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推動黨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能發(fā)揮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課程思政建設與黨史教育在教育目標、人才培養(yǎng)載體和原則方面高度契合,內容上包容互濟、方法上協(xié)同互通、功能上同向同行,能夠形成協(xié)同效應。推動黨史教育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將黨史元素寓于課程思政,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育人力量,能有效破解“兩張皮、硬融入”等難題。文章從價值意蘊、原則遵循與邏輯理路三個方面出發(fā),探索“黨史+課程思政”的雙向賦能理路,推動黨史教育與課程思政從“嵌入”走向“融合”,推動形成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的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格局。
【關鍵詞】 黨史教育;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5)03-0098-07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5.03.013
【作者簡介】 耿言海(1983—),男,江蘇徐州人,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兼職研究員、講師、碩士。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1]。中共中央印發(fā)的《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對推動黨史“三進”工作再次作了強調。在此背景下,全面推進黨史教育有效融入課程思政建設,對大學生認識黨情和國情、堅定理想信念意義重大,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立德樹人成效。近年來,黨史教育融入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受到學界持續(xù)關注?,F有研究重點圍繞黨史融入課程思政的理論建構、路徑創(chuàng)新等方面開展多維探索,剖析了黨史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拓寬了黨史教育的渠道和方式,增強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茖W構建“黨史+課程思政”體系,能夠破解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孤島效應”,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如何建立健全黨史教育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構建一套可操作性強、可評估的長效實施路徑,是本研究關注的重點。
一、價值意蘊:黨史教育融入
課程思政的四個“需要”
(一)應對復雜嚴峻國際形勢和前所未有風險挑戰(zhàn)的現實需要
胸懷“兩個大局”,是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fā)點。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異常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將黨史教育融入課程育人全過程,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從黨史中汲取思想力量、把握歷史規(guī)律、啟迪實踐智慧,有利于進一步鑄魂立心、凝心聚氣;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弘揚和傳承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學習和借鑒黨處理各種復雜問題的智慧和藝術,有利于進一步砥礪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同時,新形勢下黨史領域容易成為歷史虛無主義的重災區(qū),易造成青年學生思想上的混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3]。因此,高校黨史教育不能在“幕后”候場,而是要走上“前臺”[4]。要充分發(fā)揮黨史強大的解釋力、說服力、感召力,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在解疑釋惑、澄清謬誤的基礎上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有力回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消極影響,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二)落實落細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需要
新的時代背景下,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主線,即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因此,黨史教育與課程思政建設在教育目標、人才培養(yǎng)載體和原則方面高度契合、同向同行,能夠形成協(xié)同效應,進一步提高立德樹人成效。
首先,黨史教育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固本之舉。理想信念教育是開展黨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同時也是開展黨史教育的目標導向。高校要教育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準確把握黨的輝煌成就、偉大歷程、歷史經驗,從歷史和比較視角中弄清楚其中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成為思想有魂、骨骼有鈣、行動有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黨史教育是錘煉品德修為的致遠之道。學史崇德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做到學史崇德,就是要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涵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5]。百年黨史中,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展現出對黨忠誠的大德,為維護人民利益不懈奮斗的崇高品德,嚴于修身律己、嚴格家教家風的偉大品格。這要求我們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革命精神中汲取道德營養(yǎng),從百年黨史英雄人物及時代楷模的身上涵養(yǎng)道德風范,從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對黨忠誠、對社會擔當、對人民熱愛、對自己負責,錘煉成德才兼?zhèn)?、知行合一、律己向善的新時代中國青年。再次,黨史教育是砥礪奮進前行的動力之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qū)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紅旗渠精神”等黨的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6],這些偉大精神反映了黨的性質宗旨,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內蘊著堅定的價值追求和不朽的思想力量,深深融入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跨越時空、歷久彌新。黨的歷史所蘊含的精神力量,能以強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強青年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民族認同感,幫助青年學生激勵斗志、振奮精神、克服難題,是鼓舞和激勵青年學生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三)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創(chuàng)新的根本需要
實現供給側的轉型升級、推進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是現階段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落腳點、關鍵突破口和重要任務。將黨史教育融入課程思政,有效調整供給結構和要素配置,能夠提升課程思政引領力,從而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一是育人主體上實現了聯(lián)合。黨史教育的重點對象是高校各級黨員干部,將他們納入課程思政主體系統(tǒng),加強主體間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發(fā)揮不同作用,形成了協(xié)同發(fā)展、相互支撐、互為補充的供給結構。同時,黨員干部普遍掌握豐富全面的理論知識,具有準確全面的社會認知,他們的知識素養(yǎng)、人格魅力、道德境界能夠有效支撐其實施“真實性教育”,及時回應學生的現實關切,真正達到解疑釋惑的良好效果。二是育人資源上實現了聚合。中共黨史集黨自身建設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史、中華民族奮斗史于一體,既有波瀾壯闊的宏大敘事,也有鮮活細膩的人物篇章,為價值塑造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眾多的線上線下黨史學習資源拓展了育人資源的廣度與深度,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三是育人方式上實現了耦合。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單向說教很難觸及學生的內心,而真實有效的德育要從生活出發(fā),在生活中進行并回到生活。黨史教育尋求與生活世界的視域融合,在情境中學、在做中學,使教學活動多元化、情景化和生動化,切實提高教育供給的實效性,同時將充分的歷史事實、嚴密的歷史邏輯融入授課過程,提升了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推動黨史教育落地生根的內在需要
青年是黨史教育的重點群體,積極推動黨史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與思想政治工作、專業(yè)學習相融合,用革命精神滌蕩學生心靈,將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是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繼往開來的重要路徑,是將黨史教育引向深入、開花結果的需要。課程思政已形成較為健全、規(guī)范、科學的教育教學體系,成為高校開展“四史”教育的有效載體和途徑。同時,現有的課程體系雖然包含黨史的內容,但是外顯性、常態(tài)化不足,完整性、系統(tǒng)性欠缺,制約了黨史育人效果的實現。課程思政是通過運作整個課程,即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在全員參與下,對學生予以全方位、全過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與過程[7]。因此,將黨史元素寓于課程思政,能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育人力量,有效利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等載體,推動黨史教育覆蓋課堂、網絡、校園文化等各方面,最終能形成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的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格局。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育人主體,應在課程內容中尋找與黨史元素的“觸點”和“融點”,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正確的黨史觀、黨史知識、精神譜系、歷史經驗以及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等有效地傳遞給學生,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二、 原則遵循:黨史教育融入
課程思政的四個“結合”
(一) 堅持“事”與“理”的結合
黨史教育強化“知識性”與“價值性”的統(tǒng)一,是黨的性質決定的。黨史教育的基礎是了解和掌握歷史事實,全面把握黨史的知識體系和本質規(guī)律。這要求我們充分挖掘各門課程的黨史教育資源,教育引導青年學生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yè)的來龍去脈,把握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邏輯、辯證發(fā)展的觀點分析問題,引導青年學生在認識歷史現象中總結經驗教訓,把握歷史規(guī)律,提高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認知框架。
堅持黨性是黨史教育的首要原則和第一要義。黨史課程內容需要講知識、講歷史,更需要站穩(wěn)政治立場,為黨發(fā)聲,突出思想性。重知識傳授、輕思想引領,則會偏離黨史教育和課程思政建設的初衷。在實踐過程中,要將真理觀與價值觀相結合,增強黨史教育的政治認同功能,講清楚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理論、凝練社會主義文化的光輝歷程,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要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崇高的精神追求,傳承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自覺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堅持“顯”與“隱”的結合
黨史教育要充分發(fā)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作用,既要加強顯性教育又要加強隱性教育,努力做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隱性教育是以內隱的、潛移默化的形式開展教育。一方面,校園物質文化環(huán)境、生活物質文化環(huán)境、媒體物質文化環(huán)境、人際文化環(huán)境、行為文化環(huán)境等融合在課程、學校和班級生活之中,對學生的知識、情感、信念、意志、行為和價值觀等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思想層面上影響學生的價值觀與信仰體系的生成。要將黨史教育融入學校環(huán)創(chuàng)、志愿服務、課外文體科技活動中,讓黨史教育可觀、可聽、可感。紅色資源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追求本身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樹人的價值目標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實踐、偉大成就和紅色資源是深化思想認識的鮮活教材,要引導大學生把黨史教育與社會實踐要求緊密結合,增進實踐體驗和感悟。另一方面,高尚的師德是取之不竭的“富礦”,教師的做事風格、言行舉止等以內隱的形式呈現出來,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產生影響。高校教師要堅定政治立場,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堅持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努力成為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更好地擔起大學生人生領路人的責任。因此,高校要加大黨史教育培訓力度,發(fā)揮優(yōu)秀教師示范帶動作用,提高教師黨史和黨建理論修養(yǎng),提升教師黨史教育能力。同時,扎實推進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的政治素養(yǎng)、專業(yè)素質和職業(yè)道德水平,結合時代特色組織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注重對新青年的思想引導,從人文關懷入手,提升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與感染力[9]。
(三)堅持“學”與“用”的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10]。黨史教育的基礎在于學習。要充分發(fā)揮黨史的智慧啟迪和資政育人作用,把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注重揭示黨史背后的思想偉力,不斷提高理論修養(yǎng);要突出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核心,自覺把學習黨史與把握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自覺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
明理是前提,增信是基礎,崇德是關鍵,力行是使命。大學生黨史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課堂上,還要付諸行動,在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黨史蘊含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治黨治國的智慧經驗。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提高學生運用黨的科學理論觀察、分析、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增強堅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提高能力本領,引導新時代青年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偉大夢想的奮斗之中;要為青年學生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用黨史教育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學生廓清思想迷霧;要當好青年的知心人、貼心人、領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他們急難愁盼的問題,在服務學生中立德樹人。
(四) 堅持“立”與“破”的結合
以立為主、立破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方法論。這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同時,要明辨是非,旗幟鮮明地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回擊和批判。堅持團結穩(wěn)定鼓勁,讓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增強黨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導廣大青年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傳承好、發(fā)揚好,唱響愛黨愛國主旋律。課程思政承擔著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任,要建強“主力軍”、聚力“主戰(zhàn)場”、夯實“主渠道”,要以具體翔實的史實來抨擊歷史虛無主義,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歷史,正確認識歷史事件,準確評價歷史人物。
三、邏輯理路:黨史教育融入
課程思政的四個“課堂”
(一) 聚焦“深”“融”“親”,構建理論課堂
課堂是黨史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充分挖掘通識課、專業(yè)課等各類課程黨史資源,以“黨史”內容為“綱”,以各門課程具體內容為“目”,形成相互聯(lián)系、層次分明、有機統(tǒng)一的內容結構體系,同時結合學生特點,創(chuàng)新載體方法,科學合理地體現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將知識傳授、理論教育的過程深化為學生能力提升、價值認同和信仰堅定的過程。
一是在教學內容上突出“深”。高校要從培養(yǎng)目標和實施方案入手,實現各課程與黨史教育內容的有效銜接和貫穿滲透。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大綱的制定過程中,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這個核心點,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的特點,科學規(guī)劃課程內容,把黨史教育全面融入課堂教學與考核評價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確保課程要素中的德育價值得到充分實現。教師在遵循課程教學目標和內容本質特征的基礎上,應深入挖掘與專業(yè)相關的史料,將黨史內容合理有效地融入教學體系中,確保黨史的思想理論和精神實質系統(tǒng)貫穿于教學內容之中。教師需密切關注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積極回應學生關心關注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二是在教學方法上突出“融”。課堂教學需著力于“怎么講”,貫徹黨史教育“展宏大”與“微敘事”相結合的方法論,充分利用講故事的方法,從宏觀出發(fā),在微觀落腳,主動搜集和引入本專業(yè)領域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等典型案例,在話題討論、課堂辯論、案例分析過程中設置恰當的議題,構建起交互性、情境化、浸染式的課堂形式,把大事件講清楚、小故事講透徹、理論成果講明白、育人道理講全面,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激活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寬黨史教育的場域,強化傳統(tǒng)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將黨史學習的熱點、課程的重點以及學生的疑點和關注點及時呈現,使學生得到多層次的思想浸潤和價值感染。抓住教師這個關鍵要素,組建教學共同體,組織相關專家協(xié)同備課,實現資源的開發(fā)與整合,并通過競賽等方式促進教師育人能力的良性循環(huán)提升。三是在教學氛圍上突出“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以交往實踐的視角來審視師生間關系,著力構建師生間“參與—合作”的主體間關系,突出受教者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強調受教育者的體驗發(fā)現、對話溝通、自主建構等,增進主體間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融通,為育人實踐奠定堅實的情感基礎。同時,高校應著重分析學生的價值需要、認知結構,準確把握分析學情,找到黨史教育的實際要求與大學生具體需要的結合點,用青年話語講好黨史故事,增強吸引力、感召力和針對性、有效性。
(二) 聚焦“有棱有角”“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構建實踐課堂
實踐育人是新時代教育和教學工作中的重要載體,是全力推動新時代育人工作邁上新臺階的強大動力。推動黨史學習與專題實踐、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類實踐深度耦合,有效實現育人與育才的有機統(tǒng)一,是實現紅色基因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向度。高校需堅持教育同勞動、實踐相結合,構建系列“實踐課堂”,引導青年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一是在專題實踐上突出“有棱有角”。 組織開展校園黨史類專題實踐活動,以重大歷史節(jié)點、重大事件、重要節(jié)日為契機,通過黨史知識競賽、黨史專題報告會、座談交流會等實踐形式,將歷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搬上舞臺,增強青年學生黨史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效性,提升黨史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專業(yè)實踐課程,在課程教學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求真務實、百折不回的紅色精神傳承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增強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1]。二是在社會實踐上突出“有滋有味”?,F實的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具體承載,只有在生活世界中,通過交往實踐,受教育者各種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才能生成。圍繞黨史教育和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社會調研、服務性公益活動、志愿性政策宣講等研學實踐活動,引導青年學生讀懂社會、讀懂時代,將理想抱負融入實際行動。組織師生深入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地、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紅色教育基地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宣講報告、文藝匯演、志愿服務等系列活動,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聘請革命遺址遺跡、紀念場館等的優(yōu)秀工作人員擔任校外導師,指導青年大學生開展黨史宣講志愿服務,實現從“聽學”到“講學”的轉變。三是在勞動實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上突出“有聲有色”。加強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新時代勞動價值觀教育,組織開展校內勞動教育實踐、真實社會勞動,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三) 聚焦“真”“活”“新”,構建情景課堂
道德規(guī)范獲得和價值理念生成必須進行“生活深處”的具體體驗和道德實踐。通過運用黨領導人民取得的時代成就、形式多樣的實景實物、立體可感的紅色網絡資源,學生在這些線下線上“場景”體驗中產生心理共鳴,感受真理之光,進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增強政治自覺與行動自覺。
一是在運用成就體驗上突出“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取得的偉大成就是正在進行的歷史,是“鮮活”的黨史資源,組織引導青年學生深入體會變化、感悟成就,有助于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四個自信”,堅定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信念,激發(f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責任感。二是在運用資源體驗上突出“活”。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著我們黨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現了我們黨的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匯聚成我們黨的紅色血脈[12]。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的載體,是黨史教育和課程思政的生動教材。實物實景構建了強大的紅色文化“共鳴場”,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充分挖掘革命遺址、檔案資料、精神譜系等資源,通過“沉浸式”體驗和現場儀式教育,讓舊址、遺址成為黨史“教室”,讓文物史料成為黨史“教材”,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情境體驗中真正觸及思想、震撼心靈。傳承弘揚革命精神,舉辦革命精神進校園等活動,通過現場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在敘事、傾聽、感受和領悟中進行積極的道德思考與情感體驗,促進道德品質內化和道德習慣形成。三是在運用網絡體驗上突出“新”。用“新方法”講好“老故事”,依托網絡平臺時效性強、便于接收、可讀性強等特點,靈活運用實景體驗、情景模擬等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學習與體驗形式。加強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加大各類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等網絡數字化建設力度,構建“聲光影像”的傳播矩陣,使青年學生通過眼觀、耳聽、體感等多種方式參與進來,讓文物“動”起來。借助AR、VR、H5等現代技術手段,將紅色文化融入智能平臺,深度還原歷史場景,打造虛擬仿真“金課”,并以圖像化、數字化、情景化、動漫化等方式實現立體式媒體傳播,引導學生以第一視角參與其中,獲得良好的沉浸式體驗和互動體驗。
(四) 聚焦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構建一線課堂
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地見效,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積極探索聯(lián)系學生的機制和載體,幫助學生切實解決思想、心理、生活、就業(yè)等實際問題。一方面,創(chuàng)新機制,凝聚育人合力。構建一個在工作上契合、資源上整合、力量上聯(lián)合的協(xié)同共同體,有效聚合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的育人力量,使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育人要素實現互促融通。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主動走進課堂、宿舍、食堂等學生現實的生活世界,通過“零距離”接觸了解學生在思想、學習及物質生活方面的體驗、需求等,并找到教育引導幫扶的結合點,進而解疑釋惑、紓困解難,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內生動力,讓思想政治工作成為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同時,緊扣黨史教育重點內容,通過開學第一課、形勢政策課、主題黨課和團課等形式加強對學生思想的引領。另一方面,以問題為導向,提升解題效力。高校能否滿足青年學生的成長體驗和期待,直接關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只有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實際問題為落腳點,既講道理,又辦實事,才能讓思想政治工作在適應時代特點中釋放活力。高校需要深入排查學校教育管理服務和學生成長成才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短板,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基層的困難事、師生的煩心事,將學習黨史與觀照現實相結合,從而促進青年學生更好地將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3][6][10]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N].人民日報,2021-02-21(01).
[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N].人民日報,2013-07-22(08).
[4]程剛.隱匿與彰顯:論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中共黨史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07):38—44.
[5]習近平.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J].求是,2021(13).
[7]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130—134.
[8]孫紹勇,任雯.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涵養(yǎng)化育的集成優(yōu)化[J].江蘇高教,2023(04):107—112.
[9]黃蓉,韓洋.社會轉型期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體系“引領力”的建構研究 [J].職教發(fā)展研究,2021(12):53—58.
[11]鄧艷君.紅色基因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三重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1(02):111—115.
[1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用好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 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yè)績[N].光明日報2021-06-27(01).
基金項目:2024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應用型高?!恕臋C制構建與實踐探索研究” (2024SJSZ0165);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戰(zhàn)略性與政策性重大招標課題“江蘇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戰(zhàn)略與路徑研究”(A/2023/b6)。
The Value Implications, Principles to Follow, and Logical Pathways ofIntegrating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Courses
Geng Yanhai
Abstract: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history into textbooks, classrooms, and minds can leverage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Party history in fostering morality and nurturing talen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are highly aligned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goals, talent cultivation platforms, and principles.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content, collaborate in methods, and align in functions, creating a synergistic effect.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embedding Party history elements into these courses, and fully utilizing the educational pow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ystem, teaching system, and content system can effectively address issues such as superficial integration and forced incorpor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wo-way empowerment approach of \"Party history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value implications, guiding principles, and logical pathways. It aims to advance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from \"embedding\" to \"fusion\", fostering a comprehensive, diverse, and progressively structured framework for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Key words: education on Party histor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cultivate virtues and morality
(責任編輯 劉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