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提出:原則上各門學科不少于10%的課時用于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對此,在深化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科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需要加強對跨學科主題教學的重視程度。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為例,圍繞一個主題,打破各學科間的界限,將各學科內容交叉融合,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跨越,以及跨學科思維、學習方法的轉變,這對于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實施的根本任務,而德育更是五育之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健全人格。在新課標背景下,新教材的排版有機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方面的內容,能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跨學科主題教學方法是將其他學科知識滲透其中,創新開展主題活動,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對新課標視域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教學策略進行探究,以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一、新課標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教學的重要性
(一)豐富學科知識內涵
跨學科主題活動的開展,往往需要將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即實現其他學科知識同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相互滲透。在這一過程中,以其他學科知識充實學科內容,豐富學科內涵,增加學科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推進課程綜合化,從而強化課程協同育人的功能。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以學生為基礎,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圍繞某一主題,以某一課程內容為主干,運用并整合其他課程相關的知識和方法開展綜合性學習,能夠提高跨學科主題教育的質量。
(二)培養學生跨學科素養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跨學科主題教學法在各學科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以道德與法治為主題項目設計方向,能讓學生在參與項目活動的同時,促進自身由知識向導發展為能力向導。并且,學生能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提升,形成跨學科素養。
二、新課標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分析
(一)缺乏長期、系統學習
該課程的開展還存在缺乏長期、系統學習的問題,尤其是法律知識方面。學生在課堂所學法律知識,很難保持長時間記憶,這就導致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很難用法律知識約束自身行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大多數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普法知識宣講活動,他們的參與度和自主性不高,導致普法活動流于形式,未能發揮出育人的作用。
(二)教學缺乏親身體會
新課標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肩負著培養學生法律意識、道德品質、人文素養的責任。初中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一方面能幫助學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另一方面既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又能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從而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開展,需要同實際生活相連接,以實際生活為載體,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而縱觀當前課堂教學,教師對于相關知識的講解,大多是理論性的,學生缺乏親身體會,導致對知識的理解較為片面,整體法治意識不強,這是當前我國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常見的問題。
三、新課標視域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教學創新方向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創新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融合性、適度性和本位性原則,以跨學科觀念指導教學,以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視角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道德與法治學科內涵,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中,“適度性”原則是跨學科主題活動設計的要點,它要求教師在進行學科融合的過程中,堅守學科的主體地位,避免出現喧賓奪主的情況;“融合性”原則要求教師不能刻意追求跨學科性,而是以學科素養融合為主,實現從知識層面的跨學科到思維、能力層面的跨學科;“本位性”原則要求其他學科滲透融入的適宜性,從積極的、融合的、適度的角度出發,以道德與法治學科為教育主陣地,引入其他學科,使其他學科服務于該學科,高效地開展課堂教學,更好地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內涵,發揮學科育人的功能。
四、新課標視域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教學策略
(一)確定主題背景及挑戰任務
新課標視域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先確定主題背景和挑戰任務。對于主題背景的確立,需要對現階段的學生個體發展情況進行分析,了解當前中學生普遍存在的道德素質問題,從而更好地結合教材知識及其他學科知識設定挑戰任務。對現階段中學生而言,普遍存在生命意識淡薄的問題,這對于正處在健全人格、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中學生而言,往往是不利的。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辨別力、判斷力較弱,在面對新事物的影響時,不能做出正確的思考,存在抗壓能力弱、輕易放棄生命的行為。對此,在對道德與法治課程跨學科主題活動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讓學生能明白生命短暫且不可逆,使學生能珍愛生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定挑戰任務,任務一是深入學校及社區,利用調查問卷了解中學生生命教育的實際情況;任務二是采訪不同段學生對“生命價值高于一切”的理解;任務三是搜集整理維護生命健康的方法;任務四是探尋影響生命健康的因素。通過確定跨學科主題背景,設定相應的挑戰任務,確保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學生切身相關,提高學生參與主題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二)自主設計跨學科活動方案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教學實施過程中,為了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充分發揮學生在跨學科主題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主題活動中的挑戰任務自主設計活動實施方案。跨學科主題活動的開展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部參與其中,產生積極的學習行為,并結合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共同制定活動實施方案。例如,針對任務四“探尋影響生命健康的因素”,制定活動實施方案,學生可以從生物學角度對影響生命健康的因素進行分析;從體育與健康的角度,分析各項體育活動對生命健康的影響;或從音樂的角度,探尋音樂對于提高生命健康的積極影響等。通過結合不同學科知識思考問題,能在制定主題活動實施方案的同時,不斷促進中學生跨學科思維的形成;使學生能利用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思考和分析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應用信息化技術還原場景
圍繞“生命的意義”這一跨學科主題開展的實踐活動,既能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生命是堅強的、神圣的,也是脆弱、艱難的;又能讓學生懂得敬畏生命,堅守對生命的道德底線,學會珍愛生命;還能培養學生感激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懷,在辯證看待生命的同時主動承擔生命的責任。在主題活動實施過程中,設計真實案例還原的情節,以社會真實發生的案例為載體,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案例進行還原,幫助學生在置身于真實情景的同時,真正理解生命的可貴。例如,《山西“10·1”重大火災事故》這一社會案例情景的還原,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真切感受面對火災時人的渺小。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對這一案例進行分析,針對如何規避火災問題,以及火災來臨時的有效應對措施進行討論,幫助學生在體驗情境的同時,從物理學、科學、安全知識及體育知識等角度,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發現火災問題很多是由于電路故障引起的,便可以從物理學、數學角度著手,以此更好地實現從知識的跨學科到能力的跨學科的轉變,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
(四)借助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
新課標視域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設計,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時對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例如,針對“如何維護生命健康”這一問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進行思考,并提出解決策略。在這一過程中,A組嘗試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夠認識到體育技能對促進人體健康的作用,使學生形成健康意識,發展體育健康素養。此時,該組學生分工合作,一部分學生搜集有關人體生物學的知識,其余學生則分析不同運動行為給身體帶來的影響。例如,立定跳遠按動作單位的功能特點可以分為預備姿勢、起跳、騰空、落地四個階段。學生可以分析在動作的各個階段中各關節做什么運動,以及關節結構(如韌帶、關節軟骨等)在運動中發生什么變化,對動作起什么作用,從而在小組的通力合作下,共同制定一份鍛煉方案,從而更好地強健體質,以體育和生物力學的知識,解決維護生命健康的問題。
B組學生則從心理學角度著手,通過以社會實踐調查的形式,了解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如人際關系處理問題、學習壓力過大問題、青春期生理變化問題等,都屬于這一階段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與此同時,對由這些心理問題產生輕生想法的人群比例進行統計,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由于自身抗壓能力較弱,從而存在輕生的錯誤想法。此時,該組學生便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影響青春期學生心理的不良因素進行分析,并為其創新設計“生命的‘撕’考”游戲,將手中的三張紙條,分別折成均等的10份,每一份為10年的生命,聽口令結合實際情況“撕”生命:包括撕掉現在的年齡,一天瑣碎事情所占的生命等。在“撕”生命的同時,學生既能感受生命的流逝,又能感受在此刻生命的短暫和不可逆,更好地幫助其他學生認識生命的珍貴,從而能在參與跨學科主題活動的同時,以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增強生命健康意識。
(五)開展個性化評價促進反思
針對跨學科主題活動的設計,還需要對活動實施情況進行評價。不同于以往的教師主導評價,在新課標背景下,為了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可以加強對個性化評價活動開展的重視程度,以評價促進反思,從而為后續跨學科主題活動的設計提供參考。這一過程需要拓寬評價主體,優化評價形式和內容,讓學生展示各組合作學習成果,并以學生自評、他評的形式,對小組學習成果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則需要對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想法和觀點進行及時的正向引導和補充,發揮教師輔助學習的作用,從而更好地開展跨學科主題活動,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針對“如何維護生命健康”這一問題的合作探究,A組和B組選擇方式各有不同,分別從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展示了生命的可貴,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此時,每組各派出一名代表對小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以組內自評和其他組評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學生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的良好品質,提升學生運用綜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中學生跨學科素養的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的開展,通過確定主題背景及挑戰任務、自主設計跨學科活動方案、應用信息化技術還原場景、借助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以及開展個性化評價促進反思等方式,能更好地開展跨學科主題活動,還能培養學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問題的思維和能力,實現各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良好道德素質水平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