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分析、目標、實踐、評價和進步”的5A教學模式配合動態性反饋在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護理帶教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且需要進一步進行針對性培訓的手術室護士98例,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隨機分配至常規組與5A組,每組各49例,常規組實施傳統規培教學,5A組實施5A教學模式聯合動態性反饋教學。比較兩組考評成績、批判性思維、自我學習能力、醫護溝通能力和崗位勝任力。結果:教學后,兩組考評成績、批判性思維能力測量表評分、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量表評分、醫護康多學科團隊信息傳遞與溝通評價量表評分和手術室專科護士勝任力問卷評分均較教學前顯著提高(Plt;0.05),且5A組高于常規組(Plt;0.05)。結論:基于“分析、目標、實踐、評價和進步”的5A教學模式聯合動態性反饋用于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護理帶教,可提升學員專業水平與綜合能力,教學效果良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機器人輔助手術;護理帶教;5A教學模式;動態性反饋;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42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7721(2025)03-0481-06
Application of 5A teaching model combine with dynamic feedback in the training of nurses for Da Vinci robotic surgery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the“Analysis, Aim, Accomplishment, Assessment, and Advancement”(5A) teaching model combined with dynamic feedback in the clinical training of nurses for Da Vinci robotic surgery. Methods: 98 operating room nurses with over 3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requiring targeted training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ventional group (n=49) and the 5A group (n=49),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standardized training, while the 5Agroup received 5A teaching model combined with dynamic feedback. Assessment outcomes, critical think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ability, healthcare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job competenc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aining the two groups of nurses were all gain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assessment scores,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 scores,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scale scores, interdisciplinary team communication assessment scale scores, and operating room specialist nurse competency questionnaire score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aining (Plt;0.05). Notably, the 5A group showed superior outcomes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lt;0.05). Conclusion: The 5A teaching model combined with dynamic feedback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mprehensive competencies of nurses in Da Vinci robotic surgical nursing education, which has a satisfactory educational outcomes and can be clinically promoted.
Key words Robot-assisted Surgery; Nursing Education; 5A Teaching Model; Dynamic Feedback; Teaching Effect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是一種高級機器人醫療設備,由手術臺、機械臂、控制臺和圖像處理系統組成,可以通過高清晰度三維攝像頭和精密的機械臂進行精確、微創的作業[1]。該技術改變了傳統手術方法與護理配合模式,為手術室護理管理帶來了新挑戰。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護理要求護士需配合進行術前安裝、術中調試監測、術后清潔拆卸等工作[2-3],對手術室護士的專業水平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對資深手術室護士進行培訓教學可進一步提升其專業水平和工作效率,也可保證手術質量,而護理工作的改變也為帶教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4]。5A教學模式集分析(Analysis)、目標(Aim)、實踐(Accomplishment)、評價(Appraise)和進步(Advance)為一體,通過系統性分析、設立明確的目標、實踐操作、及時評價和不斷進步的周期循環過程,可全面提升學員的基礎技能[5]。教學是師生信息交流的過程,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進行判斷的反饋機制,可與教學相互約束并共同進步;動態性反饋是一種用于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以此為依據調整教學內容的評估方法,其動態性與教學中的批判性思維相關,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促使教與學相互進步[6]。本研究旨在評價5A教學模式配合動態性反饋在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護理帶教中的應用效果,為提升手術室護士圍手術期護理水平提供一定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且需要進一步接受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培訓的98例手術室護士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執業證書;②手術室工作3年以上;③熟悉手術室工作、操作配合流程和圍手術期護理操作;④未接觸過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排除標準:①手術室工作中發生過重大醫療事故者;②同期參與其他培訓者;③近期存在定期考核不合格情況者。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隨機分配至常規組與5A組,每組各49例。兩組護士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 常規組實施傳統規培教學。從基礎理論、視頻教學、操作參觀3個方面進行,課前帶教老師進行教案準備,查閱臨床資料,制定教學大綱,共分為3個階段。①基礎理論講解,通過PPT圖片、視頻等形式,由帶教老師主講,進行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項的理論學習,包括機器人系統的組成、組裝流程、工作狀態、基本操作技巧、機器人手術安全操作規范和風險管理措施、手術室環境要求、手術器械的安全使用、術中可能出現并發癥及處理方法等,并設置相應討論內容。②前往臨床技能培訓中心,通過觀看手術錄像,提前熟悉機器人手術系統基本結構和操作原理,包括手術臺、手術臂、控制臺、圖像傳輸系統等;掌握機器人手術器械的名稱、功能、使用方法,包括鏡頭、夾取器、剪刀、吻合器等,以及如何正確地握持和操作器械;觀摩機器人操作平臺,包括準備手術器械、定位手術器械、操作機器人機械臂、調整器械角度和位置等,并利用模擬器開展訓練。③帶教老師安排動物實驗,練習與主刀醫生配合,根據醫生的指示及時調整手術器械的位置和角度,協助完成手術操作,進行術中手術器械故障、患者意外情況等應急處理措施,以及清潔手術器械、更換器械耗材、維護機器人手術系統的正常運轉等術后護理工作,完成后進行考核。
5A組實施基于“分析、目標、實踐、評價和進步”的5A教學模式配合動態性反饋教學,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同常規組。①5A教學模式。分析(Analysis):每開始一階段教學前,對學員相應階段的理論與實踐能力進行考核,以便針對性設定教學重點。目標(Aim):明確學員當前理論與實踐操作不足之處,針對每階段學員的學習基礎,制定分層、模塊教學內容與階段性預期目標,靈活調整課時分配情況,保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并可實現個性化教學。實踐(Accomplishment):依據課時目標與學員實際不足之處,對不同學員開展一對一精準教學,演示正確操作,并指導學員按照演示方法操作,指出錯誤之處,強化多次練習。評價(Appraise):每結束1課時教學,按照考核標準對學員進行隨堂測驗,依據成績細化評估每位學員的學習狀況,建立動態性反饋機制評價學員學習進度與完成情況,每課時結束后通過教學微信或QQ群等線上交流平臺進行在線考試,由帶教老師設置題目與線上解答,內容為本課時相關知識,并收集學員相關問題與建議;線下反饋主要體現于現場觀摩與操作中,每周組織1次測試,帶教老師進行評分,將測試結果反饋至每位學員,動態評估學員學習進度,未通過者繼續練習,以順接下一階段學習。進步(Advance):以每階段中的課時為單位,周期性進行能力分析、目標設定、實踐操作和反饋評估,直至完成每層模塊教學內容與預期目標,以提升手術室護士在達芬奇機器人輔助手術中的護理質量。②動態性反饋。各階段教學結束后均建立線上、線下雙反饋形式,線上反饋用于線上理論學習,每階段結束后發放問卷調查表,收集學員學習中的問題、意見、建議及教學效果評價,線上考核后可收集學員對階段性學習的看法及改進建議;線下反饋主要于課堂討論及現場觀摩操作結束后進行,可采用問卷、帶教老師提問等方式。
1.3觀察指標 ①考評成績:比較教學前后兩組理論成績和操作成績,理論成績由帶教老師設置,操作成績采用達芬奇機器人洗手護士考核表[7],包括套機械臂套、收放機械臂、機器人備物、不同科室器械、裝上機熟練度、手術配合熟練度、術后處置器械和術中機械臂等8項,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掌握程度越高。②批判性思維:于教學前后采用批判性思維能力測量表[8]進行評估,包括7個維度,1分表示“非常贊同”,6分表示“非常不贊同”,總分為70~420分,分值越高表示正性批判性思維越強。③自我學習能力:于教學前后采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量表[9]進行評估,包括6個維度,1分表示“完全不這樣”,5分表示“完全是這樣”,總分為55~330分,分值越高表示自我學習能力越強。④醫護溝通能力:于教學前后采用醫護康多學科團隊信息傳遞與溝通評價量表[10]進行評估,包括3個維度,1分表示“從不”,5分表示“總是”,總分為2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團隊信息傳遞與溝通水平越好。⑤崗位勝任力:于教學前后采用手術室專科護士勝任力問卷[11]進行評估,包括7個維度,1分表示“完全不具備”,5分表示“完全具備”,總分為53~265分,分值越高表示勝任力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例數(百分比)[n(%)]的形式,進行 χ2檢驗;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考評成績 教學前兩組理論成績與操作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教學后兩組理論成績與操作成績均顯著高于教學前,且5A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2批判性思維 教學前兩組批判性思維能力測量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教學后兩組批判性思維能力測量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得分均高于教學前,且5A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3自我學習能力 教學前護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量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教學后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量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得分均高于教學前,且5A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2.4醫護溝通能力 教學前兩組醫護康多學科團隊信息傳遞與溝通評價量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教學后兩組醫護康多學科團隊信息傳遞與溝通評價量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得分均高于教學前,且5A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5。
2.5崗位勝任力 教學前兩組手術室專科護士勝任力問卷各維度評分及總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教學后兩組手術室專科護士勝任力問卷各維度評分及總得分均高于教學前,且5A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6。
3 討論
機器人手術系統是集多項現代高科技手段于一體的綜合體,經過多年發展,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在外科領域中占據了重要地位[12],面對越來越復雜的手術環境和不斷升級的技術要求,當前已有針對不同科室醫生的科學培訓與帶教方法[13],然而對于與醫生密切配合的手術室護士相關教學培訓仍較為鮮見,而有效的帶教不僅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還能夠保障患者手術安全和術后康復效果。
本研究將基于“分析、目標、實踐、評價和進步”的5A教學模式結合動態性反饋的方式應用于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室護士帶教,結果顯示,5A組的理論考評成績與實際操作考核成績均高于傳統規培教學的常規組,表明5A教學模式結合動態性反饋可明顯提升護士學員的知識水平。本研究將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的學習分為理論與實際操作兩部分,并采用了相同的教學大綱進行帶教學習,常規組護士學員的考核成績卻不如5A組,推測原因是,傳統規培教學主要為填鴨式、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采用的是帶教老師主講授課,學生被動聽講吸收知識的教學模式,雖有安排課后討論,但教學未考慮不同護士學員的自身基礎與接受能力差異,因材施教不足,學員對重點難點內容掌握不充分,或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導致整體學習提升速率緩慢[14]。而基于“分析、目標、實踐、評價和進步”的5A教學模式將教學分層次、分模塊進行,并在每一學習階段開始時均進行初始能力測評,使帶教老師充分掌握每位學員的基礎能力與操作問題所在,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員重點關注,充分發揮5A教學模式的5大模塊效果,進行循環測評與強化教學,滿足了不同學員的真實需求,縮短了學習曲線,因而學員的整體成績提升較快[3]。
基于“分析、目標、實踐、評價和進步”的5A教學模式以學員為中心,結合本身的模式分層,帶教老師可個體化設計教學方案與預期目標,并根據每課時結束后的測試結果,調整不同學員的學習進度,因材施教,以科學規范的教學手法,糾正不同學員的學習問題,有針對性地強化其薄弱環節,還可避免部分學員在優勢環節消耗時間[15]。本研究在帶教培訓期間發現,學員即使通過了理論知識學習,在模擬操作過程中仍存在對機器人手術器械的名稱、功能和使用方法不清楚,或者模擬訓練數次后仍出現操作失誤及對主治醫生交代的操作不清楚導致操作錯誤等情況[1]。5A教學模式提供了一個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培訓框架,通過明確的階段劃分,確保了培訓內容的全面覆蓋,從理論到實踐均有系統性的指導,表現為以課時為單位,在教學開始階段,以分層的不同模塊形式。進行達芬奇機器人系統名稱與操作方法理論知識學習,通過觀摩真實的手術視頻,使學員對與醫生的配合方法以及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依據每課時設定的教學目標,幫助學員明確溝通技巧和溝通方式,更有針對性地學習,并通過在實踐階段模擬與團隊成員和患者的配合與溝通,提高臨床溝通的能力[16];在“目標”階段,培訓內容可以根據每位護士的具體需求和能力進行個性化設定,確保每位學員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和水平上學習和進步;5A教學模式強調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使學員能夠在實際操作中驗證和應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和實踐能力;通過“評價”階段的持續性評估,能夠及時發現學員的不足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改進,確保學習效果的持續提升,系統化地跟蹤學員的學習和進步情況,幫助學員明確自己的成長路徑和未來的學習目標,增強學習動力和信心,實現“進步”的最終目的[5]。
動態反饋建立的線上、線下雙反饋模式,能夠在學員操作過程中實時提供反饋,可把握學員每課時的學習情況,通過建立良性循環學習方式,學員能夠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及時進行改進,避免了學習的盲目性,通過接受反饋和指導,提升了學員的正性批判思維能力,優化學習效果,同時根據學員的具體操作情況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幫助學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操作技巧[17]。通過動態反饋,學員與帶教護士之間的互動性增強,有助于學員在實際操作中獲得更多的指導和幫助[18]。5A教學模式的系統性和結構性與動態反饋結合,教學階段內依據課后測評結果調整教學方案,可促使護士學員及時回顧學習過程,對學習不足之處進行及時調整,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信息流動,全面提升學員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通過個性化目標設定,對學員重復能力分析、改進目標、學習實踐和反思評價過程,可以提高學員的參與感和積極性,確保學員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優化學習策略,最大化學習效果,從而增強其在工作中的勝任力[19]。本研究結果顯示,5A組批判性思維、自我學習能力、醫護溝通能力、崗位勝任力均優于常規組,與上述結論相符。
綜上所述,基于“分析、目標、實踐、評價和進步”的5A教學模式結合動態性反饋用于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護理帶教,可提升學員成績與正性批判性思維,推動自主學習、臨床溝通能力和崗位勝任力提升,值得推廣。然而該教學模式仍存在一定不足,5A教學結合動態反饋的實施過程較為復雜,要求帶教老師具備較高的教學能力和臨床經驗,同時也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持,對時間、人力、設備等資源的需求較高;此外,盡管5A教學模式強調個性化目標設定和動態反饋,但在實際操作中,如何有效地處理學員之間的個體差異仍然是一個挑戰,未來需在不斷應用中加以改進。
參考文獻
[1] Lee I A, Kim J K, Kim K, et al. Robotic adrenalectomy using the Da Vinci SP robotic system: Technical feasibility comparison with single-port access using the Da Vinci multi-arm robotic system[J]. Ann Surg Oncol, 2022, 29(5): 3085-3092.
[2] Silveira Thomas Porto C, Catal 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opinions, experiences and individual innovativeness characteristics of operating room nurses on robotic surgery[J]. J Adv Nurs, 2021, 77(12): 4755-4767.
[3] Fiacchini G, Vianini M, Dallan I, et al. Is the Da Vinci Xi system a real improvement for oncologic 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Robot Surg, 2021, 15(1): 1-12.
[4] 王鶯, 孟迪, 孫新星, 等.胸壁外敷護理干預在達芬奇機器人肺癌手術后的應用效果[J].中國肺癌雜志, 2020, 23(6): 487-491.
[5] 陳志達, 李美淑, 衛勃, 等. 5A教學模式用于腹腔鏡基礎操作技能教學培訓的效果評價[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21, 24(8): 711-717.
[6] Keiler L S, Diotti R, Hudon K, et al. The role of feedback in teacher mentoring: how coaches, peers, and students affect teacher change[J]. Mentoring amp; Tutoring: Partnership in Learning, 2020, 28(2): 126-155.
[7] 陸彤, 李雪云.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護理配合考核表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20, 17(10): 117-119.
[8] 唐文, 劉金波.批判性思維傾向問卷在醫學生中的初步測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8, 22(6): 437-438.
[9] 余少敏, 周春春.臨床護理實習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與學業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22, (6): 31-32. DOI: 10.3969/j.issn.1002-1701.2022.06.013.
[10] 宋俐, 肖樹芹, 劉聰聰, 等.醫護康多學科團隊信息傳遞與溝通評價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21, 27(33): 4519-4525.
[11] 侯利環, 練會招, 陳偉菊, 等.手術室專科護士勝任力自評問卷的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 2016, 31(5): 432-435.
[12] LEI K Y, XIE W J, FU S Q, et al. A comparison of the Da Vinci Xi vs. Da Vinci Si surgical systems for radical prostatectomy[J]. BMC Surg, 2021, 21(1): 409.
[13] Malpani A, Vedula S S, Lin H C, et al. Effect of real-time virtual reality-based teaching cues on learning needle passing for 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Int J Comput Assist Radiol Surg, 2020, 15(7): 1187-1194.
[14] 劉長路, 田海萍, 聶慧娟.3D打印技術結合5A教學模式在骨科手術技能培訓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研究與效果評價[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 2022, 44(S01): 22-24.
[15] 沈小芬, 石澤亞, 周毅峰, 等.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護士基于清單管理的培訓[J].護理學雜志, 2022, 37(8): 34-36.
[16] 張楠, 馬麗, 劉光英, 等.縮短達芬奇機器人接臺手術術前準備時間的PDCA實踐[J].護理學報, 2023, 30(9): 25-29.
[17] 王微, 傅栩.動態式反饋聯合階段性目標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23, (3): 136-137. DOI: 10.3969/j.issn.1002-1701.2023.03.064.
[18] Song C, Shin S Y, Shin K S. Implementing the dynamic feedback-driven learning optimization framework: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to personalize educational pathways[J]. Applied Sciences, 2024, 14(2): 916.
[19] Glover T A, Reddy L A, Crouse K. Instructional coaching actions that predict teacher classroom practic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 J Sch Psychol, 2023, 96: 1-11. DOI: 10.1016/j.jsp.2022.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