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他們因為玩得過于投入而“狀況外”犯錯的情況。這既可能影響到他人,又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破壞。然而,每一次孩子的錯誤行為,實則都是教導他們學會負責的珍貴契機。
孩子為何總是不能在行動之前深思熟慮后果呢?這并非他們存心調皮搗蛋,而是與其發展成熟度緊密相關。尤其是五歲以前的孩子,他們的思考特質傾向于“只看當下”。面對眼前的事物,他們會即刻做出反應,而不像成年人能夠在腦海中先規劃組織,然后有條不紊地付諸行動。由于孩子“情境察覺”的能力尚未成熟,往往只專注于眼前的“事情”,而容易忽視自己所處的“情境”,由此便容易引發難以預料的后果。
例如,孩子在水龍頭前洗手時,觸碰到冰涼的水,可能瞬間腦海中就浮現出星期日和爸爸一起去游泳的歡樂場景,于是在和好朋友聊天的同時,就不自覺地開始潑起水來。面對孩子的這類錯誤,教導固然必不可少,但過度的責備與處罰卻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陷入較大的情緒波動之中。那該如何把握好這個分寸呢?只要做到以下三點,便能避免他們在“狀況外”犯錯。
首先是情境演練。通過模擬真實場景,讓孩子提前熟悉可能遇到的情況以及應該做出的恰當反應。例如,對于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的問題,我們可以在家中模擬這樣的場景,和孩子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當孩子扮演大聲喧嘩的人時,我們可以引導他感受這種行為給他人帶來的不適;當我們自己扮演時,讓孩子體會作為旁觀者的感受。經過多次這樣的情境演練,孩子在真實的公共場合中就會更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一次,我帶著孩子去超市購物,在排隊結賬時,孩子顯得有些不耐煩,開始在隊伍里動來動去。回到家后,我便和他進行了一次情境演練。我扮演孩子,在隊伍里調皮搗蛋,他則來提醒我。通過這種方式,孩子深刻地理解了在公共場合應該遵守秩序的重要性。之后再去超市,他就能夠安靜地等待結賬,再也沒有出現之前的狀況。
其次是說停就停。當孩子正在犯錯或者即將犯錯時,我們要及時果斷地制止。但這里的“制止”并不是嚴厲地呵斥,而是用堅定而溫和的語氣告訴孩子“停下來”。這樣既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不當,又不會讓他感到過度的恐懼和抵觸。
有一回,孩子在小區里玩耍,看到一朵漂亮的花,準備伸手去摘。我看到后立刻說:“寶貝,停!這花是讓大家一起欣賞的,我們不能摘。”孩子聽到我的話,猶豫了一下后便把手收了回來。之后,我跟他解釋了為什么不能隨意摘花,他也欣然接受了。
最后是讓孩子負起責任。當孩子犯錯后,不要只是簡單地批評教育,而是要讓他們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承擔相應的后果。這不僅能讓孩子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可以讓他一起參與打掃碎片,并用自己的零花錢來賠償新杯子的一部分費用。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會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帶來實際的后果,從而在今后更加小心謹慎。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他們難免會犯錯,作為家長,要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不要把對錯放在第一位,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彌補。當孩子在洗手臺玩水弄濕了地面,可以讓孩子幫忙擦干地面,并告訴他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其他人滑倒。
總之,孩子“狀況外”犯錯是成長中的正常現象,我們不必過于焦慮和擔憂。通過情境演練讓孩子提前做好準備,及時避免錯誤,并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和彌補,這樣就能幫助孩子逐漸學會在行動之前思考后果,減少不必要的錯誤,從而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