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強調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有意義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在以構建“學用課堂”為導向組織教學活動的背景下,教師要善于運用學習支架,推動學生思維創新發展,幫助學生有效汲取知識、強化技能,從而達成深度學習目標。然而,深度學習支架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既要從宏觀上掌控,把握好方向,還要注重細節處理,確保所搭建的學習支架契合學生實際水平,從而發揮學習支架對于構建“學用課堂”的推動作用。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一些教師仍然運用“滿堂灌”“填鴨式”等教學方法。部分教師雖然認識到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但考慮到小學生學習能力、認知水平有限,并未真正貫徹落實這一點,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學生在課堂上很活躍,但實際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難以滿足深度學習需求。在新課改背景下,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會采取小組合作探究法,想以此交還給學生學習主動權,激活學生的思維,但受到交流時間、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出現了交流形式化、合作表面化等問題,難以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學習能力發展緩慢。在課程改革中,教師要打造“學用課堂”,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從而實現遷移應用。這就需要教師正視當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彌補,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與個性,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此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二、“學用課堂”教學中深度學習支架的構建思路
構建深度學習支架的目的是輔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在支架的支撐下能夠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獲得高階思維能力。在“學用課堂”教學中構建深度學習支架,教師需要遵循以下兩點。
(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支架形式
學習支架的形式有很多種,既有抽象的也有形象的,在構建深度學習支架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認知特點等,然后確定支架的形式。例如,在小學低年級“學用課堂”上,教師可以搭建形象生動的學習支架,如游戲、視頻、圖片、實物等。而在中高年級“學用課堂”上,教師則搭建抽象的學習支架,如思維導圖、問題、范例、表格等。只有確保所選擇的學習支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思維特點等,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助力學生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
(二)根據教學重難點確定學習支架的內容
高質量的學習支架既要有合適的形式,還需要有價值的內容,在“學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學習能力、興趣等選擇合適的支架形式,還要根據重難點確定支架內容,即根據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問題、重要內容等去確定,通過構建高質量的學習支架解決教學難點、傳授教學重點,以此拓寬學生的學習深度,使教學效果更上一層樓。
三、“學用課堂”教學中深度學習支架的構建策略
“學用課堂”強調學以致用,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突出語文的工具性、實用性特點,指向學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而學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形成與強化對應教學內容中的閱讀、寫作板塊。所以,在小學語文“學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構建閱讀學習支架、寫作學習支架,以此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實現深度學習的目的。
(一)構建閱讀學習支架,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1.從細節入手構建支架,引導學生捕捉關鍵信息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語篇,這些語篇的內涵比較深刻,人生哲理、真實情感等都藏在字里行間與細枝末節中。引導學生捕捉關鍵信息,以此鍛煉學生的語篇閱讀能力。以《慈母情深》一課為例,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關注重要信息,以此深化學生的情感認知。例如,通過文中所描述的不足200平方米的環境,教師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使學生借助這一支架深刻地了解到母親所在廠房環境的惡劣與空間的狹??;通過文章描述的母親身在蒸籠、頭頂燈泡等細節,教師讓學生想象母親當時工作的艱苦與不易。除了這些環境描寫以外,后續的語篇中還描寫了母親的神態與動作等,細節刻畫入微,為學生呈現出慈祥、堅韌的母親形象。而后,面對作者想要買書的愿望,母親毫不猶豫地拿出錢,與前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通過這樣的對比,讀者能夠深刻地感知作者的內心想法,體會到他對母親的感激與感恩之情,也感受到母親對孩子不計回報的、無私的愛。以語篇中的細節為載體搭建的學習支架,輔助學生層層剖析文字,捕捉語篇中的關鍵信息,從而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產生情感共鳴。
2.從情感入手構建支架,激發學生的自主表達動機
在“學用課堂”教學中構建深度學習支架,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特點以及教學重難點設置合適的問題,利用問題支架引導學生層層剖析,感知作者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厚情感。為了充分發揮深度學習支架的功能,教師設計問題時要遵循科學的原則,既要保證問題有一定的開放性,還要保證問題的探究性,以此激發學生的自主表達動機,培養其發散思維。以《母雞》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如“通過閱讀文章可以發現,作者描寫母雞的聲音并不是一樣的,有時候是‘嘎嘎’,有時候是‘咕咕’。結合你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說一說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此類問題支架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發散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呈現出開放的狀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秉持著讓學生深度學習的目的繼續追問,如“通過文章內容可知,作者討厭母雞,在課文的哪些位置可以看出來?”“作者描寫母雞的聲音是‘咕咕’的時候,他對母雞是否還是討厭?”“作者對母雞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可以從哪些部分看出來?”在這一系列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的認知思維被調動,產生了認知沖突。雖然只是根據文本中簡單的擬聲詞搭建的學習支架,但學生在剖析后可以發現作者情感的變化,也充分體會到了描寫手法的細膩。
3.從道理入手構建支架,促進學生思維深度發展
教師要注重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既要引導學生深刻地把握文本內涵,感知作者的情感,還要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學習框架。因此,教師可以從道理入手構建學習支架,此處所提及的“道理”不僅僅是指蘊藏在文本中的人生哲理,還包括作者在描述人、事、物時所使用的寫作方法與表達技巧。“學用課堂”教學理念下,教師要注重學生遷移應用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所以要滲透“授之以漁”的教育理念,而并非單純地將知識與技能傳遞給學生。教師可以將閱讀材料中蘊藏的聽、說、讀、寫策略以學習支架的形式呈現出來,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以此促進學生思維深度發展,幫助學生形成關鍵能力。以《“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為例,學生不理解為什么哈爾威船長有時間自救卻放棄機會,選擇與輪船一起沉沒。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疑問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章并拆分,先局部鑒賞再進行整合。在這一學習支架的支撐下,學生理解了哈爾威船長這樣做的原因,也感受到作者所使用的寫作方法的魅力,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
(二)構建寫作學習支架,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1.構建練筆平臺,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
教師除了在閱讀板塊著力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要積極構建寫作學習支架,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而隨文練筆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支架,教師在學生學習并理解文本內容后,圍繞文本的體裁、情節、主題等組織學生進行寫作訓練。作為讀寫結合的方式之一,隨文練筆包括多種類型,如改寫、縮寫、仿寫、擴寫等,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并以此為載體搭建學習支架,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第一,隨文仿寫。仿寫的本質是“形似質新”,雖然從表面上看兩者相似,但需要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文本的表現手法、謀篇布局技巧、構思或立意等進行寫作,讓學生在賞析、借鑒的過程中將其內化,形成自己的寫作技能。眾所周知,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均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不論是遣詞造句、謀篇布局還是寓意等都獨具匠心,是指導學生模仿和參考的重要典范。以《燕子》一課為例,教師要求學生細致閱讀文本,分析課文的主題以及作者使用的寫作手法,然后選擇一個動物仿寫文本段落,模仿作者使用的修辭手法,以此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隨文擴寫。入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均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語言或是簡練或是含蓄,所以學生讀完后仍然意猶未盡。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契機搭建深度學習支架,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并將自己想象的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這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以《女媧補天》一課為例,文中寫到“這是一項巨大而又艱巨的工作”,但是并沒有詳細去寫這個過程,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留白”,讓學生發揮想象,想象女媧在尋找五色石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克服困難,并用語言將這個過程描述出來。這不僅可以豐富文本內涵,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
第三,隨文縮寫??s寫是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式之一,要求學生壓縮長篇文章,在保證原意不變的基礎上讓語言表達更加精練。在“學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隨文縮寫,以此搭建深度學習支架,輔助學生寫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與概括能力。以《草船借箭》一課為例,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梳理故事情節,以可視化的思維導圖形式呈現出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與結果,再用自己的語言去組織、描述整個事件過程。這既可以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高效閱讀能力,還能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記敘類文本的寫作技巧。
2.構建資源陣地,強化學生的寫作技能
部編版語文教材中蘊含豐富的課程資源,包括插圖、文本、課后習題、單元導語以及習作單元的批注等,這些資源為強化學生寫作技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學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構建資源陣地,以此為基礎為學生搭建深度學習支架,以此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以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構建資源陣地,通過搭建學習支架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第一,運用精讀課文資源搭建學習支架。在語文教材中,精讀課文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并從中提煉行文技巧。例如,在講解《人物描寫一組》一課時,教師可以搭建支架,引導學生分析寫人文本中的寫作技巧,學會運用神態、心理、動作、外貌等描寫人物,學會借助具體的事例去體現人物形象。掌握了這些行文技巧后,學生不僅對精讀課文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為后續完成寫作任務奠定牢固的基礎。
第二,運用“初試身手”資源、交流平臺等搭建學習支架。在部編版每個單元的后面都安排了“初試身手”、交流平臺等。一方面,為學生設置了簡單的寫作任務,另一方面,對該單元文本的語言表達特點進行了總結。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這部分資源,以交流平臺為載體引導學生討論寫作技巧,然后鼓勵學生在寫作任務中遷移應用這些技巧,初試身手。借助這一學習支架,學生不僅對寫作技巧形成深刻的記憶,還學會了靈活運用,實現寫作技能的提升。
第三,運用習作例文等資源搭建學習支架。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給的習作例文資源,以此為載體搭建學習支架,讓學生借助支架去思考、探究,完成寫作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根據習作例文借鑒語言的多元化、結構的特色化、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習作格式的規范性等,以此提升寫作技能。例如,引導學生分析《我的朋友容容》這一習作例文,提煉出其中值得借鑒的寫作方法,再遷移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以此美化作文,讓作文更有深度,提升學生的表達技巧。
四、結語
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語文課程變革,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貫徹落實深度學習理念,在“學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搭建學習支架。鑒于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強化閱讀板塊與寫作板塊的教學,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教學重難點等合理地搭建學習支架,讓學生借助支架真正參與教學活動,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