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是建立在課程游戲化理念之上的前置教育,其中,游戲構成了幼兒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游戲不僅符合幼兒的愛好、興趣及發展需要,而且以游戲形式開展的幼兒教育活動往往能夠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成效。
民間游戲作為課程游戲化理念下的一個重要資源,為教師在設計教育活動時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調查顯示,家長和教師作為幼兒教育的兩大主體,對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普遍持支持態度。然而,對于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不少家長和教師仍存在一定的顧慮,這些顧慮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當前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所面臨的問題。本文主要圍繞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展開討論,介紹了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體現,同時從運用原則的角度出發,探究了在幼兒園教學中有效運用民間游戲的策略。
一、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民間游戲,作為流傳于民間的傳統游戲,蘊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常在集體活動中展現其樂趣,長期在民間自發流傳,凸顯了某些傳統民間游戲的重要價值。結合幼兒教育的特征與需求,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可概括為以下四個維度:
(一)助力幼兒教育內容和形式的豐富
幼兒教育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也是幼兒在從家庭走向學校的道路上,積累基礎經驗和轉化認知、思想的準備階段,作為學校教育的前置教育,幼兒教育肩負著的是提升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的重要教育職責,而無論是社會適應還是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主體都是幼兒,所有幼兒教育應當更突出教育的生本性。在這一視角下,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體現在能豐富教育內容和形式,進而充分激發幼兒主觀能動性。
(二)能助力幼兒身體和認知的綜合發育
幼兒教育是相較于知識教育更注重“身體”教育和認知教育的階段。其中,“身體”教育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指通過幼兒的行為表現和身體感知來進行的體驗式身體教育;另一層則是指針對幼兒身體健康進行的鍛煉式身體教育,而認知教育則是為了構建幼兒對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認知而開展的教育。從這一角度來看,大部分民間游戲因其自帶的運動屬性和人文屬性,成為在幼兒教育階段具有教育價值的重要資源。通過游戲中的身體活動和文化探究,教師可以有效地實現對幼兒身體和認知的綜合性培養。
(三)能助力幼兒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重要財富,對于擁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而言,民間游戲作為承載一部分優秀傳統文化的非物質財富,其傳承也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在幼兒教育中,民間游戲的價值體現在能夠助力幼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參與民間游戲,幼兒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了解傳統節日、習俗和故事,從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四)能助力幼兒與同伴間的合作與交往
面向幼兒的教育不僅要教幼兒如何約束自己和如何進行自我管理,也要教幼兒如何融入社會和如何與他人有機合作、友好交往,對應到素養和技能的層面,幼兒教師也要鍛煉幼兒的合作能力與社交技能,而最有效的鍛煉方式是為幼兒創造一個需要合作和社交的環境,再引導幼兒在真實的合作與社交中總結經驗與學習合作、交往。從這一角度出發,民間游戲為幼兒教育增加了能助力幼兒與同伴間的合作與交往的價值,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引入一些合作屬性的民間游戲。
二、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民間游戲的原則
幼兒教育是區別于小學及后續階段教育的前置教育,其特色在于內容形式與目標追求的不同,更注重對幼兒意識、習慣和素養的培育,而非具體領域的專業知識。為實現這一目標,同時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快樂,教師在運用民間游戲開展教學時,應踐行以下三項原則:
(一)游戲內容需關聯幼兒教育五大領域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幼兒教育包含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健康領域關注幼兒身體的鍛煉與運動習慣的養成;語言領域旨在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及交流能力;社會領域則致力于幼兒社會認知的建構與社會經驗的積累;科學和藝術領域則引導幼兒對科學及藝術進行探究。因此,民間游戲的內容需緊密關聯這五大領域,確保教育活動的全面性和針對性。
(二)游戲形式需契合幼兒對有趣的追求
幼兒階段,幼兒往往受天性支配,難以根據社會規則進行自我約束和管理,更傾向于參與有趣或感興趣的活動。因此,教師在設計民間游戲時,需遵循趣味性原則,以激發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積極性。通過有趣的游戲形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樂趣。
(三)游戲過程需體現幼兒教育的靈活性
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因材施教和按需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教育實踐需契合幼兒的能力水平,按需施教則要求教育實踐能滿足課程發展和幼兒的需要。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運用民間游戲時,需注重游戲過程的靈活性。這包括根據幼兒的實際能力和需求,靈活調整游戲難度、規則及指導方式,確保教學活動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滿足每個幼兒的發展需求。
三、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民間游戲的策略
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游戲作為主要形式,各類游戲均可成為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載體。其中,蘊含傳統文化元素、體現中華民族人文特性的民間游戲,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幼兒教育載體。然而,大部分民間游戲并不適合直接引入幼兒園,或因娛樂性過重而壓制了教育性,或因參與門檻較高而超出幼兒能力或幼兒園資源范圍。因此,在運用民間游戲開展幼兒園教學時,教師應遵循以下步驟:
(一)立足融合,落實對民間游戲與幼兒課程的融合
從融合的角度出發,教師在篩選和運用民間游戲時,需緊密結合幼兒教育五大領域課程的特性。民間游戲與幼兒園課程的融合,實質上是指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五大領域的滲透。為滿足幼兒綜合發展的需求,教師應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個維度解構民間游戲的內容與教育價值,并選擇合適的方式與切入點,將民間游戲與幼兒園課程相融合,以更好地促進幼兒成長。
在具體實踐中,基于鍛煉幼兒身體和培養運動習慣的需求,教師應放大民間游戲的運動屬性,以幼兒身體條件和運動能力為基礎,引導幼兒在游戲中進行運動和鍛煉;為提升幼兒的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教師應強化民間游戲的合作與社交屬性,在游戲中突出群體和團隊,為幼兒提供更多表達與交流的機會;為建構幼兒的社會認知和培養社會適應能力,教師應挖掘民間游戲隱含的社會屬性,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探究社會性內容,如游戲與民間活動、民間勞動的聯系;為引導幼兒探究科學和藝術,教師可將科學元素與藝術元素融入民間游戲,以更好地在游戲實踐中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審美感知能力。
(二)立足實際,落實對民間游戲的幼兒教育改革
民間游戲往往并非專為幼兒設計,因此在內容和形式上可能并不完全適合身體發育尚未成熟、肢體控制與自我管理能力有限的幼兒。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民間游戲時,教師需立足于改編。基于充分發揮民間游戲價值、促進幼兒身體、心理、思維發育的實際需求,對即將引入教學的民間游戲進行幼兒教育性的改編。
例如,在開展丟沙包的民間游戲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臂力和骨骼發育情況,有針對性地對沙包的大小、重量以及游戲場地的大小、攔網的高度進行調整,并提供大小適中、重量合適的沙包,確保幼兒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成功投擲沙包。同時,調整場地大小和攔網高度,讓幼兒在“對戰”式丟沙包游戲中能夠與對手進行流暢的互動,這對于游戲的連貫開展至關重要。結合幼兒教育的實際需求來看,這種適應性的調整更有利于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教育價值的發揮。在幼兒能夠理解并遵循的游戲規則下,教師組織的小組對抗式丟沙包比賽能夠發揮雙重作用:一是鍛煉幼兒的協調性與反應能力,二是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三)立足串聯,依托繪本載體搭建連貫的民間游戲教育框架
在幼兒教育階段,為鍛煉幼兒身體和培養幼兒能力而設計的游戲通常具備兩種基本屬性:一是體能鍛煉與運動習慣的培養,二是思維鍛煉與實踐能力的提升。為了促進幼兒的個性化成長和全面性發展,設計更連貫的框架和能循序推進的游戲實踐至關重要。因此,教師應立足串聯,借助繪本這一載體,搭建更為連貫的民間游戲教育框架。
以民間游戲“滾鐵環”為例,該游戲旨在鍛煉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技巧理解能力。教師可以結合與滾鐵環相關的繪本,如《寫給孩子的中國故事·老游戲》系列中的《滾鐵環》,來具體設計教育活動。滾鐵環是一種在中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傳統兒童游戲,游戲中需要使用一根頂頭呈“U”字形的鐵棍和一個直徑約66厘米的鐵環,玩家需手持鐵棍推著鐵環向前滾動。這個游戲主要考驗對平衡的掌握,而掌握平衡則需要一定的技巧。
在幼兒教學中開展滾鐵環游戲時,教師可以利用繪本規劃游戲框架,參照繪本內容教授滾鐵環的技巧,或者讓幼兒直接跟隨繪本學習如何滾動鐵環。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不僅能夠借助繪本的連貫性和故事性,提升幼兒對游戲的理解和興趣,還能在游戲過程中有效地鍛煉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技巧理解能力,實現游戲的教育價值。
(四)立足聯動,依托本地資源開展人文性民間游戲教育實踐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游戲,民間游戲最大的特色或教育優勢在于其蘊含的人文價值。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新時代的發展戰略之一,而文化的傳承需要從小培養,因此幼兒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內容顯得尤為重要。民間游戲便是可以融入幼兒教育的人文載體之一。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民間游戲時,教師應立足聯動,借助本地的物質性人文資源,開展人文性的民間游戲教育實踐。
以貴州務川民間的仡佬族傳統游戲“無字棋”為例,無字棋是流行于貴州務川仡佬族聚居地的一種益智類民間游戲,老少皆宜,玩家可以隨手撿起木棍在地上畫出棋盤,用顏色或大小不同的石子作為棋子進行對弈。由于“無字棋”的下法沒有明確規定,教師可以結合小班、中班、大班幼兒思維發展的實際情況,靈活規劃下法,并鼓勵幼兒參與下棋規則的制定。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通過現場制定棋盤規則和下法的實踐來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還可以在建議中融入“無字棋”背后的人文信息,如介紹“無字棋”中和尚棋、上天棋、豬蹄叉棋、狗卵蛋棋等的誕生故事。同時,教師還可以邊講故事邊分析無字棋為何能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不僅豐富了游戲的文化內涵,也加深了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本地人文資源,將民間游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實現幼兒教育的多元化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中具有多重價值。它能夠豐富幼兒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促進幼兒身體與認知的綜合發育,引導幼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并助推幼兒與同伴的合作與交往。在課程游戲化理念下,民間游戲的引入無疑是對游戲化教學實踐體系的拓展與完善,對幼兒意識、認知和習慣的發展具有關鍵且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了滿足幼兒成長和發展的實際需求,教師應以游戲化教育的關聯性、趣味性和靈活性原則為基礎,在融合、改編、串聯和聯動等不同立足點下,逐步推進民間游戲在游戲化課程實踐體系中的滲透。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能夠逐步落實對幼兒的個性化和全面性培育,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進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探索,并鼓勵他們更活躍、更主動地表現自己。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2053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