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生活化教育理論的核心,即只有從生活化角度入手,選擇不同的內容、情境、資源,開設各種巧妙的活動、任務,才能讓語文學科教學煥發出無限的活力,促進學生的高質量發展。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從學生的真正需求出發,找到有效的切入點,嘗試不同程度地研究、探索,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使教育回歸于生活,逐步達成育人目標,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本文基于文獻研究、經驗總結,闡述了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實施路徑,以期為廣大教師帶來有價值的參考。
一、語文生活化教育的理論依據
著名的思想家盧梭,是生活化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張真正的教育應順應于人的本性,同時將教學重難點引入現實生活,引導不同的學生在探索、觀察中積累感性經驗,獲取新的認知。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也圍繞著“教育即生活”提出了新的理念,更強調推進“實用主義”的教學。進入新時期,我國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對生活化教育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論述,最終指向“教學做合一”。圍繞這個理論,不同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的解讀。從實質上來看,生活化教育代表了一種教育理念、方法,為新時期的教學轉型,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理論依據。
二、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實踐的價值分析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化教育的推進更強調“回歸于本真”。對語文學科而言,豐富的生活資源,既能完善課程資源體系,又能促成學生的遷移應用。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提出,相比于其他學科,語文最大的特點體現在生活中,學生能隨時隨地學習語文知識。教育學者李國正也提出,語文來自生活,同生活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彰顯出生活化教育的價值,就可以讓教學的過程變得更富有活力,能從固化的形式中解放出來。實際融合還會讓語文教學的真實面貌展現出來,賦予學生沉浸式的體驗感,幫助他們在更具有樂趣的活動中,達成預期的目標。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發展都處于一個初級階段。對于語文學科教學來說,很多學生常常會難以理解知識,也無法養成不同程度的學習習慣。所以,立足于生活化教學,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讓他們基于相應的認知完成不同程度的抽象轉化,從實際層面進行探索,尤為重要。讓學生解決重重困難,實現高效學習,是生活化教育的一個優勢。因此,推進生活化教學,設置不同類型的活動,就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這能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形成一種專注投入的狀態,融入語文世界的探索。而聯系實踐過程,學生還會增長知識,發展關鍵性素養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新課程標準視域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重要的方向。改善原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進行建構、創造,才能達成預期的目標。因此,基于核心素養所涉及的多個方面,著眼于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四個維度,能促成有益的創新。在現代化視角下,推進生活化教育則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學生參與實施過程,展開多角度、多元化探索也是一個方向。基于文本內容賞析、信息提取,提升學生的思考、判斷能力,豐富他們的閱讀積累,升華其審美認知、情趣,產生不同程度的文化理解,最終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三、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一)設置生活化導入,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作為教學的起始環節,其質量直接影響了教學效率。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興趣是學生展開探索的活力源泉。只有提升學生興趣,才能讓他們迅速進入狀態,集中注意力展開持續深入的探索。所以,在新時代背景下,豐富課程的導入形式、應用巧妙的引導方式十分重要。圍繞生活教育的理念,尋找更豐富巧妙的元素,讓具體的導入過程變得更有體驗感,從而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教師應從生活化角度入手,精選各類型的資源、內容,巧妙創設課程導入,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氛圍。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分析學生的生活認知、閱歷,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捕捉關鍵要素,拉近課程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語文學科教學的樂趣,不再被一些固有的模式所束縛,在潛移默化之中獲得高質量發展。
例如,在進行《兩小兒辯日》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則可以先提出一些思考問題,創設生活化課程導入。示例:“大家早起時,有沒有注意過太陽?它是大還是小呢?陽光照在身上是什么感覺呀,熱不熱?”“大家說一說中午的太陽與早上相比,哪個大,太陽光熱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中午的太陽懸掛在空中,比早上小,但既刺眼又灼熱……”這樣,教師以生活化導入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習,不但增強了課堂的互動交流,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為接下來文言文的講解奠定基礎,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融入生活化情境,豐富情感滲透
從生活化教育的角度出發,巧妙融入更多類型的生活要素,能引發學生的共鳴,使學生能代入意境中,關注到文本中所涉及的思想。在進入新時期后,為了豐富學生對課文思想情感的認識,教師應開展不同類型的生活化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直觀感知下改變固有的認知,以最佳的狀態進行深入思考、探索,帶著豐富的情感進行誦讀。在具體推進中,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進行不同程度的思考、辨析,則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其中的主旨,感受文本的啟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逐漸達成預期的目標。學生將個人的情感灌注于整個學習的過程,就會形成一種銜接、聯動的效果,從而促進自身多層次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桂花雨》一課時,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化情境這樣問學生:“為什么媽媽說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里的桂花?你有那種感覺嗎?”通過這樣的提問,將問題轉化為學生的親身經歷,學生就會很自然地聯系日常生活。接著,教師繼續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生活,問學生:吃媽媽做的飯,比去餐廳香嗎?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媽媽精心做的飯菜融入了她的辛勤與勞累,每天媽媽都要很早起來做飯來滿足我們的胃口和營養需要,等我們早上一起來,就把飯菜為我們準備好了。有時父母做的飯菜雖然簡單,但包含著父母對我們的愛,這比餐廳的菜還要好吃。學生在感受到“雨”字內涵的同時,也能加深對“桂花雨”的理解,從而讀懂文章的情感,了解文章既是對桂花雨的描寫,又是一種情感的描寫。
(三)注重生活化實踐,豐富學生真實感悟
語文學科教學的推進與實踐息息相關。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只有培養學生達成“認知”“行為”的統一,才能真正內化知識原理,完成創造性的表達。只有讓學生形成一種“在做中學”的狀態,才能促進他們核心素養的提升。而圍繞著生活化教育,實踐活動會逐漸豐富。讓學生由“校內”過渡到“校外”,從“課上”過渡到“課下”,就能達成預期目標。基于更廣闊的生活范圍,學生能積累感性經驗,并在巧妙觀察的基礎上,建立對生活、世界的美好認知。立足于真實的體驗過程,學生還能深化感悟,從而觀察生活、了解生活、拓寬視野,為今后的成長奠定基礎。所以,著眼于學生的具體需求,教師應盡可能地豐富各類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促進思維轉化,建立更深厚的積累,汲取寫作表達的靈感,在潛移默化之中獲得提升。
例如,在進行《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開展一系列的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圍繞一些生活事物進行不同程度的觀察,形成更深厚的認識、見解,最終認識事物的特點,提升課程的實效。教師可以讓學生到附近的公園進行觀察,記錄爬山虎的特點,進一步深化認知、感悟。教師也可以啟發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以及體驗經歷進行寫作表達,讓生活化教學得以延伸、拓展,使學生在具體實施中遷移所積累的寫作方法,同時融入屬于自己的真實感受,讓整篇文章變得更富有熱點,讓寫作的邏輯結構變得更明確,使學生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素養能力,達成預期目標。
(四)信息技術賦能,探尋生活美好
信息技術全面發展的視域下,生活化教學也獲得了無限的支持、助力。從客觀的角度來論述,融合圖片、聲音、動畫、文字為一體,可以帶給學生一系列的感官刺激,讓他們探尋其中的美好。同時,信息技術還可以幫助學生進入一個視聽融合、圖文并茂的空間,深化他們的認知,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語文學科與現實生活間的聯系十分密切。引導學生站在生活角度去理解及思考,對標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真善美”來升華感悟,從而達成預期目標。教育工作者應盡可能地豐富生活化資源的展示形式,優化各類型活動的開展方式,借助信息技術來提供有力支持,以更豐富的優質微課程資源、課件等,營造出沉浸式的體驗氛圍,讓學生自然地代入其中,并嘗試不同程度的研究、探索,最終獲得提升。
例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出春節家家戶戶其樂融融的景象,“在家中貼對聯和窗花,掛燈籠,擺放誘人的糕點、瓜果,還有熱氣騰騰的餃子,可口的年夜飯,看春晚,以及親朋好友走訪拜年、串門子,熱熱鬧鬧地聊家常……”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課程資源,盡可能地還原春節場景,并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圍繞主題活動進行情境再現,讓他們交流、分享春節時的經歷,進行口語交際,分享印象深刻的活動。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簡單描寫,讓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這能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從而達成育人的目標。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拓展、遷移所學知識,圍繞一些傳統節日進行積極的分享。例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深化學生的感悟。同時,這還能加深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今后的生活實踐中獲得轉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五)關注生活再現,推進表演活動
在現代化教育視角下,豐富學習活動的形式,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體驗,尤為重要。只有讓學生深入理解、感受世界的不同,才能讓他們獲得啟示、懂得道理。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再現生活的形式,讓學生在角色扮演、情景帶入的基礎上,進行不同程度的感知,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通過畫面解析、情節表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更有意義的啟示、道理。因此,教師應聚焦于演繹的方法,使學科教學回歸生活,并激發學生的潛能。只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無限的活力,使學生借助熟悉的情境來進行創造、表現,才能達成預期的目標。因此,新時期語文教學應盡可能地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為他們提供不同程度的建構、表現空間,逐步發展學生的素養能力。
例如,在教學《司馬光》一課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課文中表現出來的角色人物形象十分鮮明。司馬光在面對緊急情況時,勇敢面對,并且運用自己的智慧解救了同伴。在具體實施中,為了讓學生真切體驗這一角色人物的品質,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參與課本劇表演活動,讓他們輪流飾演不同的角色去進行識別、判斷,使學生去演繹具體形象,通過生動、鮮明的實踐過程,讓學生切身理解文本的魅力。在整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設計一些動作、表情以及情節。在合作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聯系現實生活進行實踐性的嘗試、表達。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可能會做出的反應,并指導他們獲得更加明確的認知,即在遇到事情時不要慌張,借助一些有用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同時,指導學生聯系“樂于助人”,讓學生分享一些生活中發生的故事,進一步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發展觀念,達成育人目標。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理論,能豐富課程資源,最大化地提升教學效果,助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展望未來,小學語文教師仍需要進行積極探索,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聯系生活化教育的理論依據,從固化的形式中解放出來,以促成有益的創新,真正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拉近課程與學生間存在的距離,讓學生在直觀感知下升華情感,豐富真實體驗,在參與中促成思維轉化,進一步提升素養能力,提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