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全育人”既是一種理論視域,也是貫穿高校改革發展的思維理念、目標取向和行動策略。如何抓好“三全育人”理念破題新形勢下的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構建育人新格局,是各高校共同面對的新挑戰,也是探索網絡輿情治理的新機遇。通過走訪調研廣東10所高校網絡輿情治理體系現狀,文章提出構建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治理路徑,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網絡話語體系的科學性、建立網絡輿情協同高效治理共同體,梳理和優化廣東部分高校“三全育人”視角下網絡輿情治理的對策,從而有效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文章提出“以生為本為理念—思想引領為核心—服務體系為支撐—溝通機制為保障”的整體性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整體性策略,形成網絡輿情治理全員參與、網絡輿情治理貫穿育人全過程、網絡輿情治理體系全方位構建的具體路徑,育人資源共享、育人力量匯聚,最終形成從根源消解高校網絡輿情風險的合力,旨在構建育人共同體,切實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校;網絡輿情;系統論;廣東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7-0053-04
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和媒介高速融合以及大學生群體特征,決定了高校在輿情回應中要面臨更復雜、多元的訴求以及風險挑戰。高校網絡輿情事件頻發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帶來重大挑戰,“三全育人”視域下,如何有效地防范化解輿情風險、充分發揮高校育人主陣地作用和網絡育人功能以及主觀能動性,對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理論判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高校網絡輿情的治理要放在“三全育人”的視域下,做好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網絡輿情治理要全面掌握輿論態勢,針對突發事件做好有效應對,做到從時空上精準把握、從態勢上轉危為安。
(一)“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內涵
“三全育人”理念為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理論性指導與科學性內涵,高校網絡輿情治理也是全面提升新時代“三全育人”工作水平和質量的重要路徑。近年來,我國正向著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方向大步邁進,網絡重塑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社交等方面,傳統的網絡輿情治理和教育模式也經歷著網絡化重塑,高校輿情事件爆發式增長,學校管理等各類網絡輿情頻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發展和治理相統一、網上和網下相融合”,[2]“網絡治校”成為學校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體現。
(二)“三全育人”理念與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深度融合
1. 可行性
高校在推進理念融合的過程中,關鍵在于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深度融合,全面統籌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3]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是多元主體參與的工作,廣大師生通過新媒體手段參與高校治理和權益維護的意愿更加強烈,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響,擴大了輿情治理主體的參與度。網絡的發展打破了高校育人的時空局限,全過程育人理念融入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能夠結合育人對象的階段性,拓寬網絡輿情治理的范圍,提高信息傳播時效,形成全程貫通的狀態。挖掘媒體矩陣聚合效應,通過全方位育人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能力。
2. 必要性
高等教育深受政府傳統科層制組織結構困擾,出現治理方式和過程復雜化、官僚本位等問題。[4]有關調查顯示,截至2023年6月,10 —29周歲的網民占中國網民群體的28.4%。[5]媒介高速發展融合、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基于“三全育人”視角探索網絡輿情治理策略,對于推進新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發展具有重要實踐價值。
3. 關聯性
輿情事件始終內嵌于特有的社會情境,高校網絡輿情的處置也應注重全方位、全過程的系統性考量。從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落點來看,其最終目的是切實消除輿情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確保高校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如何運用“三全育人”理念破題新形勢下的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構建育人新格局,是各高校共同面對的新挑戰,也是探索網絡輿情治理的新機遇。
二、基于10所廣東高校網絡輿情治理體系現狀調查
通過實地走訪廣東10所高校,以“三全育人”體制機制試點單位在網絡輿情治理的模式為調研對象,構建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治理路徑,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網絡話語體系的科學性、建立網絡輿情協同高效治理共同體,梳理和優化廣東部分高校“三全育人”視角下網絡輿情治理的對策,從而有效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一)研究設計與方法
網絡輿情生態的構成維度包括網絡輿情參與主體、網絡輿情客體、網絡輿情時空環境三個要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環境中,網絡輿情的參與主體、客體之間通過關聯關系實現了信息的流動,進而產生輿情。首先,對輿情事件的主體、客體和時空環境特征進行梳理,系統描繪當下廣東高校網絡輿情的基本特征;其次,基于“線上—線下”“事件—輿情”的時空動態格局,著重分析輿情的形成、演化過程,重點關注輿情發展過程中的各個變化節點,分析關鍵特點,總結輿情事件發生的深層邏輯,從而探索輿情事件的發展模型;對輿情出現的各個階段高校各育人主體、要素如何介入及產生影響作出考察研判,從而精準有效地把握目前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二)調研分析與相關說明
1. 調查問卷的設計與發放
以“‘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現狀”為主題編制調查問卷,以隨機抽樣的形式共發放問卷2062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2038份。調查問卷的第一模塊是對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的采集。第二模塊是被調查者對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治理的看法。第三模塊主要關注被調查者所在學校在輿情治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各部門參與輿情治理工作的建議。
2. 抽樣方法及質量控制
文章選取廣東地區10所高校“三全育人”試點單位作為主要考察目標,綜合考慮涵蓋公辦及民辦院校、本科及專科院校。研究目標有兩個層面。第一,從理論層面拓展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理論內涵;第二,基于“三全育人”視域從實踐層面探索建構切實有效的高校網絡輿情治理體系和模式。
文章采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宏觀層面的分析以文獻法為主,建立研究的理論基礎;中觀層面主要以案例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相結合為主,探索“三全育人”與高校網絡輿情治理之間的邏輯關系和相互影響作用機制;微觀層面通過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在前述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輿情治理機制較為健全、成效較為顯著的高校的典型經驗做法進行分析,總結高校網絡輿情治理體系的建構路徑。
三、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網絡輿情治理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三全育人”來推動輿情治理體系的創新,最終的落點應為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基于這一邏輯基礎提出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創新策略。擬提出以“以生為本”為理念,以思想引領為核心,以服務體系為支撐,以溝通機制為保障的整體性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整體性策略,形成網絡輿情治理全員參與、網絡輿情治理貫穿育人全過程、網絡輿情治理體系全方位構建的具體路徑,最終形成從根源消解高校網絡輿情風險的合力,切實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一)研究結果分析
1. 樣本分析
調查顯示,在調查人群男女比例中,女性的占比為45.98%,男性的占比為54.02%,其中男性的占比較大。在調查人群學歷情況中,專科生占比最高,為81.16%,工科專業的人群占比達到49.66%,共青團員身份的學生的占比為51.18%。這表明,關注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學生群體與學歷層次、專業和政治面貌息息相關。
2. 樣本特征
調查顯示,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發展,網絡內容和應用越來越豐富,在調查人群中,每天的上網時間4小時以上的人群占比為60.65%,占比最大。37.98%的人群比較關注校園網絡輿論,他們通過社交軟件了解校園網絡輿情,占比為56.23%。在校園網絡輿情的類型上,安全事故和師德師風事件最受學生關注,分別達到66.54%和62.51%。
3.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網絡輿情調研現狀
第一,高校各部門參與網絡輿情的治理體系有待加強。調查結果顯示,82.88%的人群認為學校黨政部門會參與到網絡輿情的治理當中,73.9%的人群認為學校行政部門會參與,65.06%的人群認為學校教師隊伍會參與到網絡輿情的治理當中,49.66%的人群認為學生組織會參與,這表明,學校的網絡輿情治理工作與學校各黨政、行政部門、教師隊伍和學生組織密切相關,并且呈現正相關的態勢。
第二,高校在網絡輿情治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與挑戰。調查顯示,有62.95%的人群認為網絡輿情治理中存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務的問題或挑戰,有60.89%的人群認為輿情治理中存在缺乏有效的輿情監測機制的問題或挑戰,有58.39%的人群認為治理中存在應對策略不夠靈活與及時的問題或挑戰,還有部分群體認為學校各部門和學生本人參與度低,缺乏與學生的溝通與協作以及自我管理意識。
第三,高校缺乏對“以生為本”理念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調查顯示,有76.3%的人群認為學校應該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加強輿情治理工作,71.69%的人群認為學校應該通過堅持重視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輿情治理工作。這表明,在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過程中應換位思考,真正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幫助學生解決沖突矛盾。
(二)系統論指導下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引導進路機制構想
系統論是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菲朗于20世紀40年代創立的,其基本思想是將研究對象看作一個整體系統,研究整體與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從本質上說明該系統存在的結構、功能、行為、動態等相關特征。[6]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是一個系統問題,基于系統論視角,從以生為本為理念、思想引領為核心、服務體系為支撐、溝通機制為保障四個方面,探索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引導進路機制。
1. 以生為本為理念: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和國家事業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7]網絡時代的思政教育模式應當順應學生訴求。基于系統論的整體性要求,需要高校將“以生為本”理念貫穿日常管理服務全過程,基于系統論的多類型性,需要整體協調聯動各部門及時反應,妥善處置輿情事件各個關鍵節點問題,以防輿情擴大。輿情發生的關鍵時期,要從圍繞學生、服務學生的角度出發,堅守“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堅守立德樹人的育人立場,認識到解決輿情也是解決學生實際困難和問題的過程,做到既以情動人,又以理服人,真正將網絡輿情治理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2. 思想引領為核心: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與網絡輿情治理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指出:“做好網絡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絡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8]高校應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輿情治理深度融合,讓學生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轉化為日常學習生活的普通行為習慣。當校園中出現網絡輿情事件的苗頭或突發事件時,高校應對其中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息和論斷加以判斷和糾偏,降低輿情的演變和升級。
3. 服務體系為支撐:推動治理體系進一步扁平化
系統內要素之間的關系可謂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且這種關系是相對穩定的聯系方式、組織秩序及控制關系的內在表現形式,最終形成系統的結構。扁平化的組織體系是對傳統科層制結構的改革,是一種更加開放、高效的管理組織體系結構。高校要以服務學生實際需求為抓手,依據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創新服務體系,將服務工作做實做深。
4. 溝通機制為保障:完善網絡輿情治理的快速響應機制
系統論中,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這個有機整體更是其從屬的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這個定義強調系統組成部分的相互依賴性與部分之于整體的有機性。高校應強化對網絡輿情治理工作的統籌,暢通各部門、各環節、各要素的溝通反饋渠道,完善網絡輿情治理的快速響應機制。
四、結語
“三全育人”作為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要求,是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方向指引。高校應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立場出發,把網絡輿情治理的著眼點放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和“育人”的目標上,創新網絡輿情治理手段,推動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 (2016-12-08)[2025-01-08]. https://www.ccdi.gov.cn/toutiao/201612/t20161208_125197.html.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9.
[3] 藺偉. 高校“三全育人”的邏輯詮釋與實踐[J]. 中國高等教育,2021(18):10-12.
[4] 舒永久,李林玲. 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邏輯、困境及路徑[J]. 現代教育管理,2020(06):1-6.
[5] 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2023-08-28)[2025-01-08]. http://www.cnnic.cn/n4/2023/0828/c88- 10829.html.
[6] 魏宏森. 現代系統論的產生與發展[J]. 哲學研究,1982(05):62-67.
[7] 習近平:黨和國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EB/OL]. (2022-05-10)[2025-02-26]. https://m.gmw.cn/baijia/2022-05/10/3572 4582.html.
[8] 習近平:創新改進網上宣傳 把握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EB/OL]. (2014-02-28)[2025-02-17]. https://www.cac.gov.cn/2014- 02/28/c_126205895.htm.
(薦稿人:孫東屏,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若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