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商水縣農技人員對麥田例行巡查時發現有部分麥田出現苗黃、苗弱的現象,還有少部分出現苗死現象。商水縣農業農村局迅速組織農技專家對問題麥田進行調查,對小麥苗黃、苗弱、苗死現象進行分析。
一、表現癥狀
一些麥田表現為葉片發黃,葉片從心葉開始由綠變黃,與葉脈呈平行的條狀,逐步往外蔓延。病株分蘗為2~3個,正常小麥的分蘗為3~4個。根系不發達,發生面積在田間呈不規則形狀。
一些麥田表現為葉尖干枯死亡,分蘗少于正常麥田,拔起麥苗觀察,發現次生根不發達。整個麥田邊際麥苗表現較好,基本正常,田塊中間呈不規則形葉尖干枯現象。小麥植株表現為莖基部葉鞘有云紋狀,或條形褐淡黃色斑塊,或梭狀淡黃色斑塊,或褐色斑塊,部分小麥除莖基部和葉鞘變褐外,根系變為黃褐色或黑褐色。
二、癥狀分析
(一)小麥土傳黃花葉病為害所致
小麥土傳黃花葉病一般在年前氣溫較低時不顯癥,但年后隨著氣溫升高,當溫度為10~25℃時開始顯癥。小麥植株從心葉開始,出現扭曲與突起點,突起點漸變黃,逐步成條斑,然后多個條斑聯合形成條形斑塊或斑紋,以致整個葉片呈花葉狀,花葉從心葉向外蔓延。氣溫高于25℃時,病毒進入休眠狀態,癥狀逐漸消失。隨著土地耕作,小麥黃花葉病呈蔓延趨勢,逐年擴大面積。小麥受到黃花葉病毒為害后,分蘗減少,根系不發達,給產量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
(二)整地質量差所致
根據對種植戶的走訪和所發生葉尖干枯麥田的實地考察,了解到大部分癥狀麥田是旋耕整地造成的。旋耕深淺不一致,旋耕后耙地不細不實,造成土地懸虛,加上播種后沒有進行及時鎮壓,春節后人走進麥田還能顯現很深的腳印,導致小麥苗期出現土壤跑風漏風的現象。再加上2023年冬前天氣溫度“斷崖式升溫降溫”,造成小麥抗寒抗逆能力減弱,小麥易受凍,根系不旺,分蘗力不強,出現葉尖枯死的現象。
(三)小麥病蟲為害所致
經農技人員分析,2023年冬和2024年春均出現了大范圍的雨雪天氣,雖然在較大程度上緩解了麥田的旱情,但由于連降雨雪,麥田濕度較大,給小麥田病菌滋生繁殖創造了良好的濕度條件。一旦溫度回升,病菌就會大量繁殖蔓延,造成小麥病害大面積暴發。小麥莖基部葉鞘有云紋狀或梭狀淡黃色至褐色斑塊的是小麥紋枯病病菌為害所致,小麥莖基部葉鞘有條形淡黃色至褐色斑塊或斑紋的是小麥莖基腐病病菌為害所致,小麥除莖基部和葉鞘變黃褐色外,根部變為黃褐色的是小麥根腐病病菌為害所致,根部變為黑褐色的是小麥全蝕病病菌為害所致。
三、防控對策
(一)科學整地
1.秸稈還田。上茬作物收獲后進行秸稈粉碎還田,做到粉碎長度不超過3 cm,粉碎后拋撒均勻,撒入秸稈腐熟劑和基肥,深耕在30 cm以上,把粉碎的秸稈埋于土壤下層。
2.土壤改良。整地時增施聚谷氨酸生物有機肥和生物土壤改良劑,可提高土壤透氣性,促進小麥健壯發育;增加土壤有益菌和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病菌基數,減輕病害發生程度;增強土壤親水和作物保水能力,提升作物抗旱能力;解除土壤中的毒素,提升作物免疫能力;調節土壤酸堿度,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激活土壤中被固定的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
(二)病害防控
對于小麥黃花葉病易發生的麥田,一是要選用抗病品種,如周麥24、周麥30、周麥32、存麥1號、存麥5號、存麥11、存麥12、平安11、鄭麥132、鄭麥136、濟麥22、周群6號、周群19號等;二是對已顯癥麥田施用殼寡糖750 g·hm-2、鋅肥300 g·hm-2,兌水450 kg·hm-2進行均勻噴霧。
對紋枯病、莖基腐病和根腐病發生麥田,一是整地時通過土壤生態改良,降低土壤中病菌基數;二是播種時進行生物和化學藥劑混配拌種,每100 kg種子用600 mL多粘類芽孢桿菌和300 mL丙硫菌唑進行拌種;三是施用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600~900 mL·hm-2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 g·hm-2、生物制劑重茬劑1500~2250 mL·hm-2,兌水450 kg·hm-2進行均勻噴霧,隔7~10天再噴施1次。
對于小麥全蝕病發生麥田,小麥播種時用12.5%硅噻菌胺(全蝕凈)300 mL·hm-2進行拌種防治。
作者簡介:杜紅葉(1978— ),女,河南商水人,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程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