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學者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記載了大量的節日禮俗,包括歲時節日、宗教信仰活動節日、地方特色節日和商貿集市等,這些節日禮俗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它們與廣東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狀況和文化底蘊緊密相關。另外,節日禮俗還具有社會整合、文化傳承、心理調適和經濟促進等功能與作用。廣東地區的節日禮俗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貌。
關鍵詞:《廣東新語》;節日禮俗;地域特色;社會功能;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K8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5-0145-05
An Analysis of Festival Rituals and Customs in
A New Encyclopedia of Guangdong and Their Social Functions
Ai Hongl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Guangzhou, Guangzhou 510990)
Abstract: A New Encyclopedia of Guangdong, written by Qu Dajun, a Qing Dynasty scholar, records a large number of festival rituals and customs, including seasonal festivals, festivals of religious belief activities, festival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ercial fairs. These festival rituals and customs have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Guangdong. In addition, festival rituals and customs also have functions and roles such as social integr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economic promotion. The festival rituals and customs in the Guangdong region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forming a unique cultural landscape.
Keywords: A New Encyclopedia of Guangdong; festival rituals and custom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ocial functions; cultural inheritance
《廣東新語》是清代學者屈大均所著的一部地方性筆記,該書以豐富的資料和獨特的視角,詳細記載了廣東地區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堪稱廣東地方文化的百科全書。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禮俗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廣東新語》中關于節日禮俗的記述,不僅提供了了解廣東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節日文化的珍貴資料,也為探究地方文化的傳承與變遷提供了重要線索。通過對這些節日禮俗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廣東地區的社會生活、民俗風情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從而有助于全面把握廣東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本文主要對《廣東新語》一書中關于節日禮俗的記載進行細致梳理與分析,旨在探討其所反映的地域性特征與時代性特質,進而揭示這些節日禮俗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及其所承載的社會意蘊,以期為深入理解廣東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民俗風情提供幫助,同時為優秀地方文化的持續傳承與創新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廣東新語》中的節日禮俗
作為一部詳盡記載廣東地區風土人情的典籍,《廣東新語》對節日禮俗的描述頗為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一)歲時節日
歲時節日是指在一年中按固定時間或季節周期性慶祝的傳統節日,如春節(農歷新年)、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節日大多與農事活動、祭祀祖先或紀念歷史人物有關。
1.春節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一個較長的時段,從臘八開始人們就為過春節做準備,小年之后,更是忙碌。《廣東新語》記載:“小除祀社,以花豆灑屋,次日為酒以分歲,曰團年。歲除祭,曰送年。”[1]263除夕,要清掃房屋、祭祖、貼春聯、守歲等,為迎接新年做好準備。“元日拜年,燒爆竹,啖煎堆、白餅、沙壅,飲柏酒。”[1]263大年初一,拜年、吃團年飯、放鞭炮等,展現了濃厚的節日氛圍和祈求新年吉祥如意的愿望。
2.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元夕,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慶祝習俗[2]。《廣東新語》記載:“元夕張燈燒起火,十家則放煙火,五家則放花筒。嬉游者,率袖象牙香筒,打十八閑為樂。城內外舞獅象龍鸞之屬者百隊,飾童男女為故事者百隊。為陸龍船,長者十余丈,以輪旋轉,人皆錦袍倭帽,揚旗弄鼓,對舞寶鐙于其上。晝則踢毽五仙觀,毽有大小,其踢大毽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貴子。歌伯斗歌,皆著鴨舌巾、駝絨服,行立凳上。東唱西和,西嘲東解,語必雙關,詞兼雅俗。大約取晉人讀曲十之三,東粵摸魚歌十之四,其三分則唐人竹枝調也。觀者不遠百里,持瑰異物為慶頭。其燈師又為謎語,懸賞中衢,曰燈信。”[1]263元宵節晚上,放煙火、點花燈,舞龍、舞獅,猜燈謎等,熱鬧非凡。
3.清明節
“清明是古老的民族節日,它將節氣日與民俗節日融為一體,是天時與人時的合一。祭祖與踏青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3]《廣東新語》記載:“清明有事先塋,曰拜清,先朝一日曰‘劃清’。新塋必以清明日祭,曰‘應清’。”[1]263清明節去掃墓,祭拜祖先,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之情。
4.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龍舟節,廣東地區的端午節禮俗尤為豐富,《廣東新語》記載:“五月自朔至五日,以粽心草系黍,卷以柊葉,以象陰陽包裹。浴女蘭湯,飲菖蒲雄黃醴,以辟不祥。士女乘舫,觀競渡海珠,買花果于蛋家女艇中。”[1]264端午節有吃粽子、劃龍舟、掛艾草的傳統習俗,食用粽子以紀念屈原,掛艾草、菖蒲有驅邪避災的作用,飲雄黃酒則有防病治病的功效,體現了祛病驅邪和紀念忠良的文化意義。
5.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在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源于古代的民間傳說,特別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多樣的慶祝活動,有乞巧、拜織女、吃巧果等。《廣東新語》記載:“七月初七夕為七娘會,乞巧,沐浴天孫圣水,以素馨、茉莉結高尾艇。翠羽為篷,游泛沉香之浦,以象星槎。”[1]264七夕節在廣東地區被賦予濃厚的民俗色彩,人們在這一天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如用天孫圣水沐浴、盛裝打扮、乘坐裝飾精美的高尾花艇在沉香浦游泛等。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6.中元節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祭奠祖先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超度亡靈,同時也有許多與鬼魂和陰間相關的民俗活動,有著深厚的宗教和民俗內涵[4]。《廣東新語》記載,七月“十四祭先祠厲為盂蘭會,相餉龍眼、檳榔,曰‘結圓’,潮州則曰‘結星’”[1]264。
7.中秋節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團圓節日,全家人聚在一起,品嘗月餅,觀賞月亮,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中秋節還有猜燈謎、放天燈的習俗。廣東人還會在中秋節這天舉行舞火龍、舞獅等活動,以增添節日氣氛。《廣東新語》記載:“八月十五之夕,兒童燃番塔燈,持柚火,踏歌于道曰:灑樂仔,灑樂兒,無咋糜,塔累碎瓦為之,象花塔者其燈多,象光塔者其燈少。柚火者,以紅柚皮雕鏤人物花草,中置一琉璃盞,朱光四射,與素馨茉莉燈交映。蓋素馨茉莉燈以香勝,柚燈以色勝。”[1]265這段話記錄了廣東人中秋賞月、吃月餅、提燈籠、燒塔等習俗,強調團圓和豐收的主題,反映著人們對于家庭和睦的向往與對自然界的崇敬之情。
8.重陽節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敬老節日,《廣東新語》記載:“九日載花糕萸酒,登五層樓雙塔放響弓鷂,霜降展先墓,諸坊設齋醮禳彗”[1]264。重陽節前夕,人們會用糯米粉制成重陽糕,寓意步步高升。重陽節當天,人們會去登高,寓意驅邪避災。登高山、插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體現著尊老敬老和避邪求壽的節日內涵。
9.冬至
冬至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廣東人重視過冬至,有“肥冬瘦年”“冬至大過年”的諺語[5]。《廣東新語》記載:“冬至曰‘亞歲’,食鲙,為家宴團冬,墓祭曰‘掛冬’。”[1]264這天要舉行祭祖活動,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之情。
(二)宗教信仰活動節日
宗教信仰活動節日包括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的各種儀式和慶典,如天妃會、真武會、浴佛節等都是廣東地區非常重要的宗教節日。
1.天妃會
天妃會是為了紀念和慶祝媽祖(也稱為天妃、天后)而舉行的節日活動。媽祖是我國沿海地區廣泛信奉的海神,被尊崇為海上保護神。她以護航海上旅客和漁民而聞名,受到許多人的敬仰。天妃會通常在媽祖的誕辰和升天日舉行,具體日期根據不同地區的傳統可能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媽祖誕辰在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而升天紀念日則在農歷九月初九。《廣東新語》記載:“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妃會,建醮扮撬飾童男女如元夕,寶馬彩棚亦百隊。”[1]263-264通過各種慶祝活動,表達人們對媽祖的敬仰和對平安生活的祈愿。
2.真武會
三月初三為“真武會”,這是與道教文化相關的一個重要節日,主要是紀念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他是道教中重要的神祇之一,通常被視為保護神和戰神。真武大帝的形象常常與水、軍事和鎮邪的力量相關聯。《廣東新語》記載:“佛山則以上巳為‘真武會’,放大爆竹。”[1]264佛山地區的真武廟“燒爆”習俗,就是一種對水神的祭祀活動。
3.浴佛節
浴佛節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主要慶祝釋迦牟尼佛的誕生。浴佛節通常在農歷四月初八舉行,是佛教徒紀念佛祖誕生的重要日子。《廣東新語》記載:“四月八日浴佛,采面葒榔,搗百花葉為餅。是日江上陳龍舟,曰‘出水龍’,潮田始作。”[1]264
(三)地方特色節日
這類節日主要是指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慶祝活動,如“波羅誕”(即南海神誕)、田了節、放鷂會等。
1.波羅誕
波羅誕是廣州地區一個傳統的民間節日,主要在南海神廟舉行。波羅誕通常在每年農歷二月十三至十五日舉行,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海神,并祈求航海平安和風調雨順。《廣東新語》關于南海神的祭祀禮典記載較多,提到了波羅誕的祭祀活動:“歲仲春,十二、十三日,有事于廟”[1]183。
2.田了節
田了節是具有地方色彩的一個節日,通常在農歷七月舉行。《廣東新語》記載:“東莞麻涌諸鄉,以七月十四日為田了節,兒童爭吹蘆管以慶,謂之‘吹田了’,以是時早稻始獲也。予詩:‘蘆管吹田了,中含祝歲辭。初秋幾望日,早稼始收時。’”[1]266-267田了節是為了慶祝農作物的豐收,同時也是農民們在農忙過后的一個放松和歡聚的時刻。
3.放鷂會
放鷂會又稱為風箏會,是一種傳統的民俗活動,通常在春季舉行。這項活動以放飛風箏為主要內容,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廣東新語》記載:“南海之佛山,歲九月十日為放鷂會。先期主者懸式于鷂場,鷂皆以白楚紙為之,凡兩翼,一竿一弓。翼廣一尺,以平為上。竿長三尺,弓二尺,弦以竹根片或銅片,以薄為上。主者察之,嵌以印。放日,主者立一竿于地,長二丈。人十人為耦,離竿二丈,約之曰,毋過竿,毋不及竿,出大竿,復出小竿,如是者賞。約已,依次而度,鷂出于竿末,則以線之直上者為上。線已直上,則竿中更吐一竿,高至三丈,又以線之直出于三丈之末者為上。線既直出于三丈之末,又以鷂之聲清和中節,而其態回翔合度者為上。”放鷂會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也是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傳統。
(四)商貿集市
雖然嚴格地說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節日”,但在《廣東新語》中也提到了一些定期舉行的大型商貿活動,如每年一度的“花市”[1]42(春節期間),這些活動往往帶有很強的娛樂性和文化色彩,成為當地居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廣東新語》詳細記錄了廣東地區的節日禮俗,這些禮俗不僅體現了廣東人的生活智慧,也反映了廣東地區獨特的文化傳統。通過對《廣東新語》中節日禮俗的探討,我們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廣東的歷史文化,還可以感受到廣東人民的生活情趣和人文情懷。
二、《廣東新語》中節日禮俗的地域特色
廣東地區的節日禮俗,深受其獨特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狀況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影響,展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這種特色不僅體現在節日活動的形式上,更蘊含在活動的內涵和精神之中。
(一)廣東地區的節日禮俗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連
廣東位于中國南部,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和發達的水系,這一地理特點為當地的節日活動提供了獨特的場景。以七夕節為例,這一節日在廣東地區被賦予了特別的民俗意義,其中的泛游沉香浦活動更是成為節日的一大亮點。人們乘坐裝飾精美的高尾花艇,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游泛,欣賞沿途的自然風光,享受著與水親近的樂趣。這種活動形式不僅充分利用了廣東地區水系發達、河流眾多的地理優勢,更體現了當地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
(二)廣東地區的節日禮俗深受當地社會經濟狀況的影響
在古代,廣東就是中國的重要經濟區域之一,商業貿易繁榮,人民生活相對富裕。這種經濟狀況為節日禮俗的豐富多樣提供了物質基礎。例如,在春節期間,廣東地區盛行各種廟會、花市等活動,人們穿著新衣,走親訪友,互贈禮物,共同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廣東人民的熱情好客和豪爽大方,也反映著當時經濟社會的繁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廣東地區的節日禮俗融入了諸多地方性的文化元素
作為廣東地區的代表性文化,這些節日禮俗具有獨特的地域韻味,使得嶺南文化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魅力在節日禮俗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例如,在端午節期間,廣東地區除了傳統的賽龍舟、吃粽子等活動外,還有著掛艾草、喝雄黃酒等習俗。這些習俗不僅具有驅邪避疫的實際意義,更蘊含著嶺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廣東地區的民間信仰也在節日禮俗中得到了體現,如對各種神靈的祭祀活動,既表達了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和祈求,也增強了節日的神秘感和莊重感。
三、《廣東新語》中節日禮俗的功能與作用
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來看,《廣東新語》記載的節日禮俗承載著多重功能與作用,主要體現在社會整合、文化傳承、心理調適和經濟促進等方面。
(一)社會整合功能
節日禮俗在社會整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集結社群,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聯系。節日是一個集體活動的時刻,人們通過共同的慶祝活動,增強了集體意識和歸屬感。例如,《廣東新語》描述的春節期間的拜年活動,人們互相拜訪、交流感情,不僅增進了親朋好友之間的感情,也強化了凝聚力和歸屬感。另外,節日禮俗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人們有機會相互交流和溝通。在傳統社會中,節日是少數幾次能夠讓全體成員聚集在一起的時刻,大家通過共同的慶祝活動,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促進了社會關系的和諧。
(二)文化傳承功能
節日禮俗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參與和傳承,這些禮俗不僅保留了歷史文化的記憶,也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節日禮俗往往包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元素,如傳統的祭祀儀式、歌舞表演等,這些活動能夠讓人們在慶祝節日的過程中,回顧歷史,緬懷先人。例如,《廣東新語》提到的清明節掃墓活動,通過祭拜先人,保留和傳承祖先的記憶和家族的歷史。同時,能夠增強文化認同感,年輕人通過參與節日活動,可以了解和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心理調適功能
節日往往伴隨著特定的儀式和活動,這些活動能夠給人們帶來歡樂和放松,起到心理調適的作用。可以給人提供心理慰藉,節日是一個暫時逃離日常壓力、享受家庭和樂趣的時刻,在忙碌的生活中,節日成為一個重要的心理調適時刻。通過參加節日活動,人們能夠暫時放下工作和生活中的煩惱,享受與家人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時光。節日活動中的各種娛樂和慶祝活動,如舞獅、龍舟競賽等,不僅能夠帶來歡樂,還能通過身體運動和社交互動,增進心理健康。例如,《廣東新語》提到的元宵節燈會,通過觀賞花燈和參與各種娛樂活動,人們能夠在歡樂的氛圍中放松心情、緩解壓力。
(四)經濟促進功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節日成為商業活動的重要契機。各種節日市場的繁榮不僅拉動消費,也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創新。過節往往伴隨著大量的消費需求,如購買禮品、食品、裝飾品、日用品等。節日期間的市場繁榮,帶動了相關商品的銷售,促進了消費增長。例如,節日期間,各種慶祝活動和旅游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例如,《廣東新語》中提到的端午節龍舟競賽,不僅是一項傳統的體育活動,還吸引了大量游客,成為當地旅游業興盛的契機。
四、《廣東新語》中節日禮俗的歷史演變與現代傳承
作為一部詳實記載廣東地區風土人情的文獻,《廣東新語》為我們提供了觀察節日禮俗歷史演變的寶貴資料。書中對于廣東地區的節日禮俗,如端午節賽龍舟、七夕乞巧等,均有深入細致的描寫,展現了這些禮俗在歷史上的豐富面貌。以端午節為例,這一節日在廣東地區的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龍舟競渡文化。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詳細描述了珠三角地區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況,這種習俗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高峰,成為民間盛大的節日活動。龍舟競渡不僅是對屈原精神的傳承,更是廣東人民團結協作、勇往直前的精神體現。再看七夕乞巧節,這是一個以女性為主的節日,廣東女性在這一天會進行各種乞巧活動,祈求心靈手巧、婚姻美滿,這一習俗在《廣東新語》中也有詳細記載,反映了古代女性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廣東地區的節日禮俗也在傳承中創新。一方面,傳統的節日禮俗如端午節賽龍舟、中秋節賞月等依然得到很好的保留和傳承。這些習俗已經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到相應時節,人們都會自發地組織和參與相關活動,以此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對族群、地域的認同感。另一方面,現代社會中的節日禮俗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創新趨勢。例如,在保留傳統形式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嘗試將現代元素融入節日慶祝中,如使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節日宣傳、在傳統節日中融入現代藝術形式等。這些創新做法不僅豐富了節日的文化內涵,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此外,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廣東地區的節日禮俗還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廣東新語》中記載的節日禮俗在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貌,而在現代社會中,這些禮俗又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和發展。這種傳承與創新的結合,使得廣東地區的節日文化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五、結語
《廣東新語》詳細記載的節日禮俗,展現了廣東地區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這些節日禮俗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體現了廣東人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這些禮俗在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社會和諧以及豐富人民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本文通過對《廣東新語》中節日禮俗的深入分析,發現這些禮俗既是廣東地區歷史文化的生動體現,也是民俗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它們蘊含著豐富的信仰、儀式與象征意義,并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多重功能。廣東地區的節日禮俗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它們在現代社會中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并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育中,鄧光禮,林維純,等.廣東新語注[M].屈大均,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
[2]鐘敬文.中國禮儀全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19.
[3]蕭放.天時與人時的融通:清明禮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16(4):62-67.
[4]李躍忠.禮儀民俗[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20:262.
[5]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中華文化通志:第二典" 地域文化" 嶺南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08.
作者簡介:艾紅玲(1973—),女,漢族,河南三門峽人,博士,廣州軟件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