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在新課標背景下不斷革新,小學語文教師也在尋找適合學生發展的新的教學路徑。新課標強調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情境性和整體性的特征。對整體教學而言,語文教師需要有整體性的教學思維,大單元教學便是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之下產生的,它能夠使語文知識系統更加完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不斷地整合思維,逐漸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作為語文教師,要想探尋兩者之間的內在邏輯,就需要以新課標為依據,開展有效的大單元教學活動。
一、大單元教學的概念解讀
大單元教學區別于傳統單元教學,它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和生長性等特點。在大單元教學思想的影響下,零散化的語文知識能夠被重構,學生也能夠在系統化的認知當中提升自我的語文思維素養。大單元教學更看重語文教學的情境性,更看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它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主動性,并且在參與的基礎之上,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二、大單元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大單元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部分教師對大單元教學概念解讀不清,教學觀念陳舊,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只注重形式,忽視內在,脫離學情,使大單元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失去了它的價值。教師需要重視這些問題:
(一)脫離課標
當前,大單元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還是采取老舊的教育理念,并沒有將課程標準的相關內容納入教學過程。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如果沒有課標的基本理念,那么這樣的教學活動便是無效的。例如,在展開大單元教學活動時,很多教師總是會采取經驗主義態度,以單元教學任務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并沒有對教材中的單元內容進行重構和組合,也沒有在教學過程中找到與新課程標準相對應的教學點。這樣的教學活動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大單元教學活動也失去了應有的基本教學依據。
(二)看重形式
在大單元教學活動理念盛行之時,很多教師只看重形式,忽視內在,做出了花架子,但是卻沒有領會到大單元教學的實質。對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而言,只看重形式的教學,表面上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帶來快樂,但是卻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這與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相背離。教師應深入地研讀教材內容,并以大單元教學理念作為依托,為學生精心地選擇教學材料,并在多元教學資源的融入下,將大單元教學理念充分詮釋出來,而不應該只在形式上下功夫。
(三)缺乏評價
“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策略作為新課程標準中的重要內容,應引起小學語文教師的關注,尤其是在大單元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更要以此作為評價的標準,讓學生學有所獲。當前,很多教師只展開教學活動,并未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評價。這就造成了鳳頭雞尾的現狀,教學過程豐富多彩,而沒有對其結果進行評價,就如同人們在欣賞了一場音樂盛宴之后卻沒有任何收獲,缺乏有效的評價策略,這成為當前大單元教學突出的問題之一。
(四)脫離學情
教學是為了學生而服務的,所以大單元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出現的。當前,很多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經常忽視了學情這一重要元素。高大上的教學理念好像能為學生的學習帶來助力,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設定的教學任務與學情不符,這就使大單元教學失去了它的實效性。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積極地關注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深度研讀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有效互動。
三、基于新課標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實施策略
作為語文教師,應從大單元教學的目標入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讓他們能在學習支架的幫助下積極地開展學習活動,提升學習的實效性。具體將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明確學習目標,把握方向
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教學的前提,所以在大單元教學活動展開之前教師也要設定教學目標,那么依照什么進行設定呢?很多教師都選擇了教材當中的單元語文學習要素,以此作為教學的重要學習目標,但是卻忽視了大單元教學里面的具體特征。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應基于學情,基于課標,從這兩個方面來入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應,為學生把握好學習的方向。從學情方面而言,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段,幫助學生形成目標意識,讓學生的學習能夠由淺入深,逐漸達到課程標準中的具體要求,從而深化學習思想。從課標方面而言,教師可以研究單元整體教學與新課程標準中理念的相通之處,并成功尋找可以互通的教學目標,從多個方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例如,以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先明確一個單元的教學目標。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體現著濃厚的情感性。無論是從課文內容還是從習作內容方面而言,都充分地體現了情感性的特征,所以,教師在開展這個單元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從新課程標準的相關內容出發,為學生設定這樣的教學目標:“第一,掌握抒發感情的方法。第二,學會用抒情的方法寫文章,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第三,學會使用批注閱讀方法,感悟文本的語言的魅力。第四,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要讀出情感,又要讀出共鳴。”這樣的教學目標能夠將新課程標準當中的內容落實到大單元教學,也讓教師能夠擺脫單元教學的桎梏,從課程標準的內容入手設定提升學生素養的教學目標。
(二)提供學習資源,重組內容
1.依據教材,適當補充
大單元教學與單元教學不同,它更看重一種資源的重構。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更應如此,因為教材中所選擇的文本內容有限。如果將其作為固定化的教學內容,那么就失去了大單元教學的靈魂。教師可為學生補充相關的學習資源。
在整個單元教學內容的影響下,將相關的教育資源融入單元教學并進行重組,讓學生的學習視野更加廣闊,也讓學生在這樣的補充內容當中尋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并能夠在具體的情境和體驗當中靈活地應用。這樣就能使大單元教學發揮出它的實效性,讓新課程標準的整體性教育理念得到充分地滲透。
例如,以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以教材當中的內容為依據,為學生補充相關的學習資源。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既有對動物美的欣賞,也有對景物美的描述,所以對生活當中的萬物都要有情感的表達。從這一主題入手教學,為學生選擇更多的學習資源,諸如除了動物、景物之外,教師還可以選擇與人相關的文章,如《我與地壇》《背影》等優秀文章,這些都可以成為這個單元的欣賞內容。這樣既能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這個單元的情感性,又能讓學生學會更多的抒情方法,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素養。
2.依據課標,靈活選擇
以教材作為教學的依據,是教學的前提。對大單元教學而言,教師也可以將新課程標準的內容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在選擇教育資源的時候,教師應立足于課程標準的相關需求,選擇有利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內容,設定核心學習任務,只有在新課程標準引領下的核心學習任務設定完成后,才能靈活地選擇教學教育資源。只有這樣的教育資源才能夠真正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下一步的教學活動才會更具有引領性。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依據課程標準的相關內容,為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資源。在新課標“表達與交流”中,“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形成個人的獨特感受”是對這個學段學生的相關要求。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選擇與之相關的學習內容。既要立足文本內容,又要立足課程標準的內容,為學生選擇諸如《荷塘月色》《春》等文章,培養學生有效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的能力,力求可以使學生在寫作中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夠融入自己真實的感受。
(三)創設學習支架,逐層深入
1.創設有效學習情境
在大單元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離不開任務驅動。因為只有任務驅動才能夠使學生的學習充滿活力。那么,什么樣的任務才能夠承載和落實好之前所確定的教學目標呢?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應該具有一致性,而打動學生的往往是真實的任務情境。所以,教師在創設學習支架的時候一定要考慮任務情境的重要性。在創設有效學習情境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大單元學習資源入手,為學生創設一些實踐性的學習活動,讓他們能夠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感受自我參與的快樂。在情境之下學生會很有學習的代入感,更能由易到難地體驗到語文知識的遷移。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讓他們能入境學習。對這個單元的學習而言,教師可以補充相關的學習資源,再對這些資源進行重建,讓學生能在這樣的重組學習中感受語文學習思想的跨度。在情境創設方面,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生活當中的實際場景,讓學生走進鳥語花香的校園,讓他們走進熱鬧的市場,讓他們感受公園人們的悠閑。在這些實際的場景設定當中,讓學生再次感受文章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情景下依據所學的抒情方法寫出一段文字,這樣就能使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感受語文能力的提升。
2.創設有效學習任務
在學習支架搭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核心學習任務的解讀來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學習任務。核心學習任務是重要的學習能力,而達到這一能力則需要學生將其一一落實,所以教師可以完成對于核心任務的分解工作,讓學生能夠將核心任務分解為幾個小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小組中逐一完成,再通過對這些小的任務完成的過程當中,使學生能夠利用有效的學習工具參與學習的過程當中,感受到自己在參與過程中的快樂情緒和滿足感。這樣的學習任務既能夠實現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也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成效。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搭建有效的學習任務,對中心學習任務而言,需要讓學生感受抒情性文章的特征,并學會寫出具有情感性的文章,這應該是依據新課程標準設定的核心學習任務。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掌握這樣的能力呢?這需要教師將其分解成以下幾個小任務:“第一,閱讀文本,從文本中積累詞語,制作詞語積累卡。第二,比較文本,給幾篇文章所寫的事物進行分類,說出自己這樣分的理由,并將自己曾經觀察過的事物和場景列舉出來。第三,細讀文本,從每一篇文章當中找到作者是怎么抒情的。第四,選擇你生活當中的富有情感性的場景,將其用文字表述出來。”這些學習任務能夠讓學生的大單元學習更加富有實效性。
(四)進行學習評價,注重實效
1.依據課標,量化標準
大單元教學是一個全新的教學理念,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未將教學一體化這種策略落實到實際的教學中,而對于教學評價這一概念也有著錯誤的解讀。例如,有的教師認為評價應在整個教學任務完成后進行,事實上并非如此,評價應該伴隨在教學的過程中,每一個小的任務完成都要有評價參與其中。教師應為學生設定量化的標準,也就是要以目標為導向,讓學生能夠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在制定量化標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教學目標為依據,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為自己評價的同時也為他人評價。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設定的教學目標作為評價的依據。因為目標的設定與課程標準的相關內容一致,所以教師可具體量化評價的標準,尤其是在學生完成每一個小的學習任務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進行有效的評價。在量化評價標準過程中,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學習方面的不足之處,在不斷地改進和彌補中升華自己的學習情感。
2.多元參與,小組推進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理應引起教師的關注,在大單元教學當中更是如此,越是新型的教學模式越需要被關注成效,所以在伴隨著教學活動展開的同時,教師也要對評價的內容和評價的形式及時作出調整。評價可以由多人參與,如小組評價、學生自主評價、他人評價和教師評價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有效的評價方式融入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這樣就能使大單元教學有效展開,這也是對下一步教學工作展開的有效依據,將評價作為常態性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小組當中積極參與,深入互動,才能夠有效地推進教學活動的開展。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教師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分成小組。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小組間互相促進,互相成長。任務的完成也可以由小組合作來完成。因為在小組合作當中學生的參與感更強,學生的內心無比的輕松和愉悅。他們更能在客觀的評價當中找到自己在學習方面的困惑,尤其是對這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而言,學生大多具有豐富的情感,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進行表達,而在小組當中他們可以暢所欲言,真正地做到有問必答,有惑必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大單元教學理念應該被尊重,尤其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更應看到大單元教學為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帶來的巨大價值。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也要關注到提煉大概念、提煉核心問題、設計核心任務、分解任務并開展學習活動、提供學習支架、進行學習結果評價等方面的內容,使整個大單元教學的教學鏈條更清晰,學生在其中的學習成效更明顯。
注:本文系泉州市鯉城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2023年第二批研究課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LCJG1452-07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