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茬麥生長后期是指小麥從開始拔節抽穗至收獲的生長階段,從4月下旬開始,大約經歷40天,占小麥整個生育期的1/6。這個時期的田間管理質量直接決定小麥產量的高低,不僅要防蟲治病,還要做好追肥和田間墑情管理等。
一、做好水分管理
稻茬麥生長后期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澆水,對于地勢較高的田塊或遇干旱高溫天氣,需要做好小麥拔節期、揚花期、灌漿期等的水分管理,使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為20%~25%。此時澆水要注意不能大水漫灌,田間起水即可,田間濕度過大易發生白粉病。要注意大風天氣不能澆灌漿水,此時的麥穗較重,要防止倒伏。
同時,也要防止因降雨時間過長、雨量過大等發生澇漬,要在下雨后及時開溝清廂。特別是低洼的地方,要在壟上及時開小溝,排除田間積水,提高土壤透氣性,保持根系活力,延緩莖葉衰老,增加灌漿時間,提高籽粒質量。
二、做好根外施肥
多年的試驗證明,小麥生長到拔節抽穗期時,整地時基肥中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大部分已被小麥吸收。特別是氮磷肥,需要進行根外施肥補充養分的不足,延緩根系早衰,使葉片和根系在較長時間內發揮作用,以利于長時間灌漿,達到籽粒飽滿。在小麥生長中如遇干熱風,可噴施磷酸二氫鉀15 kg·hm-2,也可噴施草木灰浸出液,以延緩葉片衰老。
小麥有發黃早衰跡象,多是因缺氮引起的,可增加尿素、硫酸銨、磷酸二氫鉀、過磷酸鈣和氯化鉀等的施入量。小麥揚花孕穗期噴施1%~2%尿素溶液或2%~3%硫酸銨溶液;抽穗灌漿期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或2%~4%過磷酸鈣溶液,可明顯增加籽粒質量;小麥齊穗期用硫酸鉀或氯化鉀2.25~3 kg·hm-2,兌水750 kg·hm-2均勻噴施。可根據麥田發黃的程度決定噴施次數,輕者可噴施1~2次,重者可噴施3~4次。
三、病蟲害防治
3月之后,小麥易發生赤霉病、條銹病、白粉病、草地貪夜蛾、紋枯病、黏蟲和蚜蟲等病蟲害。對于小麥赤霉病,要堅持預防為主,當氣溫高于15℃,小麥揚花達到10%時做好預防工作。施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 kg·hm-2,兌水750~900 kg·hm-2噴施,也可混入適當的殺菌劑和殺蟲劑,與葉面肥同時噴施。對于小麥條銹病和白粉病等,應噴施15%粉銹寧、12.5%禾果利、20%三唑酮等進行防治。對于草地貪夜蛾,可噴施氯氰菊酯、吡蟲啉等進行滅殺,也可以懸掛粘蟲板、蟲情測報燈、殺蟲燈等進行物理防治。對于小麥紋枯病,可選用三唑酮、噻菌脲等進行噴霧防治。對于黏蟲,可用肥皂水、精油、苦楝油等進行防治。噴施尿素時加入適量的洗衣粉可防治蚜蟲。
四、防治漬害
豫南稻茬麥區最易發生漬害,在小麥的整個生育期內都有可能發生,特別是地勢低洼的久水田,最易發生。漬害對小麥后期的生長影響最大,輕者小麥的根系呼吸受阻,生長緩慢,籽粒質量降低,產量減少;重者植株變黃,直至整個植株死亡。
(一)引起漬害的原因
一是降雨過多,進入4月淮河一帶易出現連陰雨天氣;二是地下水位過高;三是黏土質過多;四是田間不能有效開溝,溝內雨水不能及時排出。
(二)漬害防治措施
1.清理溝渠。小麥播種前要對溝渠進行清淤,溝渠的水位降低,麥田的地下水位也隨之降低。要開溝整廂,保持溝與溝間不超過5 m,廂中間稍高,確保遇到暴雨后水能及時排出。
2.增施肥料。受到漬害的小麥根系活力大幅減弱,早施苗肥,重施拔節孕穗肥,促進麥苗盡早生長;也可增施人糞尿、草木灰、溝雜肥和磷鉀肥等,減輕漬害的危害。
3.中耕除草、松土。漬害發生后,土壤易板結,不利于根系吸收養分;應及時中耕除草、松土,增加土壤通氣性,促進根系發育,增加小麥分蘗,進而達到增產目的。
五、適時、分類收獲
淮河以南的小麥一般在5月下旬收獲,也就是在蠟熟期收獲,此時小麥籽粒飽滿且全部變黃,穗下節間呈金黃色。收獲時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應避開降雨天氣,及時晾曬。二是要根據不同的品種,分類收割,分類晾曬,分類貯運,特別是專用小麥,要與普通小麥分開,做到專收、專曬、專貯,避免混雜,以提高小麥的經濟價值和商品價值,達到豐產豐收的目的。
作者簡介:劉紅(1975— ),男,河南息縣人,中專,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程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