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切實解決“立案難”的問題,我國實施了立案登記制改革,在降低訴訟門檻的同時,原告濫訴風險明顯增加,從而侵害被告訴權。以裁判文書網中的101篇裁判文書為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存在因惡意訴訟、送而不達等導致缺席判決,侵害被告訴權的問題,破壞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針對這些問題,探尋出通過對原告撤訴后再起訴進行合理的限制、健全訴訟文書送達方式、賦予缺席被告異議救濟和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完善被告訴權保障的解決路徑,以期在實踐中對缺席審判的被告訴權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關鍵詞:缺席判決;被告訴權;審級利益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5-0065-04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Guarantee of the Defendant’s Litigious Rights
in Civil Default Judgments
Chang MinhuiChen Zhicha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y in case-filing”, China has implemented the reform of the case-filing registration system. While lowering the litigation threshold, the risk of plaintiffs’ abusive litigation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us infringing on the defendant’s litigious rights. By analyzing 101 judicial documents from the Judgments Online platform,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default judgments caused by malicious litigation and unsuccessful service of process, which violate the defendant’s litigious rights and undermine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of the litigation rights of the parties.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explores solutions including reasonably restricting the plaintiff from re-filing a lawsuit after withdrawal, improving the service methods of litigation documents, endowing the absent defendant with the right to dissent, relief, and claim for damages, and perfecting the guarantee of the defendant’s litigious rights. The aim is to provide more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the defendant’s litigious rights in default trials in practice.
Keywords: default judgment; defendant’s litigious rights; appellate-level interests
缺席判決是指被告經合法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為了防止訴訟過分遲延,及時作出的判決。對于缺席或者未經許可中途退出法庭的被告,并非都是惡意不出庭或者惡意突襲裁判,大多數的被告善意不知情,有正當理由未能出庭,比如原告惡意多次提起訴訟、被告突發疾病、被告正在被監禁等。本文現對被告善意、有正當理由缺席判決時的訴權保護措施進行研究。
一、缺席判決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適用缺席判決案件出現的問題隨之發生變化。本文選取裁判文書網,以“民事案件”“缺席判決”為關鍵詞,以“中級法院”為搜索條件,檢索出2023年1月1日至6月29日共272篇法律裁判文書,剔除不符合條件的案件,共有101篇缺席判決裁判文書,以下對這些裁判文書進行分析探討。
(一)認定缺席判決違法的案件較少
在缺席判決作出后,若因被告是在未到庭參加訴訟、未提交書面答辯意見的情況下承擔責任,那么被告未行使辯論權,或未提交證據時必然提出上訴或者申請再審。2023年1月1日至6月29日期間,在法院作出缺席判決后,提出上訴或者申請再審的案件總數,以及法院認定一審缺席判決違法的案件中,法院認定缺席判決違法的案件情況較少,101件缺席判決案件中只有18件被法院認定為缺席判決違法,占比為17.8%。
在一審階段被告因不可歸責于己之事由沒有參加庭審時,可能由于其未提交證據以及未進行辯論等,對其法律權利造成損害。當被告針對缺席判決程序違法提出上訴或申請再審后,進入二審程序或者再審程序時,因只有在原審卷宗中明確沒有相關傳票等法律文書或者送達程序違法的少數案件,才會被認定缺席判決程序違法,致使缺席判決被告的權利救濟沒有實現[1]。一言以蔽之,在實踐中法院認定缺席判決違法的案件數量較少、缺席判決違法案件比率較低,導致被告訴訟權利容易受到侵害,其針對缺席判決違法進行救濟難度較大,導致民事訴訟法的程序安定性受損。
(二)缺席判決后申請救濟理由多樣化
分析總結上述101篇裁判文書中被告在缺席判決后申請救濟的理由(見圖1)發現,對缺席判決申請救濟的理由多種多樣,包括虛假訴訟、惡意訴訟、送達方式違法及申請線上開庭未被同意等,惡意訴訟、送達方式違法、未經合法傳喚等一直是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三)法院認定缺席判決違法的主要裁判理由較為集中
圖2為法院認定缺席判決違法的裁判理由,法院在認定缺席判決案件違法時,裁判理由集中在送達程序違法和未送達開庭傳票等法律文書。
民事訴訟中對席判決是最主要的裁判模式,但缺席判決案件數量卻居高不下。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對缺席被告的申請救濟理由采納的極少(見圖2),究其原因,是缺席判決的法律規定模糊①。雖然違法缺席判決是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可以撤銷一審法院作出的缺席判決,但對于出現何種情況為違法缺席判決嚴重違反法定程序,并沒有法律進行明確規定,這就導致二審法院或者再審法院認定缺席判決程序違法較為嚴格,認定理由較為集中。
二、缺席判決中被告訴權保障的現實問題
(一)因原告惡意濫訴,侵害被告訴權
《增廣賢文》中載:“好訟之子,多數終兇。”經過儒家文化長期熏陶,我國古代有“無訟以求”的法律傳統,以及“厭訟”“恥訟”的觀念。但現今的法律規定使古代“厭訟”“恥訟”的心理變成相反的“好訟”心理,這些法律規定包括“原告不出庭時,按照撤訴處理,原告享有再次起訴的權利”和“撤訴的案件原告承擔訴訟費,但是減半收取”。有些當事人會利用“好訟”心理濫用起訴權,獲得不正當利益,并且這種惡意濫訟在民間借貸糾紛和知識產權糾紛中越來越多,影響被告商譽或名譽[2]。從圖1可以看到,惡意訴訟是被告對缺席判決進行救濟的申請原因之一。在牛某彬案件②中,被申請人的信貸員和合同借款人惡意串通,欺騙申請人將其變成了貸款人,這是典型的因原告通過惡意串通過的金融借款合同對被告提起訴訟的案件。由此可以看出,原告會通過各種方式作出虛假的案件事實及證據等,在被告不知惡意訴訟,沒有行使答辯權、辯論權以及質證權等訴權的情況下,被法院缺席判決,侵害被告訴權,使訴訟機制喪失公正裁判的功能。盡管2023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單方捏造案件事實和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兩種情況,應該駁回訴訟請求③,但在實踐中,因當事人惡意串通的虛假事實非常嚴密,惡意訴訟的認定相當困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金錢調查案件事實(2020)最高法民終1026號,蘇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黑龍江鴻基米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申請執行人執行異議之訴二審民事判決書,黑龍江省高級法院開出史上最高虛假訴訟罰單。,并且在一般情況下法官不會主動調查是否存在惡意情形,所以實踐中該規定難以施行。
(二)因送達程序違法,侵害被告訴權
送達制度對于受送達人知悉訴訟過程至關重要,法院必須合法及時送達訴訟文書,受送達人方能參加訴訟,行使訴權。圖2顯示以送達程序違法為申請救濟理由的案件占總認定缺席判決違法案件數50%,可以看出送達程序違法在缺席判決案件中所占比重很大。申請送達程序違法的23個案件包括申請公告送達程序違法、申請郵寄送達方式違法以及申請電子送達違法等。關于郵寄送達,實踐中因快遞員不能直接將文書送到受送達人手中,或者法院專遞郵寄件被退回后,又沒有公告送達的相關文書材料參見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2022)浙02民再56號,寧波市奉化區農業投資公司、寧波萬利食品有限公司民間借貸糾紛再審民事裁定書。等現象時有發生,導致郵寄送達送而不達。關于電子送達,因有關電子送達的法律規定較為籠統,適用電子送達需經過受送達人“同意”,且法院難以確定是否完成送達等,導致電子送達送而不達。此外,在公告送達中,因原告故意隱瞞被告聯系方式、惡意起訴或者其他方式不能送達的判斷標準法律規定不明確,導致公告送達送而不達。綜上所述,送達是保證受送達人程序參與的前提,送達方式違法會導致被告不能參與訴訟、行使訴訟權利,致使被告一方參與訴訟以及可能勝訴的權利被剝奪,進而損害被告實體合法權益。
(三)因缺席判決導致被告喪失審級利益,侵害被告訴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我國司法制度審判程序為四級二審制。兩審終審的目的是當法院作出審判后,當事人不服判決時有提出上訴的權利,及時糾正錯誤裁判。首先,在一般情況下,被告為維護自己正當利益都會參與到訴訟程序中,而當被告因原告惡意多次提起訴訟、被告突發疾病、被告正被監禁、送達程序違法等原因未參與訴訟,提起上訴時,上訴理由除請求保護實體權利之外,還有請求保護程序性之權利,例如,傳喚、缺席審判以及法律文書送達等程序不合法,但是在實踐中二審法院審查一審法院依據案件事實和證據作出民事判決參見(2021)最高法知民終774號,北京雅電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愷締科技有限公司計算機軟件開發合同糾紛民事二審民事判決書。,并未違反法定程序,已保障了缺席被告的權利保障缺席被告的權利分為兩種,一審案卷中有關于送達的法律文書;缺席被告提交答辯意見,但未出庭,要求法院再次組織開庭時,法院未再次組織開庭,并未違反法定程序。,一般不會發回重審,而直接作出二審裁判,所以實際上被告只參加了二審程序,導致被告喪失審級利益。其次,當被告因原告惡意訴訟或者其他情況不知悉訴訟時,被告只有在收到法院判決書和裁定書時才知悉訴訟存在,而公告送達判決書和裁定書時,被告可能會錯過上訴或者申請再審的期限,致使被告審級利益被剝奪。除此之外,在2021年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實施后,高級法院作為主要再審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再審則屬“法律審”意義上的擇案而審,導致部分再審案件審級下移,可能對“依法糾錯”有不利影響[3]。具體到缺席判決案件中,可能出現高級法院對本院作出的缺席判決進行再審,或者出現對向高級法院請示過的缺席判決案件進行再審,盡管這一現象可以用高級法院對轄區內的案件足夠熟悉,且法官素質提高來解釋,但不可避免會出現“自查自糾”情況,高院對缺席被告提出的再審申請并不會進行實質審理,這會導致缺席被告進行再審并沒有得到有效救濟,其審級利益受到侵害。
三、缺席判決中被告訴權保障的完善路徑
(一)對原告撤訴后再起訴進行合理的限制
原告撤訴后,以同一訴請再次起訴,人民法院應予受理《民訴法解釋》第214條規定,原告撤訴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訴處理后,原告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但如果當事人惡意多次撤訴時,不僅法律賦予原告起訴權利被濫用,同時也會浪費大量司法資源和被告的時間、精力,所以應當對原告撤訴后再起訴進行必要的限制[4]。首先,對于撤訴行為進行次數限制。在有些情況下,原告會濫用撤訴權,惡意擾亂訴訟秩序,損害被告訴權,故對于原告撤訴行為,應當進行必要的次數限制,原告應當對自己處分的權利承擔責任。其次,在對原告撤訴再起訴進行限制的同時,對于法院按照撤訴處理的案件,法院對不出庭的原告進行釋明,對原告一方說明不出庭的后果,謹慎作出按撤訴處理的決定也同樣重要。
(二)優化送達方式,清除送達障礙
相較于傳統的線下訴訟模式,目前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訴訟模式,對于文書的送達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優化郵寄送達方式[5]。對于郵寄送達文書的送達方式,法院工作人員在郵寄時,應當明確告知快遞員除受送達人同意代收外,不能由快遞點代收或由其他人代取,并且由辦案法官將快遞員的郵寄送達過程明確記錄在案。其次,完善電子送達方式。健全電子送達司法文書相關規則制度立法,包括受送達人“同意”方式以及“確認收悉”送達生效標準等,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送達平臺,助推互聯網智慧法院建設。最后,細化公告送達方式[6]。對于公告送達文書的送達方式,要嚴格適用公告送達條件。法院應主動、窮盡送達方式之后,或者確認受送達人在四種送達方式均不能完成送達時,方可采用公告送達方式[7]。
(三)賦予缺席被告異議救濟和損害賠償的權利
正如柏拉圖所言“事物都存在著正反兩面”,一方面,缺席判決制度可以防止訴訟過分拖延;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因各種原因導致被告缺席判決時,會侵害被告訴權。當損害發生之后,賦予被告請求恢復和補償的權利就異常重要。首先,建立異議救濟制度。在缺席判決之后,被告沒有專門的救濟程序,致使很多案件因缺席判決程序違法而上訴,所以在被告因正當原因完全不應訴的情況下,建立異議救濟制度對于缺席判決中被告的權利保障非常必要。為保障法定庭審請求權,法律應當明確規定異議救濟制度的條件,即被告在有正當申請理由的情況下,向作出該判決的法院提出異議申請,異議應以一次為限,為確保異議審查的有限性,不得再次提起異議[8]。其次,賦予被告損害賠償權。在實踐中當原告起訴后,可能會因為惡意訴訟或者證據不足撤訴,但是被告在應訴過程中卻花費了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故應當賦予缺席被告損害賠償權,當原告惡意訴訟導致缺席判決(侵權行為)引發了被告實體權利受損(損害后果),且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原告主觀上有惡意(侵權行為人主觀有過錯)時,原告即構成了一般侵權行為,這時應當賦予缺席被告損害賠償權,在侵害后果發生后,被告按照一般侵權行為的訴訟時效請求保護,以保障當原告利用國家司法機關侵害被告權利時,被告有權維護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黃德春.淺談我國民事訴訟撤訴制度中對當事人權利的保護[J].法制與經濟(下旬),2012(12):43-44.
[2]王雪琴.惡意訴訟: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20-23.
[3]龍宗智.審級職能定位改革的主要矛盾及試點建議[J].中國法律評論,2022(2):164-172.
[4]杜宇澤.民事訴訟缺席審判制度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2.
[5]張艷.民事送達制度若干問題探討[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2):125-134.
[6]宋苗.民事缺席判決制度研究[D].蘭州:甘肅政法大學,2020.
[7]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不僅要“送”而且要“達”[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2-08-22(11).
[8]劉秀明.民事缺席審判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
2010.
作者簡介:常敏慧(2000—),女,漢族,山西長治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學。
陳志超(1999—),女,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為民事訴訟法學。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