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出臺的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
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是當前抓好“三農”工作的關鍵之舉,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的重要課題。
在江蘇泗陽,以細胞工程育種技術選育的大口黑鱸單性化新品種提高了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在河南南陽,智能巡檢機器人24小時監護豬的生活起居,創新了人工智能應用新場景;在浙江湖州,基于5G千兆網絡打造的智慧管理平臺覆蓋了萬畝良田,實現了農場數字化管理的新模式……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發揮“南繁硅谷”等重大農業科研平臺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這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新思路、新突破口。
為落細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農業農村部在《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這份2025年“三農”工作“施工圖”中提到,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培育壯大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加強多元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種業創新攻關,加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等具體措施,持續提升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增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教授王靜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將科技創新貫穿我國由農業大國變成農業強國、科技強國的整個過程,讓農業、農村、農民發生根本性、顛覆性的改變。比如AI智能技術的運用、智能設備儀器監測農情都會對農業高質量生產提供幫助。
中央一號文件提到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王靜建議,將更多的科研成果應用到企業以及農民身上,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增強我國農業整體科技實力。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強調了科技創新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賈偉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大國小農’向‘大國強農’的跨越期,盡管糧食產量和多元食物供給有所提升,但我國糧食依然處于緊平衡狀態,部分農產品單產水平與部分發達國家仍有差距。科技創新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釋放多重信號。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仝志輝表示,一是農業發展戰略地位進一步提高。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農業強國是強國戰略的重要部分。以往農業創新與國家創新體系對接存在問題,新提出的農業新質生產力可將其背后依托的新技術作為戰略性支撐。二是農業發展模式面臨轉換。要實現更高水平發展必須擺脫過去依賴資源消耗、依靠資源量增加的發展方式,通過新技術突破資源約束,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優化勞動力投入。三是應對國際競爭。我國需要在全球農業科技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搶占全球農業科技制高點、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抉擇。
“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是科技創新,顛覆性技術的推動,還有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的轉型升級,所以我們看到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鄉村領域的應用,它不僅帶來了傳統生產模式的改變,還帶來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就是城鄉居民需求端的反向驅動,從而推動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涂圣偉說。
在四川蒲江,核算“碳足跡”后的愛媛橙,會在貼上“碳標簽”后進入市場。以愛媛橙為代表,當地通過滴灌技術、綠色防控技術等,探索發展綠色低碳農業。在上海市金山區,人工智能物聯網自動分析操控大棚內的溫度、光照、通風等,并判斷農產品是否可采收。設施裝備智能化保證了蔬菜的標準與品質。在湖南汨羅市,一臺臺高性能水稻拋秧機交付,“跑”向春耕一線。企業點單、院校接單,協同攻關,新機型顯著提升了丘陵地區秧苗栽種效率。

“農業新質生產力主要是對原來比較粗放、過度依賴資源要素投入的發展路徑進行創新,增加科技投入,實現高效能、高質量發展。”仝志輝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在仝志輝看來,我國在農業智能化設備和智慧農業領域已經取得顯著進展。例如,無人駕駛農機、智能灌溉、噴藥設施以及果品智能采摘設備等無人化操作技術逐漸普及。智慧育種技術也在不斷發展,通過智能化管理平臺整合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流程,實現全程智能化管理。此外,農業智能裝備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精度和效率。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農業新質生產力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中國式現代農業是科技賦能的農業,是與環保和諧共生的農業。”蒲江縣花田家庭農場負責人楊欣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說,“現在,蒲江縣全域推動以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的‘兩個替代’農業就是蒲江現代農業高質量可持續健康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一種詮釋。”
叮咚買菜高級農場經理盧葉表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持續提升,不單單是實現創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而是通過農業從業者與相關科技工作者協同開發,把創新技術應用到生產一線,響應市場與環境變化,改變生產管理模式,重塑工作崗位,最終提升效率與品質,是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
江蘇省泗陽縣水產技術指導站水產工程師李子文認為,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長期穩定的支持,激發了科研人員甘坐“冷板凳”、敢闖“無人區”的創新動能。“扎根這片沃土,惟實勵新,深化產學研融合,形成‘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的創新合力,能夠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插上科技翅膀、裝上智能引擎,也必將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國建設的新藍圖變成幸福美好的新未來。”
仝志輝建議,要繼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動智能農機和精準農業技術的應用,完善農業大數據確權交易機制,促進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整合與利用,推動農業金融創新,支持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落地,培育高素質農業勞動者,完善農業科學家、產業實操人員和新農人運用新技術的機制。此外,針對不同地區和經營主體,技術應用需要與生產規模和應用空間相匹配,以確保農業新質生產力在全國范圍內普遍落實。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關鍵是要發揮農業科技創新力量,實現農業革命性技術突破,優化農業生產中的要素配置,實現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全面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賈偉建議,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特別是在生物育種、智能裝備、綠色農藥、數字技術等領域,力爭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要大力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讓科技真正走進田間地頭。此外,要加快構建政府、學校、企業“三位一體”的農業創新型人才教育和培訓體系,提升農民的科學素養和技能水平,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應用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