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體育活動中,教師通過有效地運用中小型運動器械,能更好地激發幼兒的體育鍛煉興趣,提高其體能鍛煉效率。本文根據中小型運動器械在幼兒體育活動運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拓展器械用法培訓、關注核心選擇適宜器械、合理規劃并高效使用器械、以幼兒為本自主使用器械等策略,以此提升中小型運動器械在幼兒體能鍛煉中的實效。
幼兒時期是個體身體素質發展和基本動作技能學習的關鍵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由此可見,體育教育是學前教育階段的奠基之石、重中之重。體育教育不僅有助于增強幼兒的體質,還有助于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對其終身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當下,幼兒園日常開展的體育教育模式通常包括早操、體育活動、戶外運動等。其中,體育活動是一種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需求,集中開展的教學活動。它通常具有明確的教育目標、活動內容,可以通過多元的運動形式,系統地提高幼兒的基本運動技能、身體素質。受幼兒年齡特點的影響,在開展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投放顏色鮮艷、形態各異的運動器械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體育鍛煉興趣,提高訓練效率。其中,中小型運動器械由于其輕便、靈巧、玩法多樣、便于收納等特征,更是被廣泛地運用于幼兒體育活動。但本文在課題調研過程中發現,雖然大部分教師在開展幼兒體育活動時都使用到了中小型運動器械,但其對器械的運動價值認知具有局限性。因此,器械投放的目的性、使用的有效性存在較大的問題,進而導致幼兒體能鍛煉效果并不理想。
一、幼兒體育活動中運用中小型運動器械存在的問題
(一)器械用法單一,缺乏創新性
在實際開展幼兒體育活動時,一些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及自身教學經驗的限制,對中小型運動器械用法的開發往往缺乏創新。這就導致中小型運動器械的使用方式單一、趣味性不足。例如,在使用球類時,教師可能僅僅組織簡單的傳球或踢球活動,而沒有引導幼兒嘗試新的玩法,如設置障礙物穿越、不同的傳球方式(如頭頂傳球、腳背傳球)或舉辦創意球類比賽。還有一部分教師出于對幼兒安全的考慮,可能更傾向使用相對簡單的器械和傳統的玩法。例如,在平衡木上,教師只教幼兒簡單地走過去,而從不鼓勵他們嘗試變換動作或姿勢,如側身走、蹲著走或倒退走等。在這種情況下,幼兒長時間被限定在某種玩法內,容易對運動器械的使用產生厭倦,從而降低其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二)器械使用隨意,未聚焦核心
在開展幼兒體育活動時,由于幼兒體育活動需要面對全體幼兒且有相應的時間要求,因此活動目標往往更聚焦于幼兒某一運動技能或身體素質的提升。但一些教師在開展活動時,未能有效圍繞幼兒某一動作核心技能的發展來設計器械的使用,而是使幼兒自主探索器械,按意愿選擇玩法等。例如,在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不同高度的平衡木,其本意是讓幼兒通過平衡木的行走,提升平衡感和協調性。但在活動中,教師對幼兒器械的使用太過開放,導致有的幼兒將其當成了障礙物,爬過、繞過、跳過平衡木,玩起了“追趕”游戲。有的幼兒甚至將平衡木當作“隧道”玩起了鉆爬游戲。這樣的活動看似形式開放,幼兒參與度高,但這些活動之間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未能有效促進幼兒核心動作技能的發展。
(三)器械組合高控,缺乏自主性
在開展幼兒體育活動時,一些器械的組合擺放及運動場地的布置,往往都是由教師提前完成或是在活動中由教師獨立完成的。一方面,教師覺得幼兒年齡小、力氣弱,讓其進行器械的搬運,容易出現磕碰現象,出于安全考慮,教師就容易對器械的擺放進行“一手包辦”。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維持活動秩序,防止幼兒在搬運器械過程中出現混亂,教師基本在活動前就對器械擺放進行了嚴密的安排,幼兒在活動中只需要“聽指令”“按要求玩”就可以。但這一高控的方式,需要教師單獨完成活動中大量的器械搬運,費時費力;使幼兒只能按照教師預先設定好的器械擺放位置和使用方式進行活動,限制了其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四)器械重復使用率低,缺乏持久性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許多教師對運動器械用法開發單一,體育活動方案規劃缺乏系統性,在活動中,幼兒對運動器械的重復使用率低,從而無法保障幼兒運動的持續開展。在活動中經常看到,雖然活動前教師已備好了一定數量的運動器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運動器械的消耗,在活動的后半段,可使用的器械數量已無法滿足幼兒持續的運動需求。這就導致活動被迫中斷或教師重新收集器械、幼兒消極等待等現象發生。例如,在開展投擲活動中,教師提供紙球作為幼兒動作練習的器械,并以“闖關”的游戲形式開展。由于幼兒活動興趣高,投擲動作頻率快,紙球很快“消耗殆盡”。教師只能臨時將游戲中斷,草草收場。
二、運用中小型運動器械的有效策略
(一)加強培訓,拓展器械使用的多樣性
當前,大部分的幼兒教師并未接受過專業的體育課程培訓,其體育基礎理論知識和基礎技術動作教學能力不足。對于一些中小型運動器械的使用方法,教師局限于自身認知經驗。這就導致器械用法開發單一,因此轉變教師觀念,豐富其對中小型運動器械功能的認知,提升教師體育教學素養尤為關鍵。
1.利用“外援”,轉變教師觀念
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通過定期邀請體育器械領域的專家為教師進行講解、示范,幫助教師掌握最新的教學方法和器械使用技巧。條件不足的幼兒園也可以利用線上運動器械課程或視頻教程,組織教師進行學習,從而提升教師對中小型運動器械的用途和安全操作方法的認知。幼兒園還可以通過與其他學段專業的體育教師合作,加強教師對運動器械力學原理的理解并結合實際操作,增加教師對器械“一物多用”的實際經驗。
2.加強“內研”,提升教師素養
幼兒園內部可以針對中小型運動器械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開展系統化的教研活動,提升教師對運動器械的使用認知。幼兒園可以通過定期開展體育基礎理論書籍的共讀活動,提升教師體育教育理論水平;組織專門的運動器械研討活動,以實際案例分析、研討的形式,加強教師對運動器械用法的交流和反思;開展與中小型運動器械使用相關的優質教學評比等活動,激勵教師提出和展示創新性的運動器械使用方案。
(二)關注核心,提升器械選擇的適宜性
美國教育家菲里斯·衛卡特指出,動作學習不能超越幼兒動作經驗和認知經驗的閾值范圍,教學指導策略應以該年齡段核心動作經驗及興趣的協同發展為原則。由此可見,在幼兒體育活動中,教師應將幼兒的年齡特點與核心動作經驗需求作為選擇和衡量運動器械的標準。
1.結合年齡特點,選擇適宜的中小型運動器械,激發幼兒運動興趣
在選擇和使用中小型運動器械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其發展需求,選擇適宜的中小型運動器械,讓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都“喜歡玩”“玩得好”。例如,針對3—4歲幼兒,教師可以選擇顏色鮮艷、造型可愛的運動器械,營造溫馨、愉悅的運動氛圍;中班可以投放探索性強的運動器械,設置趣味性強的運動氛圍;大班則可以投放更多低結構的運動器械,營造合作性、競賽性強的運動氛圍。
2.緊扣核心動作,選擇適宜的中小型運動器械,激發幼兒運動挑戰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在幼兒期大肌肉動作發展主要涉及核心動作技能的學習與發展,主要包括走、跑、跳、投、滾翻、攀爬、支撐、懸垂、平衡等。因此,教師應根據幼兒動作發展的核心經驗,選擇合適的中小型運動器械,激發幼兒進行運動挑戰,從而促進其運動技能的發展。例如,圍繞平衡能力的培養,小班可以選擇直接將彩色的平衡板鋪在地上“走小路”;中班則可以為幼兒提供具有一定高度的長條凳,讓幼兒“過獨木橋”;而大班就可以創設一定斜坡角度的竹梯,讓幼兒練習在斜坡間隔物上平穩走過。
(三)合理規劃,提升器械使用的高效性
當前,大部分中小型運動器械都具備多樣化的功能性。教師應合理規劃幼兒的運動方案,引導幼兒通過“一物多玩”“物物合玩”,逐步實現動作的難易進階及身體素質的提升。
1.關注動作發展,靈活布局器械,完成動作訓練難易進階
在利用器械開展體育活動時,教師應關注幼兒核心動作的掌握情況,通過靈活轉換器械的玩法或漸進式的器械布局,逐步增加與偶爾的訓練難度,讓幼兒在不斷挑戰中提升動作技能,達成動作發展。例如,在開展助跑跨跳活動時,教師可以將牛奶箱作為障礙,讓幼兒進行跨跳練習。在幼兒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關注不同幼兒跨跳動作的完成度,有針對性地引導其進行單個牛奶箱擺放方式或多個牛奶箱組合方式的調整,從而設置出不同寬度和高度的跨跳障礙,讓幼兒在不斷挑戰中,逐步完成跨跳動作的難易進階。
2.巧妙制定規則,循環使用器械,提升動作訓練的持久性
幼兒核心動作經驗的發展是需要幼兒通過一定時間的反復練習才能達成的。因此,在開展體育活動中,教師應合理規劃運動方案,多利用分組對抗式的競賽方式,將運動器械的循環使用巧妙地融入游戲規則,讓幼兒在長時間的器械使用中,逐漸完成核心動作的反復練習。例如,在開展“夾包跳”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A、B兩隊,從而形成兩個陣營。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對抗型的比賽“互投沙包”,巧妙地將沙包的使用進行循環。競賽型的游戲形式,也可以使幼兒持續保持活動興趣,從而達成反復練習動作的目的,促進幼兒的動作技能發展。
(四)轉換角色,提升器械使用的自主性
在以往的體育活動中,運動器械的選擇、擺放及使用多在教師的高控下進行,幼兒只是被動參與。這樣的組織方式不僅使幼兒覺得無趣,還使教師上課很“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教師應盡快轉變觀念、轉換角色,以更開放的方式引導幼兒參與活動,提升幼兒對器械使用的自主性。
1.巧用運動圖示,引導幼兒自主選擇器械、設置運動環境
如何將教師打造運動環境轉換成幼兒自主打造運動環境,又能讓幼兒“動”而不“亂”?教師可以通過制作簡單的運動圖示,引導幼兒了解場地布置、器械使用、運動規則的基本框架及要求,鼓勵其根據圖示,自主選擇器械,參與運動環境的設置。例如,在“夾包跳”活動中,教師可以將A、B兩陣營的起始位置、器械的擺放方式及動作要求都以圖示的方式向幼兒進行展示,并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幼兒可以根據圖示自主選取器械,完成陣營的布置。教師只需要根據幼兒的完成情況,進行個別的指導和調整。
2.開展小組合作,鼓勵幼兒自主選擇器械并創設運動環境
器械的取放、運動環境的布置是體育活動中的一項繁雜的“大工程”。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以小組的形式開展活動,鼓勵他們通過組內的分工合作,自主選擇器械,完成運動環境的創設。例如,在“勇闖冒險島”活動中,在幼兒觀察完“冒險島之路”的圖示后,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三組。幼兒在組內進行協商、分工,自主選取器械區中的材料,共同完成“小路”的鋪設。這樣的“小路”是幼兒自己搭建出來的,每組的“小路”各有不同。幼兒不僅搭得起勁,還玩得愉快,其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根據個體差異,鼓勵幼兒自主調整器械以滿足運動需求
幼兒由于個體不同,對運動難度、運動量的需求也不同。中小型運動器械更適合幼兒進行個性化的訓練。這是因為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器械和動作,并制定個性化的鍛煉計劃與目標。以往的活動組織方式單一,因此對幼兒運動需求也基本以“一刀切”為主。教師以分小組的形式進行器械的組合,其成果自然也呈現出運動難度的差異。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運動需求,選擇適宜的小組開展活動。幼兒也可以自主調整運動器械的難度,來滿足自身的運動需求。例如,在“勇闖冒險島”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每位幼兒對三個小組所搭建的“小路”都進行行走嘗試,并請他們說說“覺得哪條路最難?為什么?”幼兒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重新選擇適宜的“小路”進行“登島”挑戰,也可以調整器械,設置出更難走的“小路”,迎接新的挑戰。
三、結語
在幼兒體育教學中,教師通過運用中小型運動器械,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幼兒的運動興趣和體能水平,還能促進其認知發展,提升其社會交往能力。然而,實際教學中存在器械使用方式單一、缺乏趣味性和目的性、器械利用率低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效果。提升器械使用的適宜性、高效性和自主性及教師的專業指導能力,可以提高中小型運動器械在幼兒體育活動中的有效應用。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和策略,教師可以不斷豐富和改進幼兒體育教育的內容與形式,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運動體驗。
注:本文系福建省寧德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23年度立項課題“運用中小型運動器械開展幼兒體能訓練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NDKY23-3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