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遲眼蕈蚊幼蟲又稱為韭蛆,俗名黑頭蛆,除侵害韭菜、大蒜等百合科作物外,還侵害菊科、藜科、葫蘆科、十字花科、傘形科等多種蔬菜瓜果、中藥材和食用菌。自2014年以來,遲眼蕈蚊在開封市大蒜田普遍發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普通殺蟲劑對其防效較差。該蟲不但嚴重影響大蒜的產量,還因田間化學防治大量施用農藥對大蒜的品質構成了潛在威脅。
大蒜是開封市重要的特色農產品,常年種植面積保持在7萬hm2以上,全市85%以上的涉農鄉鎮有規模化的大蒜種植,已形成以杞縣為中心,輻射帶動通許縣、蘭考縣、祥符區等周邊縣區集種植、銷售、加工于一體的規模化發展產業。其中,杞縣被譽為“中國大蒜之鄉”,杞縣大蒜2009年獲得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2013年被評選為全國最具綜合價值地理標志“中國100大地理標志”之一,2020年獲批的2.67萬hm2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大蒜)標準化生產基地,填補了河南大蒜產品綠色原料基地的空白。
開封市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工作人員從2015年始,通過田間實地調查、室內飼養和查閱文獻資料的方式,初步摸清了遲眼蕈蚊的生物學特征和周年發育進程,探索了一套針對該蟲的綜合防治措施,以期對大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一、遲眼蕈蚊的形態特征及田間為害癥狀
遲眼蕈蚊幼蟲蟲體細長,體長3~8 mm,細圓柱狀,通體半透明,無足,頭部微尖、亮黑色,幼蟲蟲體腹腔內的褐色消化系統隱約可見。成蟲體背黑褐色,翅展約5 mm,前翅淡煙色,緣脈及亞前緣脈較粗,后翅退化為平衡棒。復眼,絲狀觸角,足褐色、細長,脛節末端有刺兩根。遲眼蕈蚊在大蒜田以幼蟲聚集在地下對大蒜鱗莖造成為害,通常不侵害根系。為害初期大蒜植株地上部分顯癥不明顯,拔出大蒜植株后會發現半透明狀的蟲體在外層紫色葉鞘皮聚集為害,通常造成大蒜地下鞘皮缺刻或腐爛。幼蟲隨發育長大,逐步向蒜頭內部蛀食,地上部分表現出從下部老葉逐漸向上黃化、干枯,整株類缺肥或干旱狀,后期常造成蒜瓣裸露炸裂,嚴重時整株枯死。
二、遲眼蕈蚊在開封市的發生情況
1995年該蟲曾在中牟縣蒜區連續4年重發,中牟縣與開封市接壤,并且曾屬開封市管轄,據此推測,2014年春季開封市部分大蒜田發生為害的黑頭蛆并非新生事物。從2014年起,筆者一直關注該蟲的發生與防治,每年都到大蒜生產區進行田間調查和走訪。2024年3月初和4月下旬分別到大蒜種植核心區開封市祥符區的仇樓鎮和杞縣的葛崗鎮、城郊鄉、裴村店鄉、柿園鄉、陽堌鎮、泥溝鄉、平城鄉、五里河鎮、邢口鎮、蘇木鄉、沙沃鄉的大蒜田間實地調查,發現遲眼蕈蚊在開封市大蒜田發生為害較2018年大幅減輕,但仍較普遍,一般田塊蟲株率在30%左右,每株平均蟲口在10頭左右;重發田塊蟲株率在50%以上,每株平均蟲口在30頭以上。
三、遲眼蕈蚊在開封的周年發育進度和世代更替
遲眼蕈蚊在開封市一年內發生4代。在25℃條件下,卵期為3~6天,幼蟲期9~21天,蛹期3天,成蟲壽命2~6天(雄成蟲的壽命大于雌成蟲的壽命)。完成1個世代需要 17~30天。
(一)越冬代
10月上中旬大蒜出苗后,越夏代成蟲從韭菜和其他作物田遷移入大蒜田產卵,卵迅速孵化為幼蟲,11 月底以2~4齡幼蟲集中在大蒜鱗莖上和鱗莖周圍0~5 cm 的土壤中越冬。翌年2月隨著氣溫回升,越冬代幼蟲開始發育生長,3月上中旬老熟化蛹,3月中下旬蛹羽化成蟲,成蟲羽化后即交尾,并于2~3天內將卵產于蒜株周圍的土縫中后死去。
(二)當年第一代
越冬代產卵后,卵經3~6天,于3月底至4月初可孵化春季第一代幼蟲,幼蟲爬向大蒜鱗莖開始聚集取食,4月中旬春季一代幼蟲進入發生盛期(也即該蟲大蒜田為害盛期),幼蟲經3次蛻皮后開始化蛹 ,蛹期3天左右,之后羽化為成蟲,4月底5月初春季第一代成蟲進入羽化盛期。成蟲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產卵,2~5天后死去。
(三)當年第二代
春季第一代成蟲5月上旬產卵后,卵經孵化為春季第二代幼蟲,5月中旬進入此代幼蟲發生為害盛期。春季第二代幼蟲在蒜田多數不能完成世代發育,5月中下旬大蒜收獲后,未能完成發育的幼蟲化蛹、羽化后轉移到韭菜或其他作物上繼續為害。
(四)越夏代(當年第三代)
相關專家發現高溫不利于成蟲的存活及產卵,當溫度達到30℃ 時成蟲壽命不到兩天,單雌蟲有效產卵量只有49.4粒。據此推測,春季第二代成蟲于大蒜收獲后(5月中下旬)遷飛至其他作物上的數量和有效產卵量都會隨著氣溫的升高而明顯下降,并且遲眼蕈蚊幼蟲有春秋上移、冬夏下移的習性,因此,遲眼蕈蚊夏季為害較輕。研究人員推測,遲眼蕈蚊在開封地區有躲避高溫的消長期,大致時間節點為春季二代成蟲5月下旬遷飛至其他作物上產卵,6月上旬卵孵化出幼蟲,幼蟲潛入較深的土層中越夏,9月中下旬耕作層土壤溫度降低至25℃時開始化蛹,蛹于10月上中旬羽化為成蟲,成蟲遷入出苗大蒜田產卵。
(五)秋季(亦即越冬代或當年第四代)
越夏代幼蟲經老熟、化蛹、羽化為成蟲后,10月上中旬遷飛至大蒜田產卵,卵經孵化為幼蟲,幼蟲聚集在大蒜鱗莖上發育、為害,11月底以2~4齡幼蟲為主集中在鱗莖周圍0~5 cm 的土壤中越冬,至翌年開春后隨土層溫度的上升而進一步發育、活動和為害,并于3月中下旬開始化蛹,之后羽化、產卵。
四、綜合防控措施
(一)藥劑拌種
藥劑拌種是減輕地下害蟲和土傳病害為害的有效途徑,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大蒜播種前,用60%吡蟲啉懸浮液1200~1500 mL·hm-2或30%噻蟲嗪懸浮劑1500 mL·hm-2,加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500 g·hm-2或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1500 g·hm-2,兌水30 kg·hm-2進行拌種,既能有效防治種蠅、遲眼蕈蚊等地下害蟲,還能有效預防大蒜苗期根腐病、軟腐病和葉枯病等病害的發生。拌種時應避免損傷蒜種的表皮,不能使蒜肉受損。藥劑攪拌均勻后,將蒜種攤放到陰涼處晾至半干后,裝入透氣的網袋或竹筐中悶種 5~8 h后即可用于播種。
(二)正確選用地膜
地膜覆蓋具有保墑、增溫、提產的作用。地膜覆蓋技術已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大蒜生產也不例外。目前,開封市的大蒜種植覆膜率在90% 以上,但多數是透明膜和藍色膜。山東農業大學薛明教授及其學生王彩云等人研究發現,地膜的顏色對遲眼蕈蚊發生數量有一定的影響,大蒜田覆蓋地膜后田間遲眼蕈蚊幼蟲的數量會顯著增加,特別是透明地膜、藍色或黑色地膜。覆蓋銀灰色地膜和銀黑色地膜的田塊與覆蓋透明膜、藍色膜和黑色地膜的田塊相比,遲眼蕈蚊數量顯著降低。因此,在選擇地膜時,應以銀灰色、銀黑色地膜為首選,其次為透明膜、藍色膜,盡量不選用黑色地膜,因為遲眼蕈蚊成蟲對黑色有較強的趨性。同時,應選擇易回收、可降解且厚度不低于0.01 mm的地膜。
(三)適時開展成蟲的滅殺工作
生產實際中要抓住遲眼蕈蚊成蟲活動關鍵期,即在大蒜出苗后10月中旬(秋季成蟲遷入高峰)、翌年3月上中旬(越冬代幼蟲羽化高峰期)、4 月中下旬(春季第一代幼蟲的羽化高峰期)這3個時期,及時開展綜合防控。
1.設立粘蟲板。遲眼蕈蚊成蟲對黃色具有較強的趨性,在田間放置粘蟲板不但能誘殺大量的遲眼蕈蚊成蟲,還能降低大蒜農藥殘留風險。馬曉丹等人研究發現,黃色粘蟲板的誘殺效果最好,藍板次之,糖醋液效果較差。因此,在遲眼蕈蚊成蟲活動盛期,大蒜田放置規格為24 cm×12 cm的粘蟲板300片·hm-2,能夠有效降低蟲源基數。因為遲眼蕈蚊成蟲的飛行能力不佳,且喜歡在地面爬行,所以應盡量低放粘蟲板。
2.化學防治。在成蟲羽化和活動盛期,選擇在晴天的早晨或傍晚,施用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劑3000 mL·hm-2,或40%辛硫磷乳油7500 mL·hm-2,或1%苦參堿水劑7500 mL·hm-2等,兌水450 kg·hm-2全田噴霧。每2~3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2~3 次。注重混合用藥和交替用藥,不僅能增強化學防治效果,還能有效減輕害蟲抗藥性。
(四)幼蟲的科學防治
幼蟲防治以春季為主,選擇低毒、低殘留農藥,于3月下旬至4月初(春季一代幼蟲1~2齡期),結合澆灌返青水,施用5%氟啶脲乳油7500~15 000 mL·hm-2,或5%氟鈴脲乳油7500~15 000 mL·hm-2,或50%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7500 g·hm-2,或48%噻蟲胺懸浮劑2250~3000 mL·hm-2,兌水稀釋后隨水流灌入大蒜田。4月中旬大蒜進入抽薹期,此時也是春季一代遲眼蕈蚊幼蟲為害盛期,此時要結合肥水管理,再隨水沖施1次以上一種或兩種農藥。防治時要注重交替施用農藥,增強殺蟲效果,避免幼蟲產生抗藥性。
作者簡介:黨增青(1974— ),男,河南林州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劉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