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3月20日,由廣州美術學院與嶺南畫派紀念館聯合主辦的“從畫派到學院:嶺南中國畫的現代轉型專題展”在嶺南畫派紀念館正式開幕。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本次展覽聚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畫的現代化轉型,通過五大單元、240余件珍貴作品與文獻,系統梳理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科的探索歷程,展現嶺南畫派精神在學院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
20世紀中葉,新中國美術教育面臨重大轉型。嶺南畫派以其“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革新理念,成為推動中國畫現代轉型的一股激流。1953年,中南美術??茖W校在湖北武昌成立,后南遷廣州并更名為廣州美術學院。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等嶺南畫派中堅力量進入廣州美術學院任教,他們以民族傳統為本位,重構教學大綱與創作范式,在中國畫改造中建立起“廣美方案”——堅持傳統、關注現實、重視寫生、分科教學、兼容南北。這一方案不僅推動了中國畫教育從師徒授受向現代學院體系的跨越,更將嶺南畫派先輩未竟的“新國畫”精神融入現代教育體系。
廣州美術學院與嶺南畫派紀念館以一個展覽的方式,切入中國畫改造的討論,從而思考中國畫現代轉型中的“歷史性選擇”何以促成了現狀的形成。中國畫改造之得失是一個今天仍被不斷提起的話題,無論是堅守傳統還是折衷中西,抑或完全西化,將筆墨視為媒介形式,都是基于文化沖擊之后的自我反思中的一種選擇。據悉,展覽將持續至5月4日。(楊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