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青青,誰人不愛。這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綠色,自然也被漢字記錄下來。古代漢字當中,有很多字描繪了草的形象,比如下面這幾種:
第一種字形像一株根、莖、葉齊全的草木的樣子;第二種字形像并列的兩棵草;第三種字形則像三株剛剛從土里鉆出來的小草的樣子。那么,它們分別是什么字呢?
第一種字形是“屮”,用一棵完整的草木的形象來表示跟今天草木的“草”相同的意思,讀成cǎo。《荀子·富國》:“辟之若屮木,枝葉必類本。”這就像草木一樣,枝葉必定和根的種類相稱。《漢書·晁錯傳》:“屮茅臣無識知。”不是做官之人,沒什么見識。“屮茅臣”即“草茅之臣”,比喻在野無權的人。“屮”還表示“草木初生”的意思,讀成chè。
第二種字形是“艸”,用并排的兩棵草來表示野草叢生的含義,讀成cǎo,最初是指草本植物。《說文解字·艸部》:“艸,百卉也。”《廣韻·晧韻》:“草,《說文》作艸,百卉也。經典相承作草。”隸書和繁體楷書基本保留了原來的字形特征,后來簡化成“艸”。今天,它已經不能再作為獨立的漢字使用,而是作為組成與草木有關的其他漢字的偏旁,比如“芒、花、茂、
落”等。
那么,今天這種字形的“草”又是怎么來的呢?實際上,
這個字很久以前就出現了,只不過,它最初并非表示草的意思。字形上面的“艸”表示字的意思跟草木有關,下面的“早”表示字的讀音與之接近。它最初是指櫟(lì)樹或柞(zuò)樹的果實,也就是皂斗。不過,它的這種意思后來不再使用,由“皁(zào)”或“皂”來表示,而“草”則主要表示草本植物等意思了。
歸納而言,從“屮”到“艸”,再到“草”,這三個字是前后繼承的關系,先后都能表示草本植物的意思。
“草”最初是一種較為寬泛的概念,也涵蓋現在的農作物。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也包括麥、稻、谷子、高粱等可供充饑的農作物,也就是后來的五谷。
沒開墾的土地大都雜草叢生,于是,“草”就有了“未開墾的土地”的意思。《韓非子·顯學》:“耕田墾草以厚民產也”,耕田開荒來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墾草”是開墾荒地的意思。商鞅變法實施的第一項法令叫《墾草令》,旨在刺激農業生產,鼓勵老百姓積極參與耕作,從而提升國家生產力。
野草生長的地方,也就是山野、民間。李白《梁甫吟》:“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你看那高陽嗜酒的儒生酈食其發跡于草莽之中,向隆準公劉邦長揖自薦。“草”指民間。杜甫《送從弟亞赴安西判官》:“令弟草中來,蒼然請論事。”這也就幫助我們理解所謂“草根階層”“草根英雄”等說法是如何來的。
由于野草生長速度快,并且雜亂無章,于是,“草”后來就有了“快速、粗糙、草率”等含義。《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旁邊的人認為孟嘗君看不起馮諼,就讓他吃粗劣的飯菜。杜甫《送長孫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聞君適萬里,取別何草草。”聽說你要遠行千里,怎么告別得如此倉
促呢。
那么,“草書”的“草”跟草的意思之間有什么聯系呢?是因為草書的結構、筆畫如野草般奔放不羈嗎?還是說,草書就是寫得很草率的字?甚至,像有些人所說的,草書是因字跡潦草而得名?的確,持這幾種意見的都大有人在。不過,主流看法是:因為“草”隱含“簡省、不精細”等意思,所以,這種筆畫簡省、書寫速度快的書寫形式就被稱為“草書”了。
既然一棵草、兩棵草都是“草”,那么,像三棵草的第三種字形又表示什么字呢?它是花卉的“卉”。古人造字,常常將三個相同的形象疊加在一起表示“眾多”的含義,比如“森”“眾”等,“卉”字的構造顯然也符合這一規律。“卉”最初表示各種草的總稱。《詩經·小雅·出車》:“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大意是,春天來了,白晝漸漸變長,草木蓬勃生長。
歷經幾千年,“卉”的基本意思沒有改變,仍然統稱各種草,特別是那些可供觀賞的草,用在“花卉、奇花異卉”等詞語中。
不過,需要留意的是,在古代詩文當中,“卉”有時候也指花。北宋梅堯臣《寄題周源員外衢州萃賢亭》:“卉萼人未識。”“卉萼”是“花萼”的意思。北宋王禹偁《桂陽羅君游太湖洞庭詩序》中有“奇卉怪草”的說法。如果把這兩處的“卉”理解成草的意思,就很難解釋了。
最后,問題來了:有沒有由四棵草的形象組成的字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字在篆文中寫成,后來演變為“茻”,讀
成mǎng,意思是“叢生的草、草叢”。后來,同樣的意思主要用“莽”來表示。“草莽”一詞,原本是指叢生的雜草,后來又表示偏僻的鄉間等意思。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顏淵》)
譯文 您治理政事,為什么要用殺戮的辦法呢?您愿意行善,人民也就從善。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必定隨風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