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莖基腐病的病原菌以菌絲體廣泛存在田間土壤和病殘體中。菌絲體從根部和莖基部侵入,先在根莖連接處發病,后沿莖部向上擴展,造成爛根、死苗或枯白穗,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一、發生概況
小麥莖基腐病于2012年首次在衛輝市發現,主要發生于龐寨鄉、李源屯鎮、上樂村鎮等鄉鎮鹽堿坡地。隨后,該病迅速擴展蔓延,先后在后河鎮、柳莊鄉、孫杏村鎮、城郊鄉、頓坊店鄉、安都鄉等鄉鎮部分麥田發生。近4年,全市發生面積均在0.67萬hm2以上,占比超過20%。據調查,病害發生地塊一般減產10%~30%,病害發生嚴重地塊減產在50%以上,對夏糧生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為此,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開展了近10年的跟蹤調查和試驗篩選,對綠色防控技術進行了全程優化集成,以期為該病防控提供參考。
二、主要癥狀
該病在衛輝市的整個小麥生育期均可發生,最早于11月中下旬顯癥,莖基部變褐,葉片發黃,返青后擴展蔓延;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進入顯癥高峰,最終形成枯白穗;發病嚴重地塊3月中下旬就會出現死苗現象。其典型癥狀有以下3種:
(一)死苗、爛種
病菌在種子萌發前或萌發時進行侵染,導致莖基部變成褐色,根部出現腐爛,嚴重的造成死苗,主要出現在衛輝東南部的沙薄地麥田和東北部的鹽堿坡地麥田,時間一般在11月中下旬。
(二)莖基部變褐
莖基部第1~2莖節出現褐變,嚴重時可擴展到第6莖節。田間潮濕時莖節處可見紅色或白色霉層。
(三)枯白穗
小麥生長后期,受害植株莖基部壞死,形成枯白穗。
三、重發原因
據調查分析,該病重發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常年連作、秸稈旋耕粗放還田。衛輝市常年主要耕作制度為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加上連年實施秸稈還田,有利于菌源積累。從整體來看,秸稈旋耕還田、整地質量差的麥田發病較重,深耕在20 cm以上、整地質量較好的麥田發病較輕。第二,品種抗性差。小麥莖基腐病為新發病害,目前抗病品種選育工作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主推品種多為易感品種。第三,沙薄地麥田發病較重,主要發生在龐寨鄉、李源屯鎮境內的黃河故道灘地。第四,鹽堿坡地麥田發生較重,尤其是在小麥揚花期-灌漿期使用井水灌溉的麥田,水質較差,澆水次數越多,發病越重。第五,部分麥田長期偏施單質氮肥,莖基腐病發生較重。第六,地勢低洼易積水、土壤偏黏或濕度大、播期偏早等均有利于莖基腐病的發生,此類情況在2021—2022年表現比較明顯。第七,該病為害部位隱蔽,侵染時間持續較長,小麥生長前期不易發現,小麥生長后期顯癥時已錯過最佳防治時期。
四、全程綠色防控措施
(一)健康栽培
1.適期晚播。在適播期內,適當推遲麥播時間,可延緩和降低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概率。從近3年的調查情況看,一般年份,衛輝市小麥在10月15—25日播種效果較好。
2.精細整地。提高整地質量,深耕在25 cm以上,達到“深、凈、細、實、平、足”的要求;若旋耕,深度應在15 cm以上,且播種前后必須鎮壓,做到上虛下實。
3.科學施肥。實施配方施肥,增施鋅肥和有機肥。底施腐熟有機肥3750~4500 kg·hm-2、硫酸鋅15~30 kg·hm-2,也可施用生物有機肥。
4.精細播種。采用精播機械精量、適期、適墑播種,播種量為150~225 kg·hm-2,深度為3~5 cm,播種后及時鎮壓。避免深種播、播種量大造成弱苗。
5.輪作倒茬。重病田可以采取和豆類、蔬菜等雙子作物進行倒茬輪作,減輕病害發生。
(二)生態調控
1.選擇抗耐病品種。因地制宜選擇鄭麥7698、中麥895、周麥18、鄭麥379、周麥27、豐德存20等耐病品種。
2.及時清除病株殘體。對零星發病植株,要拔除帶離農田銷毀;對病重田塊,不宜秸稈還田。秸稈還田前要充分粉碎,并深翻入土,可利用秸稈腐熟劑處理,加速秸稈腐解,減少菌源數量。
3.加強水分管理。豫北地區一般要因墑澆好底墑水、越冬水、拔節水,避免大水漫灌,若遇漬澇應及時排水。
(三)生物防治
1.種藥同播。小麥播種施用有效活菌數≥10億·g-1的枯草芽孢桿菌顆粒劑30 kg·hm-2,與未拌殺菌劑的種子混勻后進行種藥同播,防效在70%以上。
2.噴霧防治。在小麥返青起身期施用有效活菌數為100億·g-1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250 g·hm-2,兌水450 kg·hm-2莖基部噴霧防治。
(四)化學防治
1.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播種期進行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可以有效降低莖基腐病的發生概率。可選用13%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種子處理懸浮劑95 mL或27%苯醚甲環唑·咯菌腈·噻蟲嗪種子處理懸浮劑350 mL或27%氰烯菌酯·苯醚甲環唑·吡蟲啉種子處理懸浮劑400 g或29.5%丙硫菌唑·咯菌腈·噻蟲胺種子處理懸浮劑400 mL等藥劑,拌麥種100 kg,可兼治苗期地下害蟲和蚜蟲。
2.生長期噴霧防治。一是選擇防治藥劑。拔節期以前,施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600 mL·hm-2或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600 mL·hm-2或480 g·L-1氰烯·戊唑醇懸浮劑750 mL·hm-2等高效藥劑,兌水適量均勻噴霧。二是提高噴霧技術。小麥返青后逐漸封行,常規噴霧方法防效不足。應改變噴霧方法和技術,確保莖基部、下部莖葉和葉鞘藥劑附著率在90%以上。選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應安裝1.5號或2號噴頭,高壓電動噴桿噴霧器應安裝直徑為0.5 mm的噴頭,兌水量為150~300 kg·hm-2,并加入超強沉積擴散性噴霧助劑農希望7號噴霧寶或50%油酸甲酯液劑(噴霧精),噴頭高度距離麥苗0.5 m,霧滴直徑在150 μm以下,噴霧角度在45°以上,以確保防效。
作者簡介:孫志剛(1968— ),男,河南新鄉人,中專,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測報、防治及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劉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