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完整性、先進性和安全性三個維度分析我國產業體系韌性和安全水平的現狀和問題,提出“十五五”期間鞏固提升我國產業體系韌性和安全水平的戰略舉措,指出不僅要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產業鏈協同、鞏固產業體系的完整性,更要通過加大研發力度,構建高效創新體系、聚焦前沿科技領域、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構建多元化供應鏈體系并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是我們應對外部風險、確保產業體系自主可控的堅實保障。
[關鍵詞] 產業體系,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韌性,“十五五”
[中圖分類號] F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211(2025)01-0001-7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鞏固提升產業體系韌性和安全水平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制造業規模已居全球首位,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產業體系仍存在諸多不足和挑戰。為了推動我國在未來的發展,能夠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在“十五五”期間,應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戰略舉措,以鞏固提升產業體系的韌性和安全水平。
一、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三個維度: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是國家經濟競爭力的核心支柱,其完整性、先進性和安全性是衡量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
完整性,是經濟穩定運行與國家經濟韌性的基石。它要求產業門類齊全,覆蓋從原材料到終端產品的完整鏈條,確保各環節緊密相連、協同高效。這不僅體現在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更在于構建起強健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網絡,能夠靈活應對市場波動與外部沖擊。然而,我國部分高端制造和核心零部件領域仍存在顯著短板,某些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存在斷點與脆弱性,產業配套能力不均衡,尤其是高端制造配套不足,這些問題制約了產業體系的完整性。
先進性,是引領產業升級與國際競爭的關鍵。它體現在技術創新能力的持續增強上,要求產業體系緊跟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步伐,不斷推動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與應用。同時,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與數字化轉型的加速推進,也是先進性的重要體現。不過,我國技術創新能力尚顯不足,原始創新缺乏,產業結構不優,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緩慢,數字化轉型進程不一,中小企業難以突破發展瓶頸,這些問題均制約了產業體系的先進性。
安全性,是國家經濟命脈與產業安全的保障。它強調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及資源能源的安全保障。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保障產業體系的安全性尤為重要。然而,我國一些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加劇,資源能源對外依賴度高,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風險凸顯,在國際標準和規則制定中話語權不足,這些問題均對產業體系的安全性構成了威脅。
在“十四五”期間,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完整性、先進性和安全性方面雖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與不足。在“十五五”期間,需進一步深化改革,強化創新驅動,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以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二、增強產業體系完整性,奠定經濟發展堅實基礎
我國產業體系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構建起門類齊全、結構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為全球制造業的繁榮作出了顯著貢獻。然而,進入“十四五”時期,隨著國際產業格局的深度調整和技術革命的加速推進,我國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制約經濟安全、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因素。
高端制造和核心零部件領域的短板比較突出。這一領域技術門檻高、研發投入大,是產業升級和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的核心所在。我國在此領域的自給率較低,高度依賴進口。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我國在芯片設計、制造和封裝測試方面雖取得很大進展,但在高端芯片,尤其是先進制程芯片方面,大量依賴進口。2023年,我國進口芯片金額高達3494億美元,自給率不足30%。這種高度依賴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和不確定性,還使我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處于被動地位。航空發動機領域也面臨類似困境——關鍵部件如渦輪葉片、燃燒室等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自給率不足50%。這嚴重制約了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
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存在斷點與脆弱性。在新興產業領域,如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鏈,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但關鍵環節仍存在斷點,影響了整體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電池材料如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如NCM811、NCA等)、硅基負極材料等關鍵材料依賴進口,供應穩定性和價格波動性直接影響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這些關鍵材料的進口依存度較高,一旦供應鏈出現問題,將對整個產業造成重大沖擊。生物醫藥領域也面臨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國產化不足的挑戰,特別是高端CT、MRI等核心醫療器械的進口依賴度超過70%。這不僅顯著增加了醫療成本,還嚴重削弱了國內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產業配套能力不均衡,高端制造配套不足。高端制造所需的精密零部件、高端裝備及先進材料等,高度依賴國外進口,導致我國在產業配套上難以滿足需求,且質量與性能存在差距。以高端數控機床產業為例,我國高端數控機床國內市場占有率不足10%。更為關鍵的是,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嚴重,其中精密軸承、高精度導軌等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率更低。同時,高檔數控系統自給率也不足10%,約90%依賴進口,其中從日本進口占比約1/3。這種依賴限制了我國高端數控機床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速度,影響了我國在全球機床產業鏈中的競爭地位。
為此,我們應該采取一系列的戰略舉措,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確保產業門類齊全,強化產業鏈協同,促進深度融合,壯大新興產業,拓展未來發展空間。
(一)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確保門類齊全。在“十五五”期間,我國應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確保產業門類齊全,覆蓋工業分類目錄所有分類。健全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的機制。鞏固提升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機械裝備、輕紡工業等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政策,引導資源向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同步推進。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信息、交通、能源等關鍵領域,提升配套服務能力,為產業體系的高效運轉提供堅實支撐。此外,還應注重區域協調發展,推動東中西部產業梯度轉移和協作,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勵東部地區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產能和技術,促進區域間產業協同發展。
(二)強化產業鏈協同,促進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緊密合作與協同,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與協調發展。鼓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通過并購重組、戰略聯盟等方式,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條。同時,利用數字化手段提升產業鏈協同效率,構建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產業鏈協同平臺,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優化和協同作業。此外,還應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通過服務化轉型、農業產業鏈延伸等方式,提升產業體系的整體效能和附加值。例如,可以推動制造業與金融、物流、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形成制造業服務化新業態新模式。
(三)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拓展未來發展空間。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特別重視制定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關注新興產業發展中的“潮涌現象”,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防止“內卷式”競爭,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研發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力度,推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同時,注重培養新興產業領軍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支持其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商業模式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競爭優勢。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對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和6G等未來產業領域和技術重點指導,在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六大方向上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產業發展先導區。此外,加強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和升級,實現向新興產業的轉型跨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建立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區,探索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
三、提升產業體系先進性,構筑國際競爭戰略高地
我國產業體系的構建在近年來雖取得了很大的發展與進步,但在先進性方面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挑戰。
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國取得了長足進步,研發投入持續增長,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然而,與全球領先的創新型國家相比,我國產業體系的技術創新能力仍顯不足,特別是在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高端裝備等領域,依然存在較大的依賴和差距。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為2.8%,雖然較上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3%以上的水平。其中基礎研究投入占比僅為6%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15%~20%的水平。譬如,近年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速,但在創新藥物研發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在我國每年批準上市的新藥中,創新藥物占比仍然較低。相比之下,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每年批準上市的新藥中,創新藥物占比高達80%以上。在抗腫瘤藥物領域,我國自主研發的創新藥物數量有限,多數仍依賴進口或仿制。投入結構不合理及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的情況嚴重制約了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使得我國在產業發展中處于被動地位。
在產業結構方面,傳統產業比重過高,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相對較低。這種產業結構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產業附加值不高。以制造業為例,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長期低于發達工業化國家水平,2023年僅為22%,美德日等國則普遍在30%以上。在能源產業領域,我國仍以煤炭等傳統能源為主,2024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費量僅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9.7%。這種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嚴重限制了我國產業體系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提升。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中小企業面臨諸如數字化基礎設施不完善、數字技術應用水平低、數字人才培養不足等問題,使得占我國企業總數90%以上的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步履維艱,約8成的中小企業仍然處于數字化轉型的初步探索階段。以零售業為例,許多中小企業仍采用傳統的銷售模式,缺乏線上銷售渠道和數字化管理能力,與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巨頭形成鮮明對比。同時,2023年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普及率也僅為30.6%。數字化轉型的滯后,不僅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潛力,也影響了我國產業體系整體數字化的轉型效果。
在創新生態系統方面,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機制尚不健全。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創新資源分散且利用效率低下,創新環境不夠完善。以產學研合作為例,我國產學研合作機制尚不健全,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低下,許多科研成果難以有效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同時,創新創業環境也不夠完善,創新創業者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如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不健全、融資渠道有限等。據統計,我國產學研合作項目中,科研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2021年),遠低于大部分工業化國家40%~70%的水平。這種創新生態系統的不完善,嚴重制約了我國產業體系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提升。
針對上述問題,在“十五五”期間應采取加大研發力度,構建高效創新體系,聚焦前沿科技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引領國際產業轉型升級新潮流,以提升我國產業體系的先進性。
(一)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構建高效創新體系。持續增加科研經費投入,確保關鍵領域研發強度保持國際領先水平。對于中國這樣的超大規模經濟體,巨額的研發經費投入在獲得成功后可以被巨大市場規模分攤,可以獲得技術的先進性和成本的經濟性俱佳的效果。就具體舉措而言,可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研發補貼、實施稅收減免等激勵措施,引導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大研發支出,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同時,優化科研資源配置,提高科研資金使用效率,加強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為產業技術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建立科研項目績效評價體系,對科研項目的進展和成果進行科學評估和管理。
(二)聚焦前沿科技領域,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方面的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針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物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力量進行聯合攻關,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機制。通過設立聯合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促進產學研用各方的緊密合作與協同創新。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薄弱領域和環節,加快攻關突破,以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同時,加強與國際科技界的交流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速技術迭代升級,確保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可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加強與國外知名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共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三)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引領產業升級潮流。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通過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等舉措,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運營成本和資源消耗。同時,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加強環保技術、清潔能源技術等方面的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綠色化轉型。通過推廣綠色生產方式、構建綠色供應鏈體系等措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建立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的示范企業及項目,推廣智能化和綠色化生產的技術和模式。
四、強化產業體系安全性,守護經濟平穩運行防線
我國產業體系在安全性方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和多維挑戰。這些挑戰一方面源于全球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可能沿著地緣政治裂痕逐漸碎片化,新技術產業生態可能出現歷史性分叉,各國在重構和調整產業鏈供應鏈布局時,安全性(不僅限于效率與利潤)已經成為重要的考慮因素。另一方面,與我國產業發展的內在結構、歷史沿革及未來戰略方向緊密相連。我國產業體系在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資源能源保障、數據安全與網絡安全等多個方面暴露出明顯的短板和弱項。
在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方面,我國諸多高端制造領域,自給率嚴重不足。這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華為因美國制裁無法獲取關鍵芯片,導致其手機業務一度受到嚴重影響,市場份額大幅下滑。再如,高端數控機床中的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等高端設備大量依賴國外品牌,這不僅增加了制造成本,也限制了我國制造業的升級換代。
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同樣面臨嚴峻考驗。美國對我國一些高科技企業實施制裁,導致部分產業鏈斷裂。另外,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對進口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依賴度也較高。同時,我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能力較弱,缺乏有效的產業鏈管理機制和應急響應機制。中興通訊因遭受美國制裁和重罰,業務受到嚴重沖擊,暴露出在關鍵技術和產業鏈控制方面的薄弱環節。
在資源能源方面,我國對外依賴度仍然比較高,能源安全面臨嚴峻挑戰。石油和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分別超過70%和40%。稀有金屬、礦產資源等戰略資源的對外依賴度也較高。部分高純度稀有金屬如銦等的對外依賴度仍居高不下,這些金屬在高科技產業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應用。能源結構不合理,過度依賴化石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對我國經濟特別是能源密集型產業造成較大影響。
在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方面,風險也日益凸顯。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我國在數據保護和網絡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備,有效的監管和執法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企業和機構的數據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較弱,容易受到網絡攻擊和數據泄露的威脅。
為此,在“十五五”期間,我們應該構建多元化的供應鏈體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應急管理體系,以提高產業體系的安全性。
(一)構建多元化供應鏈體系,降低外部風險。鼓勵企業建立多元化供應商體系,拓展供應渠道,降低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程度。通過加強與國際先進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引入全球優質資源,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注重培養本土供應商,提升產業鏈整體配套能力,形成內外聯動的供應鏈網絡。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建立供應鏈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對供應鏈風險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
(二)系統布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確保自主可控能力。對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進行重點布局和掌控,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一體化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迭代應用、生態培育。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相結合的方式,突破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瓶頸制約。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建設,提升產業鏈整體配套水平,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扎實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深入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一體化部署、全鏈條謀劃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工業母機、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鏈技術攻關和成果應用,加快解決“卡脖子”問題。加強與國際先進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
(三)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突發事件效能。建立健全產業鏈供應鏈應急管理機制,制定應急預案和處置流程,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響應、有效處置。加強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建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提高風險識別和應對能力。通過構建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建立風險信息共享平臺等方式,實現對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的實時監測和預警。同時,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和產能備份建設,確保重要產業鏈自主可控,在極端條件下能夠迅速恢復產業鏈供應鏈的正常運行,保證國內經濟循環暢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建立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和產能備份機制,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此外,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風險挑戰,通過參與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合作機制、加強與國際組織的溝通協調等方式,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展望“十五五”時期,我們一方面需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產業鏈間的協同合作,夯實產業體系完整性的基礎;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突破核心關鍵技術,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構建多元化的供應鏈體系,并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這將成為我們抵御外部風險、確保產業自主可控的堅強后盾。這些舉措旨在為破解當前產業面臨的難題、引領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提供有力參考,力求鞏固提升產業體系的韌性與安全水平,筑牢經濟發展基礎,增強國際競爭力,守護經濟平穩運行防線,最終建成一個完整、先進、安全、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Strategic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Level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during the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Gan Chunhu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the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level of China's industrial system from three dimensions: completeness, advancement, and security. It proposes strategic measures to consolidate and enhance the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of China's industrial system during the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paper emphasizes that it is essential not only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rengthen industrial chain collaboration, and consolidate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but also to increa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build an efficient innovation system, focus on cutting-edge technological fields, and break through key technological bottlenecks to promote the intelligent and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Additionally, constructing a diversified supply chai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advancement of key core technologies are crucial measures to address external risks and ensure the independent controllability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Key Words: Industrial system, completeness, advancement, security, resilience, \"15th Five-Year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