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大豆單產提升行動,提振大豆產能,已成為國家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支持東北、黃淮海地區開展糧豆輪作,穩步開發利用鹽堿地種植大豆。提升我國大豆產能。在穩定大豆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必須通過推廣應用高效品種及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技術,提升大豆單產。
一、大豆豐產的限制性因素
(一)耕作制度不合理
小麥、大豆長期連作及旋耕整地的習慣,致使耕層每年都要承受5~7次機械碾壓,造成耕作層淺薄,降低了耕層的蓄水保肥能力,犁底層嚴重板結,既阻斷了水分和養分的上下滲透,增加了旱澇災害的風險,又阻礙了植物根系的下扎,影響了大豆根系的生長發育和養分吸收。多年多點調查表明,大豆的主根有53%在土表下約10 cm處分叉或彎曲,增加了倒伏的風險。
(二)播種技術不過關
土壤硬度大,土壤濕度低。因為大豆多是貼茬播種,田間存在厚厚的麥秸、麥茬等,難以處理。個別地塊不適宜專用播種機械,而人工播種方法落后,致使大豆缺苗斷壟嚴重,出苗質量差。
(三)田間管理粗放
大豆生長期間田間管理粗放,甚至缺墑,造成缺苗斷壟、苗小苗弱、花少莢少、落花落莢、籽粒偏小、產量不高。除草不及時,雜草與大豆掙營養,致使大豆苗小苗弱。病蟲害防治不及時,導致病蟲害發生偏重。再加上廣大農民防病蟲意識淡薄,不能針對病蟲害發生的時期、數量等進行適時防治,造成后期大豆的減產。此外,大豆播種時間過晚,收獲時大豆底莢低、收割機機型選用不當,收割技術不過關及收獲時機不當等,造成大豆炸莢、倒伏,損失率高,影響大豆產量。
二、提高大豆產量的有效措施
(一)糧豆輪作
糧豆輪作具有培肥地力、調節茬口、防治病蟲害、減少化肥農藥投入、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多種經營、提高種植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可實現持續增產增收的目標。
(二)深耕深松
播種前整地深耕,打破犁地層是蓄水保墑的有效手段,可有效降低土壤硬度,減少地下蟲害。耕層深厚可使大豆根系發達,充分利用深層水肥,提升抗災(旱、澇、高溫、大風)能力,促生根瘤,提升固氮能力。
(三)選用良種
選用優良品種是大豆高產的基礎。在農業生產中,選擇適宜的優良品種是提高產量的重要條件之一。近年,一些大豆優良品種屢創高產典型,這些成功的案例,充分展現了優良品種在大豆增產中的重要作用。優良的大豆品種特性應具備產量高、品質優、播種期幅度寬、穩產性好、抗倒伏能力、抗病性強、抗炸莢強、落黃性好、底莢高適中、適宜機械化收獲等優點。如,大豆高產新品種——鄆豆1號(國審豆20210055),由山東華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培育,主要特點有:一是產量高。2022年產量為5 380.5 kg·hm-2,2023年產量為5 545.5 kg·hm-2,2024年產量為5 263.5 kg·hm-2,連續3年創高產紀錄。2024年,鄆豆1號在襄城縣參加高產示范方,平均產量突破4500 kg·hm-2。二是粒大、價格高。百粒質量為27.6 g,與普通大豆相比每公斤市場價高0.2元錢。三是綜合抗性好,抗病抗倒,不炸莢。四是株型好、收斂、分枝1~2個,適宜密植,適宜播種量67.5~75 kg·hm-2。五是品質高,屬于高蛋白品種,粗脂肪含量達19.76%。六是早熟,生育期99天左右。
三、栽培管理是大豆高產的關鍵
(一)合理密植,適時播種
大豆合理密植、均勻播種是形成高產群體的重要環節。播種時要選用高性能的種肥一體播種機,在適宜的墑情條件下合理種植密度一般為22.5萬株·hm-2。河南省的大豆適宜播種期一般為6月15—25日。
(二)“三水三肥”
結合地力酌情澆好“三水”,即播種期澆水,開花結莢期澆水,鼓粒期澆水,防止干旱影響大豆生長。精準施好“三肥”,即整地時施底肥,花莢期追肥,鼓粒期葉面噴肥。
(三)有效預防病蟲害
種衣劑拌種,能有效提高品種的抗病性,促使進大豆壯苗,降低苗期根腐病、地下害蟲的發生概率,減少幼苗死亡率,提高品種的產量。
大豆苗期易發生根腐病、立枯病、白絹病、猝倒病、擬莖點種腐病和炭疽病等。生長中后期多以根腐病、紅冠腐病為主。
近年,大豆癥青病害在黃淮海大豆主產區大面積暴發流行,導致大豆嚴重減產,重發區甚至絕收。感病大豆在正常成熟時植株仍然持青不能收獲,并且豆莢空癟或者籽粒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初步明確大豆癥青現象發生的內在原因是籽粒發育停滯、導致源、庫關系失衡。直接誘因為刺吸類害蟲為害,刺吸類害蟲是造成大豆籽粒幼胚死亡,導致“莢而不實”的“罪魁禍首”。鄭紹輝及日本佐賀大學教授研究證明大豆癥青是由點蜂緣蝽造成的。防治點蜂緣蝽可以有效防止大豆癥青現象的發生。在大豆植株現蕾期、開花期和初莢期,可施用25%噻蟲嗪60~120 g·hm-2,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775 g·hm-2,間隔7~10天再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可減輕點蜂緣蝽為害。
作者簡介:李衛華(1978— ),女,河南襄城人,大專,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程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