的教學方式下積極反饋、共同思考,通過舉辦學習論壇促進師生交流和溝通,引導學生問題的提出并做出學院方面的審查與反思。瓦倫西亞學院通過構建“6P模式”——空間(Place)、準備工作(Preparation)、路徑(Pathway)、計劃(Plan)、目的(Purpose)、人際關系(Personal connection),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引領學生產生空間歸屬感與學習可控感,培養學生自主規劃能力與確定奮斗目標意識,為學生提供學習上的組織支持與同伴支持。杰克遜學院搭建了師生溝通平臺——“學生成功中心”,使學生能夠在學術以及生活方面得到幫助和關懷,從而成長為獨立的學習者,具備延伸到課堂之外的終身學習能力、規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
(四)打造教師發展引領的學習共同體
巴爾在1998年討論實施學習范式的障礙時指出:學習范式應該成為思考的產生者,而不是被思考的東西[20]。基于這一觀念,由教師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和學習環境的設計者、由學生作為學習的積極參與者來共同打造學習共同體就具有重要意義。帕洛瑪學院強調教師要在課堂上創造合作學習環境來打造學習共同體。一方面,引導教師進行教學創新,教師為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不斷嘗試教學新方法,采用多樣的課堂形式來指導學生學習。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設立確定的評估標準,綜合結果和成員表現進行評價評分,好的合作學習成果還有機會獲得表揚和展出。瓦倫西亞學院要求教師發揮“領航員”的作用,以此來塑造一個引領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并持續支持學生的學習共同體。杰克遜學院重新設計了教師發展系統,加快了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步伐,加強教師培訓,展示對持續學習的重視。
三、對我國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啟示
(一)堅持特色發展,推進學校發展向“學習范式”的轉換
美國社區學院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強實用性,面向社區和市場需求靈活辦學,在普及化階段能夠主動轉型,關注學生學習和教育質量,確立“學習范式”的主導地位,以應對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事實證明,特色化發展激發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命力。在教育強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應防范學術漂移造成的路徑依賴,跳出傳統大學發展的模式,開辟轉型發展的新賽道。新建本科院校在辦學定位上,需要堅定不移地走特色化發展道路,立足地方經濟發展特點,面向產業需求,培養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專業化人才。當下常熟理工學院、合肥學院、黃淮學院等新建本科高校,在特色發展的辦學定位下,已形成與地方產業會發展緊密對接、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科技創新體系,均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是系統性改革,需要整體地推進向“學習范式”轉型,構建“學習中心大學”,促進學生學習成功。新建本科院校首要任務是把學習放在首位,不再滿足于提供優質教學,更應轉向促進學生學習并提高學習質量,將學習置于學校行動的核心,這就意味對新建本科院校內涵的重新認識,學校的發展規劃、政策制定、資源配置、教學設施、課程開發以及教學服務等諸多方面都要聚焦到提高學生學習質量這一核心任務。
(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建設學生中心的學習社區
“學習范式”強調應通過賦予“學”在教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讓學生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強調從學生的體驗和收獲出發,革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需要改變被動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習質量,適應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發展的需要。美國社區學院在向“學習范式”轉型中,通過設立學生中心的學習社區,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參與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在主動式、體驗式的活動中,與同學、教師、社區、社會等產生聯系,將學習融合進生活體驗中,提高獨立思考和合作能力,并激發學生自主性,有效發展終身學習能力。新建本科院校以課堂教學為主,注重知識內容的傳授,學生學習投入不足,以被動學習為主,為克服這些弊端,需要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建立人本化的學習社區。將學生學習融合進生活體驗中,調動學生積極性,深化對課堂的歸屬感,進而促進學習成功。同時,發揮學校的引導作用,體現教育的人文關懷,提供廣泛且精準的支持服務促進學生持續均衡發展,幫助和引導學生設立學習目標和自我提升途徑,設置與社會市場需求以及職業發展相契合的課程以改進教學實用性。
(三)重視學生學習體驗,營造自由活躍的學習氛圍
“學習范式”的核心是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學習范式”是有意義學習環境的結果。自由活躍的氛圍是提高學生有效參與的必要條件,在自由的環境中,學生會認識到自己是學習實踐中的主體,深化對課堂的歸屬感和產生主動深刻的聯系。佩斯認為:教學質量、師生關系、學術氛圍、學習自由度等院校環境因素是大學生努力投入學習的基本條件[21]。新建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應該充分認識到營造學習氛圍的重要性,重視學生學習體驗。首先要在課堂內外營造兼具挑戰性和自由度的學習環境。美國社區學院設置的“新生研討課”“服務性學習和社區學習”等課程與活動為學生設立有挑戰性的目標,讓學生在高期望、高自由、多互動、多反饋的氛圍里激發學習動機,產生自主性學習。其次,營造包容性的人文環境,讓學生敢于實踐、敢于創新。校園的人文環境是無形的辦學理念、大學精神的具體化體現,同時塑造著學生言行并影響著院校的運行。自由、積極、包容、平等的文化環境鼓勵探索思想、表達觀點、開放交流,有助于創新的揚帆、追求的落實。最后,構建有利于學習產生的空間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學習共享空間應以學習者為中心,適應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習偏好,并提供舒適學習和協作的場所。自習室、研討室、報告廳、打印掃描區等功能空間以及提供輔導的寫作中心、培訓室、計算機中心等服務空間的設置讓學生有條件開展方便的交互協同學習。
(四)重視教師發展,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
在“學習范式”下,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師角色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學的學術含量進一步增加。在高等教育中教、學是緊密相連的、無法分開的,教學學術水平不僅涉及教師的教,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22]。教師發展是推進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的關鍵,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學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上,其根本目的應該是促進學生的學習,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新建本科院校教師發展要確立本科教學中心地位,將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作為教師發展的核心任務。針對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師占比較大、缺少教育學學科背景等實際情況,應以問題為導向,圍繞主動學習、課堂評估技術、互動課堂、學生反饋、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和其他主題開展專題培訓和研討會,以學習引領體驗,從體驗中激發感悟,由此促進學生學習發展。同時,加強教學基層組織建設,營造師生學習共同體,為教師提供反思和指導平臺,形成鼓勵教學創新的環境。一方面強化跨學科教師的相互交流,激發教師教學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吸引學生的參與,從學生學習的視角來審視和研討教學,為學而教,將教師發展與學生學習整合起來,以促進學生學習來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Steven Brint, Jerome Karabel.The Diverted Dream: 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America,1900-1985[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5.
[2]Jolanta Juszkiwicz.Trends in Community College Enrollment and Completion Data, 2017 [EB/OL].[2024-05-20]. https://www.aacc.nche.edu/2017/12/28/trends-in-community-college-enrollment-and-completion-data-2017.
[3]College Board Research.Trends in College Pricing Highlights [EB/OL]. [2024-05-21].https://research.collegeboard.org/trends/college-pricing/highlights.
[4][8]孫翠香,范國睿.美國社區學院:挑戰與變革——兼論社區學院與美國夢[J].外國教育研究,2015,42(10):84-95.
[5]Klein R.This is Why 12 Percent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Don’t Go To College [EB/OL]. [2024-05-20].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09/29/why-students-dont-go-to-college_n_5901124.html.
[6]ACT, Inc. What Works in Student Retention? Fourth National Survey: Community Colleges Report[EB/OL].[2024-05-24].https://www.act.org/content/act/en/research/pdfs/what-works-in-studentretentionfourthnationalsurveycommunitycolle.html.
[7]馬君,余雅蘭.基于生涯教育的美國社區學院“引導路徑”項目解析[J].比較教育研究,2022,44(07):85-94.
[9]Bahr P R, Mcnaughtan J,Jackson G R.Reducing the Loss of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Who Demonstrate Potential in STEM[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23, 64(05): 675-704.
[10](美)約翰·塞林.美國高等教育史(第二版)[M].孫益,林偉,劉冬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292.
[11]瞿葆奎.美國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530.
[12]Jenkins P D, Lahr H E, Fink J.Implementing Guided Pathways: Early Insights from the AACC Pathways Colleges[EB/OL].[2024-06-05].http:// ccrc.tc.columbia.edu/media/k2/attachments/implementing-guided-pathways-aacc-summary.pdf.
[13]John Tagg.The Learning Paradigm College[M].Bolton, Mass: Jossey-Bass,2003:122.
[14]郭思樂.從主要依靠教到主要依靠學:基礎教育的根本改革[J].教育研究, 2007(12):15-20.
[15]Terry O.A Learning College for the 21st Century[M].Phoenix, Ariz: Rowman amp; Littlefield Publishers, 1997: 16.
[16]Boggs G R.The Learning Paradigm[J].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1995, 66(03), 24-27.
[17]Boggs G R. \"Letter to Colleagues and Friends\", Palomar College 2005: A Shared Vision[R]. San Marcos, CA: Palomar College, Spring, 1991: 1.
[18] Shugart S C. Why Higher Education: Lessons Learned in a Learner-Centered College[J].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6(145): 85-91.
[19][20]Barr R B.Obstacles to Implementing the Learning Paradigm—What it Takes to Overcome Them[J]. About Campus: Enriching the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 1998, 3(04): 18-25.
[21]Pace C R.An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lans and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69,40(09): 673-681.
[22]王曉瑜.大學教師發展教學學術的若干理論問題探究[J].教師教育研究, 2009(05):13-18.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大招標課題“江蘇高水平大學群建設研究”(A/2022/c12)。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Learning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in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Xie Xiuying,Wang Ji
Abstract: The \"Learning Paradigm\" emphasizes the central role of learning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and aim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n education powerhouse, transitioning to the \"Learning Paradigm\" is an inevitable path for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By learning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experiences of Palomar College, Valencia College, and Jackson College,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ition to \"Learning Paradigm\" while adhering to their positioning of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This involves focusing on student learning, enhancing the learning engagement of students, valuing student experiences, fostering a free and active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simultaneously emphasizing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teacher-student learning community to jointly advanc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Key words: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community colleges; learning paradigm
(責任編輯 劉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