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中學堅持大思政觀,對學校育人工作進行結構性布局、系統性思考和整體性重構,全面推進文化育人、班級育人、課程育人和實踐育人等多維協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根基。
關鍵詞 “大思政課”;養正立人;育人體系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思政課”是一種超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界限的全新教育理念與實踐模式[1]。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要求學校對育人工作進行結構性布局、系統性思考和整體性重構。在這一過程中,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中學不斷明確“大思政課”的價值和意義,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各環節,構建文化育人、課程育人、教書育人、班級育人、實踐育人的“養正立人”育人體系。
一、紅色文化浸潤,培養“大情懷”
思政課之“大”體現在教育的政治屬性。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因此,學校要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杭州中學的前身是1899年由杭州知府林啟創辦的養正書塾,是一所擁有深厚歷史積淀的地方名校。“養正”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其思想源于中國傳統蒙學,強調對兒童的教育應注重品德塑造和價值觀引領,實現正心、正道、正行的教育目標,進而引導學生把個人追求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事業中。家國情懷是杭中人共同的精神基因,為師生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和思想源泉。因此,學校高度重視文化在思政課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積極挖掘校史文化和校內資源,創新開發思政教育內容,充分發揮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
學校將豐富的道德理念和正向價值觀念滲透到校園的每一處空間。比如,紅領巾“紅墻”引領師生永遠跟黨走;“養正學習廣場”暢想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共青團物格柜”通過星級徽章激勵學生向善向上;“光輝的榜樣墻”激發學生追求卓越。再如,“博雅館”是學校為學生精心設計的展示空間,既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述杭中故事的學生作品,也有分主題的作品展覽,如展示學校二十四節氣微項目,以及設計攝影大賽、翰墨書法、四季征文等系列活動展示,讓學生深入理解、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總之,學校每一處育人空間都滲透了文化元素,讓學生時時處處浸潤于積極正向的校園環境中,持續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認同。
二、特色課程賦能,實現“大融合”
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學校課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培養時代新人、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2]學校整合“四史”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時代新要求,構建了獨具特色的“養正”課程群。
學校以“養正”為經,橫向架構了正心立德、正身至美、正行向善、正業求真的“四正”課程體系;以立人為“緯”,縱向貫通了初一至初三的“六能”目標定位,分年段、有序列地繪制出新時代養正學子的成長圖譜。其中,“正心立德”課程注重夯實道德根基、浸潤養正之魂、厚植家國情懷;“正身至美”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健康體魄、意志品質、審美情趣;“正行向善”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擔當意識,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正業求真”課程重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文理兼修的養正學子。課程在橫向關聯的同時保持縱向貫通,不斷進階、螺旋上升。比如,初一實施“立己”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筑牢理想信念;初二實施“越己”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家國情懷;初三實施“勝己”教育,引領學生主動發展,勇擔復興使命。
三、課程思政引領,構建“大學科”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互促進,是學校教育適應新時代變化、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學校充分挖掘各學科的育人價值和思政元素,讓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確保每一門學科都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比如,語文學科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學校要求語文教師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信念融入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數學學科中的勾股定理、圓周率的演算與發展,蘊含著民族自信、愛國主義精神的思政因子,學校要求教師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化愛國主義情懷;英語學科教師開發了《杭州文化課程》,帶領學生講述杭州的歷史和精神,增強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學校思政課教師探索出“五學五融”教學模式,即“自學(自主質疑)”“展學(展示導入)”“議學(議題探究)”“拓學(鞏固提升)”“踐學(拓展踐行)”五個學習環節,并采用案例式、探究式、議題式、情境式等教學方式,在幫助學生認知國情、增強民族感和社會使命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培育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
四、班級育人助力,實現“大創新”
集體成長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班級作為學校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學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陣地,也是學生學習和成長最重要的場所。各班班主任精心設計班級建設規劃,將“養正”文化有機融入班級活動的各方面,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
每個班級均以“正”字為首設計中隊名稱,以此凝練班級精神、優化育人環境、創設中隊文化。例如,正行中隊的育人理念為“立軒邈之志,育卓越少年”。“軒邈”取自古文“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意為“高遠”。山巒憑借地勢不斷向高處、遠處伸展,最終各自挺立,合為巍峨美景的過程,恰恰是學生積累力量、發掘潛能、走向卓越的過程。“卓越”取自學校“養正立人,追求卓越”的辦學宗旨,旨在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要求,根據班級自身特點,建構“立己”“越己”“勝己”的發展序列,洞見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其最終成為品行方正、身心本正、理想遠正的卓越少年,在各自領域“千百成峰”。
五、實踐育人融合,形成“大協同”
“大思政課”是“移動”的課、“行走”的課,需要通過跨學科的方式開展主題實踐學習或項目化學習,將課堂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有機融合。實踐活動是將“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的重要抓手,是感受思政教育信度的良好載體。
為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學校帶領學生實地體驗、思考問題、躬身實踐,將思政課貫穿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通過系列化設計,學校將具有鮮明特色的育人活動設計成方向明確、內容關聯、活動遞進的項目活動序列,持續做、反復做、堅持做。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有機融入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長為“四有”新人。
學校推出思政項目集群,鼓勵教師依據自身特長積極申報微項目,選點深耕、深度實踐。同時,學校構建育人集成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深度體驗中開闊眼界、增強實踐能力、釋放青春活力。比如,公益微項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公益行動,策劃開展社工進校園、孩子進社區的“雙進活動”,為和美社區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再如,中德微項目則以“水資源”為主題,與德國慕尼黑羅森海姆依格納茨·君特中學的學生展開線上研討,從水資源的整體狀況到污水循環利用,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了生態環境意識。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大思政課”質效的提升任重而道遠。學校將繼續深化路徑探索,構建全時段、全過程、全方位的新時代思政育人生態,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王蔚虹.上好“大思政課”如何在“大”上下功夫[EB/OL].[2025-03-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4/0710/c148980-40275074.html.
[2]代玉啟.思政課要勇擔培養時代新人的歷史重任[N].中國教育報,2024-05-23(6).