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的歷史進展看,其依次經歷鄉村管理、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社會治理現代化等階段。中國共產黨在社會治理實踐中積累了“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與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相結合”“堅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結合”“堅持社會治理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等寶貴經驗。
關鍵詞:社會治理;社會治理現代化;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5-0036-04
The Practical Progress,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Social Governance
Jiang Yiqun
(Zhejiang Talent Specialized College, Hangzhou 310012)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Judging from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n social governance, it has successively gone through stages of rural management, social management, social governance, and soci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governance, the CPC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s, including “combin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with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the people”, “integrating politics, the rule of law, rule of virtue, autonomy and intelligent governance”, and “combin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social governance”.
Keywords: social governance; soci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提出了“鄉村管理”“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社會治理體制”“社會治理體系”“共同社會治理”“社會治理現代化”等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論。然而學界對“社會治理”這一重要概念尚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論闡釋,對其歷史進展鮮有專門的論述,對于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的經驗啟示亦有進一步歸納總結豐富發展的必要。故搞清楚何謂社會治理,搞清楚我國社會治理的歷史演進過程及取得的寶貴經驗,這既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更有利于推進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何謂社會治理
什么是社會治理?迄今國內學界對這一問題“缺乏共識且專門研究較少”[1]。給社會治理下定義的不多,茲舉兩例。其一,王浦劬認為,“從運行意義上,‘社會治理’實際是指‘治理社會’。或者換言之,所謂‘社會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體對于社會實施的管理”[2]。其二,陳玉生認為,“社會治理是指為了社會,發展和發動社會力量服務、監管、建設社會的活動過程”[1]。前者是學者通過對社會治理、國家治理、政府治理三者間的邏輯關系的分析得出的結論,屬學理性的;后者把社會治理理解為社會性治理,強調社會性是社會治理的根本屬性,屬于操作性定義。
在筆者看來,前者分析過程是精細的,分析結果是粗漏的,把一個主謂結構的聯合詞組顛倒過來變成了動賓詞組并說成是等同的,終究是不妥的。后者盡管凸顯出社會治理的“可操作性”,卻模糊了社會治理的主體性。主體都不明,又何來可操作性?筆者認為,社會治理是指在服務力量的支配下全方位推動社會進步的發展過程,具有引導性、社會性、動態性、道德性等基本特性。這一概念的內涵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理解。
首先,明確提出社會治理的主體是服務力量,這既體現出主體的服務性,又體現出主體的協同本性。其次,強調服務力量的支配地位,體現出社會治理從由上而下到由下而上的轉向。再次,強調社會治理對象的全面性,社會治理不是單向度的,而是多維的系統的。最后,強調社會治理的動態過程,社會治理要因地制宜、適時而變,既要有穩定性又要有先進性。搞清何謂社會治理,這是研究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的實踐進展及經驗啟示的基本前提。
二、中國共產黨從鄉村管理到社會治理的歷史進展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辟鄉村管理的道路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1927年到1939年,毛澤東撰寫了一系列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著作,對革命根據地的實踐經驗進行深刻總結,對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作了充分闡釋,創造性地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和農村包圍城市等革命思想和方法,這標志著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對鄉村管理的艱辛探索和對社會管理的初步嘗試。1928年10月,《井岡山土地法》的實施,廢止了兩千多年來鄉村普遍存在的地主剝削農民的封建土地關系,通過法律手段保障農民對土地的合法權益。1930年春,江西興國等縣依照《興國縣土地法》全面展開分田運動。1930年10月,湘鄂西特委制定的《土地問題決議案大綱》明確規定“土地不禁止買賣”。湘鄂西第二次工農兵貧民代表大會發布的《土地革命法令》明確規定“沒收富農所余出租的一部分土地”“不禁止雇傭耕種”[3]。以上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管理的對象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對于社會管理的尺度有了更好的把握,對于人民的利益訴求給予充分的尊重,對于代表經濟命脈的土地的分配有了契合時局的合理調整。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打持久戰成了必然趨勢,為了鞏固敵后抗日根據地,為了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了鞏固民主政權,毛澤東在《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則,這對于保護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士紳等各階級的利益,對于加強根據地政權建設,對于有效實行社會民主管理,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三三制”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從實際出發進行社會民主管理的行動指南。1949年7月1日,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的講話中,精辟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在28年的發展歷程中得出的兩條基本經驗:一則,在國內喚起民眾;再則,在國外,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國人民,共同奮斗。無疑,無論是國內矛盾的處理上還是國際關系的處理上,都要堅持人民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人民才是社會管理的真正主體。
總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無論在鄉村管理還是在社會管理過程中,都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主體,為以后有效的社會管理提供了經驗借鑒和理論基礎。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社會管理的艱辛探索
1954年9月23日,周恩來總理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自1949年至1952年,我國已經為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準備了必要的條件。從1953年起,全國人民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著手系統地逐步地實現國家的“一化三改”,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著力進行經濟建設。在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期間,黨和政府緊緊依靠管理人員和勞動群眾的共同奮斗,工業管理水平得到逐步的提高,看到了計劃方面暴露出來的不準確、不完整、易變動等缺陷,提出了“進行反復的周密的平衡和計算”“加強各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和協作”“充分地吸收廣大的職工群眾的意見”等三項要求,給出了“加強計劃工作”“加強節約”“加強技術管理”等三項迫切任務。顯然,在“一化”過程中,黨和政府是領導力量,職工群眾是實現國家奮斗目標的依靠力量,就社會管理而言,社會管理的主體是黨和政府,社會管理的客體主要是職工群眾和工業、交通、郵電、水利、林業、商業和國營農業等各部門事業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同時,逐步實行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改”的過程,既是對農民、手工業者和資本主義工商業者的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對其進行有效社會管理的過程。盡管管理方式、原則各異,但是目的是一致的,就是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歷史已經證明,在“一化三改”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社會管理的民主性、群眾性和切實性,有力地克服了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分散主義、形式主義。從新中國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管理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寶貴經驗,也為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行社會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管理的完善與發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開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姓社姓資的討論是人們關注的話題。鄧小平指出,計劃和市場只是資源配置的不同方式,與社會制度沒有必然聯系。“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成為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迫切需要回答和科學解決的中心問題。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從生產力、生產關系、最終目標三個層面科學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對改革開放中的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日益成為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大會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使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勞資關系、勞動關系朝著和諧方向發展,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促進民生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2007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頒布,自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民營企業在實施《勞動合同法》過程中,提高了長期勞動合同簽訂的比例,逐步兌現了節假日加班工資的支付,擴大了職工的福利范圍。”[4]這些法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是社會關系協調的標尺,是國家服務民眾的意志,也是有效進行社會管理的保障。
1998年3月6日,時任國務院秘書長羅干在《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中,首次提出“社會管理”這一概念。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改進社會管理,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新要求[5],體現了社會管理思想逐步形成。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的新要求,豐富了社會管理的內涵。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進一步豐富了社會管理的內涵,強化了法治保障的根基作用。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治理理論的提出與社會治理的科學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作了專門部署,第一次提出“社會治理”概念,體現著黨執政理念的與時俱進,標志著黨治國理政模式從“管理式”向“治理式”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較十九大報告相比,對社會治理提出更高要求,那就是在完善社會治理體制的基礎上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針對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給出了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方案,如發展“楓橋經驗”、改進人民信訪工作、完善治理平臺、健全社區治理體系、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等[6]。綜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現了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轉變,實現了從“社會管理體制”到“社會治理體系”的轉變,實現了社會治理手段從傳統到智能的轉變,實現了社會治理主體從黨政向人人的轉變,新時代社會治理業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民主性、平等性、服務性、和諧性日益增強。
三、中國共產黨從鄉村管理到社會治理的經驗啟示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不斷學習、借鑒、總結國內外經驗及教訓,探索出了一條從傳統鄉村管理到現代化社會治理的道路。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總能攻堅克難,制定適合時宜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回顧中國共產黨從鄉村管理到社會治理的歷程,以下幾點經驗啟示,對于我們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與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相結合
中國革命的歷史充分證明,只有共產黨才能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這不僅因為共產黨具有兩個先鋒隊性質,也不僅因為共產黨有馬克思主義這一強大的思想武器,也不僅因為共產黨具有銳意進取、排除萬難的奮斗精神,也不僅因為共產黨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獻精神,更因為共產黨有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堅強意志和決心,更因為共產黨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愛情懷。在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過程中,我們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才能永遠有前進道路上的定盤星和主心骨。同時,黨的事業同時又是人民群眾的事業,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生力軍,只有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我國的各項事業才能取得輝煌成果,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在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既要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又要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使二者有機結合。
(二)堅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相結合”
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無論是黨和政府的頂層設計,還是基層社區、村委的治理實踐,無論是打蒼蠅老虎,還是懲治黑惡勢力,都要始終堅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相結合”,即既要充分發揮黨和政府在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中的政治引領作用,以保證堅定的政治方向不動搖,又要借助法律的權威和強制力,以有力保障社會治理各項活動的順利實施;既要充分發揮優秀傳統道德的倫理教化作用,提升公民的整體道德水平,增強社會的“大我意識”,又要適時調動公民個人、社會組織、基層社區等的自治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激發社會治理的“小我活力”;既要適時適地借力科技發展搭建好智治平臺,以推動早日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又要平衡好“五治”間的關系,促使其有序和諧發展,以達到政治的引領作用、法治的保障功能、德治的倫理教化、自治的活力再造和智治的科技支撐。
(三)堅持社會治理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相結合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先后產生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中的社會治理思想依次經歷了從鄉村管理到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社會治理體制、社會治理體系,再到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發展過程。鄉村管理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符合當時中國的客觀實際,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管理思想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對“一化三改”實踐經驗的總結,有力地加速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社會治理、社會治理體制、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改革開放新征程中社會治理實踐的客觀要求,也是黨和政府與時俱進地把握執政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不斷提升執政能力的動態表現。
參考文獻:
[1]陳玉生.社會治理的實踐模式、根本屬性與操作性定義[J].社會學評論,2023(2):5-25.
[2]王浦劬.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含義及其相互關系辨析[J].社會學評論,2014(3):12-20.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員歷史:第1卷1921-1949[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286.
[4]史晉川.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269.
[5]中國政府網.胡錦濤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全文[EB/OL].
https://www.gov.cn/ldhd/2007-10/24/content_785431_8.htm.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4).
作者簡介:姜熠群(1968—),男,漢族,江西鄱陽人,浙江人才專修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與社會。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