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當構建合適的閱讀序列,引進批注式學習、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提煉多文本閱讀學習中的核心主題和概念;再引進讀寫拓展項目,鼓勵學生對多文本知識概念進行實踐應用,從而提高學習品質和效率。本文對小學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模式的開展策略進行分析探討。
現階段,在小學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期間,教師應當重構現有的閱讀教學方法,重整教學資源體系,引進豐富的教育活動,延伸多個主題項目,帶動學生進行高效學習,從而提高其學習品質和效率。
一、小學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的作用分析
多文本閱讀教學主要是基于多篇指向同一主題的文本,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綜合探究,從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含義和主題思想。這類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分析能力,使其從不同角度,從多個文本中獲取信息,理解作者觀點意圖。通過多次練習,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將會得到有效提升。多文本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接觸更加廣泛的文本類型和題材,包括不同主題、不同文體、不同作者的多個文本。這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還能夠拓寬其閱讀視野,使其了解不同領域的文化知識和概念,增加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此外,多文本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對比不同文本之間的差異和聯系,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次含義,通過比較分析,可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其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探討,提出新的見解和觀點。這一過程也有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素材和觀點,激發寫作靈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多文本閱讀教學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其中,教師需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文本分析,如瀏覽全文、逐段閱讀、總結歸納等,以此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效率和理解能力。同時,多文本閱讀教學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長期實踐,學生將逐步掌握閱讀技巧和方法,形成自己的閱讀風格和習慣。
二、小學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策略
(一)精選文本,構建閱讀序列
小學語文教師開展多文本閱讀教學活動,需要精選文本,構建閱讀序列,嘗試圍繞著某一主題,挑選具有代表性、啟發性和關聯性的多篇文章。相關文本之間既有差異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又具有內在聯系,能促進學生思維連貫發展。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閱讀序列,學生能夠逐步探索,做到從局部到整體,從具體到抽象,形成對書籍更為全面的認知。在實踐環節,教師應當根據教材或教學需求,確定一個核心議題,之后,在該議題下選取與之對應的文本資料,基于其難度、內容聯系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文本的閱讀順序進行確定,可從簡單易懂的文本開始,逐步過渡到難度較大的文本。同時,教師也可以優先閱讀背景性的文本,再閱讀需要深入分析的文本。此外,教師還應當強調文本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可選取不同載體、不同風格、不同作者的文本,以豐富閱讀體驗。文本之間存在的差異應當足夠明顯,以支持學生進行探索和深入研學。在此期間,教師還應當關注學生反饋,基于觀察學生的閱讀表現,聽取其閱讀心得和疑問,了解其閱讀情況和需求,以此來調整教學策略。
例如,教師設計一個以“四季之美”為主題的多文本閱讀任務群。通過精選與四季相關的代表性、啟發性和關聯性的文本,構建科學合理的閱讀序列,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索四季的自然景觀、人文情感及文化寓意,從而形成對四季之美的全面認知。
1.精選文本與構建閱讀序列
教師先確定了“四季之美”作為核心議題,這一議題既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易于引發共鳴,又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
春季文本:《春的消息》(散文),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春天的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景象。
夏季文本:《夏日田園雜興》(古詩),選取其中描繪夏日田園生活的幾首詩,展現了夏日的寧靜與繁忙。
秋季文本:《秋天的懷念》(記敘文),講述了一段關于秋天里家人之間溫馨而感人的故事,體現了秋季的溫情與思念。
冬季文本:《雪孩子》(童話),通過童話故事展現了冬季的純潔與勇氣,富有想象力。
2.確定閱讀順序
首先,教師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律,決定從《春的消息》開始,其語言優美且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易于理解;其次是《夏日田園雜興》,古詩雖有一定難度,但借助注釋和圖片輔助,學生能夠逐步掌握;再次是《秋天的懷念》,記敘文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感較為復雜,需要更深入地閱讀理解;最后是《雪孩子》,童話的奇幻元素和寓意性較強,適合作為挑戰的文本。并且,從直接描繪四季自然景象的文本(《春的消息》《夏日田園雜興》)過渡到蘊含人文情感的文本(《秋天的懷念》),再到具有象征意義的童話(《雪孩子》),引導學生從直觀感受四季之美,到體會四季背后的人文情感和文化寓意。所選文本涵蓋了散文、古詩、記敘文和童話四種不同文體,風格各異,作者也不同,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還激發了他們的探索欲望。文本間的差異(如表達方式、主題深度等)明顯,支持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深入研學。
(二)引進批注式學習,整理多文本信息
多文本閱讀教學基于遷移指導思想,學生需要從一篇文本遷移到另一篇文本的學習中,而遷移教學需要引進具體的遷移點,學生可以嘗試對文本進行批注整理,找到相關遷移點,從而為后續深度研學打下堅實基礎。在引進批注式學習時,教師應當統一規范批注符號和批注位置,以保證學生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考。其中,教師可以從語言學科核心素養的維度,從語言構建應用、語言思維、審美表達、文化意識等多個部分,鼓勵學生劃分4個批注模塊,在4個模塊下再細分具體的批注細節。例如,在語言構建與應用批注模塊,可以延伸修辭法、陌生詞匯、短語的批注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循序漸進,完成對信息的整理,使學生能夠在多文本閱讀學習期間,從語言學科核心素養維度參與深層次研學。在批注學習期間,教師也可以安排小組合作任務,要求學生從各自擅長領域批注整理相關信息。例如,在一個合作學習小組中,需要有4位學生,分別從以上4個模塊,批注整理多文本閱讀中的關鍵信息,如A學生從語言構建與應用角度,分析文本中的修辭手法、陌生短語詞句;B學生則可以從語言審美的角度,對文本中的文藝美、藝術美、思想美、哲學美、人文美、社會美等進行批注。總之,教師需嘗試引進批注式學習任務,鼓勵學生分小組,完成對文本信息的挖掘提取,提高學習品質。
例如,在“四季之美”多文本閱讀任務群的基礎上,教師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深度研學,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信息整理能力,引進批注式學習方法。
1.統一規范批注符號和位置
教師向學生介紹了統一的批注符號,如直線(重點)、波浪線(精彩語句)、圓圈(關鍵詞)、問號(疑問點)等,并規定了批注的位置,如頁邊空白處、段落間或特定文本框內,確保批注的清晰度和準確性。
2.劃分批注模塊
教師基于語言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語言構建與應用、語言思維、審美表達、文化意識,劃分了四個批注模塊,每個模塊下再細分具體的批注細節。
語言構建與應用:學生批注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陌生詞匯、短語及其用法。
語言思維:分析文本結構、邏輯順序、作者觀點及其論證過程。
審美表達:評價文本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等。
文化意識:探討文本中的文化背景、節日習俗、地域特色等。
3.小組合作任務
教師將班級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每組4人,每人分別負責一個批注模塊。例如,A學生負責語言構建與應用,B學生負責語言思維,C學生負責審美表達,D學生負責文化意識。在“四季之美”的多文本閱讀中,各小組成員根據分工,對所選文本進行深度批注。例如,A學生可能在《春的消息》中標注了“春天的腳步輕輕,悄悄地,她笑著走來,萬物復蘇”中的擬人手法;B學生分析了《夏日田園雜興》中詩人如何通過具體場景描繪夏日生活,展現了作者的細致觀察和思考;C學生欣賞了《秋天的懷念》中細膩的情感表達和溫馨的家庭氛圍;D學生則在《雪孩子》中探索了童話中蘊含的勇敢與犧牲的價值觀。
(三)引進思維導圖,加強文本信息的關聯與整合
在小學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加強文本信息之間的關聯。思維導圖可以將多文本資料以一個明確的中心節點串接關聯在一起,利用樹狀圖、網狀圖等,突出重點,厘清思路,對文本中的信息進行系統性歸納整理。而思維導圖的實踐應用需要串接之前學生所批注整理的文本信息,將多文本閱讀學習期間所整理的信息關聯在一起,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題內容。學生可以通過這一過程抓住整個學習任務群中的關鍵信息,并且通過思維導圖延伸主題思想。為此,在實踐環節,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興趣和認知水平,結合上述的文本信息,引導學生參照一個明確主題進行信息整理歸納。教師可以事先設計一個思維導圖框架,明確需要梳理的文本信息和邏輯關系,作為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參照。在閱讀環節,學生可以將批注整理的信息逐步填充到思維導圖上,通過提取關鍵詞,概括文章大意,分析文本結構,將信息轉化為思維導圖。在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之后,教師應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展示,通過分享自己的思維導圖,使學生能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之后,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在整合文本信息的基礎之上,拓寬閱讀視野,可以引入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其他文本材料,鼓勵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拓展閱讀,豐富閱讀經驗和知識儲備。
例如,在“四季之美”多文本閱讀任務群中,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本信息的理解、關聯與整合,教師引入了思維導圖這一工具。思維導圖通過圖形化的方式,幫助學生清晰地展示文本間的聯系,促進知識的系統化和結構化。
1.設計思維導圖框架
教師根據“四季之美”這一主題,設計了一個初步的思維導圖框架。該框架以“四季”為中心節點,下設“春”“夏”“秋”“冬”四個分支,每個分支下又可進一步細分為自然景觀、人文情感、文化寓意等子節點。教師向學生展示了這一框架,并解釋了每個節點和分支的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為學生繪制自己的思維導圖提供了參照。
2.填充思維導圖信息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根據之前批注整理的文本信息,逐步填充到思維導圖中。例如,在“春”的分支下,學生添加了《春的消息》中描繪的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景象,以及相關的修辭手法和關鍵詞匯。學生通過提取關鍵詞、概括文章大意、分析文本結構,將信息轉化為思維導圖中的節點和連線,形成了對文本信息的系統性歸納整理。
3.拓寬閱讀視野
在整合文本信息的基礎上,教師引入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其他文本材料,如關于四季的詩歌、散文、童話等,鼓勵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和拓展閱讀。學生通過比較不同文本中四季的描繪方式和情感表達,進一步豐富了閱讀經驗和知識儲備。同時,他們也將這些新材料中的信息補充到自己的思維導圖中,使思維導圖更加完整和豐富。
(四)引進讀寫融合,延伸多文本的主題意義
讀寫融合主要是將閱讀與寫作關聯起來,通過閱讀促進寫作,通過寫作深化閱讀理解。在多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進讀寫融合模式,引導學生基于上述所繪制的思維導圖以及所整理的基礎信息,圍繞著文本中心議題和觀點,嘗試將自身的閱讀學習體驗和感受以語言輸出的形式進行表達。這一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多文本主題的理解和認知,并且在該基礎上延伸更深層次的概念。在實踐環節,教師可以引進讀后續寫、仿寫、改寫,將多文本中的故事情節進行創新延伸?;诮涣髌脚_、讀書會、寫作分享會等,引導學生分享閱讀學習感悟和體驗,并且分享寫作成果,通過同伴之間相互啟發和碰撞,學生可拓寬視野,深化對主題的理解,同時也能夠感受到閱讀學習的樂趣和價值。但是,讀寫結合模式要求學生從語言學科學術性指標的維度,對多文本知識概念進行靈活應用。例如,參照多文本的主題、寫作手法、語言藝術、語言思維以及文化意識,嘗試將相關信息融入文本創作,以此來加強對基礎知識概念的理解和應用,從而才能保證多文本閱讀學習中的寫作項目具備學術指導意義。
三、結語
總體來說,在小學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期間,教師應當加強對知識概念的展示,引進豐富的學習主題,啟發學生思維,引領其在學習期間打開思路,提高整體學習品質。同時,教師也需要引進一個循序漸進的多文本閱讀教學活動,逐步帶動學生進行深入學習,提高綜合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