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是菊科紅花屬唯一栽培植物,又名紅藍花、刺紅花、草紅花。《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63—2020年均有記載,是常用的大宗中藥材之一。目前,研究人員從紅花中分離鑒定出了120多種化學成分,包括類黃酮、生物堿、有機酸及其他類化合物,其中,羥基紅花黃色素A屬于黃酮類化合物,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功能。197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生產年鑒》將紅花作為油料作物正式列入。據研究,紅花脂肪酸平均含量為221.6~272.3 mg·kg-1,亞油酸平均質量分數為78.54%~82.45%,亞油酸具有降低膽固醇、降血脂等作用,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紅花適應性強,耐旱、耐貧瘠,分布在世界30多個國家,包括亞洲的中國和印度、北美的美國和墨西哥、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歐洲的西班牙等。由于各地生態條件不同,形成了豐富的紅花基因型。據文獻報道,全世界15個國家和地區累計保存紅花資源2萬多份,中國居第3位。目前,我國紅花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云南省、河南省、甘肅省等,其中河南省紅花栽培歷史已有兩千多年,是紅花道地產區,所產紅花世界聞名。河南省紅花以秋播為主,國內抗寒種質多來源于河南省。河南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選育的豫紅花2號2018年通過鑒定。
一、豫紅花2號的選育過程
豫紅花2號(豫中藥品鑒2018005)采用系統選育法選育而成,具有生長勢強、整齊度好、生育期較早、無刺、盛花期花冠橘紅色、抗病抗逆性強、耐寒等優點。在2013—2015年度品比試驗和2015—2018年度多年多點區域試驗、生產試驗中均表現優秀;2018年12月豫紅花2號通過河南省中藥材品種鑒定專業委員會鑒定。
二、豫紅花2號的生物學特性
(一)植物學特征
豫紅花2號具有強大的根系,根系由根毛、須根、側根、主根組成,紅花在盛花期主根入土深度為2~3 m,側根橫向伸展60~90 cm,是一種耐旱性較強的品種。
豫紅花2號莖直立,圓柱形,光滑無毛,呈淺綠色,主莖高度為120~140 cm。在植株上分枝的位置為植株上部2/3處,第一級分枝從主莖上長出、第一級分枝上長出第二級分枝、第三級分枝從第二分枝上長出、第四級分枝從第三級分枝上長出;株型緊湊。葉片互生,質地較硬,近似無柄,基部抱莖;植株莖中部的葉片最大,上部葉片較小;葉片基部較窄,先端尖銳,上部葉片小,質地較中、下部葉片堅硬。葉片表面光滑無毛。成熟葉片形態為橢圓形;葉片的色澤為深綠。果球直徑為3~4 cm,果球形狀為卵圓形,單果球著粒數量為35~40粒,單株有效果球數量為22~35個;從出苗至成熟全生育期218.08天,早熟性好;千粒質量為41.77 g。
(二)生態習性
1.對水分的適應。豫紅花2號播種期要求有墑, 以利于出苗整齊一致。一般伸長期土壤濕度大,易旺長。紅花生長期對水分需求較大的時期是現蕾期,應有足夠的水分以滿足日耗水,保證花蕾膨大不受限制。對水分需求最大的時期是盛花期,此時期為生殖生長期,氣溫持續增高,日耗水量也最大,需要有充足的土壤水分保證產量和品質,但空氣濕度和降雨量均不能太大,否則影響紅花的開花結實。灌漿期干燥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種子發育,但缺水會導致種子發育不良。豫紅花2號耐旱不耐澇,雨后應及時排水。
2.對光照的適應。豫紅花2號是長日照植物,充分光照能夠保證其開花結果和籽粒飽滿。長日照促進生殖生長,短日照促進營養生長。豫紅花2號以秋播為宜,保障其苗期處于短日照條件下,根繁葉茂,積累營養,生長后期處于較長的日照條件下,保障其良好生長發育,實現豐產豐收。
3.對土壤及養分的適應。相比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和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 豫紅花2號對土壤養分的需求較少,山坡、荒地、房前、屋后均可種植。紅花雖然對養分需求較少,但土層深厚、養分含量全面的土壤更易使其高產優質。在降水量大、地下水位高、土質過分黏重的地區不太適宜種植;忌連作重茬,應與玉米、大豆、綠豆、白菜等禾本科、豆科、蔬菜等作物實行2~3年的輪作倒茬。
4.對生態條件的適應。豫紅花2號在河南省通常秋播,10—11月播種,至翌年6—7月收獲。紅花的生長發育階段主要有蓮座期、伸長期、分枝期與現蕾期、開花期及成熟期。
三、豫紅花2號的生長特性
(一)蓮座期
蓮座期具有適應低溫環境的特性,紅花抗寒品種多從蓮座期長的冬型紅花中篩選。秋播豫紅花2號在出苗以后,莖不伸長,不斷長出許多葉片,葉片緊貼地面,其形狀如蓮花,此時期為蓮座期。豫紅花2號的蓮座期較長。
(二)伸長期
秋播豫紅花2號隨著溫度的升高和日照的增長,在翌年2月中下旬由蓮座期逐漸進入伸長期,這一時期植株的節間長度顯著增加,植株迅速長高,日伸長4~5 cm,水肥條件好的田塊紅花生長得更快。
(三)分枝期與現蕾期
豫紅花2號的分枝期和現蕾期是同步的,當植株葉腋處長出側芽至1 cm時,植株進入分枝階段。葉腋長出的側芽逐漸長成第一級分枝。豫紅花2號莖的頂端和每個分枝的頂端,都會生長著1個花球;同樣在一級分枝的幾個葉腋分別長出側芽,這些側芽逐漸長成第二級分枝,分枝越多,花球數也越多。當豫紅花2號的主莖頂端的果球直徑達1 cm時,豫紅花2號便進入現蕾期,花蕾逐漸長成為果球。
(四)開花期
當花球中的小花發育成熟時,內部總苞苞片伸出,花瓣展開。當植株主莖上10%花球開放時,植株進入始花階段。豫紅花2號的開花期自5月15日開始,播種期不同。開花期會提前或推遲;一般頂果球最先開花,然后接近頂部的第一級分枝的果球開放;一般情況下自上而下開放,有時發育較好的下部分枝上的花球也略早于植株中部的花球先開。豫紅花2號花期較集中,一般為7~10天,采收2~3次即可。
(五)成熟期
豫紅花2號在盛花期采花一般不影響結種子,當柱頭從圓形花藥中伸出時,受精完成,不及時采摘,花絲凋謝,雖不影響羥基紅花黃色素A含量,但品相較差。豫紅花2號種子千粒質量在開花后15天增加最快,并且在開花后28天達到干質量最大值。
四、豫紅花2號的栽培技術
(一)播種前準備
1.選種。選擇當年生產的豫紅花2號種子,要求籽粒飽滿,無病菌感染和蟲卵。播種前晾曬種子1~2天,將種子攤薄1~2 cm晾曬,使之受熱均勻。
2.選地及整地。豫紅花2號喜干燥、排水良好、陽光充足的生長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以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肥力中等的中性或弱堿性沙壤土為好,忌連作、地下水位高、黏重土壤和低洼地。大田塊宜機械整地,耕深25~30 cm、深松淺翻;深耕應及時整地,要求耙細耙透、上松下實。可撒施腐熟農家肥7500~15 000 kg·hm-2或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5-15-15)300~750 kg·hm-2。注意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
(二)播種
1.種植時間和密度。10月20日至11月20日為適播期。適播期內,播種量37.5~60 kg·hm-2,種植密度為15萬~18萬株·hm-2。延遲播期可適當增加播種量。
2.播種方式。面積較大的田塊,可采用中藥材專用播種機或者小麥播種機播種,調好行距、深度,開溝、播種、覆土、鎮壓一次性完成。可采用等株行條播或寬窄行條播等多種播種方式。播種方法依各地的種植習慣及田間管理等而定。等株行條播:一般采用行距40~45 cm,株距40~45 cm;寬窄行條播:一般采用寬行行距為45~60 cm,窄行行距為30 cm,株距13~15 cm,每個寬行兩側各配置1個窄行,即1個寬行與2個窄行交替排列。
地廣人少、整地困難、缺乏勞力的地區種植紅花可人工撒播。人工撒播雖省工省時,但覆土深淺不一致,出苗不齊,應加強后期管理。
(三)田間管理
1.查苗、補苗。秋播豫紅花2號一般7~10 天出苗,應及時查苗,發現田間缺苗嚴重的地塊,可將種子催芽后及時補種,也可間苗帶土移栽,移栽時要盡量多帶土、少傷根,在陰天或者晴天的下午進行,移栽后澆足結根水。移栽有一定的緩苗期,補苗后應加強管理,達到長勢、長相與大田基本一致。
2.間苗、定苗。豫紅花2號在入冬前進行間苗,翌年春天定苗。淘汰病蟲害和生長發育不良的幼苗,選擇高矮相當、葉數一致、粗細一致的壯苗進行定苗。具體定苗數量根據土壤肥力、品種等因素而定,一般控制在
15萬~22.5萬株·hm-2。豫紅花2號分枝特性隨環境的不同而變化,當密植時,分枝少,頭狀花序少;當稀植時,分枝增多,頭狀花序增加。
3.中耕除草、科學施肥。秋播豫紅花2號,冬季草害較輕;應在春季及時中耕除草、松土;勤觀察,對底肥不足或有脫肥癥狀的田塊,應及時追肥,可追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N:P:K=15:15:15)750~150 kg·hm-2。
4.灌排水。豫紅花2號怕澇,在播種期應保墑促出苗整齊,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應保持一定的土壤濕度,保證紅花高產優質;特別是遇干旱年份應適時澆水,但要少量多次,避免漫灌。多雨年份及時開溝排水,保證雨后田間無積水。
(四)病蟲害防治
紅花病蟲害的防治原則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化學藥劑非必要不用或少用。紅花病害主要有枯萎病、銹病、炭疽病等,蟲害主要是蚜蟲。
1.枯萎病。紅花枯萎病發生在紅花整個生長期,是一種維管束病害。幼株葉片萎蔫,根部、維管束慢慢萎縮、變褐色,最后整株枯死。成株期發病植株葉片變成黃綠色并萎蔫,后整株凋萎枯死。病部產生白色菌絲體,在高溫、高濕利于發病的條件下,病菌借助土壤、流水進行傳播,從植株根部及害蟲造成的傷口處侵入,逐漸向上蔓延擴展。在高溫、高濕或連作的條件下,特別是采用漫灌和土壤積水下,發病較重。選用抗病品種;增施磷鉀肥,提升植株抗病能力;輪作倒茬;發病初期可用50%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800~1500倍液噴霧防治。
2.銹病。紅花銹病有2個致病期,即幼苗期和葉期,最嚴重的是葉期。葉片表面出現褪綠斑,后產生的栗褐色夏孢子堆變成黑褐色的冬孢子,發病嚴重植株變黃變枯;溫度濕度條件適宜時夏孢子可產生許多代,嚴重影響紅花的產量和品質。選用抗銹病品種,發現病株及時清除;清潔田園;適當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發病初期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2000倍液噴霧2~3次,或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450~525 mL·hm-2噴霧2~3次。
3.炭疽病。炭疽病主要侵害葉片,特別是嫩梢部位。發病葉片初期產生水漬狀褐色病斑,后逐漸擴大呈凹陷并有稍隆起的黑色小粒點,受害嚴重時梢部溢出緋紅色黏液;發病適宜溫度20~25℃。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并帶出田外銷毀;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2250~2700 g·hm-2噴霧或75%代森鋅水分散粒劑 1500~1995 g·hm-2噴霧,連噴2~3次。
4.蚜蟲。紅花蚜蟲具有遷飛性,繁殖速度快,優先聚集在植株莖尖、頂端葉片等幼嫩處刺吸汁液,排泄蜜露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造成植株生長緩慢,并傳播病毒病。在紅花生長前期,蚜蟲成片發生時,集中用藥,能有效控制蟲害,減少農藥殘留和污染,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若蚜蟲為害較重時,紅花分枝現蕾期用5%吡蟲啉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1~2次。
五、收獲
(一)花
1.花絲的采收標準。采收期對紅花花絲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采收過早,花絲干后顏色變淡,呈黃色;采收過晚,花絲干后色澤加深,呈紫色且質地松脆。當花球上管狀花上部橘紅色、柱頭伸出,下部呈紅色,采收的花品相最好;花冠基部呈紅色時,采收的鮮花產量高,品質好。
2.花絲的采收方法。當田間頂果球開花后,要及時組織人工或購買便攜式采摘機采收。一般在早晨露水未干時進行,用拇指、食指、中指等捏住花絲,輕輕拔出即可。連陰天、雨天等隨時采摘,避免錯過花期。豫紅花2號花期較集中,第一次采摘為50%左右,這時頂果球和第一分枝的果球基本開花,5~7 天后可采收第二茬。
3.花絲的晾曬。花絲采收后及時在通風干燥的場所陰干或風干,切忌在強光下長時間暴曬,長期堆積容易發酵變質。
4.花絲的烘干。新鮮紅花及時攤在烘干架上,厚度2~3 cm,于溫度45~55℃的烘房中烘干8~12 h,含水量低于13%以下即可。
(二)種子
1.籽粒收獲標準。采收花絲后25~28天,植株莖稈變黃、葉片干枯、果球變硬,果球內種子暗青色變為白色,用手擠壓果球種子可以從果球內擠出時,即可收獲。種子收獲要及時,防止遇雨霉變。
2.籽粒收獲方法。機械收獲割茬高度為40~75 cm。人工收割可直接收果球,及時脫粒,保證籽粒外觀顏色正常,確保產品質量。收獲時,應盡量避開中午高溫干燥時段收獲,以免籽粒脫落增加損失。
六、貯藏
(一)紅花花絲貯藏
注意防潮、防蛀、防異味,置陰涼干燥條件下貯藏。若花絲受潮生蟲,可進行烘干處理,但切忌用硫磺熏,也不得在烈日下暴曬,否則容易導致其有效成分揮發和分解,影響藥效。貯藏安全水分在13%以下。
(二)紅花籽粒貯藏
在低溫、干燥的條件下貯藏。紅花種子貯藏前可在太陽下暴曬,去除雜物,做到籽粒干凈、無破碎、不霉變、質量好,注意防熱、防濕、防蟲,含水量低于12%。
作者簡介:許蘭杰(1982— ),女,河南漯河人,博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藥材育種工作。
基金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CARS-21);河南省重點研發專項(241111310200,231111110800);中央本級重大增減支項目(2060302);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221100310400);河南省農科院新興學科發展專項(2024XK01);河南省農科院自主創新專項基金(2025ZC44、2025ZC45),外籍科學家工作室項目(GZS2024025);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242102110248,242102110260)。
(責任編輯" "張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