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方言童謠具有獨特的語言文化特征,在表達上親近自然,句式簡單結構工整,因而受到當地孩童歡迎。通過分析研究后可以發現,西安方言童謠有著重要的民俗文化功能。例如,將人生哲理與道德規范以童謠的形式展現,以小見大;展示西安當地的民俗文化,傳授文化常識;展現地方歲時風俗,增強人們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開發智力,擴寬思維開闊視野。西安方言童謠還具有規訓功能,且其教育價值值得發掘,童謠的傳唱可以傳播歷史文化,培養孩童的審美情趣,增強文化自信,同時對西安方言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西安方言童謠;民俗文化;規訓功能
中圖分類號:H1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5-0014-04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Embodied Educational Value of
Xi’an Dialect Nursery Rhymes
Xu Yunqing1Huang Dongli2
(1. College of Basic Education, Xi’an Siyuan University, Xi’an 710038;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Abstract: Xi’an dialect nursery rhymes possess uniqu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close to nature in expression, with simple sentence patterns and neat structures, which make them popular among local children. Th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 it can be found that Xi’an dialect nursery rhymes have important folk cultural functions. For example, they present life philosophies and moral norms in the form of nursery rhymes, revealing profound meanings through trivial matters; they showcase the local folk culture of Xi’an and impart cultural common sense; they display local seasonal customs and enhance people’s sense of identity with local culture; and they develop intelligence, broaden thinking and expand horizons. Xi’an dialect nursery rhymes also have a disciplinary function, and their educational value is worthy of exploration. The singing and spreading of these nursery rhymes can disseminate historical culture, cultivate children’s aesthetic taste,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Xi’an dialect.
Keywords: Xi’an dialect nursery rhymes; folk culture; disciplinary function
童謠即為兒童創作的短詩,韻律朗朗上口,講究格律和韻腳。其流傳形式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傳,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詼諧幽默、音節和諧。《國語·鄭語》已有對“童謠”的記載:“且宣王之時有童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1]優秀的童謠必然富有民間生活特別是兒童生活的氣息,并表現出兒童健康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為他們所喜聞樂見[2]。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標志,方言童謠是重要的教育教學資源,可為兒童的語音、詞匯發展以及語感的構建與提升等,提供豐富的養料[3]。西安方言童謠是以西安方言為語言基礎,融合當地歷史、民俗和生活情趣,形成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是西安地區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廣泛傳播,承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本文現就西安方言童謠的語言特征及教育價值體現進行探討。
一、西安方言童謠的語言特征
(一)利用方言發音特點押韻
西安方言童謠的語言極具特色,利用方言發音特點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更具地域特色。譬如《城隍廟里看大戲》:“鏘,鏘,嘁鏘嘁,城隍廟里看大戲。八點半的《火焰駒》。誰有錢,誰看去,誰沒錢,趕緊回家睡覺去。”該童謠押“i”韻,在西安方言中,“去”音為[thi0],在普通話中“戲”和“去”不同韻,但在西安方言中兩個詞正好押韻,如此一來不僅在韻律上富有節奏感,也使童謠的故事感更加豐富。同樣地還有西安方言童謠《燈籠兒會》:“燈籠兒會,燈籠兒會,燈籠兒滅咧回家睡。奶奶不叫爺爺睡,爺爺在茅房開大會。”“會”音為[xuei44],“睡”音為[fei44]。還有童謠《奔顱》:“奔顱,奔顱,下雨不愁,人家打傘,我有奔顱。”在西安方言中人的前額叫“奔顱”,“顱”和“愁”在普通話中不同韻,這首童謠借助西安方言韻母“ou”押韻,展現出了西安方言的特色詞匯。
(二)凸顯西安方言特色詞匯
童謠中包含的獨特方言詞匯,反映出不同地區或族群的文化、歷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點,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西安方言詞匯組合簡單,但卻能表達出豐富的情感和意義。例如,西安方言童謠《說古經》:“白市布襪子靸拉鞋,二爸才從京里來;你給你二爸搬板凳兒,你二爸給你說古經;東古經,西古經,說個古經讓驢聽;驢不聽,把驢打得哼哼哼”,“靸拉”音為[sa21la21],在現代西安方言中,多單獨說“靸”且為動詞。《西安方言詞典》解釋“靸”為把鞋后幫踩在腳后跟下[4]。“靸拉鞋”指“靸拉著鞋”,有貶義,表示隨意、邋遢。
西安方言童謠中包含關于日常生活的詞匯,例如,在《一個人,本姓王》中,“一個人,本姓王,兜兜兒裝咧兩個糖(打一個漢字)”。在西安方言中,單音節名詞重疊有小稱作用,AA式名詞可兒化兼有愛稱作用,一些單音節量詞重疊成“AA/AA子/AA兒”式后也成為小稱名詞[5]。以《三頁瓦》為例:“三頁瓦,蓋座廟,廟里住咧個白老道(打一種糧食作物)。”“三頁瓦”指的是三片瓦,這里的“頁”是關中人指稱“瓦”的量詞。這類詞匯多體現出濃郁的地方色彩,讀這類童謠會讓人不自覺地聯想到當地百姓生活、勞作的場面。
(三)結構簡單對仗工整
從整體來看,西安方言童謠格式簡單、對仗工整,篇幅簡短、結構劃一,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句、六句、八句;就每句所組成的字數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雜言;從篇幅來看,短小、單純,易唱易學。
如《節氣歌》:“二月二,龍抬頭,吃著豆豆兒去郊游;三月三,去上山;四月四,學寫字;五月五,學跳舞;六月六,曬絲綢;七月七,趕集去;八月八,吹喇叭;九月九,邁前走。”還有《蔬菜季節歌》:“正月菠菜遍地青,二月山上羊角蔥。三月擔上芹菜賣,四月賣的黃花兒菜。五月葛筍帶大蔥,六月茄子耍流星。七月辣子遍地紅,八月芫荽把人迎。九月韭,佛開口,十月白菜能下酒。冬月蒜苗兒人人愛,紅白蘿卜臘月菜。”這兩首西安方言童謠都與節氣、時令相關,以時間和事件組合,描述不同月份當地人們的生活場景,孩童們在唱念的過程中會對基本的農作規律有一定的了解。還有一些童謠在結構上將某個主題詞匯進行重復,增強語氣或語勢,反復詠嘆表達強烈情感。童謠的格式整齊有序,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例如,《打籮籮兒》:打籮籮兒,篩面面兒,俺娃是個乖蛋蛋兒。打籮籮兒,喂米米兒,俺娃是個乖女女兒。”
二、西安童謠體現的民俗文化功能
(一)具有教育導向,有助于提高道德修養
很多西安方言童謠展現人生哲理與道德規范要求,久而久之,會讓誦讀它的孩童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極具教育意義。
有的西安方言童謠告誡孩童要遵守長幼秩序、禮貌謙遜。例如,《他大舅他二舅》:“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兒都是木頭。金疙瘩銀疙瘩還嫌不夠,上有天下有地娃你嫑牛”。教育孩子要知足感恩、有所敬畏,不能過分自高自大。
有的西安方言童謠對孩童的行為道德提出要求,例如,要愛護動物,尊重生命。《燕子的話》:“不鹐你的糧,不吃你的饃,借你的房檐兒壘個窩。壘下窩,養娃娃,娃娃長大就走呀。”用擬人的手法介紹了燕子的生活,意在告訴小朋友要和動物和諧相處。用以提升孩童品行修養的西安方言童謠比比皆是,例如,《羞羞羞,把臉摳》:“羞羞羞,把臉摳,摳個渠渠兒種豌豆,今年不收明年收,明年不收叫賊偷”。童謠描述孩童在玩耍時,對愛哭鬧、不守信等行為的逗笑,意在糾正不規范的行為舉止。
除了對孩童的教育,西安童謠還有對社會負面現象的闡述,《紅豆豆兒,綠米米兒》:“紅豆豆兒,綠米米兒,我給婆婆端椅椅兒,婆婆說我好乖娃。我在后院栽菊花,聽見黃狗咬誰呢,咬你大伯呢,大伯大伯做啥呀,給你女說媒呀。我女沒長十七八,拿不了鑰匙當不了家”。這首童謠揭露舊社會童養媳、早婚的陋習,其批判的態度體現當地民風的變化、革除落后思想,是社會價值觀的進步。
(二)反映民間文化,豐富生活常識
某些民俗文化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這時隱藏在方言中的民俗詞就能引導我們去探尋被歷史塵封已久的民俗文化[6]。西安方言童謠不僅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還展示了西安當地的民俗文化,一些童謠中包含著很多文化常識,對孩童了解當地民間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三原的橋》:“三原的橋,涇陽的塔,咸陽塬上的冢疙瘩”。這首童謠表現了西安周邊豐富的古跡,“三原的橋”是三原縣的古龍橋,“涇陽的塔”指涇陽縣的崇文塔,“冢疙瘩”指咸陽北塬上的古代帝王陵和貴族墓。西安歷史遺跡跨越千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今天我們又透過童謠重新遇見它們。
(三)展現地方歲時風俗,增強文化認同
一些方言童謠還能展現地方歲時風俗,孩童通過反復的念唱,能增強他們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例如,前面關于節氣的童謠《節氣歌》,出現的時間都是農歷時間,告訴兒童每個時間段的農事,可以看出當地人們生活的規律、條理。還有《九九歌》:“頭九暖,二九凍破臉;三九半,凍咧鍋里飯;四九五九,閉門抄手;六九半,冰消散;七九八九,陽坡看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歌”也叫“數九歌”,在描述“冬九天”的氣候狀況時,融入了當地百姓對氣候變化認知的智慧。
西安人民對節日活動的總結也被編寫成了童謠,介紹節日文化,將當地人過節的習俗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戶戶炒豆豆兒。你一把,我一把,剩下一把喂螞蚱。螞蚱撐得伸咧腿,喜得碎娃咧著嘴”。二月二即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標志著氣溫回升、萬物復蘇。當日,百姓有炒豆子、趕廟會等習俗。農歷七月初七,關中民間有過乞巧節的習俗,童謠《乞巧歌》中介紹了“巧娘”乞巧的活動,“豆芽兒菜,生拐拐兒。盆盆兒生,手帕兒蓋,七月七取出來。妹妹呀,姐姐呀,摘朵巧芽兒照影花兒。盆盆兒清,影影兒明,看誰手巧心又靈”。
三、西安方言童謠的民俗文化教育功能
陜西民俗研究者張世民認為,現在關中民間仍然有勸善歌謠,盡管其情感因素較弱,但注重民間價值觀的傳播[7]。孩童在唱念童謠的過程中,可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語感,對保護方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西安方言童謠不僅具有娛樂功能,也能從語言、場景、文化等各個方面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一)傳承歷史文化
語言學有關學者認為,考釋近代漢語詞語不能只做共時平面的材料描寫,還要進行歷時考察,并與方言考察相結合,這樣才能做到對漢語詞匯史的準確、全面研究[8]。研究方言詞匯也是同樣的道理,不僅要關注方言詞匯的基本含義,也要關注方言詞匯歷時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內涵。西安方言童謠是關中地區歷史文化的體現,是當地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考釋西安方言童謠的語言特征,可以感受到方言中隱含的文化特色和情感價值。孩童念唱西安方言童謠的過程,也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過程。
(二)提高語言能力
西安方言童謠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獨具特色,語言表達簡單易懂,唱念童謠可以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讓孩子們在玩耍中學習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童謠故事通常使用豐富的比喻和形象描述,有助于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方言發音突出語言的韻律優美,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性,有利于增強孩子們的語感和語音感知能力,使他們對語言的感知更加敏銳。西安方言童謠是一種民間文化形式,通過聽唱這些童謠可以促進孩子與家長、同齡人之間的溝通,增加相互間的理解,有助于促進孩子的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三)培養審美情趣
西安方言童謠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唱念童謠可以培養兒童的審美情趣,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和欣賞家鄉的文化。在語言表達上,西安方言童謠常常使用詼諧的語言,方言的加入使得童謠念起來更加輕松愉悅。西安方言童謠通常以生活中的細節為主題,生動再現了當地人們的生活場景,譬如前文中提到的“抄手”等,讓人感受到的生活氣息。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地域特色。西安方言童謠中的語言充分體現著其獨特韻味,通過童謠中的方言詞匯和表達方式,讓兒童感受到西安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
(四)增強文化自信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9]大力推廣方言童謠,是在保護和傳承方言文化。西安方言童謠是西安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簡單、易懂的語言和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讓孩童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接受本土文化,培養對家鄉的熱愛和歸屬感。同時,也能夠增強對家鄉的認同感。西安方言童謠是西安人民的精神文化遺產,童謠的內容涉及歷史事件、人物故事、傳統文化等,孩子們在傳唱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家鄉文化的深厚底蘊,傳承本土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時,也能夠起到對方言文化的保護作用。方言研究者孫立新談到西安新派方言變遷時說道,西安方言甚至關中方言將失去中原官話古入聲字的歸并特點而成為北京官話的一種地方變體[10]。由此可見,西安方言保護已迫在眉睫,它不僅是地域文化的獨特標識,承載著古城西安數千年的歷史記憶與民俗風情,更是維系本土民眾情感、增強文化自信的關鍵所在。
四、結語
西安方言童謠是一種特殊的民間文學形式,不僅具備娛樂功能,還承擔著文化傳承、保護方言發展的作用。一些方言童謠涉及歷史傳統、文化現象,孩童們對童謠的唱念不僅讓孩子們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也能夠增進他們對當地文化的認識,增強地域認同感,更加直觀地了解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方言童謠是方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借童謠的形式,通過孩子們易于理解的方式,將方言詞匯、語法、音調等方面的知識傳遞給下一代,使方言文化得以傳承。最后,西安方言童謠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其中包含的行為規范、道德觀念,也能為孩童帶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左丘明.國語[M].陳桐生,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576.
[2]譚達先.民間童謠散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59:5.
[3]韓承紅.西安方言童謠集注[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3.
[4]李榮.西安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70.
[5]孫立新.西安方言研究[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165-
166.
[6]黃冬麗,許蕓青.關中地區方言民俗詞探析:以正月初五民俗活動為例[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22(1):67-71.
[7]張世民.關中民歌的分布、類型與特征[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3):74-79.
[8]黃冬麗.《朱子語類》口語詞匯與洋縣方言詞匯[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3):38-44.
[9]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
htm.
[10]孫立新.西安方言語音的內部差異[J].甘肅高師學報,2010(1):67-71.
作者簡介:許蕓青(1997—),女,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安思源學院基礎教育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教育史、方言詞匯。
黃冬麗(1975—),女,漢族,陜西洋縣人,博士,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詞匯、語法及對外漢語教學。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