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合大數據的思維方式與獨特視角,從適應性、引領力、個性化、實效性方面探尋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必要性,聚焦分析大數據技術應用意識滯后、技術水平欠缺、機制體制不全、平臺建設落后、技術應用失范等問題,從革新教育觀念、優化教育內容結構、構建多元載體協同共生體系、補齊制度短板、構建大數據平臺五個方面創新性地提出大數據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五新”育人模式,以期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5-0128-04
Research on the “Five New”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Kang XinxingLiu Zihan
(School of New Media Arts,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00)
Abstract: By integrating the thinking mode and uniqu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on in the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from the aspects of adaptability, guiding ability, personalization, and effectiveness. It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gging awaren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the lack of technical proficiency, the incomplete mechanisms and system, the backwardness of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the non-standar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From five aspects, namely, innovating educational concept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al content, constructing a collaborative symbiotic system of multiple carriers, making up for the institutional shortcomings, and building a big data platform,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proposes the “Five-New”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with the hope of providing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big data;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近年來,大數據技術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融合與實踐正不斷深化,也暴露出若干薄弱環節[1]。立足于大數據視域,深入剖析它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機遇與新挑戰,運用大數據思維科學地探索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構建基于大數據視域的“五新”育人模式,以適應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新趨勢、新規律與新需求,成為當前亟待深入探究并妥善解決的關鍵議題。
一、大數據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必要性
(一)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性的有力推手
大數據時代,如何面對現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和多元矛盾的大學生群體,確保教育能夠不斷滿足不同主體的需求以及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至關重要[2]。大數據技術擁有數據處理能力強大、數據多樣性支持、深度洞察與精準決策、可擴展性與靈活性等顯著優勢,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的創新融合應用可以聚焦海量不同類型數據之間的關聯性,挖掘數據背后更為重要的思政信息特征,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特定分析與精準預測,對革新網絡思政育人理念、豐富網絡思政育人資源、營造網絡思政育人氛圍、優化網絡思政育人策略、提升網絡思政育人管理水平、有效應對當前網絡思政教育風險、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
(二)強化高校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引領力的重要引擎
為了防范網絡空間內多元異質聲音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潛在侵蝕、沖擊及其可能導致的模糊化風險,迫切需要利用以大數據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優勢為強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力的發展助力賦能,使其成為加強高校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引領力的重要引擎。大數據技術憑借其高效處理龐雜數據的能力,能夠深入分析并精確預判大學生可能面臨的問題跡象與潛在危機,依據他們的思想動態、行為傾向及信息訴求,實施及時且個性化的教育與指導,從而構筑起抵御錯誤思想滲透的有效防線[3]。
(三)實現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化的高效途徑
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重塑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也革新著信息的接收與獲取方式,極大地拓寬了信息來源渠道,為實施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個性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高效途徑。借助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大學生的思想波動、情感狀態及行為特征得以被詳細記錄、持續追蹤,并以直觀的可視化形式展現出來。同時,通過數據信息的聚類分析,大數據技術能夠對學生群體進行精細劃分,根據數據特征將具有相似性的學生進行歸類,從多個維度勾勒出“群體畫像”,使思政教育實現從單一“灌輸”向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方向轉變,充分激發每個學生的獨特優勢與內在潛能[4]。
(四)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在動力
在大數據時代,通過對用戶信息數據的深入分析,可以全面洞悉學生的偏好、學習動機、特長以及存在的短板,科學地預見其思想行為上可能遇到的問題及需求,從而有序地調整教育內容,實現精準教學,最大化地發揮教育數據的價值。同時,數據挖掘、分析與處理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有效地過濾掉數據中的錯誤信息,還能動態捕捉學生思想道德成長的規律,解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對海量數據時無所適從的難題,進而為解決教育資源雖然豐富但實際利用率低、共享度不高的問題提供了新的動力[5]。
二、大數據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大數據應用意識滯后
部分教育工作者對于大數據思維觀念所蘊含的嶄新內涵與特性尚缺乏充分的認識,存在明顯的應用滯后性[6]。首先,大數據思維強調對“全樣本數據”的挖掘與分析,力求全面性與完整性,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問卷、訪談等抽樣調查方法,側重于部分樣本的代表性分析,二者在數據處理原則上存在根本差異。其次,大數據思維聚焦于數據間復雜關聯性的探索,通過相關性分析揭示潛在規律,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傾向于因果邏輯的深入探究,追求明確的因果鏈條,這種思維模式的差異限制了教育方法的創新與拓展。最后,大數據思維倡導“個性化”與“精準化”教育理念,旨在通過數據分析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個性化教學方案的制訂,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群體教育為主,難以充分滿足學生個體差異化的學習需求。
(二)大數據技術水平欠缺
大數據的高效運用不僅包含數據的大量采集,還涉及數據分析及處理、存儲、共享等方面。雖然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育內容及特征方面有足夠的優勢,但依據傳統數據分析難以充分挖掘海量數據背后的深層信息,這阻礙著思想政治教育與大數據技術的深度融合[7]。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由于入校招聘專業設置等方面的因素,導致擁有大數據相關專業背景的人才相對匱乏,同時高校給予的技術、資金支持力度不足,影響著大數據技術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廣應用。
(三)大數據機制體制不全
首先,運行程序有待優化。當前,大數據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流程存在碎片化與無序化問題,亟須通過標準化、系統化的程序設計來加以改善,應確立從數據采集、預處理、深度分析到策略制定的閉環流程,確保各環節緊密相連、有序推進[7]。其次,運行主體不明確。高校大數據中心應打破單一部門主導的局面,構建由技術人員、學生輔導員、黨團及教務等多部門協同參與的運行主體體系,同時注重引入大數據領域的專業人才,提升團隊的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最后,運行制度不健全。高校應從全局視角出發,制定全面、系統的數據應用與管理制度,明確各環節的責任主體、操作流程、監督機制及評價標準,促進數據的共享與開放,推動大數據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入融合與廣泛應用。
(四)大數據平臺建設落后
目前高校在大數據平臺的建設上,既缺少來自戰略政策層面的宏觀規劃與指導,也未掌握能夠滿足系統集成需求的高級大數據技術,致使數據存儲呈現碎片化狀態,數據格式標準不一、記錄口徑多樣的問題尤為突出,數據共享機制不暢是亟待解決的嚴峻問題。這影響著數據信息在不同系統間的互聯互通與整合共享,難以滿足多樣化用戶群體對不同數據資源的個性化需求。尤為重要的是,這種不完備的數據平臺狀況,對于實現數據的有效留存、鏈接應用,以及充分挖掘數據間的關聯價值構成顯著障礙,制約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優化。
(五)大數據技術應用失范
首先,在大數據技術逐步改變教育環境的同時,高校也在通過多種渠道全方位收集學生信息,而大數據時代的特征在于數據收集往往未經個人知情同意,且數據的透明度增加,包含大量學生隱私,加之技術安全漏洞的存在,個人隱私保護面臨著嚴峻挑戰。其次,教育者過度依賴數據的判斷傾向,忽視了主動思考的重要性。教育者需結合實際情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批判性思維,避免“唯數據論”,以達到充分使用大數據技術發揮作用之時,也能保持有思政元素的獨立判斷。
三、大數據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新”育人模式
(一)理念創新:革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觀念
一是樹立全領域育人理念。傳統調研方法依賴抽樣調查來推測整體狀況,大數據技術能夠全面收集并分析數據,實現“樣本即總體”的轉變,從而更精確地把握思政教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樹立全領域育人理念,具備足夠的跨空間教育視野,努力實現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有機結合,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生的線上線下學習生活中,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環境。
二是深化關聯性育人理念。傳統的思政教育工作是通過有限的數據樣本探索人和事物間的因果關系,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海量性和復雜性使得這種方法在應用時顯得捉襟見肘。通過大數據技術量化數據間的數理關系,挖掘并揭示隱藏的信息與價值,轉向關注事物間的關聯性,精準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特征。
三是聚焦個性化育人理念。借助大數據的支撐,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應聚焦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多樣化需求,將定制化和定量化有機結合,實現從工業化課堂教育到個性化定制教育的轉變。思政教育工作者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學生的各類數據,能夠為學生量身定制教育計劃,滿足其個性化需求,推動從定性化教育經驗積累到定量化教育引導的轉變,使得思政教育過程更加科學、規范,從而促進更多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內容創新:優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
首先,意識形態教育的深度挖掘與引領是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關鍵環節。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大學生思想動態,精準評估與預測其信仰狀況,為意識形態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創新教育理念與方法,利用數據“痕跡”精準識別教育對象的興趣與需求,實現教育的個性化與精準化。通過數據分析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抵御多元價值沖擊。
其次,數據素養與倫理道德教育的融合是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維度。提升師生的數據素養,包括數據的收集、分析、處理與運用能力,是應對海量數據挑戰的有效對策。同時,加強數據倫理道德教育,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數據使用觀念,確保數據使用的合法性與合倫理性。通過融合數據素養與倫理道德教育,構建全方位的數據應用體系,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創新提供堅實支撐。
最后,教育資源的聚類整合與精準推送是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具體實踐。面對大數據環境下的海量教育資源,通過定量與定性相似度分析,實現教育內容的精細化分類與整合。結合學生“數據畫像”,動態分析學生需求,實現教育資源的個性化、差異化推送。
(三)載體創新:構建多元載體協同共生體系
一是豐富載體形式。持續的技術革新推動載體形式的多元化與智能化發展,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載體也在加速擴充,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還增強了教育互動性。通過整合大數據、云計算、VR/AR等技術,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實現個性化內容推送與沉浸式學習體驗,極大提升了教學吸引力與實效性,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開辟了新路徑。
二是融合多元載體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形式多樣,且各具特色與優勢,需圍繞“以生為本”為中心,通過新技術促進信息、資源、人才等要素的交換和流動,構建載體互動發展、協同共生模式。在建設和創新過程中,要遵循歷史規律,以尊重傳統載體作為創新基礎,積極拓展課程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創新活動形式,提高教育活動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三是構建一體化載體架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構建綜合性載體,融合傳統與新興載體,形成“一體化終端”或“一站式平臺”。智媒技術的發展為此提供了技術條件,推動各類載體深層次融合,構建更具融合性的綜合性載體。
(四)機制創新:補齊大數據應用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短板
首先,實施大數據驅動的網格化管理制度是基礎。通過將管理對象劃分為多個精細的網格單元,并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度整合和分析學生信息,構建精準、高效的思政教育管理體系,實施精準管理。
其次,建立科學的效果評價與反饋機制是關鍵。通過確立一系列可量化的評價指標,如學生參與度、在線學習時長、思想認知提升等,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實時數據監測和分析,采用數據可視化方法直觀展示教育效果。
最后,信息安全及倫理道德制度的完備是保障。高校應建立健全數據安全使用制度,明確數據收集、存儲、處理的規范流程,構建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和應急響應機制,防止學生隱私泄露。同時,高校應加強教育者的數據倫理道德教育,引導樹立正確的數據觀和倫理觀,確保大數據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規、合理使用,避免數據濫用和誤導。
(五)平臺創新: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平臺
首先,構建統一的數據中心平臺是創新的基礎。平臺主要匯聚學信網、教務系統、社交媒體等多源數據,以實現數據的全面共享與深度整合。高校應全方位、多層次地把握學生思想動態與行為特征,為個性化教育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滿足學生對高質量信息的需求,以增強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
其次,數據分析平臺的搭建是創新的核心。平臺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實現對教育數據的實時感知、采集與分析。通過算法模型,從海量數據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為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數據的可視化呈現,使得教育者可以直觀把握教育效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促進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
最后,數據交流平臺的構建是創新的延伸。通過搭建網絡社區互動平臺、校園文化活動平臺及“微”平臺等多元載體,促進師生間的平等交流與互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分享思想的舞臺,還為教育者提供了精準畫像與引導學生的新途徑。在大數據技術的驅動下,這些平臺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增強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
參考文獻:
[1]肖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發展:評《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實踐》[J].高教探索,2024(4):130.
[2]謝繼華.大數據視閾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8.
[3]李玲.論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9):33-35.
[4]陳夢妮.大數據時代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3.
[5]李雪文.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研究[D].銀川:北方民族大學,2024.
[6]衛承霏.大數據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風險與糾偏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23(6):12-20.
[7]李晨偉.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22.
作者簡介:康新興(1995—),男,漢族,陜西咸陽人,西安工程大學新媒體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黨團規范化建設。
劉子涵(1994—),女,漢族,陜西榆林人,西安工程大學新媒體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資助育人。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